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P11

  ..续本文上一页」,他就不能发无上菩提心,不行。

  「粪壤之地乃能滋茂」:若是有烦恼粪,粪就是大粪,大粪就譬喻众生心里面的烦恼──有烦恼的人你劝他发菩提心,他能发,因为他有贪心;有贪心,所以他能发无上菩提心;有瞋心,生死是苦,我不高兴,就发菩提心,是这样意思。而这个话实在不是给凡夫听的,是给阿罗汉听的,意思就是你不能;但是阿罗汉他听了,他心怎么想?后面大迦叶尊者有表示了。「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这是第二段。

  下面第三科。

  癸三、起身见譬苦道为正因种

  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粪壤之地乃能滋茂」,那当然也可以譬喻爱烦恼;下面「起于我见」是见烦恼,就是他这个我见很大,像须弥山那么高。「起于我见如须弥山」那么高,我见非常的高。「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因为他有我慢,有我就有我慢,有我慢的人就感觉自己很高很高,这个时候说「你要成佛了」是更高,所以随顺他的我慢,他就能发无上菩提心。「生佛法矣」:因此慢慢可以得无上菩提了。所以我慢、我见是如来种。这可见阿罗汉断除我见了,那就不行了,就把这个佛性断掉了,不行了。

  壬二、总譬(分三科) 癸一、结

  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这前面是分三段「别譬」。现在这下面「总譬二乘无烦恼等三道可入,即无一切智等佛法宝也」。「是故当知」,从这段事实可以知道,「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这一切众生内心里面有烦恼,那就是佛性,就是如来的种子、成佛的种子。

  癸二、喻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

  这又说个譬喻。大海里边有很多珍宝,你到大海里去会得到很多宝;若不到大海去,你得不到宝的。什么叫做「下于巨海」呢?就是行于非道!就是菩萨要到烦恼大海里面去,到众生世界,众生世界是有烦恼的地方,有无量无边的众生、有无量无边的烦恼,菩萨就到这个地方来度化众生,就能使令众生发无上菩提心,可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

  癸三、合

  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若是不到巨海里面去,那就是阿罗汉了──阿罗汉入无为正位的时候,他就远离众生的世界,到涅槃那儿去了。那样子呢,「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那就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要广度众生才能得无上菩提,但是阿罗汉不能做这件事,那就不能得无上菩提。你要广度众生才能得无上菩提,但是阿罗汉不能做这个事,所以就不能得无上菩提了。这就等于是弹偏斥小,就是诃斥阿罗汉!诃斥:你不能做这个功德,你就不能得无上菩提;你若做这个功德,那你能得无上菩提。这等于是为阿罗汉说法了,这个意思。

  问:阿弥陀佛!请问师父,就着现在讲的这一段,就是「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就是这一整段,它是指众生能够发无上菩提心而说?或者说也指菩萨,就是再把菩萨跟阿罗汉作一个比较,菩萨是要到这样的地方去启发众生的无上菩提心?

  答:是的。 问:两种意思都有? 答:是的。但是我们看经论里面,就是有些事情,有什么事情呢?有些反常的事情。

  譬如说我们……,当然不是一般人的事情,都是大菩萨境界,这个人来到众生世界教导众生的时候,他不是叫他修戒定慧,不是叫他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不是,他叫他起烦恼。有的菩萨这样度化众生,他那个意思就是他若不这样做,这个人不能相信佛教的,不能。若是菩萨去触恼他,叫他去起烦恼、做恶事,要这样做、教他,他能发菩提心,不然不能。这也就是「行于非道、通达佛道」的意思,也就是「烦恼为如来种」的意思。这和我们正常的这种行菩萨道、教化众生是相反,但这是菩萨的境界。

  问:但是阿罗汉如果入于正位,在《般若经》的立场来说的话,是「上人应求上法」,

  佛也赞叹。 答:是。 问:那到底他发了没有?能不能发心呢? 答:在《般若经》的时候有一点动,到《法华经》才发菩提心。 问:但是就菩萨行者来说的话……,这个烦恼污泥主要是指众生而不是指菩萨? 答:是的,是的, 问:但是就是说从凡夫到菩萨位,就是到了八地,他也还有要入灭的这样的心。 答:是,到八地菩萨有可能入无余涅槃。 问:那有没有退大取小成功的? 答:是,是的。 问:有没有成功的例子? 答:是的。 问:有,舍利弗尊者?

  答:是的。这时候十方诸佛来劝他发菩提心,那他才出来。

  问:一定都成功吗?

  答:是的啊,十方诸佛若是来劝他,一定是成功了。

  问:这是一个问题,谢谢师父。第二个问题是刚刚师父讲到说,发无上菩提心和愿意要求得无生法忍还不同,这怎么说?

  答:是有一点不同。

  问:这怎么说呢?那里不同?怎么不同?

  答:发无上菩提心,在那个文句上只是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是这样说,用这样来饶益一切众生。但是若发无上菩提心之后、而愿意得无生法忍,这个情形有点不同,就是他对于「自利」这一方面积极!只是发无上菩提心,有可能就是去利益众生这一方面,可能会偏重于利益众生,自己用功修行有可能不太积极。若发愿得无生法忍,就是自利这一方面积极,但是也是顺于无上菩提,所以发无上菩提心并不违背。

  问:那如果说「以涅槃为上首」的话,很可能还是在声闻的阶段,就不一定是愿意要利他。

  答:是的。这个〈修所成地〉那地方说是「以涅槃为上首」,那是声闻人发出离心的那个范围内的事情。他那个意思,这个大悲心没有建立,只是自己想要得涅槃。若是发无上菩提心,在〈菩萨地〉的时候他不是这样意思,他是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和涅槃也还有点差别,还有差别的。得无生法忍这个「忍」字就是不入无余涅槃,他得到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他和这一切有为法接触的时候,他心里面「忍」,表示没有入无余涅槃,他用般若波罗蜜来忍这件事,所以这里面有大悲心在里边。若入无余涅槃,没有好忍的了,他入了第一义谛去,没有一切有为法需要他忍,没有这回事了。所以忍和无余涅槃不同,是相反的事情;但是都是圣境,无生法忍是圣人的事情,涅槃也是圣境。

  问:如果就是照师父最初刚刚讲的,发了无上菩提心,然后也愿意要求得无生法忍的话,就是说我们再学习两件事情:一个是愿意利他,另外一方面也积极地自己要调伏烦恼、要断烦恼。

  答:是。

  问:就是这样子,透过这样比方说跟佛菩萨说,不断的这样子做就是在激励自己要走这条路,这样子。

  答:是的。

  问:阿弥陀佛!谢谢师父。

  答:而《维摩经》他用这个「有疾菩萨」,特别用这个字,就是这个菩萨是有病的菩萨、不健康。谁愿意有病呢?这也有味道、其中有这个味道,就是劝他要得

  无生法忍,有这个味道。你有病就是要看医生、要治疗这个病──我要身体健康,所以修止观就是吃药了,就把这个病治好,治好、是个健康的人,才能行菩萨道。不然的话,你内心里面有烦恼贼,行菩萨道有困难。

  问:谢谢师父,阿弥陀佛!

  答:不过你若是给别人写信的话,你自己签名那个地方写「有疾菩萨玅境」!这有点意思,有意思。

  问:院长慈悲!我们前天上过课之后,我们上的这一篇,菩萨「行于非道」而「通达佛道」这一篇里面,然后我回去的时候我还是愤愤不平,因为我觉得很不可理喻。菩萨犯了无间罪还无恼恚,那这样的话,感觉上还是没办法接受,就像院长刚说的「信服力」的问题,今天上了课之后多少也有一点理解。不过,整篇看起来的文义,那是劝菩萨在断烦恼的时候,他得到自在,那在自在当中与众生同化的这当下他还能够去度化众生,所以他「行于非道」,他的宗旨是这样对不对?

  答:是。

  问:可是在这里面,前天院长提起到,「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上一次院长是说到,他入于三昧,然后犯了无间罪,这一点上看。所以我回去的时候我曾经跟同学提起到这一点,我说既然能够入于三昧的话,那他不必再犯无间道了;他在入三昧当中,他可以把可犯无间道的那种过失转化过来,这是个人的看法。所以我说既然菩萨在三昧当中,他能够自在地活动他的异熟,那应该不会再去犯无间道,然后感受那种罪果;当然在当下他的心是无恼恚,在菩萨的立场来说。那院长听懂我的意思?

  答:我听懂了,那我回答你的问题。这是慈悲心的行为。我们众生若是行五无间罪的话,那是他心里面有极大的恨,他去做这种恶事。现在菩萨他没有恨,他是用慈悲心来做这件事利益众生,当然他心里没有烦恼,但是要有慈悲心,如果没有慈悲心他不会做这个事,因为没有烦恼嘛,他不会做这个事。凡夫是用烦恼来做罪,菩萨是用慈悲心来做罪。慈悲心做罪干什么呢?来饶益众生。也要有那种因缘,不然他也不做这个事。如果做这件事,而实在没能利益众生,那他也不做。就是做这件事,有饶益的对象,他才做这件事。做这件事的时候他是用慈悲心,而不是用恼恚、不是用瞋恨心做的,是这个意思。也就是〈问疾品〉说:「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是这个意思。「无所受」,他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做这些事情等于就和没做一样,这是菩萨慈悲心的行为。

  问:我能够理解菩萨,因为他的本位就是慈悲心为立足点,他以这样来初发心。因为刚好有这个因缘,让他做了这个无间的过失。那么我的意思是说,在这里他

  根本不用再去做这五无间罪,这是很严重的事情。

  答:是,没有因缘就不用做,若有因缘他就做。有因缘就是要有利益,做这件事能利益无量众生,那他就做;如果没有利益他不做。

  问:出发点就是利益,因为还有其它的因素,所以让他做上这…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