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P9

  ..续本文上一页爱,当然这个就是欲爱,就是润生无明。阿罗汉,得了阿罗汉道以后,就把这「有爱」都破了,「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完全都不爱了。当然这个地方主要还是要破根本的无明,就不执着一切法是真实的,观察它都是毕竟空寂的。《阿含经》的意思,是以无常为门,观察它是剎那剎那生灭的,那主要就是烦恼和业力──烦恼和业力得到的果报,不管是色法、心法,都是剎那剎那生灭的──若把这个因(无明有爱)断了的时候,这一切法剎那剎那生灭,灭了就不生了,就是毕竟空寂了,就是由剎那生灭入于不生不灭的毕竟空里面,这时候就没有事了,什么事没有了。

  但是现在《维摩诘所说经》也是以无常为门、但是也以空为门。就是不等到它将来灭了的时候才空,现在就是毕竟空的;这样子以此为门,那就是能破这个无明、也破了这个爱。

  「有爱」的这个「有」,主要是这个生命体,譬如说「后有」就是将来的生命;我对我现在的生命不满意,我希望将来好,我将来的生命寿命长一点、身体健康一点,就是种种的希望,希望怎么的──这个「后有爱」,我们佛教徒多数有这个问题。因为佛教徒承认了这个身体是臭皮囊,但是将来不要臭,得个好的身体──我们佛教徒会有这个问题。但是现在你要看十二因缘,也观察将来的也是不可爱,修无愿三昧,将来也不是好东西,也不要;那最好是法性生身了!「有爱」也是烦恼,这是流转生死的一个原因,但是现在文殊菩萨说:它是成佛的因缘、成佛的种子,那么只要有这样烦恼的人,他都是可以成佛的!这句话很厉害,真是所谓师子吼!真是师子吼。

  贪恚痴为种,

  这是三毒。前面「有身为种」这是一,「无明、有爱为种」是二,现在贪恚痴是三。就是我们日常生活里边现成的,有的时候贪、有时候恚、有的时候愚痴,由愚痴而有贪、有恚;还有很多的问题也是属于愚痴,邪知邪见也是愚痴。有这样烦恼的人,这些烦恼也是如来种,也是可以成佛的,因此而得成佛。

  四颠倒为种,

  「四颠倒」就是常乐我净:无常计常、苦计为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里面常常活动的烦恼。这种颠倒的烦恼,你有这个烦恼,你也可以成佛的。

  「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这都是流转生死的一些事情,为什么说它是如来种呢?这个问题应该解释一下。我们从「四颠倒」来讲:因为有四颠倒,所以我们就修四念处(修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来

  对治这个四颠倒;或者观身受心法都是毕竟空寂的,就是常乐我净四种颠倒都没有了。这样说,所以它就是如来种了。

  我有一个想法:天台智者大师的教义,天台教的教义,当然它是根据《法华经》,也根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根据《大智度论》,但实在《涅槃经》也很重要,智者大师有深一层的教义是根据《大般涅槃经》讲的。而《大般涅槃经》也就说到这件事,也是说到这个,这和《维摩经》是契合、相合的。我们通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可能会解释:一切众生都有真如性;我们说「无住为本」,迷了真如所以就有颠倒想、有虚妄分别,可以这么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么讲。但是《涅槃经》上也有这个意思,「真如是佛性」;但是《涅槃经》也有说:一切众生的这一切的烦恼也是佛性,这是《涅槃经》有这个话的。它说什么道理呢?它说出个道理来,就是:由于你有烦恼(就是迷惑),由于你有迷惑,你慢慢就会解,由迷而解,由惑有解;这个解是由惑来的,这个惑是解的种子。迷惑,因惑而有解,它这么讲。

  譬如说我们受苦了,「哎呀!生死是苦,那我就希望得涅槃乐!」这个苦就变成佛性了,苦能令你生厌离心,令你发起来一个愿力、建立了一个涅槃的愿力,所以这个苦就是佛性,是那么意思。我做了很多坏事、做很多的恶事,做恶事就会知道:哎呀!做恶事有恶报,哎呀!现在我不要做恶了,要做善;由恶有善,所以这恶就是佛性了。由恶有善,恶就是佛性。《涅槃经》有这个意思!就是你现在的这一念虚妄分别心,逐渐逐渐地将来就是无上菩提,所以你现在这一念心就是佛性。这样讲呢,它不是讲真如是佛性,是另外一个意思了。所以这里说的和《涅槃经》上的意思一样。所以《大般涅槃经》上说:「十二因缘是佛性!」十二因缘就是惑业苦,惑业苦都是佛性,这么讲。

  「四颠倒为种」:因为你有四颠倒,你感觉哎呀流转生死太苦了,要修四念处对治四颠倒,所以这也是「由惑有解」,就是这个意思。

  五盖为种,

  就是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还有一个疑,这是五种盖,五种障碍。当然我们就修戒定慧来破除五盖,所以五盖也是成佛的种子,也就是佛性。这是第二科「广约烦恼道」。下面第三科「重约苦道广明正因种」。

  辛三、重约苦道广明正因如来种

  六入为种,

  「六入」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收到从外边入来的很多消息。我们由眼耳鼻舌身意,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的消息都可以入来了,这是六入。六入实在就是六根;根能生识,根以能生为义。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它也是成佛的种子,也是佛性。

  七识处为种,

  这个地方单独说识,识是「种」,是佛性。

  「七识处」:就是我们欲界的人天,三恶道不在内,欲界的人天这是一个识处;初禅、二禅、三禅,这也是识处(识所安住的地方、识所居住的地方);无色界的四空定,非非想定不在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这三个地方也是识处──加起来就叫做「七识处」。

  这个意思,把三恶道不在内,因为三恶道太苦了,这个识不欢喜在那儿住,这是一个。色界天里面第四禅不在内,因为第四禅有无想定,这个识不欢喜在那儿住,它不在那儿住;无色界天的四空定的非非想定,识也不愿意在那儿住,因为那里有个灭尽定,灭尽定把识灭了它不欢喜,所以识也不在那儿住。

  就是无色界的前三个空定,加色界天的四禅前三个禅,加上欲界人天,这些地方识欢喜在这儿住,所以叫做「七识处」。总而言之,这还是就是识,识是佛性,你有这个分别心,这些都是成佛的种子。

  辛四、重约烦恼道为了因如来种

  八邪法为种,

  这底下这是第四科「重约烦恼道为种」。

  前面「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这是约苦,你这一念了别性的心就是果报的主,就是苦。这个心一分别就都是苦的境界、是得的果报,这果报就是苦。《成唯识论》上:什么叫做虚妄分别?就是三界的心心所法,通通是虚妄分别!那是什么意思?因为它不见第一义谛,这些心心所法不见第一义,都是虚妄分别,所以都是苦,虚妄分别就是苦。什么叫做虚妄分别?你执着这都是真实的,这就是虚妄分别,苦就从这里来;假设你能破除去,就没有苦了,就是悟入于第一义谛了。所以「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这是约苦道说的。

  「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这是第四科「重约烦恼道说种」,这是「了因种」。

  「八邪法」:就是八正道的相反的这一面。正见对邪见,正思惟对邪思惟,乃至到后边正定对邪定,这是八邪法。八邪法实在来说也就是烦恼。「正见」,什么叫正见?就是无我的智慧,观一切法空的智慧叫「正见」。现在我们都是执着一切法是有,有我、有法、有一切的事情,这个「有」:一个我见、一个法见,不觉悟我空、法空,那么这就是我执、法执,那么这就是不正见。这些都是烦恼,这些烦恼也是成佛的种子。

  九恼处为种,

  九个地方有烦恼,也是为种。「九恼处」是指什么说的呢?就是你来恼乱我,这是一个恼处;你恼乱我,我的瞋恨心就来了。再什么呢?你恼乱我亲爱的人,我也心里不高兴。你爱我恨的人,这是一个恼。有三个恼:过去有三个恼,现在有三个恼,未来有三个恼,这就是九恼,九恼处。这九恼处主要是指恨(指这个瞋恨心),瞋恨心也是成佛的种子。

  辛五、约业道明缘因如来种

  十不善道为种。

  这是第五科「约业道明如来种」。

  「十不善道」:就是身三、口四、意三──杀、盗、淫这就是「身三」;「口四」,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意三」就是贪欲、瞋恚、邪知邪见──这是属于业。

  前面的苦和烦恼,我们可能会容易明白;但是「业」这个字,什么叫做业呢?就是你有一个目的,你心里面决定了:「我要拿到这个东西!」有了目的、然后采取行动,那就是业了。譬如平常我们说话的时候,是属于烦恼话,但是还不能说是业。要什么时候才是业?你心里面有目的的,用这个话要完成那个目的,这句话就是业了。你采取一个行动,说我现在想要怎么地,你身体一动作,那就是业;如果没有目的,只是这么说说,那就不是属于业,它这个也是有个界限的。惑、业、苦。而在业的时候也有烦恼、也有果报(苦是果报),业不能离开了烦恼、离开了果报,单独有个业,它是具足的。

  现在这十不善业道,这是一个种子、是成佛的种子。

  所以若是我们哪,你有圣道的愿力……,我昨天翻我的书本里面看见一封信(我们的同学给我的信),那个信我看见了以后,有点特别的感觉。他那信上说两件事:一个是我对于《瑜伽师地论》非常爱好,我一定要学习这部论,这是一个;另外,我想要得无生法忍!这两件事。哎呀!我一看,这真是伟大!说是我们愿意学习《瑜伽师地论》,你这个意愿能坚定不移,这就不得了!我认为这件事也不得了。第二,「我要得无生法忍!」更伟大!

  我们这么多的同学,你有得无生法忍的愿望吗?你问你自己,不是我问你,你自己问你自己:你有没有这个愿望?你想不想得无生法忍?还有多少位没有这个意思、不想得无生法忍?如果你有这个意思的话,你不要只是在心里面,现在我们…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