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P12

  ..续本文上一页样的一件事情。

  答:是的,是的,不然他不做的,不然他不会做这件事;他是能利益众生他才做,不然他不做。而实在众生初开始的时候对于佛法能有信心不容易。我们说提婆达多犯了逆罪,他生身下地狱这件事,那在众生看见这件事──啊,做恶不得了,会下地狱。那么他知道,喔,恶有恶报,再就不敢做恶!就有这种感觉,他会有这种感觉的。就这一点就可以知道「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就是用慈悲心做这件事,使令众生能够相信善恶果报。这个事还是不容易的。

  问:这一点我是知道,我只是站在说,为什么不把犯无间的那种过失可以转化过来?

  答:他没有过失。用瞋恚心来做罪,那是有过失;菩萨没有瞋恚心。这和凡夫造罪不同一性质,性质是不同。菩萨做这种事,这是菩萨道,不是凡夫道,不是凡夫造罪的事情。

  问:这一点我知道。还有一点我是觉得说,世间上很多……,比如说我们现在的佛教也有这种情形、蛮流行,譬如说他吃酒肉,但是别人一般都把他奉成相当有功夫、有修行,在度化众生的。像这种情形,因为我们这篇里面有提到说,这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做到这种情形;在八地以下,他还是会有种种的苦恼的,所以还不能达到「行于非道、通达佛道」的这种情形。我为什么提出这个,这可能在对于说「行于非道、通达佛道」这一点,如果没有好好厘清、讲个明白,恐怕……。现在佛教也是这种情形,有了妻、有了妾,有了妻不够,还有妾、还有采女,这种的一个菩萨──我们不能说是菩萨,姑且不谈这是菩萨,这样的一个行为在佛教上也是相当的是个风云人物。那我刚说,吃酒肉,然后度化众生,信徒还是一大堆的,这种是很实在的目前的情境有这个情形。

  答:这个事是那样,「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你「行于非道」是通达佛道了吗?如果你「通达佛道」那是可以,那就是菩萨道;如果只是「行于非道」而没能「通达佛道」,那就是三恶道,那就是凡夫境界,那不是菩萨道。

  问:对啦,我要讲的是说,如果像这样的话,我们说「行于非道」应该到某种境界的程度,那么他的行为才能让人家信服。如果是像现在的这个八地菩萨,他行于毁禁而能安住在净戒里面,那么这样的话,他已经破了戒了,然后他又说他能安住在净戒,好像给人的一个……以众生的这种平等位上来看,这好像不能接受,因为明明看他已经犯戒了,可是他说他没有犯戒。

  答:但是这不是口说的,就是你内心里面是不是有这个程度。有这个程度,那是可以;没有这个程度,那就是说谎话了。 问:所以这就是不能欺人,这是一种内心的道德问题。

  答:是的。

  问:那一般像我们现在的现实的人间来看,很难去分辨出有这样的一个菩萨存在。

  答:这个是那样,我们肉眼的人不能分辨,可以这样说。若是诸天还能知道的;你是凡夫、是圣人,诸天知道。你不能欺骗天神、不能欺骗佛菩萨;佛菩萨知道你是行菩萨道、你是行三恶道,佛菩萨会知道。而你自己也知道,自己也会知道,你没有成就圣道,你做恶事的时候你心有所得、你心有执着的,你心有执着你自己不知道吗?自己是知道的。如果是有意地欺骗人,那就不必、那是不用说了。如果是不明白,没有欺骗人的心,那就是这个人愚痴,那是愚痴了。

  问:对,我只是提起到有这种情形,也必须要正视它一下。

  答:是,是的。

  问:那么我们从这里的菩萨道,他行于非道而通达佛道,看起来就像刚才院长也有提起到,这事我昨天也想到,它跟我们现在学习的《瑜伽师地论》菩萨道是两个不同作风。

  答:是,是的。

  问:完全不一样。那么在这里我感觉说,如果这样的话,这个菩萨他整天看起来他好像是现在家众的一个化身。因为如果是声闻身的话,不可能做这样的事情。

  答:我看《密勒日巴尊者传》,有人劝密勒日巴娶妻,他说:「你师父都有妻嘛,你也可以娶妻。」他说:「我不能。」他说他不能。后来看那个境界,他自己在一个地方用功修行的时候,心里面有一点忧愁、不快乐,然后就看见虚空里面马尔巴尊者(是他的师父)在虚空里面坐在莲花上来开示他、开导他、来安慰他。假设这句话是真实的。若有妻子的人就是有欲的人,有欲的人就没有禅定,没有禅定也就没有神通。现在他能够在虚空里面坐在莲花上,那就是有神通,这可以说就是「在欲而行禅」,那这就不同了,这等于这就是菩萨境界了。不过这是张澄基翻译的,《密勒日巴尊者传》是他翻译的,就是有这种境界。

  问:这在藏传里面经常看见这种故事。我要说还有一点,那这样的话,我刚提起到,从这一篇看起来,他好像是现化在家众的身分行菩萨道。可是这里是指八地以上的菩萨说。那么声闻里面有说,在家众他只能得到第三个果位,他不能证到四果阿罗汉。那么八地以上的话,这样跟三果比起来,他是什么位子?

  答:他高过阿罗汉,八地菩萨高过阿罗汉了。

  问:那这样的话,我们刚说,在家众他只能得到三果、不能到四果,那么他这边又高过阿罗汉,换句话说,在家众可以在行菩萨道的时候证到超过阿罗汉的果位。在声闻道他只能证到三果,那么在菩萨道他可以超过阿罗汉的果位,是这个意思吗?

  答:是的。这个事情应该这么说:如果你是在凡夫的时候修学圣道,你没有出家嘛,你可以修到三果;你可以修到二果,修到三果的时候就没有妻子了,就是会弃舍妻子,一定是出家了。现在说马尔巴这位大译师,他的境界他是菩萨,照那个文来推测这件事,那他是菩萨。他是菩萨,他到第几地这就不知道,他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第十地,这是不知道了。但是他是有妻,有妻、但是他还是有神通境界,那么这就是「在尘不染尘」的境界,可以这么说。至于他什么时候得无生法忍,这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由初地、二地、三地……七地、八地,这都不知道,只是那个文就是这么记载。这个记载如果是真实性的,这是大菩萨,他是有神通,有神通、而还没有欲,没有欲、他又有妻,就是这么一个境界。

  问:这样说来,在家众他得无生法忍,结论就是说,他得无生法忍,在家众也是可以胜过阿罗汉。

  答:当然。譬如维摩居士,维摩居士也有妻子、也有儿、也有女的,维摩居士也是有太太、有妻子儿女的,但是他的境界那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萨。

  问:那如果说到这样的话,像维摩居士他也是无生法忍,他的境界胜过阿罗汉,我们从这里面也看出他的神通的殊胜。这样的话,这是神话,不是现实的人格,这是神格。我要说:这是神格!神格的证位就是这样。如果就人格来讲,不可能。因为现在我们的人,从释迦牟尼佛到现在,好像没有人像维摩诘居士这样的能耐。我是想到说,如果是这样的话,菩萨他的化现应该只是暂时性的,不是指人的一生的过程讲的。

  答:你说维摩居士啊?

  问:不只是维摩居士,凡是像维摩居士这样的菩萨,神格的菩萨就是这样。

  答:这个是那样。假设这个菩萨,譬如说是到了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到八地,这也不是短时间能成就的,他可能是以比丘的身分得了圣道,得了圣道以后发无上菩提心,是圣位的大菩萨行菩萨道。假设这个时候进步到第八地、或者更以上,他还是一个清净的境界,没有妻子的。但是他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而这时候就是现一个居士的身分──这是他的化身,不是他的真身。化身,就是现出来他也有妻子儿女这样子;他也可以化现一个比丘,以比丘的身分、一个出家的比丘的身分,学习佛法、广度众生,也可以这样。但是都是化身,不是他那个受用身,那个受用身那是在佛世界的境界。凡夫看不见那个境界,只有现出化身,凡夫才能看得见,可以这么说。你就说这个马尔巴,看这种情形,应该是化身境界,他久已得无生法忍,他是有法身,他自己有法身的境界,现在为了度化众生现一个化身。现化身,不是决定现在家的身分,也可以现比丘,也可以现个比丘尼,也可以现个乞丐,这都是可以的,那是他的化身境界,这么说。刚才说,喔,在小乘佛法,在家居士只能到三果,现在大乘佛法能够超过阿罗汉──其实我看,不是这一生的事情,不是一生的事情。

  问:那就是三大阿僧祇劫累劫修过来。

  答:他已经很久了,他现在是现出化身的境界,这么样来解释。

  问:他是暂时性的,不是像人格这样一生的。

  答:对,不是他的本身。

  问:那又提到说是化身,我也想到,如果就化身来讲,他目的是要度化众生,才出现与众生同类嘛,然后进入烦恼里面、行于非道、通达佛道,用这样的一个过程来引导众生也进入佛道,是这样。可是我是想,他这样以众生的一个格,他双重的性格与众生的性格刚好是相背对。众生有时候表面上是很好、内心上并不那么好。那么这个行于非道的菩萨他表面上是很不好,可是他内心是那么的慈悲,他们是这样的一个双重性格。我要表达就是说,众生他烦恼比较麤重,而且心性比较闇钝,那么菩萨他这么利,他们之间相差那么的悬殊,他既然是化现为众生、要来度化众生,可是又表现那么不可思议的行为,感觉上好像让人家有一种抓不着的那种气氛。而且又说这是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如果不是很明白地去理解他本身的性格没有像凡夫的性格一样的话,很难去接受这个事实,对不对?那么众生的信服度就没了。我只是想到这样,那要怎么度众生?如果像弥勒菩萨把菩萨道写得那么的很符合于我们人际之间很实际的现实感,譬如说他面对众生的时候是以贤善的面孔对着我们,他一直劝我们以直心来向于佛道,那么这菩萨他这样很热心地帮助一些众生,可是在这边他却是行于非道,感觉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让众生信服、要来度化众生,感觉上好像不是那么容易。

  …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