維摩诘經講記
妙境法師
Tape49
【明此品來意】 〈佛道品第八〉
前面的〈觀衆生品〉昨天講完了。我們先說明〈佛道品〉的來意,然後解釋品的題目。來意,我們在〈觀衆生品〉的時候曾經說過,〈觀衆生品〉是廣說〈問疾品〉裏邊:「有疾菩薩應雲何調伏其心」那一段,修我空、法空、空空來調伏其心;〈觀衆生品〉廣說舍有觀空、入于寂滅之行,破除世間上凡夫的煩惱病。現在〈佛道品〉廣說〈問疾品〉「以無所受而受諸受」那一段文,廣說那一段文;在這裏就是廣說菩薩「證寂起用之行」。「證寂」,就是證悟了諸法實相,然後發大悲心、廣度衆生,所以叫「證寂起用」。也可以說:安住在平等法界,大慈大悲、赴緣利物、廣度衆生,說明這件事,所以有此〈佛道品〉的來意,這是〈佛道品〉的來意。
【釋品名】
解釋這個品的題目:「佛道品」。「佛」:什麼叫做佛?我們前面說過,得一切種智名之爲「佛」。「道」這個字,就是由因至果通達無礙,名之爲「道」。就是由初開始發無上菩提心,修六度萬行(當然也包括叁十七道品),一直到無上菩提,那叫做「道」。這樣說:「佛」就是果,「道」就是因,就是成佛之道。這一品就是廣說成佛之道,叫做「佛道品」。那麼它是「第八」。
【入文解釋】
戊二、廣明證寂起用之行(分叁科) 己一、明佛道(分四科) 庚一、文殊略問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言:「菩薩雲何通達佛道?」
這一品裏邊分叁大段:第一段「明佛道」;第二段「明如來種」;第叁段「明眷屬」。這個「明佛道」和「如來種」,這都是因;第叁段「明眷屬」,實在是成佛之後,就是修學聖道成功以後所成就的功德,叫做「眷屬」。那麼這叁大段,前兩段是因,後一段實在就是果。現在第一段分四科,第一科「文殊略問」,文殊菩薩簡略地提出來一個問題。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言」,就是請問維摩居士,提出一個問題,對維摩居士說:「菩薩雲何通達佛道?」發了無上菩提心,他怎麼樣做,才能得無上菩提呢?這話就是這個意思。
「通達」這兩個字,可以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由此至彼無障無礙,叫做「通達」;第二個意思是明了,深刻地明白了它的深義,叫做「通達」。那麼一個是(通達是)智慧的意思;一個是由此至彼無障無礙的意思。我們若是讀玄奘法師翻的《說無垢稱經》,它那文上是說:「雲何菩薩于諸佛法到究竟趣?」鸠摩羅什法師翻那個「趣」翻個道德的「道」,玄奘法師他就翻個「趣」;玄奘法師是後來翻譯,鸠摩羅什是先翻譯的。那麼這樣子看出來,鸠摩羅什法師翻的這個「通達」,在玄奘法師就是翻個「到」,就是:「雲何能夠到達無上菩提」,就是這個意思。但是若用「通達」這兩個字,又有一個「智慧」、「明了」的含意了,就是變成兩個意思。
但是看這個文,就是已經得無生法忍的菩薩,當然從初地,初歡喜地、二離垢地、叁發光地、四焰慧地、一直到第十法雲地,十地菩薩都是得無生法忍的。
但是慧遠老法師他是地論師,就是華嚴宗以前,以前的華嚴宗就是地論師。地論就是《十地經》,也就是《華嚴經》的〈十地品〉。〈十地品〉有天親菩薩的論,天親菩薩給《十地經》作一個注解,叫《十地經論》。天親菩薩作《法華論》、《十地經論》、還有《往生論》、《金剛般若論》,他作了很多論。那麼慧遠法師,他是和天臺智者大師是同一時代的人,他是地論師。我頭幾天也說過,在那一個時期,就是中論師、攝論師、地論師、還有一個涅槃師,就是這麼稱呼;等到後來的時候,天臺宗、華嚴宗、唯識宗,才有這個名字。
慧遠法師他根據地論──根據《十地經論》,他的解釋:這個「十地」,由初地到六地,這個時候的修行是「舍相趣寂」,我很歡喜他這個說法;「舍相趣寂」,棄舍這些虛妄的戲論、契入到第一義谛(叫做寂),「舍相趣寂」。由七地(七遠行地)到法雲地以後這一大段是「證寂起用」。慧遠大師他對《維摩經》的解釋,就是:〈觀衆生品〉是「舍相趣寂」;〈佛道品〉是「證寂起用」。而智者大師的話,是住于平等法界、普度衆生,那這就和慧遠大師這句話應該是一樣──「證寂起用」:「證寂」就是安住在平等法界,「起用」就是廣度衆生。這些大德的法語真是太好了!他就是把這個十地分成兩個階段:由初地到第六地是「舍相趣寂」,由七地以後是「證寂起用」。
說到這裏,《華嚴經》的〈十地品〉我是讀過,但是讀過和沒讀一樣,所以現在又有心重新學習,有心要學習《十地經論》。現在我這就是說閑話,有人請我講《入中論》,《入中論》就是講這十地,所以我也是歡喜學習這個《入中論》。
現在這裏面,就是慧遠法師這樣分。頭一段「初明佛道」,「雲何通達佛道?」那這個不是一般人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他的意思是十地菩薩裏邊第七地以上的菩薩「證寂起用」,到第七地菩薩以上的境界,安住在一真法界上、廣度衆生,是這個境界。那麼這時候文殊菩薩就問,「文殊略問」:「菩薩雲何通達佛道?」說是已經得了無生法忍的菩薩,他是怎麼樣、他怎麼樣做才能到無上菩提那裏?也可以這麼講。
天臺智者大師講這句話,他另外有一句話,他說是這個(後面的文)「行于非道、通達佛道」,這個「非道」就蘊藏在「道」裏邊,蘊藏在佛道裏邊,佛道裏邊有非道。這個道理,初發心的菩薩很難明白,所以文殊菩薩提出來問,提出來問維摩居士:「菩薩雲何通達佛道?」怎麼樣才能明白呢?
那麼下邊第二科,「淨名略答」。
庚二、淨名略答
維摩诘言︰「若菩薩行于非道,是爲通達佛道。」
維摩居士回答這句話:怎麼樣才能通達佛道?「行于非道」就能「通達佛道」。這個話就是很簡單的,這麼一句話。什麼叫做「非道」呢?慧遠大師他說:這一切染汙法,一切染汙法這是我們容易明白的(不過也可能還不明白),就是惑業苦,就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無明、愛、取這是煩惱;行、有二支(無明緣行那個行,愛取有的那個有,行、有這兩個)是屬于業;其它識、名色、六入、觸、受,到生、老死,這是苦──就是惑、業、苦,這都是「非道」,這不是出世間的聖道。出世間聖道是無漏的戒定慧;惑業苦這是凡夫流轉生死的道,生死之道,非道,不是聖道。這是一個解釋。
這個「非道」,道上面加個「非」字,而窺基大師他解釋:這個「道」,就是凡夫走的道路叫做「道」,那麼就是惑業苦,由惑到業、由業到苦,由苦又是惑、業、苦這麼流轉,這是凡夫的道。這個聖人他所走的道路,就是無漏的戒定慧;無漏的戒定慧這個聖道,不是凡夫所走的道路,所以叫做「非道」。他這個解釋和慧遠法師解釋的同不同?相同不相同?這樣說,這個「非道」就是不是凡夫道、就是聖道,那麼「行于非道」就是行于聖道,就是這樣意思,行于聖道。
剛才說,染汙的法(一切惑業苦染汙)它不是聖道,「行于非道」,行于染汙的這些惑業苦的道路,就能到達無上菩提,「行于非道」。那麼現在窺基大師他講,「行于非道」,你走的這個道路不是凡夫道、就是聖道,可以到無上菩提去。這好像有一點相反,但是裏邊的意思是一樣,後面的文你讀起來是一樣的,裏邊的含義是一樣。
這維摩居士說:「菩薩行于非道,是爲通達佛道」,就能夠通達這是佛道,就能到無上菩提那裏去。這裏面還有些意思我還沒說,我們到下面再說。這是維摩居士略答。
下面第叁科,「文殊菩薩又問」。
庚叁、文殊重問
又問︰「雲何菩薩行于非道?」
這裏面的含義深遠,不容易明白,怎麼叫做「行于非道、通達佛道」呢?因爲不明白,所以文殊菩薩又問:「雲何菩薩行于非道?」怎麼叫做行于非道呢?又提出這個問題。下邊第四科,這維摩诘居士「廣答」,就是詳細地說明「行于非道、通達佛道」,就廣說了。
庚四、淨名曆別廣答(分二科) 辛一、廣辨(叁十一句)(分四科) 壬一、起凡夫行(十八句)(分二科) 癸一、現凡夫集生死行(八句)(分叁科) 子一、現起業因(一句)
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
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于地獄,無諸罪垢;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這下面「維摩居士廣答」。廣答分成四科:第一科是「起凡夫行」,第二科「起二乘行」,第叁科是「隨生死行」,第四科是「入涅槃行」;頭兩科是凡聖相對,後邊兩科是生死和涅槃相對,分這麼四段來解答這個問題。先說「起凡夫行」。分兩科,第一科是「現凡夫集生死行」:「現凡夫」,就是菩薩示現凡夫的行爲,這個行爲是集聚生死苦的,是這個意思;分叁科,第一科是「現起業因」。
「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這是行于非道、通達佛道。「行五無間」就是非道。「五無間」:就是弒父、弒母、弒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五種,這五種罪業,叫做無間罪。「無間」:就是到了地獄的時候、受苦的時候,這個苦相續不斷的苦惱,中間沒有說是休息一會兒,沒有這件事,所以叫做無間。
若菩薩他做這種事,做這五無間罪;這五無間罪本來是凡夫做的,凡夫有這種事情,弒父、弒母的這些事情,凡夫做這種事情,現在菩薩做這個事情,菩薩也做這個事情。凡夫做這種事情,一定是有極惡的忿怒,這個瞋恨心非常的大;惱恚,惱者恨也,這個恨的心很厲害,極大的忿怒,極大的忿怒就做這種五無間罪。現在菩薩做這種事情「而無惱恚」,心裏面沒有煩惱、沒有恨,沒有這件事,所以「通達佛道」。「行五無間」是行于非道,通達佛道「而無惱恚」,所以就是這樣子。這個意思呢,就是菩薩這時候有這個因緣需要做這種事…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