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不惜身命」:最困難的、最不容易布施的就是身命,但菩薩都不愛惜,都可以舍頭目腦髓來利益衆生。那爲什麼要示行悭貪呢?就是有這樣的因緣,需要菩薩這樣示現來饒益衆生,是這麼意思。他的意思、他的目的還是利益衆生的。
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
他「示行毀禁」:表現出破戒了,破戒就障礙了戒波羅蜜的成就,所以這也是障道之行,對自己也不利;但是實際上,他是「安住淨戒」的。這也和前面的意思一樣,造五無間罪;「示行毀禁」,當然將來就是下地獄了,那麼給衆生看──喔,破戒會下地獄,下地獄會受苦,這樣子就不敢破戒了。菩薩是以身示範、現身說法,是這樣,「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的。
「乃至小罪猶懷大懼」:這個「安住淨戒」的情形是這樣,乃至到小小的一個突吉羅,他都恐怕、都有恐懼,有很大很大的恐懼,做這種事對于聖道有障礙,不敢做,害怕。這是「乃至小罪猶懷大懼」。
示行瞋恚,而常慈忍;
他表現出來有瞋恚心、有忿怒,當然這就障礙了忍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障礙忍波羅蜜;但實在他的內心「而常慈忍」,心常是慈悲、容忍的。你觸惱他,他不介意的,他的性格非常的柔和、非常的柔軟,並不忿怒的,但是他會現出來這個境界,那實在是假的、不是真的。
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
菩薩也是現出來懈怠,懈怠那就沒有精進波羅蜜了;但是事實上,他還是勤修功德,還是有精進波羅蜜的。那麼從這些文看出來,菩薩是有兩個面目:一個是惡、一個是善。你說菩薩好欺負嗎?不是的,菩薩也會忿怒,不可以欺負的!也會這樣做。所以我們不要說行菩薩道的人,「唉呀!在這個社會上很困難,菩薩行菩薩道很容易」,他隨時也會拿刀的!你不可以欺負他。當然這不是小菩薩所能做的,小菩薩做不來,這是大菩薩境界。
示行亂意,而常念定;
表現出來,菩薩他心裏面也是散散亂亂的,但實在內心裏面是常在叁昧裏邊,並不是散亂的。「示行亂意」就障礙了禅波羅蜜,但是他實在是在禅定裏面。
「念定」,這裏有個「念」字,「念」是明記不忘,就是不忘所緣境,不忘所緣境。當然所緣境,通常說,一個用世俗谛作所緣境、一個第一義谛作所緣境。這是我們初開始學習禅(靜坐)的人的一個大患,就是「念」字不夠,沒有這個「念」的力量,就是常把所緣境忘了,就念其它的事情;其它的事情來了,就一直地念下去,而不知道回來念原來的所緣境。當然有的時候有困難,我知道不對,我想念原來的所緣境念不來,這也是有這個問題;但是也有的能回到原來所緣境,但是就想不起來。這是初開始靜坐的人都有這個問題。
現在這上說,聖人他這個「念」具足了,他不忘。當然若是念世俗谛的所緣境,這是初開始用功的人的境界。若入了聖位的時候,他是念第一義谛;念第一義谛,第一義谛現前而無所取著,就是無所得的境界。這是「示行亂意,而常念定」。
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
表現出來的行爲,胡塗、愚癡的境界。「愚癡」這句話,我初出家的時候學這個《四教儀集注》,也講這個愚癡。愚癡,不是說其笨如牛叫做愚癡,不是,不是這個意思;可能這個人是大學教授、非常有知識的人,但是用佛法的立場來看,這個人愚癡,愚癡啊!他不相信因果,這就是愚癡嘛。
「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而實在這個菩薩,他通達世間的事情,一切緣起法他完全都明白,也通達出世間的第一義谛,他也通達無礙,這是有大智慧。通達出世間的第一義谛的智慧,那就是根本智;通達世間的緣起,就是後得智了。這個權智、實智都是具足的。
醜二、無行方便(叁句)
示行谄僞,而善方便,隨諸經義;
前面是六波羅蜜,這是菩薩行菩薩道、利益衆生的一個主要的一種德行。現在「示行谄僞,而善方便,隨諸經義」這是方便行。前面是「正行」,這個是「方便行」。
無方便行是什麼呢?就是你若有這種行爲,就妨礙你求得正法(求法)。你想要修學聖道,你先要求法,然後才知道怎麼樣修學聖道;求法的時候,你的行爲谄僞,這樣就有困難。谄曲、虛僞,這個行爲不好。菩薩也會做這個事,「示行谄僞」;但是菩薩內心是有「善方便」,有善方便而「隨諸經義」的。「善方便」意思就是他有善巧方便的智慧,能隨順別人,他不違逆他人的意願、能隨順他人,叫做「善方便」;但是隨順他人,而不是虛僞。「隨諸經義」:隨順佛法,他的內心是隨順佛法的真義的,那就是不虛僞了。不隨順、與佛法有所違,那就不合道理,就是有所虛僞。
示行憍慢,而于衆生猶如橋梁;
「示行憍慢」:菩薩他也會有憍慢的態度。「憍慢」:就是自己高起來了,叫做「憍」;瞧不起別人,叫做「慢」。「憍」是自己高起來,「慢」是輕視別人。菩薩也現這種行爲來利益衆生。「而于衆生猶如橋梁」:但是他的內心可不是高慢的,內心非常卑下,就像橋梁似的,誰都可以從那裏走。那也表示這個橋梁能把你度過去,度過這個煩惱河。菩薩也能廣度衆生、而沒有高慢心,雖度衆生而沒有高慢心,內心實在是這樣子,在表現于外,有的時候也會有憍慢的態度。
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
他也是表現出來有很多的煩惱,但是心實在是不染汙的,「心常清淨」。
這叁句話都表示無方便行,就是求法的時候,你向人求法的時候,你有谄僞、你有憍慢、你有諸煩惱,這有困難,你求法是有困難的。
子二、起凡夫惱他之行(一句)
示入于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
這是第二科,就是「起凡夫惱他之行」。前面是自己惱亂自己;這是第二科,惱亂別人。
「示入于魔」:菩薩有的時候有這種需要的時候,他也會現出一個魔王的行爲去擾亂這個修行人,前面也提到這件事;但是他內心實在來說,「順佛智慧」,他是不惱亂人的。他惱亂人、表現出來惱亂人,但是和凡夫的魔王不同,他是來堅強你的聖道的,使令你的聖道更堅強的意思,來考驗你一下,那麼意思。所以他內心裏面是隨順佛的智慧的,就是以正法、佛的正法來教化衆生的,「順佛智慧」。「不隨他教」:而不會隨順違背佛法的人的教導。違背佛法,那麼就是教人胡塗,愚弄人的這些事情,菩薩不會做這種事情。
我頭幾天曾經講過,我們若是宣揚佛法,就是令人開發智慧的行爲。如果其它的事情,實在就有愚弄人的嫌疑!你不是說佛法,有愚弄人的嫌疑。你可能沒有這個心,但是那件事是愚弄人的,是愚弄人的。譬如說,我告訴你:「我勸你做什麼功德、什麼功德,將來你就可以做國王!」我們勸人這樣做,而那個人也就這樣做,後來就是做了國王;做國王以後就放逸,做了很多的惡事;做很多惡事,下地獄了。那麼這件事,當初誰叫他做這個事?那就有點愚弄的意思!說是我對這個人,我恨他,但是怎麼辦法能報複呢?投票的時候,我選他做方丈!叫你做方丈就是叫你苦惱,那就是愚弄人的意思。所以其它事以此類推,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你若是沒有得無生法忍、沒有得道種智,行菩薩道,都有這種嫌疑,都有愚弄人的嫌疑。因爲什麼呢?菩薩知道這個人的根性,他這個時候應該這樣做,那菩薩對這個衆生教化了,他繼續負責的,他繼續來引導他。凡夫不行,凡夫說完話就不負責了,那麼將來有問題的時候,你還是不大知道怎麼回事兒。所以自己雖然沒有心,事實上有這種嫌疑,有這個嫌疑的。所以實在來說,得了道種智以後才能行菩薩道!不過這個按佛法來說,還不能說有罪,因爲你沒有心,你沒有心傷害他,沒有這個意思,還是好心,所以他將來下地獄,你不用負責!這情形是這樣的。
這一段文上說,「示入于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這個「不隨他教」實在來說,沒有愚弄人的想法。但是若是得了道種智以後,這樣的大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他知道這件事,會明白這個道理,他不會做這件事。
壬二、起二乘行(二句)
示入聲聞,而爲衆生說未聞法;
前邊第一段是「起凡夫行」,菩薩也現出來凡夫的行爲來度化衆生的。現在這是「起二乘行」,菩薩會現出來二乘的行爲(聲聞、緣覺的行爲)度化衆生的。那這可見,這也叫「行于非道」。行凡夫行是非道,行二乘行也叫做非道,「行于非道、通達佛道」。
「示入聲聞,而爲衆生說未聞法」:菩薩有的時候,觀察這個衆生有這個需要,那麼菩薩就現出一個聲聞人,現出個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阿羅漢,現出這個人。這個聲聞人他的行爲唯是自己修學聖道,而沒有發大悲心、廣度衆生的。那麼菩薩若「示入聲聞」,不同于聲聞,「而爲衆生說未聞法」:而爲一切衆生說你沒聽過的佛法,那是什麼?就是大乘佛法!聲聞人都是爲人說小乘佛法,菩薩若是現入聲聞的時候,他會說大乘佛法的,那是他的大智慧境界。這是一種。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衆生;
「辟支佛」翻個「獨覺」,獨覺就是出在無佛世的時候,沒有老師,他自己開悟了。我們學習《瑜伽師地論》那上面說出來,說這個人爲什麼他願意這樣?最初他發過願,他就願意出在無佛、無佛法的世界,他自己就會覺悟聖道。爲什麼這樣?就是有高慢心,有高慢心的一個人。在因地發願的時候有高慢心:「我不要有師父,不要有師長,我自己就開悟了!」他有高慢。但是他久種叁多──見佛多、聞法多、種善根多。
我剛才說,我初出家的時候,就學《四教儀集注》。我看印順老法師一篇文章,他在閩南佛學院上課的時候,那個是什麼課程?《阿毘達磨雜集論》。這個書我是讀過,這書非常好!非常好。那麼《四教儀集注》上就說到,它說什麼叫做辟支佛?久種叁多──見佛多、聞法多、種善根多。這個…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