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P7

  ..续本文上一页释,我们可以接受,这句话我们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无本」这句话,这个地方还没说,似乎还是没有说。

  「第二、约甚深殊胜辨:若只说到以无明为首的十二支缘起,则是共于声闻之教」,王恩洋特别提到十二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王恩洋这句话是给僧肇大师作批注,僧肇大师有这个意思,你若看他那个文就知道是有这个意思的。现在智禅法师认为这样解太浅了,太浅,这是共于声闻的教义,这么讲。「维摩说法若不显发大乘殊胜的甚深空相应缘起,则意犹未尽也」,这好像太浅,不能够显发维摩居士的深义,不应该以无明的十二缘起来解释。

  这个地方呢,我有意见,我有意见。天台智者大师的解释,我们凡夫流转生死,佛陀对我们凡夫的流转生死,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就是这样讲;这样讲也就是空相应缘起,也是「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和这个意思相顺的,凡夫就是这样子。但是观十二缘起而得圣道的阿罗汉、辟支佛这些人,他们还没有断除去所知障,只断了烦恼障,所知障还没有断,所以他们还有意生身,这在《成唯识论》上也说得很清楚,在《楞伽经》里也有说这件事。这时候所知障还没有断,所知障就是无明,而那个意生身就是果报。十二缘起,我们可以分为惑、业、苦,就是烦恼、和业、和生死果报,惑业苦。没有断所知障的这一些圣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他们所知障还在的时候,也同样有惑业苦,同样是这样,那不就是十二因缘吗?但是那个时候的惑业苦的那个无明就指「所知障」说的,就不同于我们一般凡夫的无明。我们凡夫的无明是属于「烦恼障」,当然所知障也隐含在里边,但主要是烦恼障;若断除烦恼障以后,这个所知障的无明才现出来。就像这些阿罗汉,天女散华还着身,那就是他的所知障(就是还有无明)的关系。这样说,这个十二缘起也通于圣人,通于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这些圣人,一直到佛才究竟清净,应该是这样。

  而这里边,天台智者大师讲这个「颠倒想孰为本?无住为本」,「无住」就是「无明」。当然智者大师其它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一段他就没有提,只是说这个无明。但是这个无明(这个无住)生出来颠倒想,颠倒想生出来虚妄分别,虚妄分别生出来欲贪,欲贪然后就有身──那么这也是惑业苦;这个惑业苦当然也通于凡夫、也通于圣人。那么这个地方,智禅法师要再学习一点、再学一段。所以若是用无明来解释,维摩居士应该不感觉到说这是浅,因为这是通于圣人的,到佛的时候才清净。

  「问答由缘起支进而直探缘起性空,斯乃快说」,这个事情说得非常好,感觉到快乐。

  「说无自性为破无明,说无明亦无性无本,连执有无明亦尽破矣」,也都破了。这个话,当然这样讲是可以,但是你说「无自性」,什么不是无自性啊?色受想行

  识,色无自性、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受想行识也是无自性,也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啊。世间上欲界、色界、无色界,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无自性,这是通于一切法的,不只是这一点的。说是用「无自性来破无明」,那是的,无自性这个智慧是非常厉害的,能破一切烦恼!

  「菩萨若不入于此,则于生死而有畏也」,是的,则于生死而有畏也,是的。

  「文义至此而致极,不思议解脱由此始也」,这很好,智禅法师他的文学也是很好的。这是第二段,这是我有点意见。

  「第三、约辨病施治义」,辨病施治,现在来说明你有什么病,说完了以后再说怎么样来治疗这个病,这比较圆满了。「维摩先明众生病源在无明倒想,至此话锋更利,说空相应缘起,正为对治无明也」,那就说「无住为本」这个「无住」是来破这个无明的,他这么讲,这也好。

  「至无明而止,譬如辨病而不与药」,说「无住为本」这句话是为了破无明的,若这么讲呢,「至无明而止」那就有一点过失,就是辨病而不与药,只是说有病,但是没有说药,那就不圆满了,「非大慈悲也」,这是没有大慈悲心。那么这是智禅法师认为这个解释最圆满;只说无明,「无住为本」这「无住」指无明说,这不圆满,他是这样意思。这是第三个解释。

  「第四、约普摄一切义:『无住则无本』、以『无住本立一切法』,字字千钧」,每一个字都很有力量,不得了,你不可以动摇的。「其义深广。约无明释,则重在杂染边。若兼能明此甚深法则,实乃周遍一切,乃至佛果亦无出之,师子吼也!」约无明解释,则重在杂染这一面;「若兼能明此甚深法则」,这个意思是说:无住是依他起、依他起是无自性的──这样子就是周遍一切,乃至佛果也在这里边,这是师子吼、妙法!这么解释。

  「以上略以四义──文义相属义、甚深殊胜义、辨病施治义、普摄一切义,以成无自性之释也。」

  这个经论,我们学习经论,应该是那样,要认识那个经论本身的道理,你尽量地不要增加、不要减少,不增不减,应该这样子说;如果你有所增减,可能不太好,不太好,不应该这样。

  「另:依他起为本」,前面是约无自性说,现在是以依他起为本,「是依止义」,就是无住为本「无住」是指依他起说。「若无依他,遍计、圆成皆不成也」,是的,都不成立。「而无遍计仍可有清净依他」,遍计执破掉了,还可以有清净的依他起。「孰为本也易可知矣」,谁为本,这是很容易明白。

  我上一次曾经说过,「无住则无本」这句话和依他起有矛盾。「无住」,你说无住是依他起──依他起是颠倒想的本、由依他起而生起颠倒想,这句话是有根据,是对的。但是这个地方说「无住则无本」,就和依他起有矛盾了。因为依他起有本,依他起谁为本呢?遍计执为本──这是《显扬圣教论》说的。《显扬圣教论》说:依他起、遍计执互为本。那你这个地方,你「无住」解释为依他起,那就和文不合了,就合不上了。不过现在看他怎么解释。

  「如意识依止意根,意识非定生也,而生必依根也」,是的,没有根就不能生。「此依根本义,非依正生义。若论正生义,各从自种生现」,这也可以。意识依止意根生起,意根是意识的增上缘;若从自种生是因缘,因缘和增上缘是不一样的。「说依他起亦无有过」,他的意思「无住」解释为依他起是没有过失。但是这个矛盾他还没说。

  「然十二支多说增上缘义,非因缘义也」,不是因缘义,「故不应难」,不应该难它不是说因缘,它是说的增上缘。虽然有亲疏的不同,因缘比较亲,增上缘似乎疏远一点,但是还一定要有增上缘,没有增上缘它还是不能现起的;要有因缘,也要有增上缘。

  譬如说我们心里头有烦恼,但是这个烦恼的现起,要由它的种子它才能现起。譬如阿罗汉没有烦恼障的种子了,那它就不现起;你就是有个染污的境界出现,阿罗汉他还是没有烦恼,因为没有种子。所以没有因缘就不能现起。我们凡夫是有因缘,我们有染污种子在心里面;有染污的境界,我们有可能烦恼现起。但是还要有一个不如理作意作增上缘,这烦恼的种子才活动;如果我们如理作意现前了,虽然有烦恼种子,烦恼不现前。这可见增上缘也很厉害,也是很厉害的。所以凡夫可以修行,原因是在这里。他这是辩护一下。

  「故不应难:遍计从依他起正生乎?或难:有依他而遍计非定生」,是的,有依他起但遍计执不一定能生。遍计执是从依他起生的,但是依他起不一定能生遍计执;若有如理作意,遍计执就不动了。是,这个话对。「或难:有依他而遍计非定生──非依出生义也。依他起义,实缘起之异名,无住之义、无本之性,理教推征,实不出于上文之义,诸有智者应正比知。」

  我认为这个问题还没解决,这一段文这话还没有解决。就是:依他起以谁为本?以遍计执为本!你能否认这件事吗?依他起它生不生遍计执,这是以后的事情;但是它现在有了依他起,依他起是从遍计执来的,这是以前的事。我们这个生命体这是依他起,这个遍计执是前一生造的,前一生事情已经过去了,这个「本」指以前说。依他起从何处来呢?由遍计执来的──这是过去的事情,这没有办法否认了。说现在依他起生不生遍计执,那就看你现在怎么样:你现在若如理作意,那么就不生遍计执,这依他起不生遍计执;你若是不如理作意,那么这个依他起还是生遍计执──依他起生遍计执、遍计执生依他起,就是这样子。

  那么依他起能生遍计执,也是指有遍计执的人才能生遍计执,没有遍计执的人这依他起在那里它不生遍计执。所以从这个道理来说,「颠倒想孰为本?无住为

  本」,这「无住」解释「无明」是顺理成章,比较顺,比较顺的。

  「依他起义,实缘起之异名,无住之义、无本之性,理教推征,实不出于上文之义,诸有智者应正比知」,「实不出于上文之义」,但是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没有解答。依他起是有本,而这个说「无住则无本」,那这个事就不合了!这个地方智禅法师还没有解释。

  「总之,诸师各有所重,而能自圆其说;义虽有异,而顺于圣道者同也」,这句话不对!你已经说嘛,以无明为本是不合道理,现在又「顺于圣道」,这句话不对了。「善会意者,各取所好可也」,你欢喜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

  不过现在我们已经经过这几次的讨论,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这句话容易讲,都可以讲,不管你是《中论》的学者、是唯识学者、你是如来藏学者,这句话都可以讲,都容易讲;但是「无住则无本」这个地方不容易,你不容易讲。

  这个地方也容易讲,但是你若说「依他起」就是「无住」,这就有矛盾了,因为依他起有本,依他起以遍计执为本,这个地方你没有办法否认这件事。你若承认依他起以遍计执为本,那么这个文上「无住则无本」就不合了、就冲突了。

  说是若是解释它是「无明」,无住当…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