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然师有所难,还是觉得有必要作一说明」,还是得要再解释解释。那么他就分出来几段,这里面他是分出两段:第一段是「叙总义」,你看这是他的智慧,他先说个大意,然后再「依文释」。
「问答至『无住为本』一段,乃由十二支缘起入到缘起性,为欲显示缘起甚深义故」,显示缘起的深义。「由缘生的各别事相,转而直探缘起性的普遍法则」,普遍法则那就是第一义空。他这个意思就是,「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虚妄分别孰为本呢?颠倒想为本;颠倒想孰为本呢?无住为本;无住孰为本?无住则无本;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前面一大段都是各别地说它的事情,到最后说「无住为本」的时候就说到诸法毕竟空,诸法毕竟空算是一个普遍的法则。「由此总相智,正破无明也」,「无住」这句话就是毕竟空,无自性、毕竟空是总相的智慧,能破无明,能破这无明烦恼。
「十二缘起因果事相的展开」,「十二缘起」这句话是王恩洋说的,王恩洋说的,我并没有说这句话,我只是根据天台智者大师说,以无明来解释无住,其它的事我并没有说。那么他这上这么说,「必归结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句话非常好,这是《阿含经》有这个话,在其它的经论也是有。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所以就从这里看出来「一切法自性空」。「必归结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之相依相生的缘起性。若缺由事及理,不能悟入真实义故」,你只是说事而不说理,你就不能悟入真实义,就不能悟入第一义谛。
「由相及性,弟子以为文含此义也」,他说这一段文「无住则无本」──「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他说这一段文具足这个意思,诸法毕竟空的意思,他这么解释。
「至此修行理论已经完备了,而天女问答是又在事上进破其执也」,天女那一段实在也是说到理论,说到无所得,「无所得而得」,也是这么说。当然说到很明显的、更深一层的破声闻执,就是声闻人破了我执、而没有破法执,破了烦恼障、没有破所知障;从天女的辩论那一段,就显示出来阿罗汉是没有破法执、没有破所知障这件事。那么,不但是事、而也是有理的。
这一段文是说大意,这个大意就是:「无住为本」这句话是说的诸法毕竟空──就是「普遍的法则」,他用这句话;不能够、不可以不这样解释,你若不这样解释就是不圆满了,他的用意是这个意思。
下边依文解释。「『颠倒想孰为本?无住为本』,一切颠倒妄想皆以无住无自性为其自性」,一切颠倒妄想都是无住无自性是它的自性,颠倒妄想都是无自性的、是无住的,这就叫做「为本」,这叫做「无住为本」,他这么讲。「颠倒想孰为本呢?
无住为本」,就是以无自性为本,无自性就是毕竟空了,毕竟空为本。
「这里颠倒想摄入无明,不必独出」,他的意思,这里说颠倒想就包括无明在内了,不必把无明单独地说出来。他这个意思就是否认了我的解释是不对的,是这样意思。我主张言论自由、主张思想自由,都可以,不同的意见可以讲、可以说。但是这个地方「不必独出,义亦完整」,就是无明已经在里头了,不缺少。
「经文中十二支亦不全具也」,这一段文十二支不具足。头一段「善不善孰为本?身为本;身孰为本?欲贪为本」这一段文,他说十二支不具足,这个话我不同意。「身为本」这个地方,这个「身」就包括老病死了,识、名色,六入、触、受都在内了;「欲贪」为本就是爱、取;我认为十二支是具足了,并不是不具足,当然是没有明显的标出来。
「这一句话正是由别相转入总相的关键」,就是「无住为本」──「颠倒想孰为本?无住为本」这一句话,由别相转入总相。前面都是各别地说,「欲贪为本、虚妄分别为本、颠倒想为本」这是各别地说;这一句话「无住为本」由别入总,就是说一切法毕竟空了。他是这个意思。
「若『无住』唯是无明义,何不以『无明』直说?」若是无住唯是无明义,我倒没有说「唯」,我是说当无明来讲;我不容许用别的解释,我没有说这句话;我只是说这句话当无明来讲。我没有说「唯」,我不是那么独裁、不是那么专制,我不许别人有不同的解释,我没有这样意思。
「若无住唯是无明义,何不以无明直说?」那就不要说无住,说无明好了嘛!这是提出个问题。我在想,那就说无明也是可以,就是「颠倒想孰为本?无明为本」,这可以这样讲嘛,「无明孰为本?无明则为本;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若这样说也是可以;那么为什么没有这样讲、而说无住呢?还可以提出这个问题来问。我回答的意思:若说「无住则无本」,就表示无明有无住义;若是不这样说,只是说无明,只是说无明则「无本」,而没有说「无住」。
这个「住」字和「本」字有什么不同?「住」这个字是依托的意思;譬如说我们在这里住,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的一个寄托的地方,叫做「住」。这个「本」,这个「本」字怎么讲呢?本是根本;或者加一个因,本因,就是以前的因是现在的法的根本。譬如说「身孰为本?欲贪为本」,就是欲贪是它的因,由欲贪的因而得现在的果,这个身体是个果。什么叫做本?因叫做本,现在的果是个末,本末因果。「身孰为本?欲贪为本;欲贪孰为本?虚妄分别为本」,虚妄分别是欲贪的因;「虚妄分别孰为本?颠倒想为本」,由颠倒想而有虚妄分别──所以都是因,是因的意思。也就是,它从那里来的:身从那里来的?身从欲贪来的;虚妄分别从什么地方来的?从颠倒想来的。「本」是它的来处,就是它的因,可以这么解释吧。
这个本和住这么解释。「住」是依托义。但是,譬如说这个树,树依根住,这棵树依树根而住,这样讲可是不同了,可就不同了。根和树对比起来,那不但是依托的意思,它也有依赖它生存的意思。若没有根,这个树还能成就吗?这样子有什么意思?这个「住」是增上缘,「本」是因缘;若分别它们的差别,一个是因缘、一个是增上缘。不过,「虚妄分别孰为本?颠倒想为本」,这个地方还是增上缘;「身孰为本?欲贪为本」,欲贪是身的增上缘,它不是因缘。这个身体的色受想行识另外有种子,但是由欲贪的增上才能出现,这个还是有点差别的。
那么它这个文上说:「若『无住』唯是无明义,何不以『无明』直说?」就是为了显示无明有无住义,所以说无住,而没有直说无明。但是这件事是那个说者的意愿,就是维摩居士他要这么讲,他说「无住为本」,他要这么讲。这么讲,但是大家的解释都不一样!天台智者大师以「无明」来解释。慧远法师用「真心」来解释:无住是谁?是真心,颠倒想是以真心为本,慧远大师他这么解释。而窥基大师以「真如」的意思来解释:「颠倒想孰为本?无住为本」,无住是真如,真如怎么是颠倒想的本呢?是迷真如才有颠倒想的出现,他这么样来圆满这个意思,他解释一下,这么解释。而嘉祥大师他说:诸法本来是没有,妄执为有。颠倒想,就是执有就是颠倒想,颠倒想孰为本?以非有为本,无住是指「非有」说的,非有为有之本;就是颠倒想以非有为本,颠倒想是执着有,他这么解释。每一个人解释都不一样。
不一样,但是我认为智者大师说「无明为本」,和这么多的解释都不冲突,都不冲突。窥基大师说是「迷真如」才有颠倒想的出现,那个「迷」是谁?不就是无明吗!和「真如」的解释也不冲突。以「真心」作解释,真心怎么能出来颠倒想?就是迷了,迷了真心有颠倒想,也是,也不冲突。而嘉祥大师以无住是「非有」的意思,因非有而有,非有怎么会有呢?就是迷了,就还是以无明──你不明白它是毕竟空,你就胡涂了,所以才有一切法的出现。所以用「无明」来解释,和这些解释都不冲突。你那么多的解释,你还要加上无明才能圆满,这个解释才圆满,不然的话,这一切法不能出现。因为现在这个地方是说的什么?说的染缘起!说的是染缘起,这个地方。「虚妄分别孰为本?颠倒想为本」,这不是染污的事情吗?指染污的次第。
那么他问我:「何不以无明直说呢?」这无住就是无明,就直接说无明好了嘛,为什么要说无住呢?我现在是这样回答了。但是我可以问问他,你说无住就是无自性,那么就直接说无自性好了,为什么要说无住呢?我也可以问这句话嘛,那么这是该他回答了,这件事还没能完!这说完了,下面还有事情。
我昨天晚间,其实在我没有时间,我要把〈入不二法门品〉好好用用功──怎么样的学习,没有时间,但是他来这个,我非要看不可,因为今天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就把时间勉强拿出来看他这个。这样意思。
这地方说,「若无住唯是无明义,何不以无明直说?」这个问题我回答了。
「经中无明出现多次也」,出现好多次,「故我以为『无住』非只无明为唯一解也」,这句话说得很客气,他认为「无住」不只是唯一的以无明为解释,还可以作别的解释,这个我同意,大家都可以作不同的解释。但是你不要撞着了!你作各式各样解释,都要各方面能够融通无碍就可以;如果你撞着了,就有问题。
「若俱观两种译本,则『无住』正可是一切缘起法之共相也」,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和玄奘法师的翻译这两种译本,「则『无住』正可是一切缘起法的共相也」,一切缘起法都有无住义,都有无住的意思。
「前论十二缘起推至颠倒想,今再问其本,则直答诸法之本性,由事及理,不再以相生论也」,前面说是「身孰为本?欲贪为本」,欲贪生出来身;「欲贪孰为本?虚妄分别为本」,这是相生的意思,此法由彼法才有的,「此有故彼有」,是这样意思。现在,他说不是了,「则直答诸法的本性」是「无住为本」,无住就是毕竟空的意思;他是这样讲,不以相生的意思来解释这个「本…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