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明來講:由于有無明所以有顛倒想,這是很順的,這很順。那麼「無明則無本」,因爲無明是最微細的煩惱了,煩惱裏面最微細的就是到無明爲止,再前面來看,沒有煩惱了,所以沒有更微細的煩惱能生出來無明的,所以它無本。
說是以「法性」爲本:以法性爲本,只可以說無明是以法性爲「依止處」,這句話可以,可以講。無明以法性爲依止處,這可以講。無明以法性爲依止處這句話,就是《起信論》上說的:「生滅與不生滅和合爲阿賴耶識」了,就是這個意思,這是可以這麼來會通;不過這裏當然還有其它的問題。若說是以法性爲無明之「本」,這句話就不行了,法性不生無明。譬如說法性能生顛倒想,這句話說得不行,依法性生顛倒想這句話是不行,說不過去。若說無明生顛倒想,這是可以。說是法性生無明,這句話不行,這句話不能成立、立不住的。
我看窺基大師的批注、看智者大師的批注、看嘉祥大師的批注,嘉祥大師就和鸠摩羅什法師他們有點相似──「諸法本來是非有,倒想爲有」──那麼這個有以非有爲本,就是這個意思了,是這個意思;可是他加一個……,那個意思就是一定還要加上個無明才可以,不然的話,那個非有不會出來一個有的。
己二、明如來種(分五科) 庚一、淨名問
于是維摩诘問文殊師利:「何等爲如來種?」
這是第二段。前面是說「佛道」,「行于非道、通達佛道」。這個「行于非道、通達佛道」,我們前面曾經解釋過,解釋過,各位同學可能會記住,可能會還能記得住這個事情吧。從初歡喜地到第六地,這都是聖人,聖人他們有所偏、有所重;重什麼?偏什麼?就是「舍相趣寂」。譬如說像我們現在這個程度,我們沒有得聖道,如果是不修止觀的人,應該不算數;修止觀的人可以感覺到這件事。修止觀的人和不修止觀的人有什麼不同呢?修止觀的人,他很注重反省這一念心,要叫它清淨,他常注意這件事;外面什麼境界那他不管、他不注意;他注意自己的內心,要叫它清淨,他注意這件事。怎麼樣才能夠清淨呢?就是「舍相趣寂」!就看見這一切相的時候,也就是「虛妄分別孰爲本?顛倒想爲本」,就是這樣;「顛倒想孰爲本?」就是「無住爲本」,就是這回事情。
修止觀的人他常是觀察一切法是因緣有、是自性空的、是畢竟空的,畢竟空裏面離一切相,這叫做「舍相」;這時候就沒有引起煩惱的所緣緣了,所以心就清淨了,這是從根本上來清淨自己的心的方法。這看出來,由暖、頂、忍、世第一的修行人他也是這樣做;到初歡喜地,初地、到二地、叁地、四地、五地、到六地還是這樣子,還是這樣子。他初得無生法忍,就見到第一義谛了,但是煩惱還有很多。我們拿初果聖人說,初果還有欲,初果有欲就是貪,他也有瞋心的,不過不是那麼嚴重,貪瞋還是有的。他怎麼辦呢?因爲他這個時候非常敏感,他若是感覺到心裏面有煩惱賊,這個心他就不安,他一定要修觀,修無我觀、修畢竟空觀,這樣把心清淨,他心才安的,一定要這樣子。
等到了第七地以後,是「證寂起用」。這個時候他叁界的煩惱完全不動了、沒有了,也可以這麼說。叁界內所有的煩惱都沒有了,這個時候,見到什麼境界不起煩惱。但是他有慈悲心,他「起用」,就是行于非道、通達佛道。他能在清淨的世界學習佛法度化衆生,染汙的世界,也一樣地弘揚佛法普度衆生,這世間上一切的染汙法不可以染汙他了,你不能染汙這個聖人了。
初地、二地到六地這個時候,煩惱障沒有清淨的時候還有事情,還有事情的,所以他一定要舍相趣寂;但是也不能說他不能夠證寂起用,從初地他有時候也能證寂起用,也有這種作用,也是能的。在內凡位(暖、頂、忍、世第一)有的時候也能夠去弘揚佛法度化衆生的。所以從初地到六地是「舍相趣寂」,但是有的時候也能「證寂起用」;可是到七地以上,那就是「證寂起用」,他一切沒有問題了。
現在這是行菩薩道,這是所謂行菩薩道了,行菩薩道可以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但是佛也還做這種事,佛也是「證寂起用」,也是能到一切的世界普度衆生,到聖人的世界、到凡夫世界,都能夠弘揚佛法、度化衆生,所以那是叫做「佛道」。若是菩薩無上菩提沒有圓滿,可也得聖道了,那他叫「通達佛道」。這還有點差別,有這個意思。
那麼現在說「如來種」,「如來種」在什麼地方講的呢?「如來種」就是在初開始發菩提心的時候說。初開始發菩提心的時候,說這個人能不能發菩提心呢?那就看他有沒有「如來種」,就是這樣意思。或者換一句話說,這個人有沒有「佛性」,可以這麼講。這個人能不能發無上菩提心呢?他有沒有佛性?若有佛性,能發無上菩提心的,就是這樣意思。這樣意思,這是在外凡和內凡的時候,他沒得聖道嘛,沒得聖道,他現在他有煩惱,在佛菩薩的大悲心、般若波羅蜜的看法,都可以發菩提心的,因爲他有煩惱,煩惱是如來種!這下面的文是說這個意思,所以看他都能發無上菩提心。前面「行于非道、通達佛道」那是從七地以後才有這個事情──行于非道、通達佛道。這個「如來種」,反倒是開始發無上菩提心的時候,說這件事。
前面維摩居士講的「行于非道、通達佛道」,這件事有一點反常:菩薩要教化衆生,當然完全是清淨的境界,怎麼菩薩要行于非道呢?就是這地方有個問題啊,有問題,有可能人家不相信這句話。那麼現在維摩居士問文殊師利:「何等爲如來種?」文殊師利菩薩下面回答,也是:煩惱爲如來種──也就是「行于非道」那個非道的煩惱。這樣子,和維摩居士說的是相契合了!就是他們不矛盾,使令大衆能夠生信心,有這樣意味的。
于是維摩诘問文殊師利:「何等爲如來種?」就是成佛的種子、成佛的功能。「種子」當作功能講:他有可能發無上菩提心,那就叫做如來種;如果說這個人不能發無上菩提心了,就是沒有「種」了,是這個意思。這是維摩居士問。
下面文殊師利菩薩回答,回答分六科,第一科「略約苦道明如來種」。
庚二、文殊答(分六科) 辛一、略約苦道明正因如來種
文殊師利言:「有身爲種,
「有身」就是這個身體,色受想行識這個身體這就是如來種。這和《瑜伽師地論》不同,和《瑜伽師地論》說的完全不同了,那是不一樣。《瑜伽師地論》說:有無漏種子──「本性住種姓」,那是指清淨的功能性。而這是指染汙法說的,這完全不一樣。
「有身爲種」:就是現在這個身體;我們這個身體──色受想行識,就這五種法組成的身體。實在來說,唯識的經論上說「果報主」,色受想行識是果報,果報裏邊那個主是誰?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果報。誰是果報?阿賴耶識是果報!就是這樣意思。我們看智者大師解釋《仁王般若經》那一段文:「衆生識,初一念識異木石。」智者大師解釋那段文,他沒有說這是阿賴耶識,智者大師沒有說這句
話,但是他說這句話:這是「正因佛性」。「衆生識,初一念識異木石」:木石是無知之物,衆生那個初一念識是有明了性的,它是不同于木石的。那麼這一念心是什麼?智者大師說:這是正因佛性,這樣講。但是我看智者大師的意思,看《維摩經》智者大師的疏上,什麼是正因佛性呢?是「真性」,那就是正因佛性。這個「真性」和「初一念識」有什麼不同呢?當然智者大師他自己沒解釋,他沒說。那個「正因佛性」、「衆生初一念識」是不是它就是真性吧?他沒解釋,他沒解釋這句話。但是我在想,「真性」應該是諸法實相,一切法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都是諸法實相,這個是「正因佛性」,就是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了!這樣講。
現在說「有身爲種」,這是一個果報,這是個果報。衆生的煩惱業力所得的果報,主要是阿賴耶識!當然也包括色受想行,但主要是識,「識」是如來種,是成佛的因──凡有心者都可以成佛,就是這樣,就這個心是佛的種姓。因爲你有了別性,你有了別性你就會有了別──這是好的、這是壞的,你就會要這好的、而不要壞的。就這一念分別心就是佛性!「有身爲種」,這個身體是個果報,果報是什麼?就是苦,這是苦道。惑業苦叁道,苦道它是如來種、是佛性。那麼一切衆生都有這身體嘛,所以都是有佛性的,都可以成佛了。這《維摩經》有這個味道,那這和《瑜伽師地論》不同。
辛二、廣約煩惱道爲了因如來種
無明有愛爲種,
這是第二科「約煩惱道」,「無明有愛」是煩惱。在十二因緣來說,「無明」是過去的煩惱,「有愛」是現在的煩惱。但是《成唯識論》上解釋,「無明」是發業的無明,「愛」是潤生無明,這是分別它們的作用不同。那若這樣講,這個無明那就是應該包括「顛倒想孰爲本?無住爲本」,就那個「無住」就是「無明」,顛倒想、虛妄分別這都是「無明」,是這樣子。「身孰爲本?欲貪爲本」,欲貪就是「有愛」了,可以這樣講、可以這樣說。
但是這個無明主要的一個……,我這話不斷地重複,若是你常常修止觀來說,什麼是無明?主要是執著一切都是真實的,這是無明。這是我們日常生活裏面,就是不能突破這個地方。我心裏面有了貪心的時候,「喔,我有煩惱了」;我有瞋心,「啊,我有煩惱了」。但是執著一切都是真實的、不知道是如幻如化,這是一個煩惱的根本──不知道、我不知道這是煩惱。你在這裏生活,但是你不知道這是煩惱。但是常常修止觀的人要注意這一點,你執著是真實的,這就是無明,這就是煩惱。要破這一點才可以;不破這一點,你老是平平常常,老是凡夫境界;破這一點,就是聖人!那現在這是說明:「無明」就是指這個無明說的(當然這就是比較微細的一點),那個顛倒想也在內、虛妄分別也在內的,這是發業的無明。
「有愛」:這也是個煩惱。「有」是所愛,對于「有」的境界上有所…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