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問題。段食。
「觸食」:這個「觸食」,明白一點說,應該加上一個「悅意觸食」,就是接觸什麼事情心情快樂,這樣子也對我們生命的存在有幫助。我看見一件事情心情快樂,我聽見一個人同我說話,心情也快樂,這樣好。如果時常地看見什麼都不歡喜,心常憂郁,郁郁不樂,對于生命、對于壽命有點影響,常常要快樂好一點。這樣子說話,有時候說話也盡量地避免,不要說話像刀似的,你說得溫和一點好。觸食。
段食、觸食,還有一個「思食」:「意思食」,「意思食」是什麼呢?思惟的思,「思食」就是有希望,雖然這件事還不屬于我,但是有希望它是屬于我的,那心情就會快樂一點。你若有這個希望的時候,你的壽命也會好一點,壽命會長一點;如果沒有希望了,這個人可能活不下去了。所以這個希望也是很重要。
其實,這個「識食」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原來我們若不學習唯識,這個「識食」怎麼講還不大懂。唯識上說「識」就是阿賴耶識,我們這個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是因爲阿賴耶識的執持,我們才能夠活下去。說是你前面,你也有「段食」、也有「觸食」、也有「意思食」,這阿賴耶識若不執持了,還是要死掉的,那就是有業力的關系。
所以,這四種食是世間食。現在說「甘露法之食」,這是出世間的聖道,這不是世間的食。
「解脫味爲漿」:前面「甘露法之食」這是正式的飲食,現在還有「漿」,什麼是「漿」?就是果汁,蘋果汁、還有什麼汁,果汁,這是「漿」。「漿」是什麼意思?止渴用的,渴的時候喝一點果汁。這個什麼事情呢?是「解脫味爲漿」:這個「解脫」就是沒有系縛了,沒有系縛的時候叫做「解脫」。這個「系縛」是什麼呢?就是「愛」,對于五欲的執著。「愛」就是渴,「愛」是沒有知足的時候,就像渴、喝鹽水,愈喝愈渴,沒有解渴的時候,叫做「愛」。現在是你修學聖道斷了「愛」的時候,這時候沒有「愛」的時候這個「解脫味」就是果汁,沒有愛的系縛的時候,感覺非常自在,那就是果汁。
「淨心以澡浴」:維摩居士也是洗澡的,也是洗澡、要沐浴。但是什麼叫做洗澡?就是保持內心的清淨,內心清淨、清淨無染,那就是洗澡了。
「戒品爲塗香」:也「塗香」,就是把這香塗在身上。我們這個身體,我們人與人之間,我們都是人,彼此差不多,所以不感覺到臭;若天上的人,就感覺人間人的身體是臭的,這就不同,所以那怎麼辦呢?「塗香」,塗上香,把這個臭氣覆去、減少了多少。現在什麼叫做「塗香」?就是持戒清淨,那就是「塗香」了。
這是「資生之具」到此爲止。
子叁、結自行因成(一頌)
摧滅煩惱賊 勇健無能踰 降伏四種魔 勝幡建道場
這一頌是結束,結束自行因成;前面這一大段都是自己用功修行的因成功了,是屬于自行。「摧滅煩惱賊」:就是這位大菩薩,他「滅」,破除去一切的煩惱賊了。一切的「煩惱賊」,當然就是叁界以內的這個煩惱障、以外的這些聖人所有的所知障,都是煩惱,把這煩惱都破壞了。破壞了以後,「勇健無能踰」:這個人身體健康,沒有人能超過他了。
「降伏四種魔,勝幡建道場」:這個時候也能「降伏四種魔」。我們在前面〈佛國品〉曾經講過:這個「煩惱魔」,你若得到般若波羅蜜就降伏了煩惱魔;你若能夠得到法身的時候(就是第一義谛),得到法身的時候就破除了「五蘊魔」和「死魔」,五蘊魔、死魔沒有了,就不以這個臭皮囊爲身體了,以法性爲身體;入慈心叁昧的時候,就降伏「天魔」。「降伏四種魔」。
「勝幡建道場」,這時候得到最後的勝利,在道場那兒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叫做「建道場」。這個「勝幡」,就是兩個國家互相侵略,戰勝了的時候就豎一個「幡」,表示戰勝了;或者兩個論士大家辯論,誰若辯論勝了也是豎一個「勝幡」。現在這位菩薩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時候,那就是建了「勝幡」,就是最後勝利。這裏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說菩薩也是做一個「幡」立起來,表示勝利了;有說不是,只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就是「勝幡」,不是說建一個有形相的「勝幡」,不是這個意思。
癸二、明菩薩入假權智無方大用亦是住平等法界赴緣利物(二十七頌)(分叁科) 子一、供養諸佛(二頌)
雖知無起滅 示彼故有生 悉現諸國土 如日無不見
這下邊是第二科,有二十七頌。前邊第一科有十二頌,這十二頌屬于「自行」。這下面二十七頌是屬于「利他」,就是從空出假這個「無方大用」──無量無邊的、利益衆生的作用,也就是(我們頭幾天曾說過)這個菩薩證入了第一義谛,就是安「住」在「平等法界」了;安住在平等法界,有大悲心,弘揚佛法、廣度衆生,叫做「赴緣利物」,下邊二十七行就表示這個意思。這裏分叁科,第一科是兩行(這是兩個偈)是明「供養諸佛」。
「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悉現諸國土,如日無不見」:菩薩他證悟了第一義谛,也就是得法身了,他觀察一切因緣生法都是畢竟空寂、無生無滅的,這時候是離一切相的,沒有色受想行識可得,「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
「示彼故有生」:然而他有大悲心要教化衆生(這個「示」是教化,「彼」就是衆生),要教化衆生,所以他還現出來有色受想行識、有眼耳鼻舌身意,還是要有一個身體,有個身體才能和衆生聯系,才能教化衆生的。
「悉現諸國土,如日無不見」,他這時候現出來現身說法、利益衆生,並不是就在一個地方,他是遍十方世界、一切的國土,都現身說法、度化衆生的。「如日無不見」:就像太陽出來這光明普照,「無不見」也是無不現,因爲你現出來現身說法,所以一切衆生都看見了這種大光明普照的境界。這是「現身」。
供養于十方 無量億如來 諸佛及己身 無有分別想
他現身到一切世界去,他都做什麼事情?現在這上說,「供養于十方,無量億如來」:他還對「十方無量億」的佛,他去供養、供佛去,香花供佛,那麼這是「財供養」,來供佛,這是修福。
「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想」:這是「法供養」,如說修行供養。觀察諸佛都是諸法如、觀察自己的身體也是諸法如,一如無二如,無差別相。這裏面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心,沒有那個虛妄分別,沒有這個虛妄分別顛倒想、沒有這個,觀察一切法都是寂滅相,那麼這就是修智慧。
「供養于十方,無量億如來」是修福,這下邊兩句是修智慧;那麼也就是供養諸佛,現身到十方世界去供養諸佛去。 子二、淨佛國土(一頌)
雖知諸佛國 及與衆生空 而常修淨土 教化于群生
這是第二科,第二科是「淨佛國土」。
「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菩薩他到十方世界的佛世界去,他觀察這一切世界都是因緣生法,都是佛菩薩他們出世間的無漏的善法、殊勝的善法所變現的世界,也是畢竟空寂的,佛國也是畢竟空寂的。「而常修淨土」:雖然是畢竟空寂,但是菩薩還是「修淨土」,做種種功德來莊嚴淨土,這樣子。雖知「衆生空」:不但「諸佛國」是空,也觀察一切衆生也是,他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也是畢竟空寂、無有少法可得、無有衆生可度,但是還是教化一切衆生的。這是「淨佛國土」,這教化衆生的意思是「淨佛國土」。
子叁、成就衆生(二十四頌)(分五科) 醜一、覺悟衆生(五頌)
諸有衆生類 形聲及威儀 無畏力菩薩 一時能盡現
這是第叁科「成就衆生」。前面供養諸佛、莊嚴淨土,下面是成就衆生。分五科,第一科是「覺悟衆生」。
「諸有衆生類,形聲及威儀」:在十方世界所有的衆生,衆生裏面有胎、卵、濕、化,有欲界、色界、無色界,這類別是很多的。他們有很多的「形」,身形也不同,發出來「聲」音也是各式各樣的,還有他們行住坐臥的「威儀」也是都不一樣的。「無畏力菩薩,一時能盡現」:成就大無畏的神通道力的菩薩,「一時能盡現」,就在同一個時間內,能現出來一切衆生的「形聲及威儀」,現出來無量無邊的威儀、現出無量無邊的身形,來教化衆生、來覺悟一切衆生。這是第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這可見到了第八地菩薩,這個神通道力不可思議!
覺知衆魔事 而示隨其行 以善方便智 隨意皆能現
菩薩教化衆生的時候,現出種種身形教化衆生,但是其中有些特別的事情,就是這個魔王他破壞這些修行人的善法、他搗亂,菩薩就知道這個人是修行人的障礙者。「而示隨其行」:但是有的時候有些情形,菩薩也現這個魔王的事情,也去做這個事情,就是同修行人搗亂,也做這個事情;而示現隨著這個魔王做這個事情。但是「以善方便智,隨意皆能現」:菩薩表面上也是向修行人搗亂,但是實在他是成就修行人的聖道的,那裏面有善方便的智慧作用,和魔王破壞、來壞亂修行人那個情形不一樣。所以菩薩有善巧方便的智慧,「隨意皆能現」:隨他那個大慈悲心所現出來的,是由慈悲心、大智慧現出來這件事,和魔王不存好心去搗亂不同,還是不一樣的。
或示老病死 成就諸群生 了知如幻化 通達無有礙
菩薩他度化衆生,他不是說用嘴說法,只有這麼一個辦法,不是;他另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示現「老」、示現「病」、也示現「死」的這個事情。現出這種苦惱的境界,「成就諸群生」,來覺悟一切衆生,使令他們成就聖道,就是能夠厭煩這個世間是苦,生厭離心。現出這種境界比說話有力量,「或示老病死,成就諸群生」。
「了知如幻化」:菩薩現這「老病死」的時候,菩薩並不執著這件事,現出「老病死」,都是如幻如化的、不真實的,不是真實有老病死。「通達無有礙」:「通達」這件事,所度化的衆生也是如幻如化,菩薩現出來種種的菩薩的行爲也是如幻如化,不是…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