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P23

  ..续本文上一页是平等的。原来是不平等,就是一方面特别强、一方面弱一点,这个时候菩萨示现叫它平等,叫软弱的这一方面力量也加强了,和强的那一方面是平等,这样子就容易和。他有把握消灭对方的时候,他多数不让步的,多数是这样子;若大家的力量差不多的时候,他没有战胜的把握,他就得让步,互相是让的,所以菩萨「立之以等力」。玄奘法师翻的《说无垢称经》,他不翻这个「立」,他翻个「示现」,本来他们是不平等,但是菩萨示现叫它平等。

  「菩萨现威势,降伏使和安」:这个时候菩萨现出来广大的威力,来降伏这两方面人,叫他们和平,不要战争,和平了就安乐了,就没有事,打仗有什么好呢?不打不是很好吗?所以菩萨的慈悲也做这种事情。

  丑四、拔地狱畜生苦(二颂)

  一切国土中 诸有地狱处 辄往到于彼 勉济其苦恼

  这是第四科「拔地狱畜生苦」。「一切国土」里边都有地狱的地方。有人解释,就是在地球的中心那地方是地狱。「辄往到于彼」:「辄」就是「即」,辄者即也,菩萨就到那个地方去。「勉济其苦恼」:拔救众生、地狱众生的苦恼,解脱他们的苦恼。

  一切国土中 畜生相食噉 皆现生于彼 为之作利益

  这个众生的世界,有三恶道众生,这个是指「畜生」。这个畜生和畜生互「相食噉」,「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益」:「畜生相食噉」这是很苦恼的事情,菩萨也到那个地方去,为他们作利益的事情。

  我看经上说到一个小小的故事,就是金翅鸟到大海里面抓住一条龙,金翅鸟吃龙的时候是从尾巴吃,从尾巴吃这条龙。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在须弥山下边的一个地方,就在那儿坐着。正好那个龙,那个头还没有被吃,就看见了佛在那儿坐着,就生欢喜心,这个龙就死了。死了以后,就来到人间做一个男孩子,然后出家做比丘。佛来度化他是这样度化,不是说叫这金翅鸟不要吃这条龙,佛不是这么救;佛就是给牠现出来这种威德,叫牠生欢喜心,就死掉了,然后就出家了,后来出家做比丘得圣道,度化众生是这样度化的。

  「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益」:不是像我们的想法,一定叫牠们不要互相吞噉,这叫教化,不是。佛是说:给牠做对牠有利益的事情,叫做度化。「为之作利益」。 前面这是一个地狱、一个畜生,没有说饿鬼,那么应该是含摄在内了。

  丑五、同事利物(十颂)

  示受于五欲 亦复现行禅 令魔心愦乱 不能得其便

  这是第五科「同事利物」。

  「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这是在人间的事了;菩萨也示现,你从表面上看,他也是贪着「五欲」,爱着这个色声香味触;同时「亦复现行禅」,也表现出来修禅定。其实这个欲和禅定是不能并存的,你若是贪着五欲,就不能够坐禅,你不能得禅定的;如果你要坐禅的话,就不能贪着五欲。这两件事你只能有一样,你不能够兼而有之,不可以这样。现在菩萨又爱着五欲、贪着五欲、享受五欲,而同时还是坐禅。「令魔心愦乱」:这样子就扰乱了魔王,令他心里面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知道菩萨是怎么回事情。「不能得其便」:这个魔王心里面「愦乱」,「愦」就是乱,魔王心里面就乱了,不明白是怎么回事?魔王本来是想要向菩萨捣乱的,现在没有办法下手,得不到机会去恼乱菩萨,菩萨有这种能力。

  火中生莲华 是可谓希有 在欲而行禅 希有亦如是

  这下面说一个譬喻。火里面有莲华出来,这是一个希有的事情。莲华是在水里面、泥土里面有莲华那是正常,在火里面有莲华这件事很少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菩萨能在五欲里面、而还能坐禅,那就是「希有」也是这样子,这是很少有的事情,「希有亦如是」。当然这是已经成功的圣人,那他能这样做。如果有欲的凡夫想要修禅定,这样子是不行的。

  或现作淫女 引诸好色者 先以欲钩牵 后令入佛智

  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有时候做这种事,现出一个「淫女」,然后引导这个男人、好色的人,去引导他。那这什么意思呢?「先以欲钩牵」,来牵引他,然后再教化他入佛道──那么也就是前面说的「行于非道、通达佛道」的意思了,是这个意思。

  或为邑中主 或作商人导 国师及大臣 以佑利众生

  菩萨度化众生,有的时候是为「邑中主」,「邑」就是一个城市、推行国家政策一个区域,或者是个县、或者是个省,在那里做一个政治的领导人,政府的一个高官、有地位的人。「或作商人导」:或者在社会里面是一个大众、做生意的人的一个领导者,社会的一个名流、是有地位的人。「国师及大臣」:或者菩萨有的时候做国王的师父、国王的老师,现出这么一个身分;或者菩萨自己做「大臣」,示现一个大臣身分。做这个干什么呢?「以佑利众生」:来福利一切众生,这样意思。

  诸有贫穷者 现作无尽藏 因以劝导之 令发菩提心

  「诸有」就是社会上很多的贫穷人中,多数生活困难,那么菩萨示现一个大富翁,他有「无尽藏」,无穷无尽的财富,用这些财来救济这些贫苦的人。这个目的是什么呢?「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然后为他宣扬佛法,令他发无上菩提心。先财施、而后法施,他的目的不止于解决现实上的生活问题,最后是让他发无上菩提心,修学佛道。所以这菩萨行菩萨道,他是以佛道为导引众生最后的目标。

  我心憍慢者 为现大力士 消伏诸贡高 令住无上道

  前面说贫穷;现在说有的众生他的「憍慢」心非常大,我慢、瞧不起任何人。那么菩萨怎么样度化这个人呢?菩萨现一个大力量的一个人、有大威力的一个人,「消伏诸贡高」,就把那个高慢的人把他降伏了,他不能高慢了,然后「令住无上道」。

  其有恐惧众 居前而慰安 先施以无畏 后令发道心

  在社会里面、广大的国土里面,有些人有「恐惧」,「居前而慰安」,菩萨现身到他的前面去,来安慰他、令他心安,「你不要恐怖!」「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先布施他没有恐怖,然后为他宣说佛法,让他发无上菩提心。

  或现离淫欲 为五通仙人 开导诸群生 令住戒忍慈

  「或现离淫欲,为五通仙人」:或者这位菩萨他示现一个没有淫欲的一个仙人,有五种神通;那这样子,一定有色界四禅,菩萨示现这么样一个人。「开导诸群生,令住戒忍慈」:这个时候这个世界上没有佛法、也没有贤圣,那么开示教导这些众生,教他们能够持「戒」、不要做恶事;教他们能「忍」辱,人与人之间容易和乐;发「慈」悲心,不要互相杀害。

  这一段文上,鸠摩罗什法师有一段解释:他说这个时候这个世界上没有贤人、没有圣人,所以众生多数是没有远见,都是下劣的人,不能够悟入第一义谛,所以是教化他们「戒忍慈」。这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解释。

  智禅法师传真问题

  师父慈鉴:

  前二次文义已备,然师有所难,还是觉得有必要作一说明。

  (一)叙总义:问答至「无住为本」一段,乃由十二支缘起入到缘起性,为欲显示缘起甚深义故。由缘生的各别事相,转而直探缘起性的普遍法则。由此总相智,正破无明也。十二缘起因果事相的展开,必归结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之相依相生的缘起性。若缺由事及理,不能悟入真实义故。由相及性,弟子以为文含此义也。至此修行理论已完备,而天女问答是又在事上进破其执也。

  (二)依文释:一、「颠倒想孰为本?无住为本」,一切颠倒妄想皆以无住无自性为其自性(本)也。这里颠倒想摄入无明,不必独出,义亦完整。(经文中十二支亦不全具也。)这一句话正是由别相转入总相之关键。若「无住」唯是无明义,何不以「无明」直说?经中「无明」出现多次也。故我以为「无住」非只无明为唯一解也。若俱观两种译本,则「无住」正可是一切缘起法之共相也。前论十二缘起推至颠倒想,今再问其本,则直答诸法之本性,由事及理,不再以相生论也。何以故?欲显甚深义故。一切倒想以无自性为本性,从缘而有,剎那不住,是无住义,正由别相而入总相也。「无住者,则无其本、亦无所住」,无自性则自性空寂,无有本可得,是更从无自性而观入毕竟空了。以相依相生而悟入一切法毕竟空的实相,是大乘所特别发挥的。菩萨入此实相,得离生死之畏,正与经义相顺也。「以无住本立一切法」,「由无其本、无所住故,即能建立一切诸法。至此缘起普遍深刻的内涵被揭示出来。十二支缘生法是事,然要从事观而入理也。事理之相依,是依止义释「本」义故,非论相生义也。缘生法所依缘起之性,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都常如此的。譬如说此法无常为性,若问:无常生此法耶?则非正问也。

  二、遍计以依他为本,是依止义,非取出生义。何以故?有依他而遍计非定生故。然生必依依他,一切染净诸法皆依依他为本也,此依止义能得成立。而此本亦无住无本,正将以依他而入空义故。由依止事而入理,正为悟入缘起体性,是宗趣也。若难:遍计与依他互生,亦应依他以遍计为本。此非吾义,不取生义以为「本」义故,难不成难。何以故?前文缘生事相以相生义问答,至此欲显缘起性故,为由事入理,且论依止根本,不以相生论也。

  还想说明,行文实非有难破他宗之意,只为成立自宗也。乞师慈悲指正。

  弟子智禅顶礼

  2000/11/23

  你们不说话,我还有话说。就是北院的智禅法师关于「无住本立一切法」这一段文,「虚妄分别孰为本?颠倒想为本;颠倒想孰为本?无住为本」就那一段文,他继续还有讨论。我感觉到智禅法师有智慧的人,的确是他会有成就!他若继续努力,他最低限度是个大法师!看他的文学也很好,将来也会有著作,这是毫无疑问

  的事情。但是这一段文的讨论,我还是有一点意见。我们公开的来讨论。

  「前两次的文义已备」,文和义已经具足了、已经完备了…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