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P20

  ..續本文上一頁要回向,有我而回向無我,向于第一義谛,此中沒有凡聖的差別,沒有我、你的差別,沒有這些事情。這是一個最大的財富,最重要的財富,就是要作如是觀,回向其實就是作如是止觀了;但是其中重要的,就是要破除這個我執,破除我執,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回向爲大利」。

  四禅爲床座 從于淨命生 多聞增智慧 以爲自覺音

  「四禅爲床座,從于淨命生」:這個「床座」也是資生之具,沒有「床」、沒有「座」還了得,你老是站著吧?那是受不了。這個「床座」,就是若你常常在那裏走路、常常走路,走得很辛苦了,有個床、有個座你可以休息,這是一個安樂的境界。現在四禅也是這樣(色界的初禅、二禅、叁禅、四禅):衆生在六道裏生死輪回,無量劫來就是這樣子,太疲勞了,生死輪回很疲勞;若是能得到四禅,在禅定裏面就得休息了,所以叫做「四禅爲床座」。當然,「四禅」是色界四禅,表示在欲界裏面六道輪回很苦,佛教徒修學禅定能得到四禅,有個床、有個座位在這兒休息,這是很重要的事情,你應該做這件事。

  所以佛教倒是要修學止觀,修學奢摩他,要修禅、要修禅定,其實禅定這叫做「上人法」,就是超過了人的境界(不要說得聖道,先不說這個事,先說超過人的境界)!人是什麼境界?人是個動亂、苦惱的境界;現在得到色界四禅了,不動亂了,心裏面寂靜、安閑。就是爲衆生服務、做了很多事的時候就疲勞,但是一入禅很快就恢複了,就不辛苦,所以要發心坐禅,發心這個事情!

  當然佛教徒修學禅定的目的,他是爲了得聖道。你完全散亂心,得聖道是很困難的,一定心要寂靜住。心寂靜住,得到未到地定也可以得聖道,但是不如得色界四禅,得了禅以後,在裏面修叁叁昧,就很容易,不感覺到辛苦。我們上一次曾經說那個四種通行,就表示得了禅以後,你就能夠很樂,「樂速通行」;若是鈍根人,「樂遲通行」。不管是遲、是速,但是心情快樂、不辛苦,那麼晚幾天得無生法忍也不要緊嘛,但是一入定的時候心情快樂。所以應該努力地修禅。

  「從于淨命生」:這上面是說你修禅,是從「淨命」得來的。「淨」命:就是清淨的,「命」是生命,這個生命、在這個世間上的生活要清淨。這個地方指什麼說的呢?就是這個「財」。就是我們出家人,你沒有得聖道,就算是得聖道,你也不會就入涅槃,你還要有衣食住,衣食住就是「財」;這個衣食住的來源要清淨、要如法,不可以用妄語去得財,那就是「邪命」了。社會上的人,因爲沒有相信佛法,

  不知道有善惡果報,有的時候由合乎法律的規定去得財、有的時候是非法得財──或者是「法」積聚財、或者「非法」得財。現在我們是佛教徒了,我們一定要合法,這個財富要合法得來。合法得來的財,我們這樣子生活,這個生命叫做「淨命」,叫做清淨的生活。

  這個「四禅」,我們想要得禅定,不是說我一天坐兩個鍾頭就可以,不可以!坐叁個、四個鍾頭都不可以,你要坐很多的時間,你睡眠不能睡很多覺,只能夠睡或者四個鍾頭,最多是睡六個鍾頭,我從《瑜伽師地論》上看,最多睡六個鍾頭,那麼其它的時間,有的時候太疲勞了,打個盹還可以,這《瑜伽師地論》有這個話,這是〈聲聞地〉有說這件事。那麼其它的時間,盡量的就是不是經行就是宴坐、不是宴坐就是經行,這樣子才能夠得禅!你說「我業余的靜坐」,這是不行的,那不可以的,不可以。這樣子說呢,那麼你就沒有時間去生産嘛,你生活所需就是要向別人乞求,向別人乞求的時候要誠實,這樣子就是「淨命」;如果你說謊話欺騙人就是「邪命」,邪命的生活是不能得禅的!天臺智者大師那個《維摩疏》上說,邪命修禅那麼就是到鬼道去了,到鬼道去。

  這樣說,「從于淨命生」,那麼應該就是戒,「淨命」就是「戒」,「四禅爲床座」就是「定」。「戒能生慧」這個話,其實也應該知道,實在戒能生慧。戒──你若能持戒清淨,就減少了一些障礙修定的因緣,只此而已,你還要另外學習止觀,學習這個奢摩他怎麼修,你要努力地修禅才能得禅!並不是持戒清淨就得禅,不是;你要另外去修禅才能得禅定的。

  「多聞增智慧,以爲自覺音」:一個戒、一個定,現在這說慧。有了定的時候,我們說戒能生定、定能發慧,「定能發慧」怎麼講?我還看見一個很有名的大比丘,或者說是大和尚吧,他作了很多詩,我一看他講那戒定慧,講的 No!講的不對!很有名的啊,結果他講:就有定就有慧了,他是這個意思,這是講錯了。其實那麼有名,在我們佛教裏面是一個大比丘,很有聲望的一個人,結果把戒定慧「定能生慧」這句話講錯了,這可見我們中國佛教的程度!有戒、有定,也還是一樣,就是給你減少一個學習智慧的障礙,比較容易一點而已,你是另外要努力才能夠得到智慧。

  怎麼能得到智慧?「多聞增智慧」,要常常地要「多聞」,不要有高慢心,要向人請教。有些人的確是有才華,但是他不向人請教,他的佛法講得差勁!講得就差一點,這個事情就是這樣子。要「多聞」,多聞加上還要思惟、還要思惟,要多思惟,這時候這個智慧會增長,就是什麼是佛法?你有深一層的認識,這個智慧就開發了。

  「以爲自覺音」:用增長的「智慧」──就是從佛法裏面增長的「智慧」,用這個來覺悟自己。《注維摩诘經》鸠摩羅什法師他解釋,他說他們外國印度(或者是西域什麼地方)那些富貴的人,他就是:他們到時候應該起來,夜間休息、早晨要起來的時候,要另外預備人作音樂,不是很大的聲音,但是有一點音樂,作一點音樂來覺悟他,使令他不要睡了、就可以起來。當然這是一個健康的人,若是失眠的人,還用人家警覺?我看也很容易就醒了。現在維摩居士不用這個來警覺,就是自己多多地學習佛法來覺悟自己,覺悟、不要再作夢了,就這個意思。

  甘露法之食 解脫味爲漿 淨心以澡浴 戒品爲塗香

  「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爲漿」:這也是資生之具。這個「食」,要吃飯嘛,不吃飯還不行。但是用什麼是飲食?是「甘露」,甘露是飲食。這「甘露」,就是諸天在四天下采這個花,用它來製一種酒,也就是製成一種甘露,名之爲「甘露」;那麼,飲它就能夠壽命長而不死,所以叫做不死藥,叫做「甘露」。而阿修羅這個衆生這件事沒做成,諸天做成了,阿修羅沒做成,所以阿修羅和諸天作戰,一有這個「甘露」就搶,找諸天去搶這個「甘露」;而諸天如果戰勝了的話,就到阿修羅宮搶女人,搶阿修羅的女人,這是衆生的世界是這樣的。

  現在維摩居士說:「甘露法之食」,什麼是「甘露」?是諸法實相、第一義谛。你能夠觀察這個第一義谛,這就叫做不死藥,就是吃了不死藥了。從文字上學習了佛法,就是有了多少智慧;有了智慧,但這個智慧還是散亂的智慧,還在凡夫所有的境界。現在若想要得到聖道的智慧,你要觀諸法實相,這個智慧觀諸法實相。這個諸法實相在那裏,有佛無佛性相常住,是無差別的境界,但是你常觀、常觀,你這個智慧就成功了。諸法實相是理,你觀諸法實相是智慧;這個智慧原來是很平凡的,常常由止而觀,常常這樣,智慧就漸漸轉變了,就變成聖人的智慧了。這個聖人的智慧成就了以後,永久也不失掉的,所以叫做「慧命」。「慧」就是「命」,那就是這個命是永久、永久也不死的,永久也不死,那麼就是長壽,盡未來際的它不消失,所以這是長壽,那就是無量壽了。

  不過這個事情,我曾經解釋過,但是有人告訴我,不要怕重複,多講、常常講,我這麼想也有道理。什麼事情呢?就是這個阿羅漢,就是佛也是,臨命終的時候他多數是有點病,就是這個生命體要結束了,老、病、要死。要死的時候,這些有神通的阿羅漢,臨命終的時候他還現神通,他飛到虛空裏,他一入定、飛到虛空現種種的神通,然後下來就入涅槃。有一個法師他從臺灣來,那時候我們在加州,他問我:「爲什麼臨死的時候阿羅漢現神通?」我解釋一個理由,就是阿羅漢他感覺這個父母所生的身體,老、病、死,就是這樣結束了;那麼我這一生修學聖道、所成就的這個聖道是不是也是老病死了?那麼他就是自己來考驗自己一下,那麼他攝心入定,然後能現神通,還是照樣的,和沒有病痛一樣,那麼他就知道這個聖道是沒有老病死的!就是這個原因而現神通。不過這樣講,那與大乘佛教是相合,與小乘佛教就有問題了。小乘佛教阿羅漢入無余涅槃是灰身泯智,身體化成灰了、智慧也

  沒有了;在《大毘婆沙論》上說:阿羅漢入無余涅槃,就不是有情了,就不是有情了,那麼就是滅了,是這樣意思。

  所以我想(我這話又是題外的話),今天小乘佛教學者就是毀謗大乘佛教,我們原來學習大乘佛教的學者也是退大取小、也去毀謗大乘佛教這個事。我們對大乘佛教、對小乘佛教,你先不要有成見,把其它的事情減少,多拿出時間好好學習佛法,學習大乘、學習小乘,小乘的《大毘婆沙論》讀一讀。我認爲《大毘婆沙論》要比《清淨道論》豐富得多,都好好讀一讀,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不必說「我對大乘有感情」,不用!我們公平處理,你好好學習,最後你再決定究竟是相信大乘、是相信小乘,我們公平的。當然我是相信大乘,我對小乘也不輕視,但是感覺到大乘佛法是圓滿的,是圓滿的。

  這樣子呢,「甘露法之食」,我們這樣學習佛法、成就聖道,這個聖道是沒有消失的一天的!

  「甘露法之食」,這個飲食,我們世間的飲食有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有四種食,這是世間上的事情,你信不信佛都沒有關系,而這四種食一定是有的。

  四種食,這個「段食」:就是我們日常所用的這種飲食,它是有形相的,一段落、一段落的、那麼我們飲用下去以後,它能增長氣力,我們的生命體好像健康一點;如果你吃毒那也是…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