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P4

  ..續本文上一頁「種善根」怎麼講?很久很久不明白、不知道。見佛多,我們可以明白(自己認爲是明白了),見佛多;聞法,聽佛說法聽得多;但是種善根,什麼叫種善根?不懂!後來忽然間明白這個意思,什麼叫做種善根?就是修四念處!修四念處他修得多。見佛聞法是解,或者聞思的智慧;修四念處是修,聞思修是修,修慧,修所得慧,修所成慧,種善根多。種善根多的時候,他發願出在無佛世的時候,所以他就容易得聖道──看見春天百花開、秋天百花落,花開、花落,「聲聞悟非常以成道,緣覺覺緣離以即真」,這是《肇論》上有這個話。就是這樣子,他也還是要有點因緣的啓發,他才能得聖道,倒不是說沒有因緣,不是;要有因緣才能得聖道。

  那麼「示入辟支佛」,菩薩這個時候也現爲辟支佛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菩薩也現這個辟支佛身。辟支佛也是沒有大慈悲心,沒有大慈悲心;他在世的時候也有可能教化幾個衆生的,也能教化衆生,因爲他有可能會收徒弟,教化他徒弟修學聖道,也可能不收徒弟,這各式各樣情形了。但是菩薩現辟支佛身的時候,「而成就大悲」,他心裏面有大慈悲心,他能教化一切衆生的,這就和辟支佛不同了。

  表現于外的相貌是聲聞、是辟支佛,而內心裏還是大菩薩境界,是這個意思。所以是「行于非道、通達佛道」這個意思。

  壬叁、隨生死行(十句)(分二科) 癸一、示受人間報(九句)(分二科) 子一、在苦無惱(五句)(分二科) 醜一、依果(一句)

  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

  這是第叁科「隨生死行」。前面是「起凡夫行」、「起二乘行」這兩科說完了,現在第叁科「隨生死行」。有十句;第一科是九句,「示受人間的果報」;分兩科,第一科,初有五句「在苦無惱」,在苦惱的境界裏面而沒有苦。

  「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菩薩這個時候,他的大智慧觀察這個地區的衆生,他應該現一個貧窮的境界,現出這個貧苦的人;但是他實在來說,「而有寶手功德無盡」,貧窮就是什麼都……衣食住都有所不足,生活很困難,現這麼一個人。但實在這個菩薩「寶手功德無盡」,他有寶手,就是這個寶能從手裏面出來,那手能出來很多的寶,「而有寶手功德無盡」,財富是無窮無盡,並不貧窮,就是表現出來于外的境界,只此而已,不是真實的。

  醜二、正報(四句)

  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

  前面示現個貧窮的人;現在這一句話,現出來一個「形殘」,這個身形有所不足,缺一個耳朵、缺一個眼睛,或者缺只手、缺腿,「形殘」。「而具足相好」,但實在來說,他的相好莊嚴,並不缺少,而且還是特別莊嚴的。菩薩也這樣子度化衆生。

  我們看那個《高僧傳》上,無著禅師到五臺山去要見文殊菩薩。就看見一個老翁,放牛翁。看見這牛翁,牛翁還招待他,叫到一個地方去喝茶,還說了一大段話,提到「前叁叁與後叁叁」,還說到這句話。而那些禅師語錄上,什麼叫做「前叁叁」?這樣這樣說。實在這「前叁叁、後叁叁」在《摩诃止觀》上的,在《摩诃止觀》上說到「前叁叁與後叁叁」。這可見天臺智者大師講的《摩诃止觀》,文殊菩薩都知道!文殊菩薩曾經讀過。就問他:什麼叫做「前叁叁與後叁叁」?他不知道!無著禅師不知道。所以這個禅師只坐那裏──念佛是誰?不肯多讀書!你看這個事情。

  文殊菩薩現一個放牛翁;現在這一段文,「示入形殘」,這樣的苦惱的境界菩薩也示現出來,但是菩薩實在是「具諸相好以自莊嚴」。

  我這說話又是題外的話了。爲什麼我們看不見文殊菩薩?就是現出來我們知道這是文殊菩薩,現出來明明白白的就看到文殊菩薩,爲什麼看不到?我們不能?明明白白的,我看見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同我說話,爲什麼不能這樣子?我們提出這個問題,我們怎麼回答這個問題?這若學習《攝大乘論》,就能回答這個問題了。

  《攝大乘論》後面那一段文說到,就是你要成就奢摩他的時候,成就奢摩他。「成就奢摩他」這句話怎麼講?什麼叫做成就奢摩他?〈分別瑜伽品〉,《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講了,就是一定要從未到地定、到色界四禅、無色界四空定,你成就了;最低限度得到未到地定,就是成就奢摩他了。如果說是你還沒得到未到地定,你也靜坐,有的時候心裏面也能寂靜住,這不是奢摩他,叫「隨順奢摩他」。它那上說,成就了奢摩他,就可以見到佛了!可以見到佛、看見這些大菩薩,都可以見到。就知道,明明白白的,看見文殊菩薩、大家講話,你看這個殊勝的境界是這樣的。

  我們有沒有心看見觀世音菩薩、看見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就是明明白白的看見,大家可以講話、可以談話,有沒有這個意思、有沒有這個意願?當然我們就是造一個像,我看不見佛、看不見菩薩,造一個佛的像、造一個菩薩的像,造一個像,我們禮拜,這也是有功德,也是很好,但是還不如看見佛菩薩的相(佛菩薩的身相),那就是化身。

  這可見我們沒有得奢摩他的時候,不能看見。你若有誠懇心,你到五臺山去,文殊菩薩可能會(那也就是要文殊菩薩同意了)或者現個牛翁、放牛翁來見見面,也可能現出一個普通的比丘和你見見面,但是見的時候不知道,因爲看都是現平常的境界。若是你成就奢摩他了的時候就不同了──你到五臺山也可以;不到五臺山,你在這裏你就入定、入于奢摩他的時候,你念文殊菩薩就看見了!會有這個境界。

  現在說「示入形殘」,就是菩薩現這麼一個人和你見見面,但是你當時不知道。而實在這個人是大菩薩,「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的人,但是我們不知道,等知道的時候,他已經走了!這個事情。

  示入下賤,而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

  菩薩,那他的身分非常的高貴,但是他還示入到「下賤」的,就是特別卑劣的人,看是很苦惱的人這個境界,這樣子來度化衆生的。「而生佛種姓中」:但實在菩薩的本來面目,是生在清淨法界,住在「佛種姓」,佛種姓是清淨法界,就是第一義谛,菩薩是住在那裏;那是佛境界,可以稱之爲佛子了,生在佛家了。「具諸功德」:那是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而不是一個下賤的樣子,不是的。

  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衆生之所樂見;

  菩薩也還會現出來「羸劣」,這個身體很「羸」,「羸」是什麼?就是瘦,特別瘦弱;「劣」,不是那麼好的。什麼叫做「羸劣」?就是醜陋,現個醜陋的形相。你想要看見文殊菩薩、老是想,這一天看一個羸劣醜陋的人,菩薩來見你了,但是沒有用他的殊勝的相好光明來和你見面,沒有,就現出個羸劣醜陋的人和你見面,但是你不知道。「而得那羅延身」:菩薩本身是有那羅延身,那羅延是天身,天上有那羅延,那個身體特別的強壯、特別的美好,是「一切衆生之所樂見」的這麼一個人,菩薩本身是這樣子,但外現出來是這麼一個醜陋的境界。所以我們從這裏,遇見什麼境界不敢生高慢心,不要瞧不起別人,不敢的。

  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

  菩薩也現出一個老人,現出個老而又有病的一個人,現出這麼一個人;但實在他本身是「永斷病根,超越死畏」的身分,他的真實的境界。這老病誰歡喜?誰歡喜老、誰歡喜有病呢?而這老病從那裏來的?是從貪瞋癡來的。是自己心裏面常常有貪瞋癡的活動,那就是老病的根源、老病的因緣;你沒有貪瞋癡,再不老病了。

  「超越死畏」:菩薩是證悟了第一義谛,不怕死的,根本沒有死這回事情,沒有生死這回事情。這個事情呢,就是我們人能有點好心腸,無條件的、我無條件的利益一個人,很歡喜的利益一個人(但是不是發菩提心,你沒有發無上菩提心,但是也是有好心腸),無條件的利益一個老人、或者一個病人,將來你會生天上去,你能生到天上。生到天上、得到天身的時候,不老也不病,天上的人都是這樣,但是有死。天上的人不老也不病,但是有死。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是沒有老、沒有病,但是有死亡,都沒能「超越死畏」。只有斷了貪瞋癡以後,你做種種功德得到的果報,無老、無病、無死,就是法性生身。

  譬如說我們靜坐,我們歡喜靜坐,根據《瑜伽師地論.聲聞地》告訴我們這個靜坐的方法──淨行所緣這些事情,你得到未到地定。得到未到地定的時候有什麼情形?就是煩惱能調伏!還是有煩惱,但是能調伏。這正念一生起來的時候、一提起來,這貪心就沒有了;也會有忿怒,但是正念一提起來,忿怒就沒有了。若是我們學習了佛法的時候,我們會修四念處,那愚癡心也會沒有,就能調伏。但是調伏是調伏,但是還是有,還是有貪瞋癡。若是你修七種作意,在未到地定裏面修七種作意,得了初禅了,這欲界的煩惱沒有了,欲界的煩惱沒有。這個時候,沒有煩惱

  是什麼?沒有煩惱,心情自在!貪的時候不貪;瞋的因緣現前,心裏不瞋;你有四念處,當然也不胡塗。心裏沒有貪瞋癡,這時候就心情自在,也可以說是快樂。

  我們不願意靜坐,沒有用這個止觀的方法來調心的時候,你這貪瞋癡隨時會活動;貪瞋癡活動的時候,你快樂嗎?我看不快樂,自己苦惱。要認識這一點:你不願意靜坐,你的貪瞋癡沒有辦法調伏,就是苦惱。若是你只是修奢摩他,好一點,但是不修毘缽舍那呢,有煩惱的事情你不能用智慧來調伏,因爲你常不修它不熟悉。你若修奢摩他、又修毘缽舍那,雖然沒有斷煩惱,煩惱境界出來的時候,你用毘缽舍那能調解,能自己調伏。用這個智慧來觀察的時候,以智慧調伏其心的時候,這個煩惱能調下來,就沒有問題──由戰爭的世界就變成和平了,變成和平的世界了。若是根本不修奢摩他、毘缽舍那,老是動亂,動亂來了的時候,你想和平不容易,不容易;過了幾十年,還是要恨!這是煩惱的問題。

  現在說「示入老病」,這…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