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P10

  ..续本文上一页学习《瑜伽师地论》,就是以弥勒菩萨为法门主,你在弥勒菩萨那里磕三个头,心念口言:「我弟子某某,我愿意学习《瑜伽师地论》,从这里用功修行,我想要得无生法忍!」说三遍,然后磕一个头就可以了。你就举行这么一个仪式,举行一个愿得

  无生法忍的仪式,你不要轻视这件事!你这样做了以后,观世音菩萨会知道、弥勒菩萨会知道,他会帮你忙,他会特别帮你忙的!你有什么困难他也会帮你忙,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也会来帮你忙。因为这不同了,不同了。

  我们看受菩萨戒的仪轨上告诉我们,要什么条件才可以受菩萨戒呢?你要发无上菩提心,然后才能受菩萨戒。如果没有发无上菩提心的话,这菩萨戒就是举行了仪式你也不得戒;那么佛菩萨一看:「你不是菩萨!」你虽然举行了仪式,佛菩萨看你不是菩萨。如果你发无上菩提心、受菩萨戒,这时候佛菩萨说:「喔!这个人是菩萨了,已经入于菩萨数里面。」现在说你要发愿、愿得无生法忍,也是一样,佛菩萨说:「哎呀,我这个徒弟这个弟子发愿、愿得无生法忍了!」这是非常……。我们一般只是说发无上菩提心,和发愿得无生法忍还不同,不一样的,不一样。

  用烦恼、惑业苦作如来种,这是一个特别的说法。通常我们说:你有没有佛性?就是你要发无上菩提心,是名为有佛性!你发愿愿得无生法忍,是名有佛性!你有这个愿,你也常常地修止观,是名为有佛性!你不要小看这件事,不要小看这件事。

  若是发无上菩提心,而又发愿愿得无生法忍的话,这十不善业道你要注意,你要注意我的身口意不可以有不清净,不可以有污染,要注意。当然我们出家人杀盗淫很难、不容易,但是口过很容易,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这很容易违犯,要注意说话,不要犯这种过失。但是现在这里说「十不善道为种」,佛菩萨这慧眼一看:「哦!这个人身会做错事,身业、口业、意业三业都不清净,很污染,这个人能成佛的!」佛是这样看,这个境界是特别的。

  辛六、总结成如来种

  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这是第六「总结成如来种」。前面说了这么多的如来种,现在最后「以要言之」,不能每一样都说,我们现在总结之,把重要的来说一说。「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这些染污法、惑业苦,都有成佛的功能性。

  鸠摩罗什法师在《维摩经注》上也举出个例子,为什么烦恼是如来种呢?譬如两个人是朋友,但是那个人的智慧钝一点、他的能力也是不够,但是他出家得阿罗汉了。说是他感觉:「我比他强!」但是他还没有出家,一听说我那个朋友得阿罗汉了,「哎呀,他若能,我也能!」因为原来他瞧不起他,他有高慢心嘛!「好!我也出家修行。」也得阿罗汉!这就是:「慢」是他发出家心的一个种子,因为有慢;慢是不清净,但是结果能够帮助他修学圣道,所以「慢」也是如来种,这个意思。

  庚三、净名重问

  曰:「何谓也?」

  前面是文殊菩萨回答。现在下边第三,维摩诘居士又问。

  曰:「何谓也?」维摩居士就说了,说是你说「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乃至到「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什么道理它是佛种呢?这是问,问这个道理。

  庚四、文殊解释(分二科) 辛一、正答

  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下边文殊菩萨回答。分两科:第一科是「正答」,第二科是用譬喻来显示。正答:「若见无为入正位者」:假设这个人他能修学圣道,发出离心,见到无我的道理;以无常为门,见到诸法不生不灭、无我我所的这个圣道。见到无为就是我空真如,也是不生不灭;由无常为门、而入于不生不灭的无为的境界。

  无为这个境界是「正位」:「正」这个字在这里可以当安乐讲,「位」就是个住处;就是安乐的住处。什么是安乐的住处?就是无为。「为」就是有生有灭叫做「为」,无生灭的地方叫做「无为」。什么叫做「有生灭」呢?惑业苦;惑业苦都是有生灭的,生了又灭、灭了又生这样子。现在没有惑业苦的生灭的流动,就是到了无生无灭、离一切相的无为的境界的时候,这是个安乐处。你若悟入到这里,「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人他到了无为的时候,他惑业苦这三种没有了,这三种佛种都没有了,没有了就不能再发无上菩提心了。他若有惑业苦,能发无上菩提心;若是见无为入正位的这个人,他不能发无上菩提心。那这指谁说?就指阿罗汉说的,这阿罗汉他不能发无上菩提心。

  因为这在小乘佛法里面说到这件事。小乘佛法里面也是有菩萨的,但是佛多数劝人修阿罗汉道,发出离心、修四念处,断除爱烦恼、见烦恼,就是入于无为的境界,入于无为境界就所作已办了,佛没有再劝他发无上菩提心,没有劝他发大悲心广度众生,没有;所以他自己也不发这个心,也不发大悲心,也没有心想要得无上菩提。

  但是在《阿含经》里面看出来一件事,就是这些得阿罗汉的人虽然是圣人了,但是他很多事情还是不知道,还有很多的不知,很多的不能;有所不能,有所不知,也有所不净;而佛则是什么都知道。譬如《阿含经》的文上、在大乘经也看出来,若有人提出问题,佛说:「恣汝所问!」随你、随你怎么样问,佛来回答你。但是你若有问题去问阿罗汉的时候,在《阿含经》一看,阿罗汉说:「知者当答!」他就不说「恣汝所问」,他不说这句话。那就看出来阿罗汉的智慧,那和佛智慧不能比,这可见阿罗汉不是佛,就看出这一点。

  但是这个地方,在这些阿毘达磨论上有解释:到了忍位的时候,就决定不能转变了。若是这个人发出离心,还在暖、顶的时候,有可能会转变,也可能发菩提心,也可能发辟支佛心。若到了忍位的时候不变了,就是一定得阿罗汉,他不变,就是到了不退转了的境界,所以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是这样子。所以「若见无为入正位」的人,他断了惑业苦的如来种,他不能发无上菩提心。这可见有惑业苦的人、没有入正位的人能发无上菩提心。从这件事看出来,有烦恼的人能发无上菩提心。

  辛二、譬显(分二科) 壬一、别譬三种(分三科) 癸一、淤泥出华譬烦恼道为了因种(分二科) 子一、喻

  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

  这底下用譬喻来显示。譬喻显示分两科,第一科有三段文是「别譬三种」不同;分三科,第一科「淤泥出华譬烦恼道为了因种」。

  「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譬如说一个高山上那块地、那个地方,或者不是高原、但是陆地,这个地方它不能生出莲华来,不能生莲华。什么地方生莲华呢?「卑湿淤泥」:它不是高的地方,卑矮的地方那个地方湿、还有淤泥,在这个地方才可以生出莲华来。这是说一个譬喻,下边就合法。

  子二、合

  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这个譬喻这样子,「如是」就指前面这句话,这个譬喻是这样子,现在阿罗汉也是这样子。「见无为法入正位者」,这就譬喻高原陆地。阿罗汉原来也是有烦恼的,心里面也是有淤泥的,原来是凡夫嘛;现在他断除烦恼了,没有烦恼泥,那么就是高原陆地。「入正位」这样的人,他内心里面没有淤泥、没有烦恼泥,「终不复能生于佛法」:他不能生于佛法,他不能再发无上菩提心去求无上菩提、不能发大悲心广度众生。

  那么从这地方显示出来,若有淤泥,「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就是合下面这个「卑湿淤泥乃生此华」。若是这个众生他心里面有烦恼泥的话,他还能发无上菩提心,这就可以看出来它的分别:这些有烦恼的众生,你劝他发无上菩提心,有可能还成功;但是得阿罗汉道,你劝他发无上菩提心,这是不能了。

  我们读《大般若经》的时候,那上也说到这件事;须菩提尊者说,这些声闻人与生死作障隔,不能发无上菩提心了,但是他若发无上菩提心,「上人应求上法,我亦随喜!」他忽然间出来这么一句话。「上人应求上法」:就是得阿罗汉道这就是上人,他也应该发无上菩提心;如果他发无上菩提心,我也随喜。这就不是《阿含经》的话了,《阿含经》没有这句话。

  现在这里这是在《般若经》之前,「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就是凡夫才能发无上菩提心。凡夫他有贪瞋痴,他那个贪心贪着五欲,但是他也能贪无上菩提,哎呀!无上菩提那么好,他也愿意求,也是贪心,所以就是那个贪也是如来种。阿罗汉他放弃这件事了,所以就是没有佛性了。而这个话和《般若经》、和《法华经》来对比,实在这个话就是劝阿罗汉发菩提心的意思,来激动他,是这个意思。

  癸二、粪壤生芽譬不善业道为缘因种(分二科) 子一、喻

  又如殖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

  子二、合

  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

  这是第二科。

  「又如殖种于空终不得生」:譬如这五谷的种子,你栽培这个种子,不在泥土上栽培,而在虚空里栽种子、种种子,那这个种子它不会生芽的,这个空也承不住这个种子,它不会生芽,那也就不能生出来果了,「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若是施肥在土壤里边,那才能滋茂(滋就是茂),才能茂盛的、才能生芽、开花、结果。这是个譬喻。

  下面「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就是入无为正位的人,你若是劝他「殖种于空」,这个「空」就表示得阿罗汉的人他心里面欢喜入于空、无相、无愿三三昧,心能离一切相,安住在那里不动,他欢喜这样子。这样的人你若是劝他发菩提心,叫做「殖种于空」:发大悲心,那叫做成佛的种子;你劝他发大悲心,叫「殖种」,栽培这个无上菩提的种子。在欢喜寂灭的人的心里面,「终不得生」,他不发心,他心不动,他不想发无上菩提心。「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