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情,他是用慈悲心、用无所得的般若的智慧,用大慈悲心来做这个事情。
这个事情,慧远法师他是说,这个菩萨入于三昧中,他修学这个法门成功了,是在三昧里边、就是在无分别中现出这种事情,就是「行五无间罪」做这种事情,所以没有恼恚,并没有这个染污心、没有忿怒,和凡夫是不同的。这样子,所以就叫做「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是这个意思。这个事情,凡夫行五无间是恼恚心所做的,而菩萨做这种事情没有恼恚心,没有这个心,这是和凡夫不同。所以「行五无间」这是凡夫行,「而无恼恚」那就不是凡夫行了。
所以这两个解释都是对的:行于非道就是行于圣道;「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这不是凡夫、是圣人。所以这两个解释意思是一样的。
我们凡夫做什么事情,都是在有所得的心情上做这种事情,就是执着这是有,有颠倒想──「虚妄分别孰为本?颠倒想为本。颠倒想孰为本?无住为本。」就是在无明烦恼里面,就是执着。说「无明」这句话,我们好像不太明白,就是执着都是真实的,因为都是执着,不知道这是虚妄的、如幻如化的、是毕竟空的、如水中月,不知道这件事,执着是真实的。
「执着真实」这句话,我们也不太明白,因为我们从生以来,就是我看见这是墙、我看见这是灯,就是这样子,我另外也没有别的想法嘛。但是(我曾经说过这件事)譬如李广射虎这件事,我曾经说过这故事。李广射虎,他看见那个草里面有个虎,他拿箭射,射,当然那个箭就射到这个虎的身体里面去了,但是到那里一看,是个石头,不是真是老虎,那他就感觉奇怪了,所以再射,就射不进去了。那么这样解释,什么叫做执着?就是这样,他认为这是老虎,我们只是心里面认为是老虎,其实那就是有执着在里面了;等到知道是石头,是石头,不是老虎,不是肉长的老虎,是石头,这时候我们也没有说我特别执着嘛,没有这样想法,但是再射,射不进去。那么为什么呢?就是执着。你在骂我,我不高兴,我也没有特别执着这个人骂我,但是其实里面就是有执着。你认为是老虎也是执着、认为是石头也是执着,你认为那个人是赞叹你、认为那个人毁辱你,都是执着,就是里面有执着。
现在「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不是这样子,他没有执着心,他认为这都是如幻如化的、都是毕竟空寂的,但是在这里边他有慈悲心,「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虽然观一切法是寂灭相,但是还是有慈悲心在里面。譬如说,阿罗汉也可以观一切法都是寂灭相,但是没有慈悲心,这是不一样,不一样的。现在「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就是没有这个染污心,他没有这个执着心。没有恼恚实在就是没有执着心,而实在是大悲心,而又是与般若相应的无相的大悲心做这件事。那么这就叫做「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你这样子行菩萨道,就能到无上菩提。
这是行恶法,菩萨当然也能行善法,行善法也是,他也是不执着,没有执着心;没有执着心,但是也还做善法,不是说没有执着心就不做善法;因为他里边有大悲心,感觉众生苦,我要去度化众生,而还无众生可度。那也是,但是那就不是行于非道,那是行于善道而通达佛道。善和恶,在菩萨都是无执着的,所以那就是「菩萨道」,也就是「佛道」。这第一科是「现起业因」,行五无间罪这是业因。
子二、示受苦果(四句)(分二科) 丑一、三涂难(三句)
至于地狱,无诸罪垢;
这是「示受苦果」,你造罪了,你造罪了就是要受苦果的。菩萨虽然和凡夫不同,不是用恶心做恶事,菩萨是用善心、用清净心做了这种事来利益众生的,但是受不受果报呢?菩萨也是到地狱去的。「至于地狱,无诸罪垢」:他也是到地狱去受苦的,但是他并不是有罪,不是罪业使令他到地狱去。他实在怎么回事?就是菩萨化现一个身体到地狱去受苦了,菩萨没有到地狱去。连初果须陀洹都不到地狱去了,初果须陀洹不到三恶道受苦的,何况大菩萨呢!但是菩萨他也不捡这个便宜的,他示现是做了恶事,其实在他没有恶心就不是恶事,但是他也是到地狱去受苦。受苦,实在怎么回事?就是菩萨化现一个身体,化现一个身体在那里受罪,实在是没有罪垢,那什么?这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实的。所以「至于地狱,无诸罪垢」。
我们凡夫境界,我们佛教徒相信有善恶果报,就不敢做恶事;有时候有烦恼也可能会做,做,心里也就有点害怕、有怖畏;怖畏,你就得忏悔,不然那个业力就把你拉到地狱去了。至于不相信善恶果报的众生,他可能是:「我要开枪!」别人谁也不能挡住,他有权力嘛,他要开枪就是开枪了;因为他没有善恶果报的思想,他也不会有这件事、没有这种想法──做恶事会下地狱,他没有这个想法,但是偶然地也会想到,还是心里不安的,还是心里不安;心里不安呢,还有别的事情,这不安也过去了,然后他就到地狱去,就是业力把他拉去了。你不愿意去也得去,这个业力是很厉害的,佛菩萨都无可奈何!造了罪,这个罪使令你受果报,佛菩萨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
这个菩萨,「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造了这个无间罪业,从地狱出来,可能还要到畜生世界受苦。「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到畜生的世界去,造了什么罪呢?就是无明、胡涂,可能还有憍慢心,由这些过失造的罪,到畜生世界去受苦。菩萨也是,造了罪也到畜生这个世界,但是都是化现的,不是真实的。
从因果的道理上来说,菩萨也不应该到三恶道去,因为他没有恶心,没有恶心,所做的事情就没有罪,因为阿赖耶识没有受熏,这还是这个道理。你造罪的时候,你的动机──造罪的同时都是要心在那里动作才能造、才有行为;心若不动,没有事。所以做事的时候,在外面看你在做事,实在就是内心在动。你内心一动,阿赖耶识受熏了,那就是业力;那个业力将来就使令你要受苦。而菩萨他没有恶心,没有恶心,阿赖耶识没有受熏,没有受熏怎么会到地狱去呢?这是他的化现!化现出
来的,那是给众生看的──造罪是受苦的!是这么回事。所以到地狱去是这样子,到畜生世界也是,他并没有应该受畜生报的因缘,「无有无明、憍慢等过」。
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
菩萨造了罪,也是要到饿鬼去受苦。但是众生到饿鬼的世界去受苦,那就是有悭贪的关系,悭吝、贪。这个悭吝,我不肯布施叫悭;你所有的好东西我还要贪,贪求,有所贪求。自己感觉到不足,虽然很多了但还不足、还要贪;但是别人有所求,他就不肯给──叫做悭、贪,这两个字,因此而到饿鬼道去受苦。菩萨到饿鬼的世界去,「而具足功德」,菩萨是没有悭贪的这件事,他是很多很多的福善,很多很多的福、很多很多的功德,他没有到饿鬼受苦的因缘,但是就是化现的,化现这些事。
丑二、上二界长寿难(一句)
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
前面是说到三恶道去,这底下说到色界、无色界。
菩萨也能够为众生的轨范,也能示现出来修学禅定,就是放弃了一切的欲,而能在空闲处修学禅定;修学禅定成功了,得到色界定、得了无色界定,那就是行色界道、行无色界道,成功了以后,「不以为胜」,也不认为有什么了不起。因为他那个般若波罗蜜的大智慧,观察这件事也是如幻如化的、是毕竟空寂的、是无所得的,他和凡夫不同。凡夫若是成就了色界定、成就了无色界定,这高慢心非常大,高慢心很大很大的,但是菩萨没有高慢心。菩萨没有高慢心,我们曾经讲过,我们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到第七地菩萨还有一点慢,还有一点慢;现在说无慢,那可见这个菩萨是超过第七地,很高了。
子三、现起烦恼(三句)
示行贪欲,离诸染着;
这下边是「现起烦恼」,三界以内都算是苦果,色、无色界道,你生到色、无色界天,若圣人来看,那也是苦恼的果报,也并不是圣道。现在这是第三段,是「现起烦恼」。第一段「现起业因」,第二段「示受苦果」,第三段「现起烦恼」。
「示行贪欲,离诸染着」:这个菩萨,什么叫做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呢?「示行贪欲」:从外面看他表现出来的,这个人有贪欲心,对这个欲的染着心很厉害;但是实在来说,菩萨的内心是没有染着的,对这个欲没有染着心,这就叫做行于非道、通达佛道。
示行瞋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
表面上菩萨也忿怒了,但是内心里面,菩萨对于一切众生没有忿怒,心里面没有忿怒的障碍,没有这件事。
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
这个「示行」,「示」是出现的意思,从外表上看,这个菩萨出现了愚痴的行为,胡涂、不明白道理;而实在菩萨内心里面,是「智慧调伏其心」的,用智慧调伏其心。我们凡夫,自己若有一点功德的时候,表现得很好;菩萨反倒是,真是有大智慧、表现出胡涂,这是大智若愚的意思,是这样意思。这意思就是菩萨是无我的,凡夫是有我,这就是同样有这个问题。
癸二、现起凡夫障道之行(十句)(分二科) 子一、起凡夫损己之行(九句)(分二科) 丑一、明无正行(六句)
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
前面是第一科「现凡夫集生死行」;现在第二科「现起凡夫障道之行」,就是做这种事情是障碍圣道的,菩萨也有这件事。这个障道之行里边,第一科是「初起凡夫损己之行」,对于自己有所损害;第二科「起凡夫恼他之行」,恼乱别人。一个损己、一个恼他。现在先说损己之行。
「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菩萨示行悭吝和贪欲这种的行为。这样行为(悭贪)就是障碍了布施波罗蜜,障碍了檀波罗蜜,就不能修檀波罗蜜了。「而舍内外所有」:但是菩萨实际的情形,他内心里面,舍内所有和外所有,都能弃舍,他不执着…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