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P4

  ..续本文上一页「种善根」怎么讲?很久很久不明白、不知道。见佛多,我们可以明白(自己认为是明白了),见佛多;闻法,听佛说法听得多;但是种善根,什么叫种善根?不懂!后来忽然间明白这个意思,什么叫做种善根?就是修四念处!修四念处他修得多。见佛闻法是解,或者闻思的智慧;修四念处是修,闻思修是修,修慧,修所得慧,修所成慧,种善根多。种善根多的时候,他发愿出在无佛世的时候,所以他就容易得圣道──看见春天百花开、秋天百花落,花开、花落,「声闻悟非常以成道,缘觉觉缘离以即真」,这是《肇论》上有这个话。就是这样子,他也还是要有点因缘的启发,他才能得圣道,倒不是说没有因缘,不是;要有因缘才能得圣道。

  那么「示入辟支佛」,菩萨这个时候也现为辟支佛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菩萨也现这个辟支佛身。辟支佛也是没有大慈悲心,没有大慈悲心;他在世的时候也有可能教化几个众生的,也能教化众生,因为他有可能会收徒弟,教化他徒弟修学圣道,也可能不收徒弟,这各式各样情形了。但是菩萨现辟支佛身的时候,「而成就大悲」,他心里面有大慈悲心,他能教化一切众生的,这就和辟支佛不同了。

  表现于外的相貌是声闻、是辟支佛,而内心里还是大菩萨境界,是这个意思。所以是「行于非道、通达佛道」这个意思。

  壬三、随生死行(十句)(分二科) 癸一、示受人间报(九句)(分二科) 子一、在苦无恼(五句)(分二科) 丑一、依果(一句)

  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

  这是第三科「随生死行」。前面是「起凡夫行」、「起二乘行」这两科说完了,现在第三科「随生死行」。有十句;第一科是九句,「示受人间的果报」;分两科,第一科,初有五句「在苦无恼」,在苦恼的境界里面而没有苦。

  「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菩萨这个时候,他的大智慧观察这个地区的众生,他应该现一个贫穷的境界,现出这个贫苦的人;但是他实在来说,「而有宝手功德无尽」,贫穷就是什么都……衣食住都有所不足,生活很困难,现这么一个人。但实在这个菩萨「宝手功德无尽」,他有宝手,就是这个宝能从手里面出来,那手能出来很多的宝,「而有宝手功德无尽」,财富是无穷无尽,并不贫穷,就是表现出来于外的境界,只此而已,不是真实的。

  丑二、正报(四句)

  示入形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

  前面示现个贫穷的人;现在这一句话,现出来一个「形残」,这个身形有所不足,缺一个耳朵、缺一个眼睛,或者缺只手、缺腿,「形残」。「而具足相好」,但实在来说,他的相好庄严,并不缺少,而且还是特别庄严的。菩萨也这样子度化众生。

  我们看那个《高僧传》上,无着禅师到五台山去要见文殊菩萨。就看见一个老翁,放牛翁。看见这牛翁,牛翁还招待他,叫到一个地方去喝茶,还说了一大段话,提到「前三三与后三三」,还说到这句话。而那些禅师语录上,什么叫做「前三三」?这样这样说。实在这「前三三、后三三」在《摩诃止观》上的,在《摩诃止观》上说到「前三三与后三三」。这可见天台智者大师讲的《摩诃止观》,文殊菩萨都知道!文殊菩萨曾经读过。就问他:什么叫做「前三三与后三三」?他不知道!无着禅师不知道。所以这个禅师只坐那里──念佛是谁?不肯多读书!你看这个事情。

  文殊菩萨现一个放牛翁;现在这一段文,「示入形残」,这样的苦恼的境界菩萨也示现出来,但是菩萨实在是「具诸相好以自庄严」。

  我这说话又是题外的话了。为什么我们看不见文殊菩萨?就是现出来我们知道这是文殊菩萨,现出来明明白白的就看到文殊菩萨,为什么看不到?我们不能?明明白白的,我看见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同我说话,为什么不能这样子?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若学习《摄大乘论》,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

  《摄大乘论》后面那一段文说到,就是你要成就奢摩他的时候,成就奢摩他。「成就奢摩他」这句话怎么讲?什么叫做成就奢摩他?〈分别瑜伽品〉,《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讲了,就是一定要从未到地定、到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定,你成就了;最低限度得到未到地定,就是成就奢摩他了。如果说是你还没得到未到地定,你也静坐,有的时候心里面也能寂静住,这不是奢摩他,叫「随顺奢摩他」。它那上说,成就了奢摩他,就可以见到佛了!可以见到佛、看见这些大菩萨,都可以见到。就知道,明明白白的,看见文殊菩萨、大家讲话,你看这个殊胜的境界是这样的。

  我们有没有心看见观世音菩萨、看见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就是明明白白的看见,大家可以讲话、可以谈话,有没有这个意思、有没有这个意愿?当然我们就是造一个像,我看不见佛、看不见菩萨,造一个佛的像、造一个菩萨的像,造一个像,我们礼拜,这也是有功德,也是很好,但是还不如看见佛菩萨的相(佛菩萨的身相),那就是化身。

  这可见我们没有得奢摩他的时候,不能看见。你若有诚恳心,你到五台山去,文殊菩萨可能会(那也就是要文殊菩萨同意了)或者现个牛翁、放牛翁来见见面,也可能现出一个普通的比丘和你见见面,但是见的时候不知道,因为看都是现平常的境界。若是你成就奢摩他了的时候就不同了──你到五台山也可以;不到五台山,你在这里你就入定、入于奢摩他的时候,你念文殊菩萨就看见了!会有这个境界。

  现在说「示入形残」,就是菩萨现这么一个人和你见见面,但是你当时不知道。而实在这个人是大菩萨,「具诸相好以自庄严」的人,但是我们不知道,等知道的时候,他已经走了!这个事情。

  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

  菩萨,那他的身分非常的高贵,但是他还示入到「下贱」的,就是特别卑劣的人,看是很苦恼的人这个境界,这样子来度化众生的。「而生佛种姓中」:但实在菩萨的本来面目,是生在清净法界,住在「佛种姓」,佛种姓是清净法界,就是第一义谛,菩萨是住在那里;那是佛境界,可以称之为佛子了,生在佛家了。「具诸功德」:那是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而不是一个下贱的样子,不是的。

  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

  菩萨也还会现出来「羸劣」,这个身体很「羸」,「羸」是什么?就是瘦,特别瘦弱;「劣」,不是那么好的。什么叫做「羸劣」?就是丑陋,现个丑陋的形相。你想要看见文殊菩萨、老是想,这一天看一个羸劣丑陋的人,菩萨来见你了,但是没有用他的殊胜的相好光明来和你见面,没有,就现出个羸劣丑陋的人和你见面,但是你不知道。「而得那罗延身」:菩萨本身是有那罗延身,那罗延是天身,天上有那罗延,那个身体特别的强壮、特别的美好,是「一切众生之所乐见」的这么一个人,菩萨本身是这样子,但外现出来是这么一个丑陋的境界。所以我们从这里,遇见什么境界不敢生高慢心,不要瞧不起别人,不敢的。

  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

  菩萨也现出一个老人,现出个老而又有病的一个人,现出这么一个人;但实在他本身是「永断病根,超越死畏」的身分,他的真实的境界。这老病谁欢喜?谁欢喜老、谁欢喜有病呢?而这老病从那里来的?是从贪瞋痴来的。是自己心里面常常有贪瞋痴的活动,那就是老病的根源、老病的因缘;你没有贪瞋痴,再不老病了。

  「超越死畏」:菩萨是证悟了第一义谛,不怕死的,根本没有死这回事情,没有生死这回事情。这个事情呢,就是我们人能有点好心肠,无条件的、我无条件的利益一个人,很欢喜的利益一个人(但是不是发菩提心,你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但是也是有好心肠),无条件的利益一个老人、或者一个病人,将来你会生天上去,你能生到天上。生到天上、得到天身的时候,不老也不病,天上的人都是这样,但是有死。天上的人不老也不病,但是有死。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都是没有老、没有病,但是有死亡,都没能「超越死畏」。只有断了贪瞋痴以后,你做种种功德得到的果报,无老、无病、无死,就是法性生身。

  譬如说我们静坐,我们欢喜静坐,根据《瑜伽师地论.声闻地》告诉我们这个静坐的方法──净行所缘这些事情,你得到未到地定。得到未到地定的时候有什么情形?就是烦恼能调伏!还是有烦恼,但是能调伏。这正念一生起来的时候、一提起来,这贪心就没有了;也会有忿怒,但是正念一提起来,忿怒就没有了。若是我们学习了佛法的时候,我们会修四念处,那愚痴心也会没有,就能调伏。但是调伏是调伏,但是还是有,还是有贪瞋痴。若是你修七种作意,在未到地定里面修七种作意,得了初禅了,这欲界的烦恼没有了,欲界的烦恼没有。这个时候,没有烦恼

  是什么?没有烦恼,心情自在!贪的时候不贪;瞋的因缘现前,心里不瞋;你有四念处,当然也不胡涂。心里没有贪瞋痴,这时候就心情自在,也可以说是快乐。

  我们不愿意静坐,没有用这个止观的方法来调心的时候,你这贪瞋痴随时会活动;贪瞋痴活动的时候,你快乐吗?我看不快乐,自己苦恼。要认识这一点:你不愿意静坐,你的贪瞋痴没有办法调伏,就是苦恼。若是你只是修奢摩他,好一点,但是不修毘钵舍那呢,有烦恼的事情你不能用智慧来调伏,因为你常不修它不熟悉。你若修奢摩他、又修毘钵舍那,虽然没有断烦恼,烦恼境界出来的时候,你用毘钵舍那能调解,能自己调伏。用这个智慧来观察的时候,以智慧调伏其心的时候,这个烦恼能调下来,就没有问题──由战争的世界就变成和平了,变成和平的世界了。若是根本不修奢摩他、毘钵舍那,老是动乱,动乱来了的时候,你想和平不容易,不容易;过了几十年,还是要恨!这是烦恼的问题。

  现在说「示入老病」,这…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