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

  维摩诘经讲记

  妙境法师

  Tape49

  【明此品来意】 〈佛道品第八〉

  前面的〈观众生品〉昨天讲完了。我们先说明〈佛道品〉的来意,然后解释品的题目。来意,我们在〈观众生品〉的时候曾经说过,〈观众生品〉是广说〈问疾品〉里边:「有疾菩萨应云何调伏其心」那一段,修我空、法空、空空来调伏其心;〈观众生品〉广说舍有观空、入于寂灭之行,破除世间上凡夫的烦恼病。现在〈佛道品〉广说〈问疾品〉「以无所受而受诸受」那一段文,广说那一段文;在这里就是广说菩萨「证寂起用之行」。「证寂」,就是证悟了诸法实相,然后发大悲心、广度众生,所以叫「证寂起用」。也可以说:安住在平等法界,大慈大悲、赴缘利物、广度众生,说明这件事,所以有此〈佛道品〉的来意,这是〈佛道品〉的来意。

  【释品名】

  解释这个品的题目:「佛道品」。「佛」:什么叫做佛?我们前面说过,得一切种智名之为「佛」。「道」这个字,就是由因至果通达无碍,名之为「道」。就是由初开始发无上菩提心,修六度万行(当然也包括三十七道品),一直到无上菩提,那叫做「道」。这样说:「佛」就是果,「道」就是因,就是成佛之道。这一品就是广说成佛之道,叫做「佛道品」。那么它是「第八」。

  【入文解释】

  戊二、广明证寂起用之行(分三科) 己一、明佛道(分四科) 庚一、文殊略问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

  这一品里边分三大段:第一段「明佛道」;第二段「明如来种」;第三段「明眷属」。这个「明佛道」和「如来种」,这都是因;第三段「明眷属」,实在是成佛之后,就是修学圣道成功以后所成就的功德,叫做「眷属」。那么这三大段,前两段是因,后一段实在就是果。现在第一段分四科,第一科「文殊略问」,文殊菩萨简略地提出来一个问题。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就是请问维摩居士,提出一个问题,对维摩居士说:「菩萨云何通达佛道?」发了无上菩提心,他怎么样做,才能得无上菩提呢?这话就是这个意思。

  「通达」这两个字,可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由此至彼无障无碍,叫做「通达」;第二个意思是明了,深刻地明白了它的深义,叫做「通达」。那么一个是(通达是)智慧的意思;一个是由此至彼无障无碍的意思。我们若是读玄奘法师翻的《说无垢称经》,它那文上是说:「云何菩萨于诸佛法到究竟趣?」鸠摩罗什法师翻那个「趣」翻个道德的「道」,玄奘法师他就翻个「趣」;玄奘法师是后来翻译,鸠摩罗什是先翻译的。那么这样子看出来,鸠摩罗什法师翻的这个「通达」,在玄奘法师就是翻个「到」,就是:「云何能够到达无上菩提」,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若用「通达」这两个字,又有一个「智慧」、「明了」的含意了,就是变成两个意思。

  但是看这个文,就是已经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当然从初地,初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一直到第十法云地,十地菩萨都是得无生法忍的。

  但是慧远老法师他是地论师,就是华严宗以前,以前的华严宗就是地论师。地论就是《十地经》,也就是《华严经》的〈十地品〉。〈十地品〉有天亲菩萨的论,天亲菩萨给《十地经》作一个注解,叫《十地经论》。天亲菩萨作《法华论》、《十地经论》、还有《往生论》、《金刚般若论》,他作了很多论。那么慧远法师,他是和天台智者大师是同一时代的人,他是地论师。我头几天也说过,在那一个时期,就是中论师、摄论师、地论师、还有一个涅槃师,就是这么称呼;等到后来的时候,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才有这个名字。

  慧远法师他根据地论──根据《十地经论》,他的解释:这个「十地」,由初地到六地,这个时候的修行是「舍相趣寂」,我很欢喜他这个说法;「舍相趣寂」,弃舍这些虚妄的戏论、契入到第一义谛(叫做寂),「舍相趣寂」。由七地(七远行地)到法云地以后这一大段是「证寂起用」。慧远大师他对《维摩经》的解释,就是:〈观众生品〉是「舍相趣寂」;〈佛道品〉是「证寂起用」。而智者大师的话,是住于平等法界、普度众生,那这就和慧远大师这句话应该是一样──「证寂起用」:「证寂」就是安住在平等法界,「起用」就是广度众生。这些大德的法语真是太好了!他就是把这个十地分成两个阶段:由初地到第六地是「舍相趣寂」,由七地以后是「证寂起用」。

  说到这里,《华严经》的〈十地品〉我是读过,但是读过和没读一样,所以现在又有心重新学习,有心要学习《十地经论》。现在我这就是说闲话,有人请我讲《入中论》,《入中论》就是讲这十地,所以我也是欢喜学习这个《入中论》。

  现在这里面,就是慧远法师这样分。头一段「初明佛道」,「云何通达佛道?」那这个不是一般人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他的意思是十地菩萨里边第七地以上的菩萨「证寂起用」,到第七地菩萨以上的境界,安住在一真法界上、广度众生,是这个境界。那么这时候文殊菩萨就问,「文殊略问」:「菩萨云何通达佛道?」说是已经得了无生法忍的菩萨,他是怎么样、他怎么样做才能到无上菩提那里?也可以这么讲。

  天台智者大师讲这句话,他另外有一句话,他说是这个(后面的文)「行于非道、通达佛道」,这个「非道」就蕴藏在「道」里边,蕴藏在佛道里边,佛道里边有非道。这个道理,初发心的菩萨很难明白,所以文殊菩萨提出来问,提出来问维摩居士:「菩萨云何通达佛道?」怎么样才能明白呢?

  那么下边第二科,「净名略答」。

  庚二、净名略答

  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维摩居士回答这句话:怎么样才能通达佛道?「行于非道」就能「通达佛道」。这个话就是很简单的,这么一句话。什么叫做「非道」呢?慧远大师他说:这一切染污法,一切染污法这是我们容易明白的(不过也可能还不明白),就是惑业苦,就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无明、爱、取这是烦恼;行、有二支(无明缘行那个行,爱取有的那个有,行、有这两个)是属于业;其它识、名色、六入、触、受,到生、老死,这是苦──就是惑、业、苦,这都是「非道」,这不是出世间的圣道。出世间圣道是无漏的戒定慧;惑业苦这是凡夫流转生死的道,生死之道,非道,不是圣道。这是一个解释。

  这个「非道」,道上面加个「非」字,而窥基大师他解释:这个「道」,就是凡夫走的道路叫做「道」,那么就是惑业苦,由惑到业、由业到苦,由苦又是惑、业、苦这么流转,这是凡夫的道。这个圣人他所走的道路,就是无漏的戒定慧;无漏的戒定慧这个圣道,不是凡夫所走的道路,所以叫做「非道」。他这个解释和慧远法师解释的同不同?相同不相同?这样说,这个「非道」就是不是凡夫道、就是圣道,那么「行于非道」就是行于圣道,就是这样意思,行于圣道。

  刚才说,染污的法(一切惑业苦染污)它不是圣道,「行于非道」,行于染污的这些惑业苦的道路,就能到达无上菩提,「行于非道」。那么现在窥基大师他讲,「行于非道」,你走的这个道路不是凡夫道、就是圣道,可以到无上菩提去。这好像有一点相反,但是里边的意思是一样,后面的文你读起来是一样的,里边的含义是一样。

  这维摩居士说:「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就能够通达这是佛道,就能到无上菩提那里去。这里面还有些意思我还没说,我们到下面再说。这是维摩居士略答。

  下面第三科,「文殊菩萨又问」。

  庚三、文殊重问

  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

  这里面的含义深远,不容易明白,怎么叫做「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呢?因为不明白,所以文殊菩萨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怎么叫做行于非道呢?又提出这个问题。下边第四科,这维摩诘居士「广答」,就是详细地说明「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就广说了。

  庚四、净名历别广答(分二科) 辛一、广辨(三十一句)(分四科) 壬一、起凡夫行(十八句)(分二科) 癸一、现凡夫集生死行(八句)(分三科) 子一、现起业因(一句)

  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

  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这下面「维摩居士广答」。广答分成四科:第一科是「起凡夫行」,第二科「起二乘行」,第三科是「随生死行」,第四科是「入涅槃行」;头两科是凡圣相对,后边两科是生死和涅槃相对,分这么四段来解答这个问题。先说「起凡夫行」。分两科,第一科是「现凡夫集生死行」:「现凡夫」,就是菩萨示现凡夫的行为,这个行为是集聚生死苦的,是这个意思;分三科,第一科是「现起业因」。

  「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这是行于非道、通达佛道。「行五无间」就是非道。「五无间」:就是弒父、弒母、弒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五种,这五种罪业,叫做无间罪。「无间」:就是到了地狱的时候、受苦的时候,这个苦相续不断的苦恼,中间没有说是休息一会儿,没有这件事,所以叫做无间。

  若菩萨他做这种事,做这五无间罪;这五无间罪本来是凡夫做的,凡夫有这种事情,弒父、弒母的这些事情,凡夫做这种事情,现在菩萨做这个事情,菩萨也做这个事情。凡夫做这种事情,一定是有极恶的忿怒,这个瞋恨心非常的大;恼恚,恼者恨也,这个恨的心很厉害,极大的忿怒,极大的忿怒就做这种五无间罪。现在菩萨做这种事情「而无恼恚」,心里面没有烦恼、没有恨,没有这件事,所以「通达佛道」。「行五无间」是行于非道,通达佛道「而无恼恚」,所以就是这样子。这个意思呢,就是菩萨这时候有这个因缘需要做这种事…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