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樣的一件事情。
答:是的,是的,不然他不做的,不然他不會做這件事;他是能利益衆生他才做,不然他不做。而實在衆生初開始的時候對于佛法能有信心不容易。我們說提婆達多犯了逆罪,他生身下地獄這件事,那在衆生看見這件事──啊,做惡不得了,會下地獄。那麼他知道,喔,惡有惡報,再就不敢做惡!就有這種感覺,他會有這種感覺的。就這一點就可以知道「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就是用慈悲心做這件事,使令衆生能夠相信善惡果報。這個事還是不容易的。
問:這一點我是知道,我只是站在說,爲什麼不把犯無間的那種過失可以轉化過來?
答:他沒有過失。用瞋恚心來做罪,那是有過失;菩薩沒有瞋恚心。這和凡夫造罪不同一性質,性質是不同。菩薩做這種事,這是菩薩道,不是凡夫道,不是凡夫造罪的事情。
問:這一點我知道。還有一點我是覺得說,世間上很多……,比如說我們現在的佛教也有這種情形、蠻流行,譬如說他吃酒肉,但是別人一般都把他奉成相當有功夫、有修行,在度化衆生的。像這種情形,因爲我們這篇裏面有提到說,這是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做到這種情形;在八地以下,他還是會有種種的苦惱的,所以還不能達到「行于非道、通達佛道」的這種情形。我爲什麼提出這個,這可能在對于說「行于非道、通達佛道」這一點,如果沒有好好厘清、講個明白,恐怕……。現在佛教也是這種情形,有了妻、有了妾,有了妻不夠,還有妾、還有采女,這種的一個菩薩──我們不能說是菩薩,姑且不談這是菩薩,這樣的一個行爲在佛教上也是相當的是個風雲人物。那我剛說,吃酒肉,然後度化衆生,信徒還是一大堆的,這種是很實在的目前的情境有這個情形。
答:這個事是那樣,「行于非道、通達佛道」,你「行于非道」是通達佛道了嗎?如果你「通達佛道」那是可以,那就是菩薩道;如果只是「行于非道」而沒能「通達佛道」,那就是叁惡道,那就是凡夫境界,那不是菩薩道。
問:對啦,我要講的是說,如果像這樣的話,我們說「行于非道」應該到某種境界的程度,那麼他的行爲才能讓人家信服。如果是像現在的這個八地菩薩,他行于毀禁而能安住在淨戒裏面,那麼這樣的話,他已經破了戒了,然後他又說他能安住在淨戒,好像給人的一個……以衆生的這種平等位上來看,這好像不能接受,因爲明明看他已經犯戒了,可是他說他沒有犯戒。
答:但是這不是口說的,就是你內心裏面是不是有這個程度。有這個程度,那是可以;沒有這個程度,那就是說謊話了。 問:所以這就是不能欺人,這是一種內心的道德問題。
答:是的。
問:那一般像我們現在的現實的人間來看,很難去分辨出有這樣的一個菩薩存在。
答:這個是那樣,我們肉眼的人不能分辨,可以這樣說。若是諸天還能知道的;你是凡夫、是聖人,諸天知道。你不能欺騙天神、不能欺騙佛菩薩;佛菩薩知道你是行菩薩道、你是行叁惡道,佛菩薩會知道。而你自己也知道,自己也會知道,你沒有成就聖道,你做惡事的時候你心有所得、你心有執著的,你心有執著你自己不知道嗎?自己是知道的。如果是有意地欺騙人,那就不必、那是不用說了。如果是不明白,沒有欺騙人的心,那就是這個人愚癡,那是愚癡了。
問:對,我只是提起到有這種情形,也必須要正視它一下。
答:是,是的。
問:那麼我們從這裏的菩薩道,他行于非道而通達佛道,看起來就像剛才院長也有提起到,這事我昨天也想到,它跟我們現在學習的《瑜伽師地論》菩薩道是兩個不同作風。
答:是,是的。
問:完全不一樣。那麼在這裏我感覺說,如果這樣的話,這個菩薩他整天看起來他好像是現在家衆的一個化身。因爲如果是聲聞身的話,不可能做這樣的事情。
答:我看《密勒日巴尊者傳》,有人勸密勒日巴娶妻,他說:「你師父都有妻嘛,你也可以娶妻。」他說:「我不能。」他說他不能。後來看那個境界,他自己在一個地方用功修行的時候,心裏面有一點憂愁、不快樂,然後就看見虛空裏面馬爾巴尊者(是他的師父)在虛空裏面坐在蓮花上來開示他、開導他、來安慰他。假設這句話是真實的。若有妻子的人就是有欲的人,有欲的人就沒有禅定,沒有禅定也就沒有神通。現在他能夠在虛空裏面坐在蓮花上,那就是有神通,這可以說就是「在欲而行禅」,那這就不同了,這等于這就是菩薩境界了。不過這是張澄基翻譯的,《密勒日巴尊者傳》是他翻譯的,就是有這種境界。
問:這在藏傳裏面經常看見這種故事。我要說還有一點,那這樣的話,我剛提起到,從這一篇看起來,他好像是現化在家衆的身分行菩薩道。可是這裏是指八地以上的菩薩說。那麼聲聞裏面有說,在家衆他只能得到第叁個果位,他不能證到四果阿羅漢。那麼八地以上的話,這樣跟叁果比起來,他是什麼位子?
答:他高過阿羅漢,八地菩薩高過阿羅漢了。
問:那這樣的話,我們剛說,在家衆他只能得到叁果、不能到四果,那麼他這邊又高過阿羅漢,換句話說,在家衆可以在行菩薩道的時候證到超過阿羅漢的果位。在聲聞道他只能證到叁果,那麼在菩薩道他可以超過阿羅漢的果位,是這個意思嗎?
答:是的。這個事情應該這麼說:如果你是在凡夫的時候修學聖道,你沒有出家嘛,你可以修到叁果;你可以修到二果,修到叁果的時候就沒有妻子了,就是會棄舍妻子,一定是出家了。現在說馬爾巴這位大譯師,他的境界他是菩薩,照那個文來推測這件事,那他是菩薩。他是菩薩,他到第幾地這就不知道,他是初地、二地、叁地、四地乃至第十地,這是不知道了。但是他是有妻,有妻、但是他還是有神通境界,那麼這就是「在塵不染塵」的境界,可以這麼說。至于他什麼時候得無生法忍,這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由初地、二地、叁地……七地、八地,這都不知道,只是那個文就是這麼記載。這個記載如果是真實性的,這是大菩薩,他是有神通,有神通、而還沒有欲,沒有欲、他又有妻,就是這麼一個境界。
問:這樣說來,在家衆他得無生法忍,結論就是說,他得無生法忍,在家衆也是可以勝過阿羅漢。
答:當然。譬如維摩居士,維摩居士也有妻子、也有兒、也有女的,維摩居士也是有太太、有妻子兒女的,但是他的境界那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薩。
問:那如果說到這樣的話,像維摩居士他也是無生法忍,他的境界勝過阿羅漢,我們從這裏面也看出他的神通的殊勝。這樣的話,這是神話,不是現實的人格,這是神格。我要說:這是神格!神格的證位就是這樣。如果就人格來講,不可能。因爲現在我們的人,從釋迦牟尼佛到現在,好像沒有人像維摩诘居士這樣的能耐。我是想到說,如果是這樣的話,菩薩他的化現應該只是暫時性的,不是指人的一生的過程講的。
答:你說維摩居士啊?
問:不只是維摩居士,凡是像維摩居士這樣的菩薩,神格的菩薩就是這樣。
答:這個是那樣。假設這個菩薩,譬如說是到了初地、二地、叁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到八地,這也不是短時間能成就的,他可能是以比丘的身分得了聖道,得了聖道以後發無上菩提心,是聖位的大菩薩行菩薩道。假設這個時候進步到第八地、或者更以上,他還是一個清淨的境界,沒有妻子的。但是他是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而這時候就是現一個居士的身分──這是他的化身,不是他的真身。化身,就是現出來他也有妻子兒女這樣子;他也可以化現一個比丘,以比丘的身分、一個出家的比丘的身分,學習佛法、廣度衆生,也可以這樣。但是都是化身,不是他那個受用身,那個受用身那是在佛世界的境界。凡夫看不見那個境界,只有現出化身,凡夫才能看得見,可以這麼說。你就說這個馬爾巴,看這種情形,應該是化身境界,他久已得無生法忍,他是有法身,他自己有法身的境界,現在爲了度化衆生現一個化身。現化身,不是決定現在家的身分,也可以現比丘,也可以現個比丘尼,也可以現個乞丐,這都是可以的,那是他的化身境界,這麼說。剛才說,喔,在小乘佛法,在家居士只能到叁果,現在大乘佛法能夠超過阿羅漢──其實我看,不是這一生的事情,不是一生的事情。
問:那就是叁大阿僧祇劫累劫修過來。
答:他已經很久了,他現在是現出化身的境界,這麼樣來解釋。
問:他是暫時性的,不是像人格這樣一生的。
答:對,不是他的本身。
問:那又提到說是化身,我也想到,如果就化身來講,他目的是要度化衆生,才出現與衆生同類嘛,然後進入煩惱裏面、行于非道、通達佛道,用這樣的一個過程來引導衆生也進入佛道,是這樣。可是我是想,他這樣以衆生的一個格,他雙重的性格與衆生的性格剛好是相背對。衆生有時候表面上是很好、內心上並不那麼好。那麼這個行于非道的菩薩他表面上是很不好,可是他內心是那麼的慈悲,他們是這樣的一個雙重性格。我要表達就是說,衆生他煩惱比較麤重,而且心性比較闇鈍,那麼菩薩他這麼利,他們之間相差那麼的懸殊,他既然是化現爲衆生、要來度化衆生,可是又表現那麼不可思議的行爲,感覺上好像讓人家有一種抓不著的那種氣氛。而且又說這是行于非道、通達佛道,如果不是很明白地去理解他本身的性格沒有像凡夫的性格一樣的話,很難去接受這個事實,對不對?那麼衆生的信服度就沒了。我只是想到這樣,那要怎麼度衆生?如果像彌勒菩薩把菩薩道寫得那麼的很符合于我們人際之間很實際的現實感,譬如說他面對衆生的時候是以賢善的面孔對著我們,他一直勸我們以直心來向于佛道,那麼這菩薩他這樣很熱心地幫助一些衆生,可是在這邊他卻是行于非道,感覺在這樣的情況下,要讓衆生信服、要來度化衆生,感覺上好像不是那麼容易。
…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