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身体要老、要病;说:「我还不老!」不老,不过你常常有病,我看没有病的人很少;也有,看有几个同学从来没有告过病假,也有几个同学;但多数是有病。有病的时候,苦恼不苦恼?说是我不欢喜有老病,就得「永断病根」,你就非要做这件事不可,不然的话就是要老病。
我们若有好心肠,我看我们出家人多数会有好心肠,出家人多数是好人,好人容易会做一些好事,做好事容易生天,出家人容易生天;生到天上去,不老、不病,但是有死。若是修四念处,这死也没有了,就是「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所以,唯有佛法能使令我们得到安乐,离苦得乐!除了佛法另外没有,没有安乐的方法。「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菩萨他也示现有老、有病,但是心里面实在没有病的事情,他也没有死的恐怖,也没有这回事。但是示现这件事,那就是种种的因缘要示现老病,示现这件事。
子二、处染不污(四句)
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
前面这五句「在苦无恼」,在苦恼的境界里面而菩萨不苦恼,因为他有圣道,他是方便示现苦恼的境界来教化众生的,不是他真实是这样子。下边这底下有四句,「处染无污」,在染污里面他不染污,这也是「行于非道、通达佛道」。
「示有资生」:表现于外的,他有很多财富;资生,滋养生命的这些东西,很多的财富。「而恒观无常」:他对于这个财富观察都是无常的,终究是要败坏的。「实无所贪」:他心里面不贪着、不爱着这个财富的,没有这个心,所以在染无污。
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
菩萨也示现有妻。凡夫也有妻,有妻不足、还要有妾,有妾还不足、还要有采女。菩萨也示现这样子,「而常远离五欲淤泥」:但是菩萨内心里面没有欲,内心里面还是清净的。这个「淤泥」就譬喻这个爱,这个妻妾采女这爱像淤泥似的,你陷在里头不能自拔,你想拔出来很难,所以譬喻这个爱不容易解脱。菩萨没有这回事,他能远离,他不染着这件事。
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
菩萨他还示现什么事情呢?「讷钝」:「讷」是难言,说话的时候难,就是口吃,就是不容易吐出那个字来,老半天说出一个字来,叫做讷;「钝」就是迟钝,就是愚钝没有智慧。「而成就辩才」:但是菩萨表现于外是「讷钝」,但实在内心里面是辩才无碍的,有总持。「总持」是陀罗尼,一点也没有缺少。什么事情都是有大辩才无碍,是这样的,但是示现是讷钝的境界。
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
「示入邪济」:这个「济」,譬如这个水、这一道河,从这个港口可以度过去,那么叫做「济」。现在说「邪济」,就是外道,菩萨也示现到外道去,示现一个外道。「而以正济度诸众生」:「正济」就是佛法,佛法是能度人到彼岸去。外道是度人到苦海,在苦海里面跑、流转生死,不能解脱。那么菩萨也跑到外道里面去,但实在菩萨还是以「正济」广度众生的,就是以佛法度化众生的。但是那个时候有那个因缘,他示现外道,也能去利益这些人,使令这些人转邪归正,有这个作用。
癸二、总明现入诸道(一句)
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
这一句话是总明现入诸道。前面是一样一样的说,别明;这是总说。「现遍入诸道」:前面只是在人道,示现在人道。现在说,菩萨也能现入到六道,也能到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通通都能去。「而断其因缘」:而到那儿去不是受苦,他这大智慧能断众生流转生死的因缘,能做这件事,所以这也是菩萨道,也就是行于非道、而通达佛道了。
壬四、入涅槃行(一句)
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
前面是「随生死行」,现在是「入涅槃行」。 譬如说阿罗汉也是,阿罗汉、辟支佛「现于涅槃」,他的寿命到了也入涅槃;
菩萨也「现入涅槃」,但是「不断生死」,他还继续来到众生的世界度化众生的、广
度众生的,所以「不断生死」。
辛二、总结(结成佛道义)
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这是总结前面这一段。维摩诘居士讲到这里的时候,又招呼文殊师利菩萨,说菩萨能够这样子行于非道,就能够通达无上菩提。这总结这一大段。
问:院长慈悲!学生这里有一个问题。但是在我问问题之前,我想先声明一下,我问这个问题纯粹真的是想要解决自己内心的矛盾而问的,不希望会引起什么其它的问题。
答:你不要顾虑。
问:我先叙述一下。因为来佛学院这么久,内心一直有一个矛盾,直到今天我才有这个勇气提出这个问题来问。就是在刚刚院长有讲到这一段文,就是「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那我就想到说,这个都是在学院里面发生的事情,曾经有两件事。有一位法师她身体不好,我知道培一种乳酸菌可以对她的身体有帮助,我就去问那位法师,妳要不要带回台湾培,因为她那时候正好要回台湾。然后她的回答竟然是说,因为那个乳酸菌愈培会愈多,到后来会有坏生种的问题。所以虽然这个菌对她的身体有帮助,但是她宁可不要坏生种而不接受。然后同样也有另外一个法师她看到我因为身体不是很好,然后有持午,那她就怕我打坐的时候,我那时候打坐也的确会没有体力的感觉,然后她就跟我讲说,应该在下午吃一点东西,这样也许对打坐会有帮助。这两位,同样都是基于要修学圣道的理由,可是作法是完全不同的,这在我的内心就产生矛盾。然后第二个情况是,像院长在山上打七的时候也有讲到说,祖师为了打坐会比较有力气,所以在下午会开一个方便,就是说可以吃一个馒头。但是以前院长也有讲过,舍利弗尊者曾经有一次生病,然后目犍连尊者去帮他要到食物,可是舍利弗尊者入定一观,这个食物是因为我说出口而才得到的,所以他就不吃,那目犍连尊者也没有勉强他吃。那我的问题是说……,还有在执事上也曾经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过了时、过了十二点,有客人来、或者是说有同学出门晚归,那食物已经归入常住,那过了时间了,到底是要拿出来给同学吃呢?因为不给他们吃,看他们肚子饿,心里也的确是过意不去;还有客人来,他们也不懂得寺院的规矩,所以他过了时间来。那到底是应该再拿出来给他吃
呢?但是我心里又会想,这个食物已经归入常住,我又不敢承担盗僧食的过失,那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答:你说完了吧?应该是依律而行!应该这样做。我们一般人的想法,就是晚间饿了要吃东西,我们一般人就是这么想;但是佛陀制戒的时候,佛陀也想过这个问题,但是还是制了戒,晚间不要吃东西,就是顶多吃一点非时浆,另外没有东西可吃,就是这样子。所以,你当执事处理事情,这件事就是按照律,律怎么规定的就怎么做,就这样就好了。 我自己的经验,好像是……我初出家的时候,是沙弥,当然我就随着大众这样子,等到去受戒以后回来,受大戒回来以后,我们的师长就改变政策,就是每半月半月诵戒,晚间要持午,不可以再吃东西了。当然我也随着这样。我当时的感觉,习惯每天晚间还吃东西,等到受了大戒以后回来,不可以吃东西,那么我们也随着,随着、这个心里不舒服,就是三天,三天不舒服,过了三天没有事了。虽然晚间不吃东西,没有事,不感觉有什么问题。这是我个人的经验,就是这样子。 所以晚间不吃东西这件事,我感觉有两件事要注意。晚间不吃东西有一个什么好处?能减少欲心!不是说你修不净观,不是;自然的欲心就少,晚间不吃东西欲心少;欲心一少,结果对于静坐有好处,静坐也好一点!但是我们若是学习了戒的话,如果对于佛恭敬心强的话,那当然我们依教奉行。佛说了,晚间不要吃东西,那我们依教奉行,就是不吃,应该是这样。如果我们拿佛说的话不当一回事,那你就是那样子了。我从这句话里有很多感觉,对于佛陀有恭敬心,会有很多很多的功德!这是佛啊!你心里怎么想?这只是个凡夫比丘,那怎么想?这里能衍生很多很多的事情。 其实你说这个当然就是关于戒律的问题,关于非时食的问题。当然那个乳酸菌那位法师都不肯吃,那位法师了不起,持戒清净,肯这样做。其实不只是戒的问题,定、慧都有事情,都有问题。 我们若是对佛有恭敬心,对戒定慧都有帮助;如果对佛说的话不当一会事,戒定慧都不行,都不能学习了。当然持戒清净,再能够修习定慧,也容易成就;「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如果你能够清净地学习戒、而对于定慧有帮助,不要说已经得圣道,就是得了三昧,奢摩他你得到未到地定、得到初禅,这时候也完全不同了,境界完全不同。 有的寺庙肯注重戒,这很难得、很好了,但是还是不足的,一定还要有定慧!我昨天曾经讲过,是昨天讲、是今天早上说的?只是学习戒,问题还没解决,只是暂时地安抚,一定还要修定慧,才能根本地问题才解决,一定要这样子,不然这问题没解决。世间上是因缘,什么都是因缘;没有因缘,无可奈何!
所以,只要是你出了家(在家居士或者我们不说),只要是出了家的话,一定要学习佛法。说「我不做大法师」,你不做大法师你也要学习佛法,譬如你在一个寺院里面你做僧执事,你要学习佛法,不然的话僧执事你会做吗?你做库头,这非时食这条戒,你晚间还拿东西给人家吃,同样你也犯戒的,你这个库头也犯戒的。如果我们不学习戒,你知道这个事情吗?《朱子治家格言》,朱子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朱子有这个智慧!我们佛教徒,我现在不要说名字,就是一个地区的佛教的领导人写文章说:「做大法师有什么了不起,只是解说解说而已嘛!」这文章上就这么讲。我一看,哦,这样子!出家人不学习佛法,是怎么个境界!
看慧远大师传,他也是非常重视戒,看天台智者大师传,也是重视戒,有病的时候他还是…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