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照样持戒、而不随便开缘。
有一个法师同我说,她是个比丘尼,算是长老吧,她说:「哎呀,我收了徒弟,我叫她到佛学院读去,读了几年回来就瞧不起我!」哎,这个事情你看!阿弥陀佛!怎么办?
你们都不出声,我再说几句话。我从佛学院开始,我就想要学习《瑜伽师地论》,但是另外有个居士同我说:「能不能有个前方便,不要一开始就学《瑜伽师地论》?」我说那好,我们学习《摄大乘论》。但是《摄大乘论》一开始我们先学四念住,我们就学习《摄大乘论》,然后就开始学习《瑜伽师地论》。
学习《瑜伽师地论》的时候,我是念弥勒菩萨,我说:「希望菩萨慈悲,使令我们《瑜伽师地论》有始有终地把它学习圆满!」但是我没有和各位同学说:「也要学习《瑜伽师地论》有始有终地圆满。」这句话我没有对同学说,但我私下里说过这句话。我现在再在课堂上对各位同学说:假设你欢喜(我不勉强),你拜佛的时候,不妨念弥勒菩萨念它十声(不是念三声,念十声),然后向弥勒菩萨说:「我弟子某某,我发愿,我从《瑜伽师地论》学习到圆满!」发这么一个愿。念三次,心念口言三次,然后拜三拜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没有学完,我不退学」,就是有病临时告假,还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尽量的不告假,我把《瑜伽师地论》学习圆满,不告假。」
譬如说现在,我认为现在印顺老法师有这个威力,有什么威力?他写出来一篇文章,你不可以不读!你相信不相信?他若发表了一篇文章,我还没有读我心里就不舒服,哎呀怎么办法(和这个人打电话、和那个人打电话)我要拿到,拿到这个要读一读!有这种意思,我有这个心情,我就有这个心情。
现在《瑜伽师地论》和印顺老法师对比,怎么讲?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的,是无著菩萨弘扬出来,我们可以这么说;我们对《瑜伽师地论》
的印象,还不如印顺老法师一篇文章吗、不如他的一本着作吗?所以发愿:「我有始有终我学完,究竟里面说什么,我要学习完了它;无论怎么难我不怕,我一定要学习完;无论怎么冷我不怕,我要学习完了它,究竟里面说的什么!」
现在〈声闻地〉我们学习完了,〈声闻地〉说的这么多事。我其中说到这个,喔,得到未到地定以后,若想要得初禅,要修七种作意。「七种作意」是什么?是不净观!七种作意就是不净观,我以前不知道,唯有在《瑜伽师地论》才知道这件事。下面讲十六胜行,苦集灭道十六行,它当然也说到五停心这些事情。喔,这个圣道的次第是这样子可以得圣道。而到三果的时候要修无我观,他有高慢心,那个地方说,要把这高慢心去掉,我慢、高慢心去掉,后来得阿罗汉道!说到这些事情。
现在〈菩萨地〉我们学习到〈戒品〉,一开个头我们就放假了,后面很多事情啊,很多事情的。
我曾经说过,〈声闻地〉里面有三三昧、〈菩萨地〉也有三三昧,菩萨的三三昧和〈声闻地〉不同,怎么个不同,你不想知道吗?你想不想知道?而我已经感觉到,到了〈决择分〉比〈本地分〉难一点!有的同学怕难、有的同学还不怕难,我感觉到;「你是难,那我偏要学,我不告假、我不请假,这个地方难,我怎么咬着牙,我也要把它学习完!」
其实我头几天也说话说到,你不欢喜见到观世音菩萨吗?你不欢喜看到观世音菩萨?到了五台山那个大石头缝里,看见一个菩萨相,你就知足了吗?说我看见有人造一个像,喔!这是观世音菩萨,看这就知足了吗?但是得未到地定……,若我来看,就是欲界定难,这九心住(欲界定)比较难,若得了欲界定,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不是难,因为欲界定到最后这个等持这时候已经很好了,身体的问题都解决了,腿也不痛、心也不乱,心里面能够无功用住,不用特别努力,心里面自然是明静而住,这样子你用功就不难了嘛,继续努力就到了未到地定,到了未到地定的时候见佛菩萨不难,就能看见佛菩萨!
但是这话,我说的话不算数,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摄大乘论》说的,就是未到地定的时候,这个止成就了的时候,能见到佛菩萨!那样子,我们现在读《维摩诘所说经》,「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这「无住本」怎么讲?你玅境讲得不对,你可以去问维摩居士。你入定的时候念维摩居士名号,维摩居士就会来同你说话、会讲──你看这有多殊胜!我认为这件事非常殊胜,可真是不简单!你给我十万美钞到台湾去我都不要,我要见维摩居士!因为这件事非常殊胜!
不管是有道心、无道心,道心是强、是弱,都有相同的心情,就是离苦得乐!任何人都是有这个想法,不愿意苦恼,愿意心情自在,不要有苦恼──就是你这一念心就是圣道的根本!因为凡夫的境界都是苦恼,只有得圣道是快乐的;那么你有这个离苦得乐的愿望,就会做这件事。
Tape50
智禅法师传真问题
师父慈鉴:
「无住为本」一段,日前文略,点到为止而已。然义未足备,容有再申。
(一)先明以「无自性义」释「无住本」:
一、约文义相属辨:奘译本译为:「无住者,即无其本、亦无所住;由无其本、无所住故,即能建立一切诸法。」此文无决定性之义更为明显。什师依无自性义释之,王恩洋居士释亦不出于缘起无我之义。实为举扬空相应缘起之教义也。「无自性」非即同于「真如」,是在缘起法上空却自性执而已,是性空相应之缘起,而非是真如之缘起。若依上文译:以无自性故,即能建立一切诸法,于文于义诚不为错也。
二、约甚深殊胜辨:若只说到以无明为首的十二支缘起,则是共于声闻之教,维摩说法若不显发大乘殊胜的甚深空相应缘起,则意犹未尽也。问答由缘起支进而直探缘起性空,斯乃快说!说无自性为破无明,说无明亦无性无本,连执有无明亦尽破矣!菩萨若不入于此,则于生死而有畏也。文义至此而致极,不思议解脱由此始也。
三、约辨病施治义:维摩先明众生病源在无明倒想,至此话锋更利,说空相应缘起,正为对治无明也。至无明而止,譬如辨病而不与药,非大慈悲也。
四、约普摄一切义:「无住则无本」、以「无住本立一切法」,字字千钧,其义深广。约无明释,则重在杂染边。若兼能明此甚深法则,实乃周遍一切,乃至佛果亦无出之,狮子吼也!
以上略以四义──文义相属义、甚深殊胜义,辨病施治义,普摄一切义,以成「无自性」之释也。
(二)另:依他起为本,是依止义,若无依他,遍计、圆成皆不成也,如树依根。而无遍计仍可有清净依他,孰为本也易可知矣。如意识依止意根,意识非定生也,而生必依根也。此依根本义,非依正生义。若论正生义,各从自种生现,说依他起亦无有过。然十二支多说增上缘义,非因缘义也;故不应难:遍计从依他起正生乎?或难:有依他而遍计非定生──非依出生义也。依他起义,实缘起之异名,无住之义、无本之性,理教推征,实不出于上文之义,诸有智者应正比知。
总之,诸师各有所重,而能自圆其说;义虽有异,而顺于圣道者同也。善会意者,各取所好可也。乞师指正。 弟子智禅顶礼
2000/11/20
答:关于「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智禅法师他发表他的光明、他的智慧,现在他又继续发挥这件事、发挥这个道理。我不知道、各位同学都有这个文了吧。我们再继续讨论好吧。
「无住为本」这一段文,「日前」他说的「文略,点到为止而已,然义未足备」,这个道理还没有说圆满,现在再发挥一下。「先明以无自性义释无住本」,他分了四段。
「约文义相属辨」,什么叫文义相属,看他怎么讲。「奘译本」(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说无垢称经》)是说:「无住者,即无其本、亦无所住;由无其本、无所住故,即能建立一切诸法」。「无其本」这句话,譬如说是,「欲贪孰为本?虚妄分别为本」,就是虚妄分别是欲贪的本。这句话再明白一点说,这个欲贪从那里来的呢?从虚妄分别来的,因为有虚妄分别才有欲贪的染污心现起,就是它是能生它的,叫做「本」。这个「即无其本」,「无本」就是没有能生它的。「无所住」这个「住」是什么?就是依止处。它也没有一个住处,没有一个地点是它的住处,就是没有一个依止处。譬如这件事出现了以后,它要有一个住处,那么叫做「住」。这就是回答了两个问题:一个谁是「本」、一个谁是它的「住处」。
现在说「虚妄分别孰为本?颠倒想为本;颠倒想孰为本?无住为本」,无住是生颠倒想的本,颠倒想从无住生出来的。「无住则无本」,那么玄奘法师的翻译就是:「无住者,即无其本、亦无所住;由无其本、无所住故,即能建立一切诸法」,这是玄奘法师翻的文是这样。
下边就是智禅法师他说话了。「此文无决定性的道理更为明显」,他说这么一句话。下边,「什师依无自性义释之」,鸠摩罗什法师以无自性义释之,那要看维摩经的注,《注维摩诘经》,一共是十卷,这个藏经里头有,各位法师也可能有这个本子,「依无自性义释之」。「王恩洋居士释亦不出于缘起无我之义」,也是这么说。「实为举扬空相应缘起的教义。」
「『无自性』非即同于『真如』」,这无自性和真如是不一样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在缘起法上空却自性执而已」,什么叫做无自性呢?这缘起法上面去掉了自性执,这叫做无性。「是性空相应的缘起,而非是真如的缘起」,这是智禅法师这么说。
「若依上文译:以无自性故,即能建立一切诸法,于文于义诚不为错也。」无自性能建立一切法这句话是对的,《中观论》上:「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那么这样子说是可以;但是如来藏也可以这么说,以真如故一切法得成,也可以这么说;唯识的学者说,因为阿赖耶识故一切法得成,这话都可以说。这句话,是「建立一切法」的这句话可以解…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