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P6

  ..續本文上一頁照樣持戒、而不隨便開緣。

  有一個法師同我說,她是個比丘尼,算是長老吧,她說:「哎呀,我收了徒弟,我叫她到佛學院讀去,讀了幾年回來就瞧不起我!」哎,這個事情你看!阿彌陀佛!怎麼辦?

  你們都不出聲,我再說幾句話。我從佛學院開始,我就想要學習《瑜伽師地論》,但是另外有個居士同我說:「能不能有個前方便,不要一開始就學《瑜伽師地論》?」我說那好,我們學習《攝大乘論》。但是《攝大乘論》一開始我們先學四念住,我們就學習《攝大乘論》,然後就開始學習《瑜伽師地論》。

  學習《瑜伽師地論》的時候,我是念彌勒菩薩,我說:「希望菩薩慈悲,使令我們《瑜伽師地論》有始有終地把它學習圓滿!」但是我沒有和各位同學說:「也要學習《瑜伽師地論》有始有終地圓滿。」這句話我沒有對同學說,但我私下裏說過這句話。我現在再在課堂上對各位同學說:假設你歡喜(我不勉強),你拜佛的時候,不妨念彌勒菩薩念它十聲(不是念叁聲,念十聲),然後向彌勒菩薩說:「我弟子某某,我發願,我從《瑜伽師地論》學習到圓滿!」發這麼一個願。念叁次,心念口言叁次,然後拜叁拜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沒有學完,我不退學」,就是有病臨時告假,還是可以原諒的,但是「盡量的不告假,我把《瑜伽師地論》學習圓滿,不告假。」

  譬如說現在,我認爲現在印順老法師有這個威力,有什麼威力?他寫出來一篇文章,你不可以不讀!你相信不相信?他若發表了一篇文章,我還沒有讀我心裏就不舒服,哎呀怎麼辦法(和這個人打電話、和那個人打電話)我要拿到,拿到這個要讀一讀!有這種意思,我有這個心情,我就有這個心情。

  現在《瑜伽師地論》和印順老法師對比,怎麼講?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說的,是無著菩薩弘揚出來,我們可以這麼說;我們對《瑜伽師地論》

  的印象,還不如印順老法師一篇文章嗎、不如他的一本著作嗎?所以發願:「我有始有終我學完,究竟裏面說什麼,我要學習完了它;無論怎麼難我不怕,我一定要學習完;無論怎麼冷我不怕,我要學習完了它,究竟裏面說的什麼!」

  現在〈聲聞地〉我們學習完了,〈聲聞地〉說的這麼多事。我其中說到這個,喔,得到未到地定以後,若想要得初禅,要修七種作意。「七種作意」是什麼?是不淨觀!七種作意就是不淨觀,我以前不知道,唯有在《瑜伽師地論》才知道這件事。下面講十六勝行,苦集滅道十六行,它當然也說到五停心這些事情。喔,這個聖道的次第是這樣子可以得聖道。而到叁果的時候要修無我觀,他有高慢心,那個地方說,要把這高慢心去掉,我慢、高慢心去掉,後來得阿羅漢道!說到這些事情。

  現在〈菩薩地〉我們學習到〈戒品〉,一開個頭我們就放假了,後面很多事情啊,很多事情的。

  我曾經說過,〈聲聞地〉裏面有叁叁昧、〈菩薩地〉也有叁叁昧,菩薩的叁叁昧和〈聲聞地〉不同,怎麼個不同,你不想知道嗎?你想不想知道?而我已經感覺到,到了〈決擇分〉比〈本地分〉難一點!有的同學怕難、有的同學還不怕難,我感覺到;「你是難,那我偏要學,我不告假、我不請假,這個地方難,我怎麼咬著牙,我也要把它學習完!」

  其實我頭幾天也說話說到,你不歡喜見到觀世音菩薩嗎?你不歡喜看到觀世音菩薩?到了五臺山那個大石頭縫裏,看見一個菩薩相,你就知足了嗎?說我看見有人造一個像,喔!這是觀世音菩薩,看這就知足了嗎?但是得未到地定……,若我來看,就是欲界定難,這九心住(欲界定)比較難,若得了欲界定,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不是難,因爲欲界定到最後這個等持這時候已經很好了,身體的問題都解決了,腿也不痛、心也不亂,心裏面能夠無功用住,不用特別努力,心裏面自然是明靜而住,這樣子你用功就不難了嘛,繼續努力就到了未到地定,到了未到地定的時候見佛菩薩不難,就能看見佛菩薩!

  但是這話,我說的話不算數,這話不是我說的,是《攝大乘論》說的,就是未到地定的時候,這個止成就了的時候,能見到佛菩薩!那樣子,我們現在讀《維摩诘所說經》,「從無住本立一切法」這「無住本」怎麼講?你玅境講得不對,你可以去問維摩居士。你入定的時候念維摩居士名號,維摩居士就會來同你說話、會講──你看這有多殊勝!我認爲這件事非常殊勝,可真是不簡單!你給我十萬美鈔到臺灣去我都不要,我要見維摩居士!因爲這件事非常殊勝!

  不管是有道心、無道心,道心是強、是弱,都有相同的心情,就是離苦得樂!任何人都是有這個想法,不願意苦惱,願意心情自在,不要有苦惱──就是你這一念心就是聖道的根本!因爲凡夫的境界都是苦惱,只有得聖道是快樂的;那麼你有這個離苦得樂的願望,就會做這件事。

  Tape50

  智禅法師傳真問題

  師父慈鑒:

  「無住爲本」一段,日前文略,點到爲止而已。然義未足備,容有再申。

  (一)先明以「無自性義」釋「無住本」:

  一、約文義相屬辨:奘譯本譯爲:「無住者,即無其本、亦無所住;由無其本、無所住故,即能建立一切諸法。」此文無決定性之義更爲明顯。什師依無自性義釋之,王恩洋居士釋亦不出于緣起無我之義。實爲舉揚空相應緣起之教義也。「無自性」非即同于「真如」,是在緣起法上空卻自性執而已,是性空相應之緣起,而非是真如之緣起。若依上文譯:以無自性故,即能建立一切諸法,于文于義誠不爲錯也。

  二、約甚深殊勝辨:若只說到以無明爲首的十二支緣起,則是共于聲聞之教,維摩說法若不顯發大乘殊勝的甚深空相應緣起,則意猶未盡也。問答由緣起支進而直探緣起性空,斯乃快說!說無自性爲破無明,說無明亦無性無本,連執有無明亦盡破矣!菩薩若不入于此,則于生死而有畏也。文義至此而致極,不思議解脫由此始也。

  叁、約辨病施治義:維摩先明衆生病源在無明倒想,至此話鋒更利,說空相應緣起,正爲對治無明也。至無明而止,譬如辨病而不與藥,非大慈悲也。

  四、約普攝一切義:「無住則無本」、以「無住本立一切法」,字字千鈞,其義深廣。約無明釋,則重在雜染邊。若兼能明此甚深法則,實乃周遍一切,乃至佛果亦無出之,獅子吼也!

  以上略以四義──文義相屬義、甚深殊勝義,辨病施治義,普攝一切義,以成「無自性」之釋也。

  (二)另:依他起爲本,是依止義,若無依他,遍計、圓成皆不成也,如樹依根。而無遍計仍可有清淨依他,孰爲本也易可知矣。如意識依止意根,意識非定生也,而生必依根也。此依根本義,非依正生義。若論正生義,各從自種生現,說依他起亦無有過。然十二支多說增上緣義,非因緣義也;故不應難:遍計從依他起正生乎?或難:有依他而遍計非定生──非依出生義也。依他起義,實緣起之異名,無住之義、無本之性,理教推征,實不出于上文之義,諸有智者應正比知。

  總之,諸師各有所重,而能自圓其說;義雖有異,而順于聖道者同也。善會意者,各取所好可也。乞師指正。 弟子智禅頂禮

  2000/11/20

  答:關于「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智禅法師他發表他的光明、他的智慧,現在他又繼續發揮這件事、發揮這個道理。我不知道、各位同學都有這個文了吧。我們再繼續討論好吧。

  「無住爲本」這一段文,「日前」他說的「文略,點到爲止而已,然義未足備」,這個道理還沒有說圓滿,現在再發揮一下。「先明以無自性義釋無住本」,他分了四段。

  「約文義相屬辨」,什麼叫文義相屬,看他怎麼講。「奘譯本」(就是玄奘法師翻譯的《說無垢稱經》)是說:「無住者,即無其本、亦無所住;由無其本、無所住故,即能建立一切諸法」。「無其本」這句話,譬如說是,「欲貪孰爲本?虛妄分別爲本」,就是虛妄分別是欲貪的本。這句話再明白一點說,這個欲貪從那裏來的呢?從虛妄分別來的,因爲有虛妄分別才有欲貪的染汙心現起,就是它是能生它的,叫做「本」。這個「即無其本」,「無本」就是沒有能生它的。「無所住」這個「住」是什麼?就是依止處。它也沒有一個住處,沒有一個地點是它的住處,就是沒有一個依止處。譬如這件事出現了以後,它要有一個住處,那麼叫做「住」。這就是回答了兩個問題:一個誰是「本」、一個誰是它的「住處」。

  現在說「虛妄分別孰爲本?顛倒想爲本;顛倒想孰爲本?無住爲本」,無住是生顛倒想的本,顛倒想從無住生出來的。「無住則無本」,那麼玄奘法師的翻譯就是:「無住者,即無其本、亦無所住;由無其本、無所住故,即能建立一切諸法」,這是玄奘法師翻的文是這樣。

  下邊就是智禅法師他說話了。「此文無決定性的道理更爲明顯」,他說這麼一句話。下邊,「什師依無自性義釋之」,鸠摩羅什法師以無自性義釋之,那要看維摩經的注,《注維摩诘經》,一共是十卷,這個藏經裏頭有,各位法師也可能有這個本子,「依無自性義釋之」。「王恩洋居士釋亦不出于緣起無我之義」,也是這麼說。「實爲舉揚空相應緣起的教義。」

  「『無自性』非即同于『真如』」,這無自性和真如是不一樣的,這是怎麼回事呢?「是在緣起法上空卻自性執而已」,什麼叫做無自性呢?這緣起法上面去掉了自性執,這叫做無性。「是性空相應的緣起,而非是真如的緣起」,這是智禅法師這麼說。

  「若依上文譯:以無自性故,即能建立一切諸法,于文于義誠不爲錯也。」無自性能建立一切法這句話是對的,《中觀論》上:「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那麼這樣子說是可以;但是如來藏也可以這麼說,以真如故一切法得成,也可以這麼說;唯識的學者說,因爲阿賴耶識故一切法得成,這話都可以說。這句話,是「建立一切法」的這句話可以解…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