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P2

  ..續本文上一頁情,他是用慈悲心、用無所得的般若的智慧,用大慈悲心來做這個事情。

  這個事情,慧遠法師他是說,這個菩薩入于叁昧中,他修學這個法門成功了,是在叁昧裏邊、就是在無分別中現出這種事情,就是「行五無間罪」做這種事情,所以沒有惱恚,並沒有這個染汙心、沒有忿怒,和凡夫是不同的。這樣子,所以就叫做「行于非道、通達佛道」,是這個意思。這個事情,凡夫行五無間是惱恚心所做的,而菩薩做這種事情沒有惱恚心,沒有這個心,這是和凡夫不同。所以「行五無間」這是凡夫行,「而無惱恚」那就不是凡夫行了。

  所以這兩個解釋都是對的:行于非道就是行于聖道;「行五無間,而無惱恚」這不是凡夫、是聖人。所以這兩個解釋意思是一樣的。

  我們凡夫做什麼事情,都是在有所得的心情上做這種事情,就是執著這是有,有顛倒想──「虛妄分別孰爲本?顛倒想爲本。顛倒想孰爲本?無住爲本。」就是在無明煩惱裏面,就是執著。說「無明」這句話,我們好像不太明白,就是執著都是真實的,因爲都是執著,不知道這是虛妄的、如幻如化的、是畢竟空的、如水中月,不知道這件事,執著是真實的。

  「執著真實」這句話,我們也不太明白,因爲我們從生以來,就是我看見這是牆、我看見這是燈,就是這樣子,我另外也沒有別的想法嘛。但是(我曾經說過這件事)譬如李廣射虎這件事,我曾經說過這故事。李廣射虎,他看見那個草裏面有個虎,他拿箭射,射,當然那個箭就射到這個虎的身體裏面去了,但是到那裏一看,是個石頭,不是真是老虎,那他就感覺奇怪了,所以再射,就射不進去了。那麼這樣解釋,什麼叫做執著?就是這樣,他認爲這是老虎,我們只是心裏面認爲是老虎,其實那就是有執著在裏面了;等到知道是石頭,是石頭,不是老虎,不是肉長的老虎,是石頭,這時候我們也沒有說我特別執著嘛,沒有這樣想法,但是再射,射不進去。那麼爲什麼呢?就是執著。你在罵我,我不高興,我也沒有特別執著這個人罵我,但是其實裏面就是有執著。你認爲是老虎也是執著、認爲是石頭也是執著,你認爲那個人是贊歎你、認爲那個人毀辱你,都是執著,就是裏面有執著。

  現在「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不是這樣子,他沒有執著心,他認爲這都是如幻如化的、都是畢竟空寂的,但是在這裏邊他有慈悲心,「行寂滅慈,無所生故」,雖然觀一切法是寂滅相,但是還是有慈悲心在裏面。譬如說,阿羅漢也可以觀一切法都是寂滅相,但是沒有慈悲心,這是不一樣,不一樣的。現在「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就是沒有這個染汙心,他沒有這個執著心。沒有惱恚實在就是沒有執著心,而實在是大悲心,而又是與般若相應的無相的大悲心做這件事。那麼這就叫做「行于非道、通達佛道」。你這樣子行菩薩道,就能到無上菩提。

  這是行惡法,菩薩當然也能行善法,行善法也是,他也是不執著,沒有執著心;沒有執著心,但是也還做善法,不是說沒有執著心就不做善法;因爲他裏邊有大悲心,感覺衆生苦,我要去度化衆生,而還無衆生可度。那也是,但是那就不是行于非道,那是行于善道而通達佛道。善和惡,在菩薩都是無執著的,所以那就是「菩薩道」,也就是「佛道」。這第一科是「現起業因」,行五無間罪這是業因。

  子二、示受苦果(四句)(分二科) 醜一、叁塗難(叁句)

  至于地獄,無諸罪垢;

  這是「示受苦果」,你造罪了,你造罪了就是要受苦果的。菩薩雖然和凡夫不同,不是用惡心做惡事,菩薩是用善心、用清淨心做了這種事來利益衆生的,但是受不受果報呢?菩薩也是到地獄去的。「至于地獄,無諸罪垢」:他也是到地獄去受苦的,但是他並不是有罪,不是罪業使令他到地獄去。他實在怎麼回事?就是菩薩化現一個身體到地獄去受苦了,菩薩沒有到地獄去。連初果須陀洹都不到地獄去了,初果須陀洹不到叁惡道受苦的,何況大菩薩呢!但是菩薩他也不撿這個便宜的,他示現是做了惡事,其實在他沒有惡心就不是惡事,但是他也是到地獄去受苦。受苦,實在怎麼回事?就是菩薩化現一個身體,化現一個身體在那裏受罪,實在是沒有罪垢,那什麼?這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實的。所以「至于地獄,無諸罪垢」。

  我們凡夫境界,我們佛教徒相信有善惡果報,就不敢做惡事;有時候有煩惱也可能會做,做,心裏也就有點害怕、有怖畏;怖畏,你就得忏悔,不然那個業力就把你拉到地獄去了。至于不相信善惡果報的衆生,他可能是:「我要開槍!」別人誰也不能擋住,他有權力嘛,他要開槍就是開槍了;因爲他沒有善惡果報的思想,他也不會有這件事、沒有這種想法──做惡事會下地獄,他沒有這個想法,但是偶然地也會想到,還是心裏不安的,還是心裏不安;心裏不安呢,還有別的事情,這不安也過去了,然後他就到地獄去,就是業力把他拉去了。你不願意去也得去,這個業力是很厲害的,佛菩薩都無可奈何!造了罪,這個罪使令你受果報,佛菩薩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

  這個菩薩,「至于地獄,無諸罪垢;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造了這個無間罪業,從地獄出來,可能還要到畜生世界受苦。「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到畜生的世界去,造了什麼罪呢?就是無明、胡塗,可能還有憍慢心,由這些過失造的罪,到畜生世界去受苦。菩薩也是,造了罪也到畜生這個世界,但是都是化現的,不是真實的。

  從因果的道理上來說,菩薩也不應該到叁惡道去,因爲他沒有惡心,沒有惡心,所做的事情就沒有罪,因爲阿賴耶識沒有受熏,這還是這個道理。你造罪的時候,你的動機──造罪的同時都是要心在那裏動作才能造、才有行爲;心若不動,沒有事。所以做事的時候,在外面看你在做事,實在就是內心在動。你內心一動,阿賴耶識受熏了,那就是業力;那個業力將來就使令你要受苦。而菩薩他沒有惡心,沒有惡心,阿賴耶識沒有受熏,沒有受熏怎麼會到地獄去呢?這是他的化現!化現出

  來的,那是給衆生看的──造罪是受苦的!是這麼回事。所以到地獄去是這樣子,到畜生世界也是,他並沒有應該受畜生報的因緣,「無有無明、憍慢等過」。

  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

  菩薩造了罪,也是要到餓鬼去受苦。但是衆生到餓鬼的世界去受苦,那就是有悭貪的關系,悭吝、貪。這個悭吝,我不肯布施叫悭;你所有的好東西我還要貪,貪求,有所貪求。自己感覺到不足,雖然很多了但還不足、還要貪;但是別人有所求,他就不肯給──叫做悭、貪,這兩個字,因此而到餓鬼道去受苦。菩薩到餓鬼的世界去,「而具足功德」,菩薩是沒有悭貪的這件事,他是很多很多的福善,很多很多的福、很多很多的功德,他沒有到餓鬼受苦的因緣,但是就是化現的,化現這些事。

  醜二、上二界長壽難(一句)

  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爲勝;

  前面是說到叁惡道去,這底下說到色界、無色界。

  菩薩也能夠爲衆生的軌範,也能示現出來修學禅定,就是放棄了一切的欲,而能在空閑處修學禅定;修學禅定成功了,得到色界定、得了無色界定,那就是行色界道、行無色界道,成功了以後,「不以爲勝」,也不認爲有什麼了不起。因爲他那個般若波羅蜜的大智慧,觀察這件事也是如幻如化的、是畢竟空寂的、是無所得的,他和凡夫不同。凡夫若是成就了色界定、成就了無色界定,這高慢心非常大,高慢心很大很大的,但是菩薩沒有高慢心。菩薩沒有高慢心,我們曾經講過,我們讀《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到第七地菩薩還有一點慢,還有一點慢;現在說無慢,那可見這個菩薩是超過第七地,很高了。

  子叁、現起煩惱(叁句)

  示行貪欲,離諸染著;

  這下邊是「現起煩惱」,叁界以內都算是苦果,色、無色界道,你生到色、無色界天,若聖人來看,那也是苦惱的果報,也並不是聖道。現在這是第叁段,是「現起煩惱」。第一段「現起業因」,第二段「示受苦果」,第叁段「現起煩惱」。

  「示行貪欲,離諸染著」:這個菩薩,什麼叫做行于非道、通達佛道呢?「示行貪欲」:從外面看他表現出來的,這個人有貪欲心,對這個欲的染著心很厲害;但是實在來說,菩薩的內心是沒有染著的,對這個欲沒有染著心,這就叫做行于非道、通達佛道。

  示行瞋恚,于諸衆生無有恚礙;

  表面上菩薩也忿怒了,但是內心裏面,菩薩對于一切衆生沒有忿怒,心裏面沒有忿怒的障礙,沒有這件事。

  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

  這個「示行」,「示」是出現的意思,從外表上看,這個菩薩出現了愚癡的行爲,胡塗、不明白道理;而實在菩薩內心裏面,是「智慧調伏其心」的,用智慧調伏其心。我們凡夫,自己若有一點功德的時候,表現得很好;菩薩反倒是,真是有大智慧、表現出胡塗,這是大智若愚的意思,是這樣意思。這意思就是菩薩是無我的,凡夫是有我,這就是同樣有這個問題。

  癸二、現起凡夫障道之行(十句)(分二科) 子一、起凡夫損己之行(九句)(分二科) 醜一、明無正行(六句)

  示行悭貪,而舍內外所有,不惜身命;

  前面是第一科「現凡夫集生死行」;現在第二科「現起凡夫障道之行」,就是做這種事情是障礙聖道的,菩薩也有這件事。這個障道之行裏邊,第一科是「初起凡夫損己之行」,對于自己有所損害;第二科「起凡夫惱他之行」,惱亂別人。一個損己、一個惱他。現在先說損己之行。

  「示行悭貪,而舍內外所有,不惜身命」:菩薩示行悭吝和貪欲這種的行爲。這樣行爲(悭貪)就是障礙了布施波羅蜜,障礙了檀波羅蜜,就不能修檀波羅蜜了。「而舍內外所有」:但是菩薩實際的情形,他內心裏面,舍內所有和外所有,都能棄舍,他不執著…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