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问题。段食。
「触食」:这个「触食」,明白一点说,应该加上一个「悦意触食」,就是接触什么事情心情快乐,这样子也对我们生命的存在有帮助。我看见一件事情心情快乐,我听见一个人同我说话,心情也快乐,这样好。如果时常地看见什么都不欢喜,心常忧郁,郁郁不乐,对于生命、对于寿命有点影响,常常要快乐好一点。这样子说话,有时候说话也尽量地避免,不要说话像刀似的,你说得温和一点好。触食。
段食、触食,还有一个「思食」:「意思食」,「意思食」是什么呢?思惟的思,「思食」就是有希望,虽然这件事还不属于我,但是有希望它是属于我的,那心情就会快乐一点。你若有这个希望的时候,你的寿命也会好一点,寿命会长一点;如果没有希望了,这个人可能活不下去了。所以这个希望也是很重要。
其实,这个「识食」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原来我们若不学习唯识,这个「识食」怎么讲还不大懂。唯识上说「识」就是阿赖耶识,我们这个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是因为阿赖耶识的执持,我们才能够活下去。说是你前面,你也有「段食」、也有「触食」、也有「意思食」,这阿赖耶识若不执持了,还是要死掉的,那就是有业力的关系。
所以,这四种食是世间食。现在说「甘露法之食」,这是出世间的圣道,这不是世间的食。
「解脱味为浆」:前面「甘露法之食」这是正式的饮食,现在还有「浆」,什么是「浆」?就是果汁,苹果汁、还有什么汁,果汁,这是「浆」。「浆」是什么意思?止渴用的,渴的时候喝一点果汁。这个什么事情呢?是「解脱味为浆」:这个「解脱」就是没有系缚了,没有系缚的时候叫做「解脱」。这个「系缚」是什么呢?就是「爱」,对于五欲的执着。「爱」就是渴,「爱」是没有知足的时候,就像渴、喝盐水,愈喝愈渴,没有解渴的时候,叫做「爱」。现在是你修学圣道断了「爱」的时候,这时候没有「爱」的时候这个「解脱味」就是果汁,没有爱的系缚的时候,感觉非常自在,那就是果汁。
「净心以澡浴」:维摩居士也是洗澡的,也是洗澡、要沐浴。但是什么叫做洗澡?就是保持内心的清净,内心清净、清净无染,那就是洗澡了。
「戒品为涂香」:也「涂香」,就是把这香涂在身上。我们这个身体,我们人与人之间,我们都是人,彼此差不多,所以不感觉到臭;若天上的人,就感觉人间人的身体是臭的,这就不同,所以那怎么办呢?「涂香」,涂上香,把这个臭气覆去、减少了多少。现在什么叫做「涂香」?就是持戒清净,那就是「涂香」了。
这是「资生之具」到此为止。
子三、结自行因成(一颂)
摧灭烦恼贼 勇健无能踰 降伏四种魔 胜幡建道场
这一颂是结束,结束自行因成;前面这一大段都是自己用功修行的因成功了,是属于自行。「摧灭烦恼贼」:就是这位大菩萨,他「灭」,破除去一切的烦恼贼了。一切的「烦恼贼」,当然就是三界以内的这个烦恼障、以外的这些圣人所有的所知障,都是烦恼,把这烦恼都破坏了。破坏了以后,「勇健无能踰」:这个人身体健康,没有人能超过他了。
「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场」:这个时候也能「降伏四种魔」。我们在前面〈佛国品〉曾经讲过:这个「烦恼魔」,你若得到般若波罗蜜就降伏了烦恼魔;你若能够得到法身的时候(就是第一义谛),得到法身的时候就破除了「五蕴魔」和「死魔」,五蕴魔、死魔没有了,就不以这个臭皮囊为身体了,以法性为身体;入慈心三昧的时候,就降伏「天魔」。「降伏四种魔」。
「胜幡建道场」,这时候得到最后的胜利,在道场那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叫做「建道场」。这个「胜幡」,就是两个国家互相侵略,战胜了的时候就竖一个「幡」,表示战胜了;或者两个论士大家辩论,谁若辩论胜了也是竖一个「胜幡」。现在这位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那就是建了「胜幡」,就是最后胜利。这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菩萨也是做一个「幡」立起来,表示胜利了;有说不是,只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就是「胜幡」,不是说建一个有形相的「胜幡」,不是这个意思。
癸二、明菩萨入假权智无方大用亦是住平等法界赴缘利物(二十七颂)(分三科) 子一、供养诸佛(二颂)
虽知无起灭 示彼故有生 悉现诸国土 如日无不见
这下边是第二科,有二十七颂。前边第一科有十二颂,这十二颂属于「自行」。这下面二十七颂是属于「利他」,就是从空出假这个「无方大用」──无量无边的、利益众生的作用,也就是(我们头几天曾说过)这个菩萨证入了第一义谛,就是安「住」在「平等法界」了;安住在平等法界,有大悲心,弘扬佛法、广度众生,叫做「赴缘利物」,下边二十七行就表示这个意思。这里分三科,第一科是两行(这是两个偈)是明「供养诸佛」。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菩萨他证悟了第一义谛,也就是得法身了,他观察一切因缘生法都是毕竟空寂、无生无灭的,这时候是离一切相的,没有色受想行识可得,「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
「示彼故有生」:然而他有大悲心要教化众生(这个「示」是教化,「彼」就是众生),要教化众生,所以他还现出来有色受想行识、有眼耳鼻舌身意,还是要有一个身体,有个身体才能和众生联系,才能教化众生的。
「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他这时候现出来现身说法、利益众生,并不是就在一个地方,他是遍十方世界、一切的国土,都现身说法、度化众生的。「如日无不见」:就像太阳出来这光明普照,「无不见」也是无不现,因为你现出来现身说法,所以一切众生都看见了这种大光明普照的境界。这是「现身」。
供养于十方 无量亿如来 诸佛及己身 无有分别想
他现身到一切世界去,他都做什么事情?现在这上说,「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他还对「十方无量亿」的佛,他去供养、供佛去,香花供佛,那么这是「财供养」,来供佛,这是修福。
「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这是「法供养」,如说修行供养。观察诸佛都是诸法如、观察自己的身体也是诸法如,一如无二如,无差别相。这里面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心,没有那个虚妄分别,没有这个虚妄分别颠倒想、没有这个,观察一切法都是寂灭相,那么这就是修智慧。
「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是修福,这下边两句是修智慧;那么也就是供养诸佛,现身到十方世界去供养诸佛去。 子二、净佛国土(一颂)
虽知诸佛国 及与众生空 而常修净土 教化于群生
这是第二科,第二科是「净佛国土」。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菩萨他到十方世界的佛世界去,他观察这一切世界都是因缘生法,都是佛菩萨他们出世间的无漏的善法、殊胜的善法所变现的世界,也是毕竟空寂的,佛国也是毕竟空寂的。「而常修净土」:虽然是毕竟空寂,但是菩萨还是「修净土」,做种种功德来庄严净土,这样子。虽知「众生空」:不但「诸佛国」是空,也观察一切众生也是,他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也是毕竟空寂、无有少法可得、无有众生可度,但是还是教化一切众生的。这是「净佛国土」,这教化众生的意思是「净佛国土」。
子三、成就众生(二十四颂)(分五科) 丑一、觉悟众生(五颂)
诸有众生类 形声及威仪 无畏力菩萨 一时能尽现
这是第三科「成就众生」。前面供养诸佛、庄严净土,下面是成就众生。分五科,第一科是「觉悟众生」。
「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在十方世界所有的众生,众生里面有胎、卵、湿、化,有欲界、色界、无色界,这类别是很多的。他们有很多的「形」,身形也不同,发出来「声」音也是各式各样的,还有他们行住坐卧的「威仪」也是都不一样的。「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成就大无畏的神通道力的菩萨,「一时能尽现」,就在同一个时间内,能现出来一切众生的「形声及威仪」,现出来无量无边的威仪、现出无量无边的身形,来教化众生、来觉悟一切众生。这是第八地菩萨以上的境界,这可见到了第八地菩萨,这个神通道力不可思议!
觉知众魔事 而示随其行 以善方便智 随意皆能现
菩萨教化众生的时候,现出种种身形教化众生,但是其中有些特别的事情,就是这个魔王他破坏这些修行人的善法、他捣乱,菩萨就知道这个人是修行人的障碍者。「而示随其行」:但是有的时候有些情形,菩萨也现这个魔王的事情,也去做这个事情,就是同修行人捣乱,也做这个事情;而示现随着这个魔王做这个事情。但是「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现」:菩萨表面上也是向修行人捣乱,但是实在他是成就修行人的圣道的,那里面有善方便的智慧作用,和魔王破坏、来坏乱修行人那个情形不一样。所以菩萨有善巧方便的智慧,「随意皆能现」:随他那个大慈悲心所现出来的,是由慈悲心、大智慧现出来这件事,和魔王不存好心去捣乱不同,还是不一样的。
或示老病死 成就诸群生 了知如幻化 通达无有碍
菩萨他度化众生,他不是说用嘴说法,只有这么一个办法,不是;他另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示现「老」、示现「病」、也示现「死」的这个事情。现出这种苦恼的境界,「成就诸群生」,来觉悟一切众生,使令他们成就圣道,就是能够厌烦这个世间是苦,生厌离心。现出这种境界比说话有力量,「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
「了知如幻化」:菩萨现这「老病死」的时候,菩萨并不执着这件事,现出「老病死」,都是如幻如化的、不真实的,不是真实有老病死。「通达无有碍」:「通达」这件事,所度化的众生也是如幻如化,菩萨现出来种种的菩萨的行为也是如幻如化,不是…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