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P19

  ..续本文上一页立吗?

  答:是的,染缘起在无为法上可以成立。

  问:那这样的话,就是维摩诘把〈佛道品〉里面,他从无住为本生一切法里面,已经含摄到有为法跟无为法了,就可以圆此说了。

  答:是的。

  问:我如果再提起到,刚才院长提起到「无住则无本」,我刚才提起到,因为我本来想从《华严经》的中心思想,就是「事事无碍、法界现起、无尽缘起」这么一句话,想来解释这一点,起先我看到这一则……这是我以前写的报告,那么我把它重新看过之后,我觉得很高兴,应该可以用上,这个「无住则无本」、还有「无住本立一切法」,这样来圆其说,可能也是可以。可是我早上再看一下,觉得可以是可以,但是不是很具体。不过,我不知道院长对于这样,譬如说「事事无碍」它是对于「无住为本」来讲,那么它的「法界现起」应该是「无住则无本」,因为它是从性起上说、也从缘起上说,那么「性起」它是对它的体现、一种用来讲,「缘起」是对于法界上的染跟净来提起到这个道理。所以,整个形成应该是对于一心在海印定里面它现出一切万法。那么这样的话,就拿「性起」来讲,它是不待缘生的,所以它的根本道理,应该不是用有一个「本」来作依托。

  答:是的,可以这么说,可以这么说。但是唯识学者不满意《起信论》的地方,就

  是:真如可以受熏──这是唯识学者不同意的地方。 问:那就跟《摄论》相背对。 答:和《摄大乘论》? 问:《摄大乘论》是就阿赖耶识可受熏。 答:阿赖耶识才受熏。 问:它是真如受熏,当然两个不同。 答:就不同。阿赖耶识是心法,心有了别性,所以能受熏。真如怎么能受熏呢?这

  是一个疑问。但是你说「性起」这件事就是,「性」怎么能起呢?就是这个问

  题。「性」怎么能够起一切法? 问:时间到了是吗? 答:时间是到了。我们下一次再说。 问:谢谢院长。 答:阿弥陀佛。

  Tape52

  富有七财宝 教授以滋息 如所说修行 回向为大利

  前面的四行偈是说眷属,「总持之园苑」以下这有七个颂(一行是一个颂,四句为一行就是一个颂),这有七个颂明「资生之具」。

  「富有七财宝」:财富也是资生之具,但是维摩居士以什么为财富呢?就是信、戒、闻、舍、慧、惭、愧这七个法门,这是他所有的财富。很多年前有一次在讲经的法会上,有一个居士他提出问题,他说:「我信佛很多年了,但是我回想究竟我信什么?不知道!」那么现在这个「七财宝」──七圣财正好解答这个问题。

  第一个是你要有「信」:这个「信」究竟是什么?这个「信」,浅白的说,是相信有世间的因果、有出世间的因果。世间的六道轮回的善恶果报你相信,出世间的圣道的因果(合起来就是苦集灭道)你也有信心,那么这就是一切佛教徒应该具足的一个条件,就是「信」。当然,相信一切法是缘起的,缘起的就都是毕竟空的,你也能相信,那么这就叫做「信」。其中应该具足的信心,就是也相信自己能成就圣道;你不要轻视自己,「我不行!」那就不行,这个信就不具足了。这是一个「信」。

  第二就是「戒」:「戒」,就是我不敢做恶事,恶事不敢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诸恶莫作」就是摄律仪戒,「众善奉行」就是摄善法戒。摄善法戒在《瑜伽师地论》上〈戒品〉上的解释,那真是太好了!什么叫做「摄善法戒」?你能修学止观这是「摄善法戒」之一,修学圣道这是「摄善法戒」之一。对于佛法有信心,而后能够安住净戒,这是第二个条件。

  第三个是「闻」:「闻」就是学习佛法。有了信、有了戒,也应该是明白多少佛法,但是佛法太渊博了,不是短时间能毕业的,你继续地要博学、要学习佛法,但是它不是说「学」、而说「闻」,就是要听、要听别人讲解,那么这里边的意思,就是不要有高慢心。我们凡夫是有这个问题,就是高慢,「我听你讲干什么?我自己一看就懂了嘛!」就是有这个心情。但是这上面说「闻」,避免这件事。

  「舍」:「舍」这个字,就是要有慈悲心叫做「舍」;另外,要弃舍内心的污染也叫做「舍」,这也是佛教徒应该具足的。不是说在家居士这样,其实出家人也是一样,你也需要有这七种财。这是「舍」。

  信、戒、闻、舍,「慧」:这个智慧是什么呢?就是觉悟苦、空、无常、无我,能修四念处观,这叫做「慧」。

  「惭、愧」:上一次我们讲过「惭愧之上服」,那也就是不敢做恶事,那么也就是「惭、愧」。

  有这七种法,这就是财富。这就是我们一切佛教徒(出家的、在家的佛教徒)应该具足这七种财富。现在维摩居士他说,「我也有财富,我就这七种是我的财富!」从这里栽培无量无边的功德那么就是财富,也就是「财宝」。

  「教授以滋息」:「教授」就是用这「七财」来教授他人、来开导他人。用佛法来开导他人的时候,就增长自己的智慧、增长自己的功德,就像这个财放在银行里还生利息,叫做「滋息」,生利息。维摩居士说:「我弘扬佛法的时候,我有功德」,那么这就是有了利息了,就是这个意思,「教授以滋息」。佛法里面不可以吝法,有这个意思。

  「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前面说是有「财宝」、而又能生利息,但是维摩居士他不只于此,他还有很大很大的财富,什么呢?「如所说修行」:就像自己为他人讲解佛法所说的,自己也这样修行,不但是嘴说,自己也这么样用功修行的。修行的时候就有了功德,「回向为大利」:用这个功德做回向。「回己向他」这是一种回向,「回因向果」是一种回向,还有「回事向理」,这三种回向。这三种回向,自己本来用功修行的时候就是有功德,但是你若加以回向,就使令功德就多起来,所以「回向为大利」。这个「回己向他」是慈悲心的功德,就是大悲心;「回因向果」是菩提心;这个「回事向理」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这是三心,「回向为大利」。

  你不常修学止观、或者你不修学止观,就可能会有些问题,有什么问题呢?原来的这个我我所这种私心时常地在活动,而你还不知道这是错误,不修止观的人都是这样子。那么修止观的时候就是修我空观、修法空观,这我我所就会转变,转变成无我的智慧,就会这样。那么这表示我们若不修止观的时候,我们的意愿(回向这个「向」,什么叫做「向」?是意愿。)总是我利益我自己,我要利益我自己。利益,有时候合法地利益自己,有时候非法地利益自己。非法的利益自己,就是伤

  害他人来利益自己,这是不合法了,这是有罪过的;那么不伤害他人,对他人没有伤害而利益自己,还说得过去。

  但是在唯识上说,第七识缘第八识的见分为我!原来我只是凭记忆力──第七识缘第八识的见分是我──只是记住这件事,可是这个道理不懂,怎么会这样子呢?但是常常静坐,忽然间有点灵感!这静坐的人会有这么一天、会有这个感觉,静坐的人。其实这个意思我是讲过的,但是现在重复讲。我们不静坐的人,一睁开眼睛就是物质,都是地水火风,就是这样子;若常常静坐、常常静坐,这个物质逐渐逐渐缩小了,就感觉这个心,是普遍的都是心在发生作用。常常静坐的人就和不静坐就起变化。我们现在,这里有个柱子、这有个灯、这有个墙、这有个房子、这有个山、这有大树、今天又下雪了,这好像是有这么多东西;但是常常静坐、常常静坐进步了的时候,这完全都是心的变化,完全都是心!这个思想会改变。是怎么会改变呢?

  其中就是在欲界定的时候,不大感觉什么;就算是你静坐不错,你得到欲界定了,但是还没有大的改变;到了未到地定就思想改变了。未到地定,忽然间怎么改变?就是不感觉有这个身体了,不感觉到有这个座位、有这个房子,不感觉有这个。那么感觉什么?就是个「能感觉」的这个东西在。「能感觉」就是心!就是感觉这个心、这个灵明的心遍一切处,其它都是假的、都不见了。静坐的时候,到了未到地定的时候会有这个感觉。当然,感觉这身体没有了(其实不只是身体),但是慢慢的就有了,又有了,可是就是如云如影的那样子,会有这个感觉。这样子的情形这是什么境界呢?如果你不是佛教徒的话,如果你不是相信佛法,你就算是读了佛经、但是没有信心这种人,或者完全不读佛经的人,他若静坐达到这个境界,会有什么想法?当然就是一切法都是假的、都是空的,只有这个心、我这一念心这是真实的!

  我在《高僧传》上(《宋高僧传》)看见一位大禅师他这个经论读了很多,也很用功修行,临命终的时候告诉他徒弟,就是这样讲:「只有这一念真常的心是真实的,其它都是空的!」他就这么对他徒弟这么解释。那么若是你自己静坐的时候,也就会出现这个境界;出现这个境界,也很容易就说:「喔!这就是我!这个灵明的心就是我!其它的都是假的!」就是这样讲。等到这个禅定更深、更深的时候,也还是这样子,「这是我!」这样子,这是第六识的境界,但是第六识为什么会这样执着?这是第七识的关系,和第七识有关系。所以我想,这唯识上说这个第七识执着阿赖耶识的见分是我,这是有甚深三昧的境界!当然这是非佛教徒是这么回事。现在说,要修无我观,要破掉这个「我」,无我,现在说「回向为大利」这「回向」,就是不要以利益我为方向、一切都是要利益我为方向,要回转,回转这个私心,这叫无我;我要发大悲心利益一切众生,是无我的,我不可得,要回转。

  刚才我说过,我现在再重复说。人与人不和,就是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我看只要你不修止观的话都一样,其中重要的不和就是这个,就是我!不和。而现在我们学习《瑜伽师地论》、学习《大智度论》、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都是讲无我的;学习《阿含经》,这是和《阿含经》是通着的,就是无我。「回向为大利」,…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