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P14

  ..續本文上一頁論》裏面,龍樹菩薩他說一句話、那麼一段文,他說:有的佛世界只有小乘佛法,只有聲聞乘的學者,沒有菩薩,只有聲聞人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沒有菩薩,那麼這就是佛陀只是以小乘佛法教化衆生;有的佛世界就是只有大乘佛教,有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四衆,沒有小乘;有的佛世界小乘、大乘都有。這是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裏面這麼講,這樣講。那麼從這一段文看,就是,是有這個情形:有的佛世界沒有大乘佛法,只有小乘,不能否認這件事,是有這種情形,但是不能說大乘非佛說,這句話是不對的!大乘一定是佛說的,應該是這麼說才對。

  這個《大乘莊嚴經論》說到八個理由,無著菩薩說八個理由──大乘是佛說!但是在《成唯識論》,玄奘法師翻譯的,他把八個理由合成七個,合成七個理由;合成七個理由──大乘是佛說。大乘是佛說,我們看,龍樹菩薩也說大乘是佛說,彌勒菩薩、無著菩薩、天親菩薩都是說大乘是佛說。那麼到今天的佛教徒,說大乘非佛說;小乘佛教學者這麼說,大乘佛教學者也有,也是這麼說,大乘佛教裏面的學者也承認大乘非佛說,會寫出來一大套,寫出來,有很多很多的理由,說出來這個道理。但是承認大乘是佛說的北傳佛教,沒有著作,不看見有寫出來東西,不看見有誰說出個理由來,沒有,我沒看見。太虛大師曾經說過,但是就是簡單幾句話。現在我們就是有《維摩經》的數據,有《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資料,還有很多大乘經的數據,寫一篇文章是可以的,也可以。就是「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叁寶」,就這句話就可以證明大乘是佛說。

  「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所以完全是小乘佛教學者,佛法就滅亡了,沒有人再能在這個世界上建立佛法。

  己叁、明眷屬(分二科) 庚一、普現色身菩薩問(分二科) 辛一、問眷屬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诘言︰

  這是第叁段「明眷屬」。第一段「明佛道」,「行于非道通達佛道」;第二段煩惱之疇爲「如來種」;現在第叁段,前兩段說完了,現在第叁段說到「眷屬」。這個「眷屬」,它的要義是什麼呢?就是菩薩修學聖道成功了所得的果,所得的果、所成就的聖德,也可以這麼說。這成就的聖德用世間上的事情做譬喻來配合,就名之爲眷屬,是這麼意思。這一段分兩科,第一科是問。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诘言」,這個時候,法會裏邊有一位菩薩名字叫做普現色身。這個「普現色身」,我們讀《普門品》就會知道這件事。這是要到八地菩薩會有這個境界,他同時在十方世界有感即應,「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就是「普現」,普遍地能現身說法、廣度衆生,那叫做「普現色身」。

  但是智者大師在《維摩經疏》上,在這個地方他解釋這個「普現色身」有叁種,有叁種不同。第一個叫做「內現」,第二個叫做「外現」,第叁個叫做「普現」,分這叁現。「內現」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十法界,十法界的依正(依報、正報)都能夠在菩薩的身體裏面現出來,就像鏡子裏面現出很多的影像,這叫做內現,這也是不可思議。「外現」就像《普門品》說,就是菩薩他能普現一切衆生的身相,現出來佛身、菩薩身、阿羅漢,通通都能現,也能現個高山大海,普度一切衆生,這是外現。第叁是「普現」,普現是什麼呢?就是在菩薩的身裏面,能現一切衆生身、也能現一切佛身;而在一切衆生的身裏面,也能現一切佛身、也現一切衆生身;在佛的身裏面,也能現出一切衆生身,一切菩薩一切身都能現。佛身裏面能現一切身,

  衆生身裏面也現一切身,菩薩自身裏面也能現一切身,那麼這叫做「普現」。這一位就是名爲「普現色身」菩薩。這是〈佛道品〉,〈佛道品〉是「證寂起用」,正好是這個意思,「普現色身」就是起用的意思,弘揚佛法、廣度衆生的意思。

  「問維摩诘言」,原來都是文殊菩薩和維摩诘居士兩位菩薩說話,現在有第叁位菩薩說話,這是不同了。「問維摩诘言」。

  「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爲是誰?

  大家來這兒來看病(現在這個普現色身菩薩可能是隨著文殊菩薩來的,應該是這麼說),到你這兒來,看這個房子裏面是空空的,什麼也沒有,那麼你的「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爲是誰」,我們都不知道,請你介紹介紹,是這樣意思。但是這上面,《注維摩诘經》裏面,僧肇大師的意思,他另有一個解釋。

  剛才我們的解釋就是:煩惱之疇爲如來種;行于非道、通達佛道;而後在佛法裏面有廣大的成就,就是無量功德的成就,所成就的功德名爲「眷屬」,這是一個解釋。現在僧肇大師他另有一個解釋,他說:從表面上看來,維摩居士也有父親、母親,也有妻、也有兒、也有女,就是一般的和社會大衆一樣,大家都是這樣子。這樣子,若一般人來看,那維摩居士有什麼了不起呢?這平平常常,都是這樣境界。所以現在這普現色身菩薩來問一下,哦!那就是不同了,不同于凡俗!這是能夠表現大菩薩不思議解脫境界,所以要提出這個問題。當然這個解釋也是對。我們一般人就是,尤其是我們肉眼凡夫只能表面上看,不及其道,這聖道的境界肉眼所不能見,現在就是需要把它表達出來,那麼就是普現色身菩薩他來問、問維摩居士這件事,那麼維摩居士回答,就表現出來不是平常的人。

  說:你的父親、母親、妻子、還有親戚、眷屬,還有吏民、知識。「吏民」:吏,是政府的人,政府裏面做事、爲老百姓服務的人,是你的朋友,都是誰?「悉爲是誰?」

  辛二、問資生

  奴婢、僮仆、象馬、車乘,皆何所在?」

  奴婢,還有僮仆、還有象馬、車乘,「皆何所在?」你是大富長者,這都看不見嘛!

  庚二、淨名答(四十二頌)(分二科) 辛一、正答前問(四十頌)(分二科) 壬一、別答(叁十九頌)(分二科) 癸一、正答眷屬資生(十二頌)(分叁科) 子一、明眷屬(初四頌)

  于是維摩诘以偈答曰︰

  這時候維摩诘居士就用這個偈來回答。在回答裏邊,這裏一共有四十二個頌,四句爲一個頌,一共有四十二個頌。四十二個頌裏面分兩科:初四十個頌「正答前問」父母、妻子,正答這個問;最後的兩個頌「結勸發心」。這是把這四十二個頌分成兩大科。第一科「正答前問」裏面分兩科:第一、叁十九頌是「別答」,什麼是父親、什麼是母親、什麼是妻子、兒女--「別答」;後一頌是「總答」。這四十個頌有別答、有總答的不同。「別答」裏面又分兩科:第一科,十二個頌「正答眷屬和資具」,資生之具,這是說他自己成就的功德,這是十二個頌;下邊還有二十七個頌「明菩薩入假權智無方大用」,就是「證寂起用」這個意思,就是安住平等法界、廣度衆生的意思,這就分這麼兩科。第一科的十二個頌裏邊,「正答眷屬」的這一大科裏面又分叁科,第一科是初四頌「明眷屬」,有四個頌說這位菩薩的眷屬。當然這裏問的是維摩居士嘛,「你的眷屬是誰?」很明顯就是維摩居士他的眷屬,但是修學聖道有成就的人也都是一樣,不只是維摩居士。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爲父 一切衆導師 無不由是生

  「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先說誰是母親,這可見這母親恩德是太大了。先說誰是我母親呢?「智度」是「菩薩母」。「智度」就是指十波羅蜜裏邊那個第六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叫做智度,就是智慧。這個般若波羅蜜指什麼說的呢?指根本智說的。「方便」是後得智,方便波羅蜜。這個「智度」是般若波羅蜜,指根本智說的;根本智是菩薩的母親。這句話有意思!這個智者大師解釋的。

  智者大師解釋:什麼理由說這個根本智(這般若波羅蜜)是母親呢?般若波羅蜜能顯示法身。什麼是「法身」?就是第一義谛。第一義谛是由惑業苦所覆蓋住了。惑、業、苦,這業、苦它是虛妄,誰是它的本呢?業、苦,苦是以業爲本,很多的色受想行識這些果報的苦惱以業爲本;業以誰爲本?以煩惱爲本!所以煩惱是大患之本!煩惱之本要誰把它清除了呢?就是要根本智。般若智觀一切法空,離一切分別相,惑業苦都沒有了。惑業苦,你說它是有也是可以,是如幻如化的。若是你這根本智一現前,惑業苦是畢竟空寂的;畢竟空寂,這個法身的第一義谛就顯現出來了──法身是由根本智顯現出來的。說是你這個身體是你母親生的,所以這個根本智就是你的母親,所以是「智度菩薩母」。「度」是波羅蜜,般若翻個「智」,般若波羅蜜是菩薩的母親。

  這在《摩诃止觀》上,智者大師有解釋得很清楚。就是我們學習了佛法的時候,學習佛法是聞思修:聞慧很重要,聽聞佛法很重要,但是力量很微小;你若思惟,這個聞的智慧就增長了,但是還是不行;要有修慧,就是修止觀。修止觀的時候,你修奢摩他,在奢摩他裏面修這個諸法實相觀,你這樣思惟的時候,你就「投胎」了!就是投胎了。就是在你的微細的心性裏面(「衆生識,初一念識異木石」那個心裏面)栽培了這個無分別智的種子了;或者是本來具足的,那也是可以。本來具足也好,你還要努力修;不修,具足好像沒具足一樣,所以「修」還非常重要。你修毘缽舍那觀、修第一義觀的時候,就「投胎」了!你繼續修、繼續修,這個種子漸漸有力量,就像那個胎兒在胎裏面漸漸長大了,終究有一天你的無分別智成功了,就「出胎」了!這是智者大師在《摩诃止觀》裏面講的。我讀《摩诃止觀》讀到這一段,心裏很歡喜!哦!原來是這麼回事,是這麼回事。所以,要顯示法身,是根本無分別智的力量,所以根本無分別智是你的母親,是這樣解釋。它能生法身,這個法身是由根本無分別智顯現出來的,所以這是母親。

  「方便以爲父」:「方便」就是善巧的智慧,這…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