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P8

  ..续本文上一页无明来讲:由于有无明所以有颠倒想,这是很顺的,这很顺。那么「无明则无本」,因为无明是最微细的烦恼了,烦恼里面最微细的就是到无明为止,再前面来看,没有烦恼了,所以没有更微细的烦恼能生出来无明的,所以它无本。

  说是以「法性」为本:以法性为本,只可以说无明是以法性为「依止处」,这句话可以,可以讲。无明以法性为依止处,这可以讲。无明以法性为依止处这句话,就是《起信论》上说的:「生灭与不生灭和合为阿赖耶识」了,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可以这么来会通;不过这里当然还有其它的问题。若说是以法性为无明之「本」,这句话就不行了,法性不生无明。譬如说法性能生颠倒想,这句话说得不行,依法性生颠倒想这句话是不行,说不过去。若说无明生颠倒想,这是可以。说是法性生无明,这句话不行,这句话不能成立、立不住的。

  我看窥基大师的批注、看智者大师的批注、看嘉祥大师的批注,嘉祥大师就和鸠摩罗什法师他们有点相似──「诸法本来是非有,倒想为有」──那么这个有以非有为本,就是这个意思了,是这个意思;可是他加一个……,那个意思就是一定还要加上个无明才可以,不然的话,那个非有不会出来一个有的。

  己二、明如来种(分五科) 庚一、净名问

  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

  这是第二段。前面是说「佛道」,「行于非道、通达佛道」。这个「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我们前面曾经解释过,解释过,各位同学可能会记住,可能会还能记得住这个事情吧。从初欢喜地到第六地,这都是圣人,圣人他们有所偏、有所重;重什么?偏什么?就是「舍相趣寂」。譬如说像我们现在这个程度,我们没有得圣道,如果是不修止观的人,应该不算数;修止观的人可以感觉到这件事。修止观的人和不修止观的人有什么不同呢?修止观的人,他很注重反省这一念心,要叫它清净,他常注意这件事;外面什么境界那他不管、他不注意;他注意自己的内心,要叫它清净,他注意这件事。怎么样才能够清净呢?就是「舍相趣寂」!就看见这一切相的时候,也就是「虚妄分别孰为本?颠倒想为本」,就是这样;「颠倒想孰为本?」就是「无住为本」,就是这回事情。

  修止观的人他常是观察一切法是因缘有、是自性空的、是毕竟空的,毕竟空里面离一切相,这叫做「舍相」;这时候就没有引起烦恼的所缘缘了,所以心就清净了,这是从根本上来清净自己的心的方法。这看出来,由暖、顶、忍、世第一的修行人他也是这样做;到初欢喜地,初地、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到六地还是这样子,还是这样子。他初得无生法忍,就见到第一义谛了,但是烦恼还有很多。我们拿初果圣人说,初果还有欲,初果有欲就是贪,他也有瞋心的,不过不是那么严重,贪瞋还是有的。他怎么办呢?因为他这个时候非常敏感,他若是感觉到心里面有烦恼贼,这个心他就不安,他一定要修观,修无我观、修毕竟空观,这样把心清净,他心才安的,一定要这样子。

  等到了第七地以后,是「证寂起用」。这个时候他三界的烦恼完全不动了、没有了,也可以这么说。三界内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这个时候,见到什么境界不起烦恼。但是他有慈悲心,他「起用」,就是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他能在清净的世界学习佛法度化众生,染污的世界,也一样地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这世间上一切的染污法不可以染污他了,你不能染污这个圣人了。

  初地、二地到六地这个时候,烦恼障没有清净的时候还有事情,还有事情的,所以他一定要舍相趣寂;但是也不能说他不能够证寂起用,从初地他有时候也能证寂起用,也有这种作用,也是能的。在内凡位(暖、顶、忍、世第一)有的时候也能够去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所以从初地到六地是「舍相趣寂」,但是有的时候也能「证寂起用」;可是到七地以上,那就是「证寂起用」,他一切没有问题了。

  现在这是行菩萨道,这是所谓行菩萨道了,行菩萨道可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佛也还做这种事,佛也是「证寂起用」,也是能到一切的世界普度众生,到圣人的世界、到凡夫世界,都能够弘扬佛法、度化众生,所以那是叫做「佛道」。若是菩萨无上菩提没有圆满,可也得圣道了,那他叫「通达佛道」。这还有点差别,有这个意思。

  那么现在说「如来种」,「如来种」在什么地方讲的呢?「如来种」就是在初开始发菩提心的时候说。初开始发菩提心的时候,说这个人能不能发菩提心呢?那就看他有没有「如来种」,就是这样意思。或者换一句话说,这个人有没有「佛性」,可以这么讲。这个人能不能发无上菩提心呢?他有没有佛性?若有佛性,能发无上菩提心的,就是这样意思。这样意思,这是在外凡和内凡的时候,他没得圣道嘛,没得圣道,他现在他有烦恼,在佛菩萨的大悲心、般若波罗蜜的看法,都可以发菩提心的,因为他有烦恼,烦恼是如来种!这下面的文是说这个意思,所以看他都能发无上菩提心。前面「行于非道、通达佛道」那是从七地以后才有这个事情──行于非道、通达佛道。这个「如来种」,反倒是开始发无上菩提心的时候,说这件事。

  前面维摩居士讲的「行于非道、通达佛道」,这件事有一点反常:菩萨要教化众生,当然完全是清净的境界,怎么菩萨要行于非道呢?就是这地方有个问题啊,有问题,有可能人家不相信这句话。那么现在维摩居士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文殊师利菩萨下面回答,也是:烦恼为如来种──也就是「行于非道」那个非道的烦恼。这样子,和维摩居士说的是相契合了!就是他们不矛盾,使令大众能够生信心,有这样意味的。

  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就是成佛的种子、成佛的功能。「种子」当作功能讲:他有可能发无上菩提心,那就叫做如来种;如果说这个人不能发无上菩提心了,就是没有「种」了,是这个意思。这是维摩居士问。

  下面文殊师利菩萨回答,回答分六科,第一科「略约苦道明如来种」。

  庚二、文殊答(分六科) 辛一、略约苦道明正因如来种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

  「有身」就是这个身体,色受想行识这个身体这就是如来种。这和《瑜伽师地论》不同,和《瑜伽师地论》说的完全不同了,那是不一样。《瑜伽师地论》说:有无漏种子──「本性住种姓」,那是指清净的功能性。而这是指染污法说的,这完全不一样。

  「有身为种」:就是现在这个身体;我们这个身体──色受想行识,就这五种法组成的身体。实在来说,唯识的经论上说「果报主」,色受想行识是果报,果报里边那个主是谁?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果报。谁是果报?阿赖耶识是果报!就是这样意思。我们看智者大师解释《仁王般若经》那一段文:「众生识,初一念识异木石。」智者大师解释那段文,他没有说这是阿赖耶识,智者大师没有说这句

  话,但是他说这句话:这是「正因佛性」。「众生识,初一念识异木石」:木石是无知之物,众生那个初一念识是有明了性的,它是不同于木石的。那么这一念心是什么?智者大师说:这是正因佛性,这样讲。但是我看智者大师的意思,看《维摩经》智者大师的疏上,什么是正因佛性呢?是「真性」,那就是正因佛性。这个「真性」和「初一念识」有什么不同呢?当然智者大师他自己没解释,他没说。那个「正因佛性」、「众生初一念识」是不是它就是真性吧?他没解释,他没解释这句话。但是我在想,「真性」应该是诸法实相,一切法一色一香无非中道,都是诸法实相,这个是「正因佛性」,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了!这样讲。

  现在说「有身为种」,这是一个果报,这是个果报。众生的烦恼业力所得的果报,主要是阿赖耶识!当然也包括色受想行,但主要是识,「识」是如来种,是成佛的因──凡有心者都可以成佛,就是这样,就这个心是佛的种姓。因为你有了别性,你有了别性你就会有了别──这是好的、这是坏的,你就会要这好的、而不要坏的。就这一念分别心就是佛性!「有身为种」,这个身体是个果报,果报是什么?就是苦,这是苦道。惑业苦三道,苦道它是如来种、是佛性。那么一切众生都有这身体嘛,所以都是有佛性的,都可以成佛了。这《维摩经》有这个味道,那这和《瑜伽师地论》不同。

  辛二、广约烦恼道为了因如来种

  无明有爱为种,

  这是第二科「约烦恼道」,「无明有爱」是烦恼。在十二因缘来说,「无明」是过去的烦恼,「有爱」是现在的烦恼。但是《成唯识论》上解释,「无明」是发业的无明,「爱」是润生无明,这是分别它们的作用不同。那若这样讲,这个无明那就是应该包括「颠倒想孰为本?无住为本」,就那个「无住」就是「无明」,颠倒想、虚妄分别这都是「无明」,是这样子。「身孰为本?欲贪为本」,欲贪就是「有爱」了,可以这样讲、可以这样说。

  但是这个无明主要的一个……,我这话不断地重复,若是你常常修止观来说,什么是无明?主要是执着一切都是真实的,这是无明。这是我们日常生活里面,就是不能突破这个地方。我心里面有了贪心的时候,「喔,我有烦恼了」;我有瞋心,「啊,我有烦恼了」。但是执着一切都是真实的、不知道是如幻如化,这是一个烦恼的根本──不知道、我不知道这是烦恼。你在这里生活,但是你不知道这是烦恼。但是常常修止观的人要注意这一点,你执着是真实的,这就是无明,这就是烦恼。要破这一点才可以;不破这一点,你老是平平常常,老是凡夫境界;破这一点,就是圣人!那现在这是说明:「无明」就是指这个无明说的(当然这就是比较微细的一点),那个颠倒想也在内、虚妄分别也在内的,这是发业的无明。

  「有爱」:这也是个烦恼。「有」是所爱,对于「有」的境界上有所…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