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就不能發無上菩提心,不行。
「糞壤之地乃能滋茂」:若是有煩惱糞,糞就是大糞,大糞就譬喻衆生心裏面的煩惱──有煩惱的人你勸他發菩提心,他能發,因爲他有貪心;有貪心,所以他能發無上菩提心;有瞋心,生死是苦,我不高興,就發菩提心,是這樣意思。而這個話實在不是給凡夫聽的,是給阿羅漢聽的,意思就是你不能;但是阿羅漢他聽了,他心怎麼想?後面大迦葉尊者有表示了。「如是入無爲正位者不生佛法。」這是第二段。
下面第叁科。
癸叁、起身見譬苦道爲正因種
起于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生佛法矣。
「糞壤之地乃能滋茂」,那當然也可以譬喻愛煩惱;下面「起于我見」是見煩惱,就是他這個我見很大,像須彌山那麼高。「起于我見如須彌山」那麼高,我見非常的高。「猶能發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生佛法矣」:因爲他有我慢,有我就有我慢,有我慢的人就感覺自己很高很高,這個時候說「你要成佛了」是更高,所以隨順他的我慢,他就能發無上菩提心。「生佛法矣」:因此慢慢可以得無上菩提了。所以我慢、我見是如來種。這可見阿羅漢斷除我見了,那就不行了,就把這個佛性斷掉了,不行了。
壬二、總譬(分叁科) 癸一、結
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爲如來種。
這前面是分叁段「別譬」。現在這下面「總譬二乘無煩惱等叁道可入,即無一切智等佛法寶也」。「是故當知」,從這段事實可以知道,「一切煩惱爲如來種」:這一切衆生內心裏面有煩惱,那就是佛性,就是如來的種子、成佛的種子。
癸二、喻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
這又說個譬喻。大海裏邊有很多珍寶,你到大海裏去會得到很多寶;若不到大海去,你得不到寶的。什麼叫做「下于巨海」呢?就是行于非道!就是菩薩要到煩惱大海裏面去,到衆生世界,衆生世界是有煩惱的地方,有無量無邊的衆生、有無量無邊的煩惱,菩薩就到這個地方來度化衆生,就能使令衆生發無上菩提心,可以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
癸叁、合
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若是不到巨海裏面去,那就是阿羅漢了──阿羅漢入無爲正位的時候,他就遠離衆生的世界,到涅槃那兒去了。那樣子呢,「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那就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要廣度衆生才能得無上菩提,但是阿羅漢不能做這件事,那就不能得無上菩提。你要廣度衆生才能得無上菩提,但是阿羅漢不能做這個事,所以就不能得無上菩提了。這就等于是彈偏斥小,就是诃斥阿羅漢!诃斥:你不能做這個功德,你就不能得無上菩提;你若做這個功德,那你能得無上菩提。這等于是爲阿羅漢說法了,這個意思。
問:阿彌陀佛!請問師父,就著現在講的這一段,就是「煩惱泥中,乃有衆生起佛法耳」,就是這一整段,它是指衆生能夠發無上菩提心而說?或者說也指菩薩,就是再把菩薩跟阿羅漢作一個比較,菩薩是要到這樣的地方去啓發衆生的無上菩提心?
答:是的。 問:兩種意思都有? 答:是的。但是我們看經論裏面,就是有些事情,有什麼事情呢?有些反常的事情。
譬如說我們……,當然不是一般人的事情,都是大菩薩境界,這個人來到衆生世界教導衆生的時候,他不是叫他修戒定慧,不是叫他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不是,他叫他起煩惱。有的菩薩這樣度化衆生,他那個意思就是他若不這樣做,這個人不能相信佛教的,不能。若是菩薩去觸惱他,叫他去起煩惱、做惡事,要這樣做、教他,他能發菩提心,不然不能。這也就是「行于非道、通達佛道」的意思,也就是「煩惱爲如來種」的意思。這和我們正常的這種行菩薩道、教化衆生是相反,但這是菩薩的境界。
問:但是阿羅漢如果入于正位,在《般若經》的立場來說的話,是「上人應求上法」,
佛也贊歎。 答:是。 問:那到底他發了沒有?能不能發心呢? 答:在《般若經》的時候有一點動,到《法華經》才發菩提心。 問:但是就菩薩行者來說的話……,這個煩惱汙泥主要是指衆生而不是指菩薩? 答:是的,是的, 問:但是就是說從凡夫到菩薩位,就是到了八地,他也還有要入滅的這樣的心。 答:是,到八地菩薩有可能入無余涅槃。 問:那有沒有退大取小成功的? 答:是,是的。 問:有沒有成功的例子? 答:是的。 問:有,舍利弗尊者?
答:是的。這時候十方諸佛來勸他發菩提心,那他才出來。
問:一定都成功嗎?
答:是的啊,十方諸佛若是來勸他,一定是成功了。
問:這是一個問題,謝謝師父。第二個問題是剛剛師父講到說,發無上菩提心和願意要求得無生法忍還不同,這怎麼說?
答:是有一點不同。
問:這怎麼說呢?那裏不同?怎麼不同?
答:發無上菩提心,在那個文句上只是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只是這樣說,用這樣來饒益一切衆生。但是若發無上菩提心之後、而願意得無生法忍,這個情形有點不同,就是他對于「自利」這一方面積極!只是發無上菩提心,有可能就是去利益衆生這一方面,可能會偏重于利益衆生,自己用功修行有可能不太積極。若發願得無生法忍,就是自利這一方面積極,但是也是順于無上菩提,所以發無上菩提心並不違背。
問:那如果說「以涅槃爲上首」的話,很可能還是在聲聞的階段,就不一定是願意要利他。
答:是的。這個〈修所成地〉那地方說是「以涅槃爲上首」,那是聲聞人發出離心的那個範圍內的事情。他那個意思,這個大悲心沒有建立,只是自己想要得涅槃。若是發無上菩提心,在〈菩薩地〉的時候他不是這樣意思,他是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和涅槃也還有點差別,還有差別的。得無生法忍這個「忍」字就是不入無余涅槃,他得到般若波羅蜜的時候,他和這一切有爲法接觸的時候,他心裏面「忍」,表示沒有入無余涅槃,他用般若波羅蜜來忍這件事,所以這裏面有大悲心在裏邊。若入無余涅槃,沒有好忍的了,他入了第一義谛去,沒有一切有爲法需要他忍,沒有這回事了。所以忍和無余涅槃不同,是相反的事情;但是都是聖境,無生法忍是聖人的事情,涅槃也是聖境。
問:如果就是照師父最初剛剛講的,發了無上菩提心,然後也願意要求得無生法忍的話,就是說我們再學習兩件事情:一個是願意利他,另外一方面也積極地自己要調伏煩惱、要斷煩惱。
答:是。
問:就是這樣子,透過這樣比方說跟佛菩薩說,不斷的這樣子做就是在激勵自己要走這條路,這樣子。
答:是的。
問:阿彌陀佛!謝謝師父。
答:而《維摩經》他用這個「有疾菩薩」,特別用這個字,就是這個菩薩是有病的菩薩、不健康。誰願意有病呢?這也有味道、其中有這個味道,就是勸他要得
無生法忍,有這個味道。你有病就是要看醫生、要治療這個病──我要身體健康,所以修止觀就是吃藥了,就把這個病治好,治好、是個健康的人,才能行菩薩道。不然的話,你內心裏面有煩惱賊,行菩薩道有困難。
問:謝謝師父,阿彌陀佛!
答:不過你若是給別人寫信的話,你自己簽名那個地方寫「有疾菩薩玅境」!這有點意思,有意思。
問:院長慈悲!我們前天上過課之後,我們上的這一篇,菩薩「行于非道」而「通達佛道」這一篇裏面,然後我回去的時候我還是憤憤不平,因爲我覺得很不可理喻。菩薩犯了無間罪還無惱恚,那這樣的話,感覺上還是沒辦法接受,就像院長剛說的「信服力」的問題,今天上了課之後多少也有一點理解。不過,整篇看起來的文義,那是勸菩薩在斷煩惱的時候,他得到自在,那在自在當中與衆生同化的這當下他還能夠去度化衆生,所以他「行于非道」,他的宗旨是這樣對不對?
答:是。
問:可是在這裏面,前天院長提起到,「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上一次院長是說到,他入于叁昧,然後犯了無間罪,這一點上看。所以我回去的時候我曾經跟同學提起到這一點,我說既然能夠入于叁昧的話,那他不必再犯無間道了;他在入叁昧當中,他可以把可犯無間道的那種過失轉化過來,這是個人的看法。所以我說既然菩薩在叁昧當中,他能夠自在地活動他的異熟,那應該不會再去犯無間道,然後感受那種罪果;當然在當下他的心是無惱恚,在菩薩的立場來說。那院長聽懂我的意思?
答:我聽懂了,那我回答你的問題。這是慈悲心的行爲。我們衆生若是行五無間罪的話,那是他心裏面有極大的恨,他去做這種惡事。現在菩薩他沒有恨,他是用慈悲心來做這件事利益衆生,當然他心裏沒有煩惱,但是要有慈悲心,如果沒有慈悲心他不會做這個事,因爲沒有煩惱嘛,他不會做這個事。凡夫是用煩惱來做罪,菩薩是用慈悲心來做罪。慈悲心做罪幹什麼呢?來饒益衆生。也要有那種因緣,不然他也不做這個事。如果做這件事,而實在沒能利益衆生,那他也不做。就是做這件事,有饒益的對象,他才做這件事。做這件事的時候他是用慈悲心,而不是用惱恚、不是用瞋恨心做的,是這個意思。也就是〈問疾品〉說:「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是這個意思。「無所受」,他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做這些事情等于就和沒做一樣,這是菩薩慈悲心的行爲。
問:我能夠理解菩薩,因爲他的本位就是慈悲心爲立足點,他以這樣來初發心。因爲剛好有這個因緣,讓他做了這個無間的過失。那麼我的意思是說,在這裏他
根本不用再去做這五無間罪,這是很嚴重的事情。
答:是,沒有因緣就不用做,若有因緣他就做。有因緣就是要有利益,做這件事能利益無量衆生,那他就做;如果沒有利益他不做。
問:出發點就是利益,因爲還有其它的因素,所以讓他做上這…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