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P13

  ..续本文上一页

  答:是的,是的。「行于非道」是个染污的事情、染污的境界,但是在菩萨本身是清净的,那在众生这方面看,很难接受了,是的。

  问:那要度化可能很难。

  答:是。但是这个事情呢,但是现在看出来,就是菩萨若不行于非道,有的众生不容易度化。

  问:好像没有站在与众生同化的立场上看,只是来显示他的不可思议的境界。我是这样子,可能有一点不太恭敬,但是事实是这样,因为他既然是示现,就是要度化我们的烦恼,这样可能要利根人。

  答:当然这是大菩萨境界,不是平常人,平常人不可以冒充的,不可以冒充。

  问:还有一个问题,我看留着明天再问好了。

  答:好,明天问。

  Tape51

  庚五、大迦叶称叹领解(分三科) 辛一、正称叹领解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如所言,尘劳之畴为如来种。

  「如来种」这一科一共是分五科:第一科是「净明问」,第二科「文殊答」,第三科「净明重问」,第四科「文殊解释」,现在是第五科「大迦叶称叹领解」;分三科,第一科「称叹领解」。

  「尔时,大迦叶叹言」,文殊菩萨的大智慧这一大段的法语说完了。这个时候大迦叶就赞叹说,「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就是您这一段的法语太好了,太好了。「快说此语」:就是说这一段话非常的愉快、非常的喜乐。「诚如所言」:实在是如您所说的。「尘劳之畴为如来种」:这一切的烦恼──惑、业、苦,这一类的事情是成佛的种子。

  「尘劳」两个字:「尘」是染污的意思,能使令我们的身心都不清净。如果我们没有烦恼、也没有烦恼的业力、也没有烦恼业力的苦果,远离了惑、业、苦,这个时候是什么境界?这个时候就是如如智、如如理的境界,那当然是清净的。有了惑业苦,不染而染,就是不清净了。「劳」这个字,是烦恼染污的成果,就是使令你苦恼;你有惑业苦的时候就使令你苦恼(劳者苦也)。这个「畴」是类(畴者类也),就是这一类的事情,这些染污法是一切佛教徒应该努力地消除它、消灭它的,但是它存在的时候也有一些好处,就是能发菩提心,能成为圣道的一个发动的因缘。

  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凡夫有「尘劳之畴」使令他苦,但是他也能修学圣道,因此而修学圣道。那这样说,「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这个「尘劳之畴」就是能建立染污法,但是也是建立清净缘起的开始,清净缘起的开始是由尘劳开始的。所以不能说:以「无明」解释「无住」,义有所不足──不应该这么说。

  「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迦叶尊者自称:我们这些得阿罗汉道的人,灭除去如来种了,灭除去这些惑业苦。没入无余涅槃,色受想行识还在,但是一剎那间灭以后,再没有色受想行识的现起了。「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堪任」就是能的意思,不再能发无上菩提心了,就是不希望,没有这个心情,不希望得无上菩提,没有这个心情。没有这个心情,当然他也是有原因,因为在生死里流转,感觉到很苦。「感觉很苦」这句话,应该再说一说。

  我们若不静坐,就是在这个动乱的境界里边习惯了,实在是苦,但是好像有点迟钝,不大知道苦。若是你静坐相应了的时候,然后你又懈怠了,哦!这时候知道,这个动乱的境界很苦!会有这件事。若是得了圣道的人,他再回头想在尘劳里面生活的人,他就知道:「唉呀,尘劳是苦!」会有这件事。所以,修无我观的人,这在《成实论》上有说这句话,你常常修无我观,才知道是苦。如果不修无我观的时候,在苦里面不大知道,不大知道。特别明显的苦,那当然他也会知道,但是一般的这个境界,就感觉到也没有问题嘛,我很好嘛!这就是这个问题。

  这些阿罗汉,他内心里面没有我执,没有我,不执着有我。不执着有我,这个空三昧、无愿三昧、无相三昧三三昧一现前的时候,他这个心就到第一义谛去了。在这里面,到这个时候,他心里面是很太平的,就什么事儿没有,就满足了,对于这个境界感觉到很满足,何必再求无上菩提呢?就是这样意思。这样子,没有这样的意愿了,所以说:「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心里面就好了,不再能发无上菩提心,不再有所求了。

  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

  前面说「尘劳之畴为如来种」这是指凡夫境界,「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阿罗汉,凡圣对论;下面这, 还是凡圣对论。

  「乃至五无间罪」这是, 凡夫境界,凡夫造五无间罪,这是极大的罪过,极大的烦恼才造这件事、做这个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何况轻微的烦恼呢?当然也能。所以这个「乃至」就是把那个超越过去。轻微的烦恼乃至到极严重的大烦恼,「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还能够发无上菩提心、修六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佛法」指无上菩提说的。

  而今我等永不能发。

  「而今我等」,现在这些阿罗汉,他们把贪瞋痴消灭了,就是他常常地修四念住、修无我观,把心里面的惑业苦的种子都消灭了,就像这个谷的种子放在锅里面炒一炒就焦了,焦了就不能生芽了,「焦芽败种」。我等今者「永不能发」,永久也不能再发无上菩提心了。这下边是譬喻。

  辛二、譬显(分二科) 壬一、开譬

  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

  说个譬喻。「譬如根败之士」,「根」就是眼耳鼻舌身,这前五根若是坏了的话,眼根若坏了的话,你就不能见色;耳根坏了就不能听声音,这声音怎么样美妙,你听不见。眼、耳、鼻、舌、身;这个味,厨房的菩萨做这个菜做得非常好,但是你的舌头不对劲儿,就尝不到这个味。「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对于色声香味触,你就不能享受了,不能享受了。根败之士是这样子,不能享受。

  壬二、合譬

  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

  「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是这样的。声闻人,这个小乘佛教学者听闻了佛法、修了四念住,把烦恼(「诸结」,结是烦恼)都消灭了的时候,就像诸根根败,「根败之士」。「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在佛法里面就到此为止,不能再得到利益了,不能再发菩提心、得无上菩提了;而对于这件事,永久也不能再建立这样的意愿:「我要发无上菩提!」就不能了。

  辛三、迦叶自鄙(分二科) 壬一、正自鄙

  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返复,而声闻无也。

  这是迦叶尊者自己感觉到惭愧了。所以「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具足无量烦恼的凡夫(这平常人),他们在佛法里面能发无上菩提心的话。「有返复」,他还能报答佛恩。听闻佛法,能够发菩提心,修学圣道,灭除烦恼障;灭除烦恼障以后,能够从空出假,弘扬佛法、广度众生,就报答佛恩了。弘扬佛法、广度众生就是报佛恩。「而声闻无也」:这阿罗汉不能做这个事了,声闻人到时候入涅槃以后,再什么事也不做了;什么也没有。

  壬二、释自鄙意

  所以者何?

  这底下解释这个原因。

  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

  为什么凡夫在佛法里边,他能报佛恩呢?因为他听闻了佛的妙法之后,他能发无上菩提心。初开始是发无上菩提愿,建立了成佛的意愿,这是一开始。而后,「舍相趣寂」、「证寂起用」,有这么两个阶段,经过这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舍相趣寂」:就是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一切法都是寂灭相,心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是有所住而生其心,见到第一义谛的时候就是无住、无所住而生其心了,这个时候是「舍相趣寂」。这件事、这个工作做好了以后,「证寂起用」:行于非道、通达佛道,这个时候弘扬佛法、广度众生,这就是报答佛恩。他还能劝励、劝导一切众生发无上菩提心,就是「佛种不断」。若是不做这件事,你没有劝导一切众生发无上菩提心,那个佛宝就断了,佛种就断了,这时候没有人成佛了。那么他能够弘扬佛法,那么叫做「法宝不断」。也劝导一切众生修学圣道,那么「僧宝」也不断。如果你不弘扬佛法,你入无余涅槃了,这件事没有人做了;没有人做,这个世界上就是没有三宝了;没有三宝了,这阿罗汉就到此为止了。

  从这一段话里面也看出来一个问题,小乘佛法是从大乘佛法里面出来的!那么将来谁弘扬佛法呢?是那个有如来种的人发无上菩提心,在这个世界上建立佛法,没有佛法的地方、没有三宝的地方建立三宝,那么这个人就是不断三宝。

  这件事应该写一篇文章,应该根据这一段文写一篇文章。这是《维摩经》,还有《大品般若经》、有多少个地方说这件事,也可以。还有这个《华严经》上也是,你看这个善财童子去拜访弥勒菩萨,入大宝楼阁的时候,弥勒菩萨为他说发菩提心那一大段也可以用上。那就是:小乘佛法是由大乘佛法流出来的!这是新闻!因为大家都是感觉到大乘是由小乘里面出来的;现在是反过来说,小乘是从大乘发挥出来的。这是佛语,这是佛语,是阿罗汉说的,这一段文是迦叶尊者说的;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那是佛说的,佛对舍利弗尊者说、对须菩提尊者说的。

  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正使」就是假使,这个声闻人「终身」,得了阿罗汉道以后,一直地、不间断地听佛说法,佛的无上的功德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功德特别殊胜,都是阿罗汉所没有的功德,那你应该发心去希求无上菩提。但是「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心还是不动,不愿意,还是这样子。

  我在印老的著作里面,他说在《说一切有部律》里边,说舍利弗尊者发无上菩提心了;但是我没有看见那个文,印老是这么说。在《大智度…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