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回向,有我而回向无我,向于第一义谛,此中没有凡圣的差别,没有我、你的差别,没有这些事情。这是一个最大的财富,最重要的财富,就是要作如是观,回向其实就是作如是止观了;但是其中重要的,就是要破除这个我执,破除我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回向为大利」。
四禅为床座 从于净命生 多闻增智慧 以为自觉音
「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生」:这个「床座」也是资生之具,没有「床」、没有「座」还了得,你老是站着吧?那是受不了。这个「床座」,就是若你常常在那里走路、常常走路,走得很辛苦了,有个床、有个座你可以休息,这是一个安乐的境界。现在四禅也是这样(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众生在六道里生死轮回,无量劫来就是这样子,太疲劳了,生死轮回很疲劳;若是能得到四禅,在禅定里面就得休息了,所以叫做「四禅为床座」。当然,「四禅」是色界四禅,表示在欲界里面六道轮回很苦,佛教徒修学禅定能得到四禅,有个床、有个座位在这儿休息,这是很重要的事情,你应该做这件事。
所以佛教倒是要修学止观,修学奢摩他,要修禅、要修禅定,其实禅定这叫做「上人法」,就是超过了人的境界(不要说得圣道,先不说这个事,先说超过人的境界)!人是什么境界?人是个动乱、苦恼的境界;现在得到色界四禅了,不动乱了,心里面寂静、安闲。就是为众生服务、做了很多事的时候就疲劳,但是一入禅很快就恢复了,就不辛苦,所以要发心坐禅,发心这个事情!
当然佛教徒修学禅定的目的,他是为了得圣道。你完全散乱心,得圣道是很困难的,一定心要寂静住。心寂静住,得到未到地定也可以得圣道,但是不如得色界四禅,得了禅以后,在里面修三三昧,就很容易,不感觉到辛苦。我们上一次曾经说那个四种通行,就表示得了禅以后,你就能够很乐,「乐速通行」;若是钝根人,「乐迟通行」。不管是迟、是速,但是心情快乐、不辛苦,那么晚几天得无生法忍也不要紧嘛,但是一入定的时候心情快乐。所以应该努力地修禅。
「从于净命生」:这上面是说你修禅,是从「净命」得来的。「净」命:就是清净的,「命」是生命,这个生命、在这个世间上的生活要清净。这个地方指什么说的呢?就是这个「财」。就是我们出家人,你没有得圣道,就算是得圣道,你也不会就入涅槃,你还要有衣食住,衣食住就是「财」;这个衣食住的来源要清净、要如法,不可以用妄语去得财,那就是「邪命」了。社会上的人,因为没有相信佛法,
不知道有善恶果报,有的时候由合乎法律的规定去得财、有的时候是非法得财──或者是「法」积聚财、或者「非法」得财。现在我们是佛教徒了,我们一定要合法,这个财富要合法得来。合法得来的财,我们这样子生活,这个生命叫做「净命」,叫做清净的生活。
这个「四禅」,我们想要得禅定,不是说我一天坐两个钟头就可以,不可以!坐三个、四个钟头都不可以,你要坐很多的时间,你睡眠不能睡很多觉,只能够睡或者四个钟头,最多是睡六个钟头,我从《瑜伽师地论》上看,最多睡六个钟头,那么其它的时间,有的时候太疲劳了,打个盹还可以,这《瑜伽师地论》有这个话,这是〈声闻地〉有说这件事。那么其它的时间,尽量的就是不是经行就是宴坐、不是宴坐就是经行,这样子才能够得禅!你说「我业余的静坐」,这是不行的,那不可以的,不可以。这样子说呢,那么你就没有时间去生产嘛,你生活所需就是要向别人乞求,向别人乞求的时候要诚实,这样子就是「净命」;如果你说谎话欺骗人就是「邪命」,邪命的生活是不能得禅的!天台智者大师那个《维摩疏》上说,邪命修禅那么就是到鬼道去了,到鬼道去。
这样说,「从于净命生」,那么应该就是戒,「净命」就是「戒」,「四禅为床座」就是「定」。「戒能生慧」这个话,其实也应该知道,实在戒能生慧。戒──你若能持戒清净,就减少了一些障碍修定的因缘,只此而已,你还要另外学习止观,学习这个奢摩他怎么修,你要努力地修禅才能得禅!并不是持戒清净就得禅,不是;你要另外去修禅才能得禅定的。
「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一个戒、一个定,现在这说慧。有了定的时候,我们说戒能生定、定能发慧,「定能发慧」怎么讲?我还看见一个很有名的大比丘,或者说是大和尚吧,他作了很多诗,我一看他讲那戒定慧,讲的 No!讲的不对!很有名的啊,结果他讲:就有定就有慧了,他是这个意思,这是讲错了。其实那么有名,在我们佛教里面是一个大比丘,很有声望的一个人,结果把戒定慧「定能生慧」这句话讲错了,这可见我们中国佛教的程度!有戒、有定,也还是一样,就是给你减少一个学习智慧的障碍,比较容易一点而已,你是另外要努力才能够得到智慧。
怎么能得到智慧?「多闻增智慧」,要常常地要「多闻」,不要有高慢心,要向人请教。有些人的确是有才华,但是他不向人请教,他的佛法讲得差劲!讲得就差一点,这个事情就是这样子。要「多闻」,多闻加上还要思惟、还要思惟,要多思惟,这时候这个智慧会增长,就是什么是佛法?你有深一层的认识,这个智慧就开发了。
「以为自觉音」:用增长的「智慧」──就是从佛法里面增长的「智慧」,用这个来觉悟自己。《注维摩诘经》鸠摩罗什法师他解释,他说他们外国印度(或者是西域什么地方)那些富贵的人,他就是:他们到时候应该起来,夜间休息、早晨要起来的时候,要另外预备人作音乐,不是很大的声音,但是有一点音乐,作一点音乐来觉悟他,使令他不要睡了、就可以起来。当然这是一个健康的人,若是失眠的人,还用人家警觉?我看也很容易就醒了。现在维摩居士不用这个来警觉,就是自己多多地学习佛法来觉悟自己,觉悟、不要再作梦了,就这个意思。
甘露法之食 解脱味为浆 净心以澡浴 戒品为涂香
「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这也是资生之具。这个「食」,要吃饭嘛,不吃饭还不行。但是用什么是饮食?是「甘露」,甘露是饮食。这「甘露」,就是诸天在四天下采这个花,用它来制一种酒,也就是制成一种甘露,名之为「甘露」;那么,饮它就能够寿命长而不死,所以叫做不死药,叫做「甘露」。而阿修罗这个众生这件事没做成,诸天做成了,阿修罗没做成,所以阿修罗和诸天作战,一有这个「甘露」就抢,找诸天去抢这个「甘露」;而诸天如果战胜了的话,就到阿修罗宫抢女人,抢阿修罗的女人,这是众生的世界是这样的。
现在维摩居士说:「甘露法之食」,什么是「甘露」?是诸法实相、第一义谛。你能够观察这个第一义谛,这就叫做不死药,就是吃了不死药了。从文字上学习了佛法,就是有了多少智慧;有了智慧,但这个智慧还是散乱的智慧,还在凡夫所有的境界。现在若想要得到圣道的智慧,你要观诸法实相,这个智慧观诸法实相。这个诸法实相在那里,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是无差别的境界,但是你常观、常观,你这个智慧就成功了。诸法实相是理,你观诸法实相是智慧;这个智慧原来是很平凡的,常常由止而观,常常这样,智慧就渐渐转变了,就变成圣人的智慧了。这个圣人的智慧成就了以后,永久也不失掉的,所以叫做「慧命」。「慧」就是「命」,那就是这个命是永久、永久也不死的,永久也不死,那么就是长寿,尽未来际的它不消失,所以这是长寿,那就是无量寿了。
不过这个事情,我曾经解释过,但是有人告诉我,不要怕重复,多讲、常常讲,我这么想也有道理。什么事情呢?就是这个阿罗汉,就是佛也是,临命终的时候他多数是有点病,就是这个生命体要结束了,老、病、要死。要死的时候,这些有神通的阿罗汉,临命终的时候他还现神通,他飞到虚空里,他一入定、飞到虚空现种种的神通,然后下来就入涅槃。有一个法师他从台湾来,那时候我们在加州,他问我:「为什么临死的时候阿罗汉现神通?」我解释一个理由,就是阿罗汉他感觉这个父母所生的身体,老、病、死,就是这样结束了;那么我这一生修学圣道、所成就的这个圣道是不是也是老病死了?那么他就是自己来考验自己一下,那么他摄心入定,然后能现神通,还是照样的,和没有病痛一样,那么他就知道这个圣道是没有老病死的!就是这个原因而现神通。不过这样讲,那与大乘佛教是相合,与小乘佛教就有问题了。小乘佛教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是灰身泯智,身体化成灰了、智慧也
没有了;在《大毘婆沙论》上说: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就不是有情了,就不是有情了,那么就是灭了,是这样意思。
所以我想(我这话又是题外的话),今天小乘佛教学者就是毁谤大乘佛教,我们原来学习大乘佛教的学者也是退大取小、也去毁谤大乘佛教这个事。我们对大乘佛教、对小乘佛教,你先不要有成见,把其它的事情减少,多拿出时间好好学习佛法,学习大乘、学习小乘,小乘的《大毘婆沙论》读一读。我认为《大毘婆沙论》要比《清净道论》丰富得多,都好好读一读,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不必说「我对大乘有感情」,不用!我们公平处理,你好好学习,最后你再决定究竟是相信大乘、是相信小乘,我们公平的。当然我是相信大乘,我对小乘也不轻视,但是感觉到大乘佛法是圆满的,是圆满的。
这样子呢,「甘露法之食」,我们这样学习佛法、成就圣道,这个圣道是没有消失的一天的!
「甘露法之食」,这个饮食,我们世间的饮食有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有四种食,这是世间上的事情,你信不信佛都没有关系,而这四种食一定是有的。
四种食,这个「段食」:就是我们日常所用的这种饮食,它是有形相的,一段落、一段落的、那么我们饮用下去以后,它能增长气力,我们的生命体好像健康一点;如果你吃毒那也是…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