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釋,我們可以接受,這句話我們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無本」這句話,這個地方還沒說,似乎還是沒有說。
「第二、約甚深殊勝辨:若只說到以無明爲首的十二支緣起,則是共于聲聞之教」,王恩洋特別提到十二緣起──無明緣行、行緣識,王恩洋這句話是給僧肇大師作批注,僧肇大師有這個意思,你若看他那個文就知道是有這個意思的。現在智禅法師認爲這樣解太淺了,太淺,這是共于聲聞的教義,這麼講。「維摩說法若不顯發大乘殊勝的甚深空相應緣起,則意猶未盡也」,這好像太淺,不能夠顯發維摩居士的深義,不應該以無明的十二緣起來解釋。
這個地方呢,我有意見,我有意見。天臺智者大師的解釋,我們凡夫流轉生死,佛陀對我們凡夫的流轉生死,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就是這樣講;這樣講也就是空相應緣起,也是「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和這個意思相順的,凡夫就是這樣子。但是觀十二緣起而得聖道的阿羅漢、辟支佛這些人,他們還沒有斷除去所知障,只斷了煩惱障,所知障還沒有斷,所以他們還有意生身,這在《成唯識論》上也說得很清楚,在《楞伽經》裏也有說這件事。這時候所知障還沒有斷,所知障就是無明,而那個意生身就是果報。十二緣起,我們可以分爲惑、業、苦,就是煩惱、和業、和生死果報,惑業苦。沒有斷所知障的這一些聖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他們所知障還在的時候,也同樣有惑業苦,同樣是這樣,那不就是十二因緣嗎?但是那個時候的惑業苦的那個無明就指「所知障」說的,就不同于我們一般凡夫的無明。我們凡夫的無明是屬于「煩惱障」,當然所知障也隱含在裏邊,但主要是煩惱障;若斷除煩惱障以後,這個所知障的無明才現出來。就像這些阿羅漢,天女散華還著身,那就是他的所知障(就是還有無明)的關系。這樣說,這個十二緣起也通于聖人,通于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這些聖人,一直到佛才究竟清淨,應該是這樣。
而這裏邊,天臺智者大師講這個「顛倒想孰爲本?無住爲本」,「無住」就是「無明」。當然智者大師其它的「無明緣行、行緣識」這一段他就沒有提,只是說這個無明。但是這個無明(這個無住)生出來顛倒想,顛倒想生出來虛妄分別,虛妄分別生出來欲貪,欲貪然後就有身──那麼這也是惑業苦;這個惑業苦當然也通于凡夫、也通于聖人。那麼這個地方,智禅法師要再學習一點、再學一段。所以若是用無明來解釋,維摩居士應該不感覺到說這是淺,因爲這是通于聖人的,到佛的時候才清淨。
「問答由緣起支進而直探緣起性空,斯乃快說」,這個事情說得非常好,感覺到快樂。
「說無自性爲破無明,說無明亦無性無本,連執有無明亦盡破矣」,也都破了。這個話,當然這樣講是可以,但是你說「無自性」,什麼不是無自性啊?色受想行
識,色無自性、畢竟空、無我無我所;受想行識也是無自性,也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啊。世間上欲界、色界、無色界,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都是無自性,這是通于一切法的,不只是這一點的。說是用「無自性來破無明」,那是的,無自性這個智慧是非常厲害的,能破一切煩惱!
「菩薩若不入于此,則于生死而有畏也」,是的,則于生死而有畏也,是的。
「文義至此而致極,不思議解脫由此始也」,這很好,智禅法師他的文學也是很好的。這是第二段,這是我有點意見。
「第叁、約辨病施治義」,辨病施治,現在來說明你有什麼病,說完了以後再說怎麼樣來治療這個病,這比較圓滿了。「維摩先明衆生病源在無明倒想,至此話鋒更利,說空相應緣起,正爲對治無明也」,那就說「無住爲本」這個「無住」是來破這個無明的,他這麼講,這也好。
「至無明而止,譬如辨病而不與藥」,說「無住爲本」這句話是爲了破無明的,若這麼講呢,「至無明而止」那就有一點過失,就是辨病而不與藥,只是說有病,但是沒有說藥,那就不圓滿了,「非大慈悲也」,這是沒有大慈悲心。那麼這是智禅法師認爲這個解釋最圓滿;只說無明,「無住爲本」這「無住」指無明說,這不圓滿,他是這樣意思。這是第叁個解釋。
「第四、約普攝一切義:『無住則無本』、以『無住本立一切法』,字字千鈞」,每一個字都很有力量,不得了,你不可以動搖的。「其義深廣。約無明釋,則重在雜染邊。若兼能明此甚深法則,實乃周遍一切,乃至佛果亦無出之,師子吼也!」約無明解釋,則重在雜染這一面;「若兼能明此甚深法則」,這個意思是說:無住是依他起、依他起是無自性的──這樣子就是周遍一切,乃至佛果也在這裏邊,這是師子吼、妙法!這麼解釋。
「以上略以四義──文義相屬義、甚深殊勝義、辨病施治義、普攝一切義,以成無自性之釋也。」
這個經論,我們學習經論,應該是那樣,要認識那個經論本身的道理,你盡量地不要增加、不要減少,不增不減,應該這樣子說;如果你有所增減,可能不太好,不太好,不應該這樣。
「另:依他起爲本」,前面是約無自性說,現在是以依他起爲本,「是依止義」,就是無住爲本「無住」是指依他起說。「若無依他,遍計、圓成皆不成也」,是的,都不成立。「而無遍計仍可有清淨依他」,遍計執破掉了,還可以有清淨的依他起。「孰爲本也易可知矣」,誰爲本,這是很容易明白。
我上一次曾經說過,「無住則無本」這句話和依他起有矛盾。「無住」,你說無住是依他起──依他起是顛倒想的本、由依他起而生起顛倒想,這句話是有根據,是對的。但是這個地方說「無住則無本」,就和依他起有矛盾了。因爲依他起有本,依他起誰爲本呢?遍計執爲本──這是《顯揚聖教論》說的。《顯揚聖教論》說:依他起、遍計執互爲本。那你這個地方,你「無住」解釋爲依他起,那就和文不合了,就合不上了。不過現在看他怎麼解釋。
「如意識依止意根,意識非定生也,而生必依根也」,是的,沒有根就不能生。「此依根本義,非依正生義。若論正生義,各從自種生現」,這也可以。意識依止意根生起,意根是意識的增上緣;若從自種生是因緣,因緣和增上緣是不一樣的。「說依他起亦無有過」,他的意思「無住」解釋爲依他起是沒有過失。但是這個矛盾他還沒說。
「然十二支多說增上緣義,非因緣義也」,不是因緣義,「故不應難」,不應該難它不是說因緣,它是說的增上緣。雖然有親疏的不同,因緣比較親,增上緣似乎疏遠一點,但是還一定要有增上緣,沒有增上緣它還是不能現起的;要有因緣,也要有增上緣。
譬如說我們心裏頭有煩惱,但是這個煩惱的現起,要由它的種子它才能現起。譬如阿羅漢沒有煩惱障的種子了,那它就不現起;你就是有個染汙的境界出現,阿羅漢他還是沒有煩惱,因爲沒有種子。所以沒有因緣就不能現起。我們凡夫是有因緣,我們有染汙種子在心裏面;有染汙的境界,我們有可能煩惱現起。但是還要有一個不如理作意作增上緣,這煩惱的種子才活動;如果我們如理作意現前了,雖然有煩惱種子,煩惱不現前。這可見增上緣也很厲害,也是很厲害的。所以凡夫可以修行,原因是在這裏。他這是辯護一下。
「故不應難:遍計從依他起正生乎?或難:有依他而遍計非定生」,是的,有依他起但遍計執不一定能生。遍計執是從依他起生的,但是依他起不一定能生遍計執;若有如理作意,遍計執就不動了。是,這個話對。「或難:有依他而遍計非定生──非依出生義也。依他起義,實緣起之異名,無住之義、無本之性,理教推征,實不出于上文之義,諸有智者應正比知。」
我認爲這個問題還沒解決,這一段文這話還沒有解決。就是:依他起以誰爲本?以遍計執爲本!你能否認這件事嗎?依他起它生不生遍計執,這是以後的事情;但是它現在有了依他起,依他起是從遍計執來的,這是以前的事。我們這個生命體這是依他起,這個遍計執是前一生造的,前一生事情已經過去了,這個「本」指以前說。依他起從何處來呢?由遍計執來的──這是過去的事情,這沒有辦法否認了。說現在依他起生不生遍計執,那就看你現在怎麼樣:你現在若如理作意,那麼就不生遍計執,這依他起不生遍計執;你若是不如理作意,那麼這個依他起還是生遍計執──依他起生遍計執、遍計執生依他起,就是這樣子。
那麼依他起能生遍計執,也是指有遍計執的人才能生遍計執,沒有遍計執的人這依他起在那裏它不生遍計執。所以從這個道理來說,「顛倒想孰爲本?無住爲
本」,這「無住」解釋「無明」是順理成章,比較順,比較順的。
「依他起義,實緣起之異名,無住之義、無本之性,理教推征,實不出于上文之義,諸有智者應正比知」,「實不出于上文之義」,但是這個問題沒有解決、沒有解答。依他起是有本,而這個說「無住則無本」,那這個事就不合了!這個地方智禅法師還沒有解釋。
「總之,諸師各有所重,而能自圓其說;義雖有異,而順于聖道者同也」,這句話不對!你已經說嘛,以無明爲本是不合道理,現在又「順于聖道」,這句話不對了。「善會意者,各取所好可也」,你歡喜怎麼解釋就怎麼解釋。
不過現在我們已經經過這幾次的討論,我們明白一個道理:「從無住本立一切法」這句話容易講,都可以講,不管你是《中論》的學者、是唯識學者、你是如來藏學者,這句話都可以講,都容易講;但是「無住則無本」這個地方不容易,你不容易講。
這個地方也容易講,但是你若說「依他起」就是「無住」,這就有矛盾了,因爲依他起有本,依他起以遍計執爲本,這個地方你沒有辦法否認這件事。你若承認依他起以遍計執爲本,那麼這個文上「無住則無本」就不合了、就沖突了。
說是若是解釋它是「無明」,無住當…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