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论》里面,龙树菩萨他说一句话、那么一段文,他说:有的佛世界只有小乘佛法,只有声闻乘的学者,没有菩萨,只有声闻人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没有菩萨,那么这就是佛陀只是以小乘佛法教化众生;有的佛世界就是只有大乘佛教,有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四众,没有小乘;有的佛世界小乘、大乘都有。这是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这么讲,这样讲。那么从这一段文看,就是,是有这个情形:有的佛世界没有大乘佛法,只有小乘,不能否认这件事,是有这种情形,但是不能说大乘非佛说,这句话是不对的!大乘一定是佛说的,应该是这么说才对。
这个《大乘庄严经论》说到八个理由,无著菩萨说八个理由──大乘是佛说!但是在《成唯识论》,玄奘法师翻译的,他把八个理由合成七个,合成七个理由;合成七个理由──大乘是佛说。大乘是佛说,我们看,龙树菩萨也说大乘是佛说,弥勒菩萨、无著菩萨、天亲菩萨都是说大乘是佛说。那么到今天的佛教徒,说大乘非佛说;小乘佛教学者这么说,大乘佛教学者也有,也是这么说,大乘佛教里面的学者也承认大乘非佛说,会写出来一大套,写出来,有很多很多的理由,说出来这个道理。但是承认大乘是佛说的北传佛教,没有著作,不看见有写出来东西,不看见有谁说出个理由来,没有,我没看见。太虚大师曾经说过,但是就是简单几句话。现在我们就是有《维摩经》的数据,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资料,还有很多大乘经的数据,写一篇文章是可以的,也可以。就是「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就这句话就可以证明大乘是佛说。
「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所以完全是小乘佛教学者,佛法就灭亡了,没有人再能在这个世界上建立佛法。
己三、明眷属(分二科) 庚一、普现色身菩萨问(分二科) 辛一、问眷属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
这是第三段「明眷属」。第一段「明佛道」,「行于非道通达佛道」;第二段烦恼之畴为「如来种」;现在第三段,前两段说完了,现在第三段说到「眷属」。这个「眷属」,它的要义是什么呢?就是菩萨修学圣道成功了所得的果,所得的果、所成就的圣德,也可以这么说。这成就的圣德用世间上的事情做譬喻来配合,就名之为眷属,是这么意思。这一段分两科,第一科是问。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这个时候,法会里边有一位菩萨名字叫做普现色身。这个「普现色身」,我们读《普门品》就会知道这件事。这是要到八地菩萨会有这个境界,他同时在十方世界有感即应,「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就是「普现」,普遍地能现身说法、广度众生,那叫做「普现色身」。
但是智者大师在《维摩经疏》上,在这个地方他解释这个「普现色身」有三种,有三种不同。第一个叫做「内现」,第二个叫做「外现」,第三个叫做「普现」,分这三现。「内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十法界,十法界的依正(依报、正报)都能够在菩萨的身体里面现出来,就像镜子里面现出很多的影像,这叫做内现,这也是不可思议。「外现」就像《普门品》说,就是菩萨他能普现一切众生的身相,现出来佛身、菩萨身、阿罗汉,通通都能现,也能现个高山大海,普度一切众生,这是外现。第三是「普现」,普现是什么呢?就是在菩萨的身里面,能现一切众生身、也能现一切佛身;而在一切众生的身里面,也能现一切佛身、也现一切众生身;在佛的身里面,也能现出一切众生身,一切菩萨一切身都能现。佛身里面能现一切身,
众生身里面也现一切身,菩萨自身里面也能现一切身,那么这叫做「普现」。这一位就是名为「普现色身」菩萨。这是〈佛道品〉,〈佛道品〉是「证寂起用」,正好是这个意思,「普现色身」就是起用的意思,弘扬佛法、广度众生的意思。
「问维摩诘言」,原来都是文殊菩萨和维摩诘居士两位菩萨说话,现在有第三位菩萨说话,这是不同了。「问维摩诘言」。
「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
大家来这儿来看病(现在这个普现色身菩萨可能是随着文殊菩萨来的,应该是这么说),到你这儿来,看这个房子里面是空空的,什么也没有,那么你的「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我们都不知道,请你介绍介绍,是这样意思。但是这上面,《注维摩诘经》里面,僧肇大师的意思,他另有一个解释。
刚才我们的解释就是:烦恼之畴为如来种;行于非道、通达佛道;而后在佛法里面有广大的成就,就是无量功德的成就,所成就的功德名为「眷属」,这是一个解释。现在僧肇大师他另有一个解释,他说:从表面上看来,维摩居士也有父亲、母亲,也有妻、也有儿、也有女,就是一般的和社会大众一样,大家都是这样子。这样子,若一般人来看,那维摩居士有什么了不起呢?这平平常常,都是这样境界。所以现在这普现色身菩萨来问一下,哦!那就是不同了,不同于凡俗!这是能够表现大菩萨不思议解脱境界,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当然这个解释也是对。我们一般人就是,尤其是我们肉眼凡夫只能表面上看,不及其道,这圣道的境界肉眼所不能见,现在就是需要把它表达出来,那么就是普现色身菩萨他来问、问维摩居士这件事,那么维摩居士回答,就表现出来不是平常的人。
说:你的父亲、母亲、妻子、还有亲戚、眷属,还有吏民、知识。「吏民」:吏,是政府的人,政府里面做事、为老百姓服务的人,是你的朋友,都是谁?「悉为是谁?」
辛二、问资生
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
奴婢,还有僮仆、还有象马、车乘,「皆何所在?」你是大富长者,这都看不见嘛!
庚二、净名答(四十二颂)(分二科) 辛一、正答前问(四十颂)(分二科) 壬一、别答(三十九颂)(分二科) 癸一、正答眷属资生(十二颂)(分三科) 子一、明眷属(初四颂)
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
这时候维摩诘居士就用这个偈来回答。在回答里边,这里一共有四十二个颂,四句为一个颂,一共有四十二个颂。四十二个颂里面分两科:初四十个颂「正答前问」父母、妻子,正答这个问;最后的两个颂「结劝发心」。这是把这四十二个颂分成两大科。第一科「正答前问」里面分两科:第一、三十九颂是「别答」,什么是父亲、什么是母亲、什么是妻子、儿女--「别答」;后一颂是「总答」。这四十个颂有别答、有总答的不同。「别答」里面又分两科:第一科,十二个颂「正答眷属和资具」,资生之具,这是说他自己成就的功德,这是十二个颂;下边还有二十七个颂「明菩萨入假权智无方大用」,就是「证寂起用」这个意思,就是安住平等法界、广度众生的意思,这就分这么两科。第一科的十二个颂里边,「正答眷属」的这一大科里面又分三科,第一科是初四颂「明眷属」,有四个颂说这位菩萨的眷属。当然这里问的是维摩居士嘛,「你的眷属是谁?」很明显就是维摩居士他的眷属,但是修学圣道有成就的人也都是一样,不只是维摩居士。
「智度菩萨母 方便以为父 一切众导师 无不由是生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先说谁是母亲,这可见这母亲恩德是太大了。先说谁是我母亲呢?「智度」是「菩萨母」。「智度」就是指十波罗蜜里边那个第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叫做智度,就是智慧。这个般若波罗蜜指什么说的呢?指根本智说的。「方便」是后得智,方便波罗蜜。这个「智度」是般若波罗蜜,指根本智说的;根本智是菩萨的母亲。这句话有意思!这个智者大师解释的。
智者大师解释:什么理由说这个根本智(这般若波罗蜜)是母亲呢?般若波罗蜜能显示法身。什么是「法身」?就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是由惑业苦所覆盖住了。惑、业、苦,这业、苦它是虚妄,谁是它的本呢?业、苦,苦是以业为本,很多的色受想行识这些果报的苦恼以业为本;业以谁为本?以烦恼为本!所以烦恼是大患之本!烦恼之本要谁把它清除了呢?就是要根本智。般若智观一切法空,离一切分别相,惑业苦都没有了。惑业苦,你说它是有也是可以,是如幻如化的。若是你这根本智一现前,惑业苦是毕竟空寂的;毕竟空寂,这个法身的第一义谛就显现出来了──法身是由根本智显现出来的。说是你这个身体是你母亲生的,所以这个根本智就是你的母亲,所以是「智度菩萨母」。「度」是波罗蜜,般若翻个「智」,般若波罗蜜是菩萨的母亲。
这在《摩诃止观》上,智者大师有解释得很清楚。就是我们学习了佛法的时候,学习佛法是闻思修:闻慧很重要,听闻佛法很重要,但是力量很微小;你若思惟,这个闻的智慧就增长了,但是还是不行;要有修慧,就是修止观。修止观的时候,你修奢摩他,在奢摩他里面修这个诸法实相观,你这样思惟的时候,你就「投胎」了!就是投胎了。就是在你的微细的心性里面(「众生识,初一念识异木石」那个心里面)栽培了这个无分别智的种子了;或者是本来具足的,那也是可以。本来具足也好,你还要努力修;不修,具足好像没具足一样,所以「修」还非常重要。你修毘钵舍那观、修第一义观的时候,就「投胎」了!你继续修、继续修,这个种子渐渐有力量,就像那个胎儿在胎里面渐渐长大了,终究有一天你的无分别智成功了,就「出胎」了!这是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里面讲的。我读《摩诃止观》读到这一段,心里很欢喜!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是这么回事。所以,要显示法身,是根本无分别智的力量,所以根本无分别智是你的母亲,是这样解释。它能生法身,这个法身是由根本无分别智显现出来的,所以这是母亲。
「方便以为父」:「方便」就是善巧的智慧,这…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