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不惜身命」:最困难的、最不容易布施的就是身命,但菩萨都不爱惜,都可以舍头目脑髓来利益众生。那为什么要示行悭贪呢?就是有这样的因缘,需要菩萨这样示现来饶益众生,是这么意思。他的意思、他的目的还是利益众生的。
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
他「示行毁禁」:表现出破戒了,破戒就障碍了戒波罗蜜的成就,所以这也是障道之行,对自己也不利;但是实际上,他是「安住净戒」的。这也和前面的意思一样,造五无间罪;「示行毁禁」,当然将来就是下地狱了,那么给众生看──喔,破戒会下地狱,下地狱会受苦,这样子就不敢破戒了。菩萨是以身示范、现身说法,是这样,「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的。
「乃至小罪犹怀大惧」:这个「安住净戒」的情形是这样,乃至到小小的一个突吉罗,他都恐怕、都有恐惧,有很大很大的恐惧,做这种事对于圣道有障碍,不敢做,害怕。这是「乃至小罪犹怀大惧」。
示行瞋恚,而常慈忍;
他表现出来有瞋恚心、有忿怒,当然这就障碍了忍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障碍忍波罗蜜;但实在他的内心「而常慈忍」,心常是慈悲、容忍的。你触恼他,他不介意的,他的性格非常的柔和、非常的柔软,并不忿怒的,但是他会现出来这个境界,那实在是假的、不是真的。
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
菩萨也是现出来懈怠,懈怠那就没有精进波罗蜜了;但是事实上,他还是勤修功德,还是有精进波罗蜜的。那么从这些文看出来,菩萨是有两个面目:一个是恶、一个是善。你说菩萨好欺负吗?不是的,菩萨也会忿怒,不可以欺负的!也会这样做。所以我们不要说行菩萨道的人,「唉呀!在这个社会上很困难,菩萨行菩萨道很容易」,他随时也会拿刀的!你不可以欺负他。当然这不是小菩萨所能做的,小菩萨做不来,这是大菩萨境界。
示行乱意,而常念定;
表现出来,菩萨他心里面也是散散乱乱的,但实在内心里面是常在三昧里边,并不是散乱的。「示行乱意」就障碍了禅波罗蜜,但是他实在是在禅定里面。
「念定」,这里有个「念」字,「念」是明记不忘,就是不忘所缘境,不忘所缘境。当然所缘境,通常说,一个用世俗谛作所缘境、一个第一义谛作所缘境。这是我们初开始学习禅(静坐)的人的一个大患,就是「念」字不够,没有这个「念」的力量,就是常把所缘境忘了,就念其它的事情;其它的事情来了,就一直地念下去,而不知道回来念原来的所缘境。当然有的时候有困难,我知道不对,我想念原来的所缘境念不来,这也是有这个问题;但是也有的能回到原来所缘境,但是就想不起来。这是初开始静坐的人都有这个问题。
现在这上说,圣人他这个「念」具足了,他不忘。当然若是念世俗谛的所缘境,这是初开始用功的人的境界。若入了圣位的时候,他是念第一义谛;念第一义谛,第一义谛现前而无所取着,就是无所得的境界。这是「示行乱意,而常念定」。
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
表现出来的行为,胡涂、愚痴的境界。「愚痴」这句话,我初出家的时候学这个《四教仪集注》,也讲这个愚痴。愚痴,不是说其笨如牛叫做愚痴,不是,不是这个意思;可能这个人是大学教授、非常有知识的人,但是用佛法的立场来看,这个人愚痴,愚痴啊!他不相信因果,这就是愚痴嘛。
「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而实在这个菩萨,他通达世间的事情,一切缘起法他完全都明白,也通达出世间的第一义谛,他也通达无碍,这是有大智慧。通达出世间的第一义谛的智慧,那就是根本智;通达世间的缘起,就是后得智了。这个权智、实智都是具足的。
丑二、无行方便(三句)
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
前面是六波罗蜜,这是菩萨行菩萨道、利益众生的一个主要的一种德行。现在「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这是方便行。前面是「正行」,这个是「方便行」。
无方便行是什么呢?就是你若有这种行为,就妨碍你求得正法(求法)。你想要修学圣道,你先要求法,然后才知道怎么样修学圣道;求法的时候,你的行为谄伪,这样就有困难。谄曲、虚伪,这个行为不好。菩萨也会做这个事,「示行谄伪」;但是菩萨内心是有「善方便」,有善方便而「随诸经义」的。「善方便」意思就是他有善巧方便的智慧,能随顺别人,他不违逆他人的意愿、能随顺他人,叫做「善方便」;但是随顺他人,而不是虚伪。「随诸经义」:随顺佛法,他的内心是随顺佛法的真义的,那就是不虚伪了。不随顺、与佛法有所违,那就不合道理,就是有所虚伪。
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
「示行憍慢」:菩萨他也会有憍慢的态度。「憍慢」:就是自己高起来了,叫做「憍」;瞧不起别人,叫做「慢」。「憍」是自己高起来,「慢」是轻视别人。菩萨也现这种行为来利益众生。「而于众生犹如桥梁」:但是他的内心可不是高慢的,内心非常卑下,就像桥梁似的,谁都可以从那里走。那也表示这个桥梁能把你度过去,度过这个烦恼河。菩萨也能广度众生、而没有高慢心,虽度众生而没有高慢心,内心实在是这样子,在表现于外,有的时候也会有憍慢的态度。
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
他也是表现出来有很多的烦恼,但是心实在是不染污的,「心常清净」。
这三句话都表示无方便行,就是求法的时候,你向人求法的时候,你有谄伪、你有憍慢、你有诸烦恼,这有困难,你求法是有困难的。
子二、起凡夫恼他之行(一句)
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
这是第二科,就是「起凡夫恼他之行」。前面是自己恼乱自己;这是第二科,恼乱别人。
「示入于魔」:菩萨有的时候有这种需要的时候,他也会现出一个魔王的行为去扰乱这个修行人,前面也提到这件事;但是他内心实在来说,「顺佛智慧」,他是不恼乱人的。他恼乱人、表现出来恼乱人,但是和凡夫的魔王不同,他是来坚强你的圣道的,使令你的圣道更坚强的意思,来考验你一下,那么意思。所以他内心里面是随顺佛的智慧的,就是以正法、佛的正法来教化众生的,「顺佛智慧」。「不随他教」:而不会随顺违背佛法的人的教导。违背佛法,那么就是教人胡涂,愚弄人的这些事情,菩萨不会做这种事情。
我头几天曾经讲过,我们若是宣扬佛法,就是令人开发智慧的行为。如果其它的事情,实在就有愚弄人的嫌疑!你不是说佛法,有愚弄人的嫌疑。你可能没有这个心,但是那件事是愚弄人的,是愚弄人的。譬如说,我告诉你:「我劝你做什么功德、什么功德,将来你就可以做国王!」我们劝人这样做,而那个人也就这样做,后来就是做了国王;做国王以后就放逸,做了很多的恶事;做很多恶事,下地狱了。那么这件事,当初谁叫他做这个事?那就有点愚弄的意思!说是我对这个人,我恨他,但是怎么办法能报复呢?投票的时候,我选他做方丈!叫你做方丈就是叫你苦恼,那就是愚弄人的意思。所以其它事以此类推,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你若是没有得无生法忍、没有得道种智,行菩萨道,都有这种嫌疑,都有愚弄人的嫌疑。因为什么呢?菩萨知道这个人的根性,他这个时候应该这样做,那菩萨对这个众生教化了,他继续负责的,他继续来引导他。凡夫不行,凡夫说完话就不负责了,那么将来有问题的时候,你还是不大知道怎么回事儿。所以自己虽然没有心,事实上有这种嫌疑,有这个嫌疑的。所以实在来说,得了道种智以后才能行菩萨道!不过这个按佛法来说,还不能说有罪,因为你没有心,你没有心伤害他,没有这个意思,还是好心,所以他将来下地狱,你不用负责!这情形是这样的。
这一段文上说,「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这个「不随他教」实在来说,没有愚弄人的想法。但是若是得了道种智以后,这样的大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知道这件事,会明白这个道理,他不会做这件事。
壬二、起二乘行(二句)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
前边第一段是「起凡夫行」,菩萨也现出来凡夫的行为来度化众生的。现在这是「起二乘行」,菩萨会现出来二乘的行为(声闻、缘觉的行为)度化众生的。那这可见,这也叫「行于非道」。行凡夫行是非道,行二乘行也叫做非道,「行于非道、通达佛道」。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菩萨有的时候,观察这个众生有这个需要,那么菩萨就现出一个声闻人,现出个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现出这个人。这个声闻人他的行为唯是自己修学圣道,而没有发大悲心、广度众生的。那么菩萨若「示入声闻」,不同于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而为一切众生说你没听过的佛法,那是什么?就是大乘佛法!声闻人都是为人说小乘佛法,菩萨若是现入声闻的时候,他会说大乘佛法的,那是他的大智慧境界。这是一种。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
「辟支佛」翻个「独觉」,独觉就是出在无佛世的时候,没有老师,他自己开悟了。我们学习《瑜伽师地论》那上面说出来,说这个人为什么他愿意这样?最初他发过愿,他就愿意出在无佛、无佛法的世界,他自己就会觉悟圣道。为什么这样?就是有高慢心,有高慢心的一个人。在因地发愿的时候有高慢心:「我不要有师父,不要有师长,我自己就开悟了!」他有高慢。但是他久种三多──见佛多、闻法多、种善根多。
我刚才说,我初出家的时候,就学《四教仪集注》。我看印顺老法师一篇文章,他在闽南佛学院上课的时候,那个是什么课程?《阿毘达磨杂集论》。这个书我是读过,这书非常好!非常好。那么《四教仪集注》上就说到,它说什么叫做辟支佛?久种三多──见佛多、闻法多、种善根多。这个…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