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P19

  ..續本文上一頁立嗎?

  答:是的,染緣起在無爲法上可以成立。

  問:那這樣的話,就是維摩诘把〈佛道品〉裏面,他從無住爲本生一切法裏面,已經含攝到有爲法跟無爲法了,就可以圓此說了。

  答:是的。

  問:我如果再提起到,剛才院長提起到「無住則無本」,我剛才提起到,因爲我本來想從《華嚴經》的中心思想,就是「事事無礙、法界現起、無盡緣起」這麼一句話,想來解釋這一點,起先我看到這一則……這是我以前寫的報告,那麼我把它重新看過之後,我覺得很高興,應該可以用上,這個「無住則無本」、還有「無住本立一切法」,這樣來圓其說,可能也是可以。可是我早上再看一下,覺得可以是可以,但是不是很具體。不過,我不知道院長對于這樣,譬如說「事事無礙」它是對于「無住爲本」來講,那麼它的「法界現起」應該是「無住則無本」,因爲它是從性起上說、也從緣起上說,那麼「性起」它是對它的體現、一種用來講,「緣起」是對于法界上的染跟淨來提起到這個道理。所以,整個形成應該是對于一心在海印定裏面它現出一切萬法。那麼這樣的話,就拿「性起」來講,它是不待緣生的,所以它的根本道理,應該不是用有一個「本」來作依托。

  答:是的,可以這麼說,可以這麼說。但是唯識學者不滿意《起信論》的地方,就

  是:真如可以受熏──這是唯識學者不同意的地方。 問:那就跟《攝論》相背對。 答:和《攝大乘論》? 問:《攝大乘論》是就阿賴耶識可受熏。 答:阿賴耶識才受熏。 問:它是真如受熏,當然兩個不同。 答:就不同。阿賴耶識是心法,心有了別性,所以能受熏。真如怎麼能受熏呢?這

  是一個疑問。但是你說「性起」這件事就是,「性」怎麼能起呢?就是這個問

  題。「性」怎麼能夠起一切法? 問:時間到了是嗎? 答:時間是到了。我們下一次再說。 問:謝謝院長。 答:阿彌陀佛。

  Tape52

  富有七財寶 教授以滋息 如所說修行 回向爲大利

  前面的四行偈是說眷屬,「總持之園苑」以下這有七個頌(一行是一個頌,四句爲一行就是一個頌),這有七個頌明「資生之具」。

  「富有七財寶」:財富也是資生之具,但是維摩居士以什麼爲財富呢?就是信、戒、聞、舍、慧、慚、愧這七個法門,這是他所有的財富。很多年前有一次在講經的法會上,有一個居士他提出問題,他說:「我信佛很多年了,但是我回想究竟我信什麼?不知道!」那麼現在這個「七財寶」──七聖財正好解答這個問題。

  第一個是你要有「信」:這個「信」究竟是什麼?這個「信」,淺白的說,是相信有世間的因果、有出世間的因果。世間的六道輪回的善惡果報你相信,出世間的聖道的因果(合起來就是苦集滅道)你也有信心,那麼這就是一切佛教徒應該具足的一個條件,就是「信」。當然,相信一切法是緣起的,緣起的就都是畢竟空的,你也能相信,那麼這就叫做「信」。其中應該具足的信心,就是也相信自己能成就聖道;你不要輕視自己,「我不行!」那就不行,這個信就不具足了。這是一個「信」。

  第二就是「戒」:「戒」,就是我不敢做惡事,惡事不敢做,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個「諸惡莫作」就是攝律儀戒,「衆善奉行」就是攝善法戒。攝善法戒在《瑜伽師地論》上〈戒品〉上的解釋,那真是太好了!什麼叫做「攝善法戒」?你能修學止觀這是「攝善法戒」之一,修學聖道這是「攝善法戒」之一。對于佛法有信心,而後能夠安住淨戒,這是第二個條件。

  第叁個是「聞」:「聞」就是學習佛法。有了信、有了戒,也應該是明白多少佛法,但是佛法太淵博了,不是短時間能畢業的,你繼續地要博學、要學習佛法,但是它不是說「學」、而說「聞」,就是要聽、要聽別人講解,那麼這裏邊的意思,就是不要有高慢心。我們凡夫是有這個問題,就是高慢,「我聽你講幹什麼?我自己一看就懂了嘛!」就是有這個心情。但是這上面說「聞」,避免這件事。

  「舍」:「舍」這個字,就是要有慈悲心叫做「舍」;另外,要棄舍內心的汙染也叫做「舍」,這也是佛教徒應該具足的。不是說在家居士這樣,其實出家人也是一樣,你也需要有這七種財。這是「舍」。

  信、戒、聞、舍,「慧」:這個智慧是什麼呢?就是覺悟苦、空、無常、無我,能修四念處觀,這叫做「慧」。

  「慚、愧」:上一次我們講過「慚愧之上服」,那也就是不敢做惡事,那麼也就是「慚、愧」。

  有這七種法,這就是財富。這就是我們一切佛教徒(出家的、在家的佛教徒)應該具足這七種財富。現在維摩居士他說,「我也有財富,我就這七種是我的財富!」從這裏栽培無量無邊的功德那麼就是財富,也就是「財寶」。

  「教授以滋息」:「教授」就是用這「七財」來教授他人、來開導他人。用佛法來開導他人的時候,就增長自己的智慧、增長自己的功德,就像這個財放在銀行裏還生利息,叫做「滋息」,生利息。維摩居士說:「我弘揚佛法的時候,我有功德」,那麼這就是有了利息了,就是這個意思,「教授以滋息」。佛法裏面不可以吝法,有這個意思。

  「如所說修行,回向爲大利」,前面說是有「財寶」、而又能生利息,但是維摩居士他不只于此,他還有很大很大的財富,什麼呢?「如所說修行」:就像自己爲他人講解佛法所說的,自己也這樣修行,不但是嘴說,自己也這麼樣用功修行的。修行的時候就有了功德,「回向爲大利」:用這個功德做回向。「回己向他」這是一種回向,「回因向果」是一種回向,還有「回事向理」,這叁種回向。這叁種回向,自己本來用功修行的時候就是有功德,但是你若加以回向,就使令功德就多起來,所以「回向爲大利」。這個「回己向他」是慈悲心的功德,就是大悲心;「回因向果」是菩提心;這個「回事向理」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這是叁心,「回向爲大利」。

  你不常修學止觀、或者你不修學止觀,就可能會有些問題,有什麼問題呢?原來的這個我我所這種私心時常地在活動,而你還不知道這是錯誤,不修止觀的人都是這樣子。那麼修止觀的時候就是修我空觀、修法空觀,這我我所就會轉變,轉變成無我的智慧,就會這樣。那麼這表示我們若不修止觀的時候,我們的意願(回向這個「向」,什麼叫做「向」?是意願。)總是我利益我自己,我要利益我自己。利益,有時候合法地利益自己,有時候非法地利益自己。非法的利益自己,就是傷

  害他人來利益自己,這是不合法了,這是有罪過的;那麼不傷害他人,對他人沒有傷害而利益自己,還說得過去。

  但是在唯識上說,第七識緣第八識的見分爲我!原來我只是憑記憶力──第七識緣第八識的見分是我──只是記住這件事,可是這個道理不懂,怎麼會這樣子呢?但是常常靜坐,忽然間有點靈感!這靜坐的人會有這麼一天、會有這個感覺,靜坐的人。其實這個意思我是講過的,但是現在重複講。我們不靜坐的人,一睜開眼睛就是物質,都是地水火風,就是這樣子;若常常靜坐、常常靜坐,這個物質逐漸逐漸縮小了,就感覺這個心,是普遍的都是心在發生作用。常常靜坐的人就和不靜坐就起變化。我們現在,這裏有個柱子、這有個燈、這有個牆、這有個房子、這有個山、這有大樹、今天又下雪了,這好像是有這麼多東西;但是常常靜坐、常常靜坐進步了的時候,這完全都是心的變化,完全都是心!這個思想會改變。是怎麼會改變呢?

  其中就是在欲界定的時候,不大感覺什麼;就算是你靜坐不錯,你得到欲界定了,但是還沒有大的改變;到了未到地定就思想改變了。未到地定,忽然間怎麼改變?就是不感覺有這個身體了,不感覺到有這個座位、有這個房子,不感覺有這個。那麼感覺什麼?就是個「能感覺」的這個東西在。「能感覺」就是心!就是感覺這個心、這個靈明的心遍一切處,其它都是假的、都不見了。靜坐的時候,到了未到地定的時候會有這個感覺。當然,感覺這身體沒有了(其實不只是身體),但是慢慢的就有了,又有了,可是就是如雲如影的那樣子,會有這個感覺。這樣子的情形這是什麼境界呢?如果你不是佛教徒的話,如果你不是相信佛法,你就算是讀了佛經、但是沒有信心這種人,或者完全不讀佛經的人,他若靜坐達到這個境界,會有什麼想法?當然就是一切法都是假的、都是空的,只有這個心、我這一念心這是真實的!

  我在《高僧傳》上(《宋高僧傳》)看見一位大禅師他這個經論讀了很多,也很用功修行,臨命終的時候告訴他徒弟,就是這樣講:「只有這一念真常的心是真實的,其它都是空的!」他就這麼對他徒弟這麼解釋。那麼若是你自己靜坐的時候,也就會出現這個境界;出現這個境界,也很容易就說:「喔!這就是我!這個靈明的心就是我!其它的都是假的!」就是這樣講。等到這個禅定更深、更深的時候,也還是這樣子,「這是我!」這樣子,這是第六識的境界,但是第六識爲什麼會這樣執著?這是第七識的關系,和第七識有關系。所以我想,這唯識上說這個第七識執著阿賴耶識的見分是我,這是有甚深叁昧的境界!當然這是非佛教徒是這麼回事。現在說,要修無我觀,要破掉這個「我」,無我,現在說「回向爲大利」這「回向」,就是不要以利益我爲方向、一切都是要利益我爲方向,要回轉,回轉這個私心,這叫無我;我要發大悲心利益一切衆生,是無我的,我不可得,要回轉。

  剛才我說過,我現在再重複說。人與人不和,就是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我看只要你不修止觀的話都一樣,其中重要的不和就是這個,就是我!不和。而現在我們學習《瑜伽師地論》、學習《大智度論》、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都是講無我的;學習《阿含經》,這是和《阿含經》是通著的,就是無我。「回向爲大利」,…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