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是的,是的。「行于非道」是個染汙的事情、染汙的境界,但是在菩薩本身是清淨的,那在衆生這方面看,很難接受了,是的。
問:那要度化可能很難。
答:是。但是這個事情呢,但是現在看出來,就是菩薩若不行于非道,有的衆生不容易度化。
問:好像沒有站在與衆生同化的立場上看,只是來顯示他的不可思議的境界。我是這樣子,可能有一點不太恭敬,但是事實是這樣,因爲他既然是示現,就是要度化我們的煩惱,這樣可能要利根人。
答:當然這是大菩薩境界,不是平常人,平常人不可以冒充的,不可以冒充。
問:還有一個問題,我看留著明天再問好了。
答:好,明天問。
Tape51
庚五、大迦葉稱歎領解(分叁科) 辛一、正稱歎領解
爾時,大迦葉歎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疇爲如來種。
「如來種」這一科一共是分五科:第一科是「淨明問」,第二科「文殊答」,第叁科「淨明重問」,第四科「文殊解釋」,現在是第五科「大迦葉稱歎領解」;分叁科,第一科「稱歎領解」。
「爾時,大迦葉歎言」,文殊菩薩的大智慧這一大段的法語說完了。這個時候大迦葉就贊歎說,「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就是您這一段的法語太好了,太好了。「快說此語」:就是說這一段話非常的愉快、非常的喜樂。「誠如所言」:實在是如您所說的。「塵勞之疇爲如來種」:這一切的煩惱──惑、業、苦,這一類的事情是成佛的種子。
「塵勞」兩個字:「塵」是染汙的意思,能使令我們的身心都不清淨。如果我們沒有煩惱、也沒有煩惱的業力、也沒有煩惱業力的苦果,遠離了惑、業、苦,這個時候是什麼境界?這個時候就是如如智、如如理的境界,那當然是清淨的。有了惑業苦,不染而染,就是不清淨了。「勞」這個字,是煩惱染汙的成果,就是使令你苦惱;你有惑業苦的時候就使令你苦惱(勞者苦也)。這個「疇」是類(疇者類也),就是這一類的事情,這些染汙法是一切佛教徒應該努力地消除它、消滅它的,但是它存在的時候也有一些好處,就是能發菩提心,能成爲聖道的一個發動的因緣。
我等今者,不複堪任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凡夫有「塵勞之疇」使令他苦,但是他也能修學聖道,因此而修學聖道。那這樣說,「從無住本立一切法」:這個「塵勞之疇」就是能建立染汙法,但是也是建立清淨緣起的開始,清淨緣起的開始是由塵勞開始的。所以不能說:以「無明」解釋「無住」,義有所不足──不應該這麼說。
「我等今者,不複堪任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這是迦葉尊者自稱:我們這些得阿羅漢道的人,滅除去如來種了,滅除去這些惑業苦。沒入無余涅槃,色受想行識還在,但是一剎那間滅以後,再沒有色受想行識的現起了。「我等今者,不複堪任」,「堪任」就是能的意思,不再能發無上菩提心了,就是不希望,沒有這個心情,不希望得無上菩提,沒有這個心情。沒有這個心情,當然他也是有原因,因爲在生死裏流轉,感覺到很苦。「感覺很苦」這句話,應該再說一說。
我們若不靜坐,就是在這個動亂的境界裏邊習慣了,實在是苦,但是好像有點遲鈍,不大知道苦。若是你靜坐相應了的時候,然後你又懈怠了,哦!這時候知道,這個動亂的境界很苦!會有這件事。若是得了聖道的人,他再回頭想在塵勞裏面生活的人,他就知道:「唉呀,塵勞是苦!」會有這件事。所以,修無我觀的人,這在《成實論》上有說這句話,你常常修無我觀,才知道是苦。如果不修無我觀的時候,在苦裏面不大知道,不大知道。特別明顯的苦,那當然他也會知道,但是一般的這個境界,就感覺到也沒有問題嘛,我很好嘛!這就是這個問題。
這些阿羅漢,他內心裏面沒有我執,沒有我,不執著有我。不執著有我,這個空叁昧、無願叁昧、無相叁昧叁叁昧一現前的時候,他這個心就到第一義谛去了。在這裏面,到這個時候,他心裏面是很太平的,就什麼事兒沒有,就滿足了,對于這個境界感覺到很滿足,何必再求無上菩提呢?就是這樣意思。這樣子,沒有這樣的意願了,所以說:「我等今者,不複堪任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他心裏面就好了,不再能發無上菩提心,不再有所求了。
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于佛法,
前面說「塵勞之疇爲如來種」這是指凡夫境界,「我等今者,不複堪任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這是阿羅漢,凡聖對論;下面這, 還是凡聖對論。
「乃至五無間罪」這是, 凡夫境界,凡夫造五無間罪,這是極大的罪過,極大的煩惱才造這件事、做這個罪。「猶能發意生于佛法」,何況輕微的煩惱呢?當然也能。所以這個「乃至」就是把那個超越過去。輕微的煩惱乃至到極嚴重的大煩惱,「猶能發意生于佛法」,還能夠發無上菩提心、修六波羅蜜、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佛法」指無上菩提說的。
而今我等永不能發。
「而今我等」,現在這些阿羅漢,他們把貪瞋癡消滅了,就是他常常地修四念住、修無我觀,把心裏面的惑業苦的種子都消滅了,就像這個谷的種子放在鍋裏面炒一炒就焦了,焦了就不能生芽了,「焦芽敗種」。我等今者「永不能發」,永久也不能再發無上菩提心了。這下邊是譬喻。
辛二、譬顯(分二科) 壬一、開譬
譬如根敗之士,其于五欲不能複利;
說個譬喻。「譬如根敗之士」,「根」就是眼耳鼻舌身,這前五根若是壞了的話,眼根若壞了的話,你就不能見色;耳根壞了就不能聽聲音,這聲音怎麼樣美妙,你聽不見。眼、耳、鼻、舌、身;這個味,廚房的菩薩做這個菜做得非常好,但是你的舌頭不對勁兒,就嘗不到這個味。「譬如根敗之士,其于五欲」,對于色聲香味觸,你就不能享受了,不能享受了。根敗之士是這樣子,不能享受。
壬二、合譬
如是聲聞諸結斷者,于佛法中無所複益,永不志願。
「根敗之士,其于五欲不能複利」是這樣的。聲聞人,這個小乘佛教學者聽聞了佛法、修了四念住,把煩惱(「諸結」,結是煩惱)都消滅了的時候,就像諸根根敗,「根敗之士」。「于佛法中無所複益,永不志願」:在佛法裏面就到此爲止,不能再得到利益了,不能再發菩提心、得無上菩提了;而對于這件事,永久也不能再建立這樣的意願:「我要發無上菩提!」就不能了。
辛叁、迦葉自鄙(分二科) 壬一、正自鄙
是故,文殊師利!凡夫于佛法有返複,而聲聞無也。
這是迦葉尊者自己感覺到慚愧了。所以「文殊師利!凡夫于佛法」,具足無量煩惱的凡夫(這平常人),他們在佛法裏面能發無上菩提心的話。「有返複」,他還能報答佛恩。聽聞佛法,能夠發菩提心,修學聖道,滅除煩惱障;滅除煩惱障以後,能夠從空出假,弘揚佛法、廣度衆生,就報答佛恩了。弘揚佛法、廣度衆生就是報佛恩。「而聲聞無也」:這阿羅漢不能做這個事了,聲聞人到時候入涅槃以後,再什麼事也不做了;什麼也沒有。
壬二、釋自鄙意
所以者何?
這底下解釋這個原因。
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叁寶;
爲什麼凡夫在佛法裏邊,他能報佛恩呢?因爲他聽聞了佛的妙法之後,他能發無上菩提心。初開始是發無上菩提願,建立了成佛的意願,這是一開始。而後,「舍相趣寂」、「證寂起用」,有這麼兩個階段,經過這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舍相趣寂」:就是觀察這個色受想行識這一切法都是寂滅相,心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是有所住而生其心,見到第一義谛的時候就是無住、無所住而生其心了,這個時候是「舍相趣寂」。這件事、這個工作做好了以後,「證寂起用」:行于非道、通達佛道,這個時候弘揚佛法、廣度衆生,這就是報答佛恩。他還能勸勵、勸導一切衆生發無上菩提心,就是「佛種不斷」。若是不做這件事,你沒有勸導一切衆生發無上菩提心,那個佛寶就斷了,佛種就斷了,這時候沒有人成佛了。那麼他能夠弘揚佛法,那麼叫做「法寶不斷」。也勸導一切衆生修學聖道,那麼「僧寶」也不斷。如果你不弘揚佛法,你入無余涅槃了,這件事沒有人做了;沒有人做,這個世界上就是沒有叁寶了;沒有叁寶了,這阿羅漢就到此爲止了。
從這一段話裏面也看出來一個問題,小乘佛法是從大乘佛法裏面出來的!那麼將來誰弘揚佛法呢?是那個有如來種的人發無上菩提心,在這個世界上建立佛法,沒有佛法的地方、沒有叁寶的地方建立叁寶,那麼這個人就是不斷叁寶。
這件事應該寫一篇文章,應該根據這一段文寫一篇文章。這是《維摩經》,還有《大品般若經》、有多少個地方說這件事,也可以。還有這個《華嚴經》上也是,你看這個善財童子去拜訪彌勒菩薩,入大寶樓閣的時候,彌勒菩薩爲他說發菩提心那一大段也可以用上。那就是:小乘佛法是由大乘佛法流出來的!這是新聞!因爲大家都是感覺到大乘是由小乘裏面出來的;現在是反過來說,小乘是從大乘發揮出來的。這是佛語,這是佛語,是阿羅漢說的,這一段文是迦葉尊者說的;在《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那是佛說的,佛對舍利弗尊者說、對須菩提尊者說的。
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正使」就是假使,這個聲聞人「終身」,得了阿羅漢道以後,一直地、不間斷地聽佛說法,佛的無上的功德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功德特別殊勝,都是阿羅漢所沒有的功德,那你應該發心去希求無上菩提。但是「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心還是不動,不願意,還是這樣子。
我在印老的著作裏面,他說在《說一切有部律》裏邊,說舍利弗尊者發無上菩提心了;但是我沒有看見那個文,印老是這麼說。在《大智度…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