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P24

  ..續本文上一頁。「然師有所難,還是覺得有必要作一說明」,還是得要再解釋解釋。那麼他就分出來幾段,這裏面他是分出兩段:第一段是「敘總義」,你看這是他的智慧,他先說個大意,然後再「依文釋」。

  「問答至『無住爲本』一段,乃由十二支緣起入到緣起性,爲欲顯示緣起甚深義故」,顯示緣起的深義。「由緣生的各別事相,轉而直探緣起性的普遍法則」,普遍法則那就是第一義空。他這個意思就是,「身孰爲本?答曰:欲貪爲本;欲貪孰爲本?答曰:虛妄分別爲本;虛妄分別孰爲本呢?顛倒想爲本;顛倒想孰爲本呢?無住爲本;無住孰爲本?無住則無本;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前面一大段都是各別地說它的事情,到最後說「無住爲本」的時候就說到諸法畢竟空,諸法畢竟空算是一個普遍的法則。「由此總相智,正破無明也」,「無住」這句話就是畢竟空,無自性、畢竟空是總相的智慧,能破無明,能破這無明煩惱。

  「十二緣起因果事相的展開」,「十二緣起」這句話是王恩洋說的,王恩洋說的,我並沒有說這句話,我只是根據天臺智者大師說,以無明來解釋無住,其它的事我並沒有說。那麼他這上這麼說,「必歸結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這句話非常好,這是《阿含經》有這個話,在其它的經論也是有。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所以就從這裏看出來「一切法自性空」。「必歸結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之相依相生的緣起性。若缺由事及理,不能悟入真實義故」,你只是說事而不說理,你就不能悟入真實義,就不能悟入第一義谛。

  「由相及性,弟子以爲文含此義也」,他說這一段文「無住則無本」──「顛倒想孰爲本?答曰:無住爲本,無住孰爲本?答曰:無住則無本」,他說這一段文具足這個意思,諸法畢竟空的意思,他這麼解釋。

  「至此修行理論已經完備了,而天女問答是又在事上進破其執也」,天女那一段實在也是說到理論,說到無所得,「無所得而得」,也是這麼說。當然說到很明顯的、更深一層的破聲聞執,就是聲聞人破了我執、而沒有破法執,破了煩惱障、沒有破所知障;從天女的辯論那一段,就顯示出來阿羅漢是沒有破法執、沒有破所知障這件事。那麼,不但是事、而也是有理的。

  這一段文是說大意,這個大意就是:「無住爲本」這句話是說的諸法畢竟空──就是「普遍的法則」,他用這句話;不能夠、不可以不這樣解釋,你若不這樣解釋就是不圓滿了,他的用意是這個意思。

  下邊依文解釋。「『顛倒想孰爲本?無住爲本』,一切顛倒妄想皆以無住無自性爲其自性」,一切顛倒妄想都是無住無自性是它的自性,顛倒妄想都是無自性的、是無住的,這就叫做「爲本」,這叫做「無住爲本」,他這麼講。「顛倒想孰爲本呢?

  無住爲本」,就是以無自性爲本,無自性就是畢竟空了,畢竟空爲本。

  「這裏顛倒想攝入無明,不必獨出」,他的意思,這裏說顛倒想就包括無明在內了,不必把無明單獨地說出來。他這個意思就是否認了我的解釋是不對的,是這樣意思。我主張言論自由、主張思想自由,都可以,不同的意見可以講、可以說。但是這個地方「不必獨出,義亦完整」,就是無明已經在裏頭了,不缺少。

  「經文中十二支亦不全具也」,這一段文十二支不具足。頭一段「善不善孰爲本?身爲本;身孰爲本?欲貪爲本」這一段文,他說十二支不具足,這個話我不同意。「身爲本」這個地方,這個「身」就包括老病死了,識、名色,六入、觸、受都在內了;「欲貪」爲本就是愛、取;我認爲十二支是具足了,並不是不具足,當然是沒有明顯的標出來。

  「這一句話正是由別相轉入總相的關鍵」,就是「無住爲本」──「顛倒想孰爲本?無住爲本」這一句話,由別相轉入總相。前面都是各別地說,「欲貪爲本、虛妄分別爲本、顛倒想爲本」這是各別地說;這一句話「無住爲本」由別入總,就是說一切法畢竟空了。他是這個意思。

  「若『無住』唯是無明義,何不以『無明』直說?」若是無住唯是無明義,我倒沒有說「唯」,我是說當無明來講;我不容許用別的解釋,我沒有說這句話;我只是說這句話當無明來講。我沒有說「唯」,我不是那麼獨裁、不是那麼專製,我不許別人有不同的解釋,我沒有這樣意思。

  「若無住唯是無明義,何不以無明直說?」那就不要說無住,說無明好了嘛!這是提出個問題。我在想,那就說無明也是可以,就是「顛倒想孰爲本?無明爲本」,這可以這樣講嘛,「無明孰爲本?無明則爲本;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若這樣說也是可以;那麼爲什麼沒有這樣講、而說無住呢?還可以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回答的意思:若說「無住則無本」,就表示無明有無住義;若是不這樣說,只是說無明,只是說無明則「無本」,而沒有說「無住」。

  這個「住」字和「本」字有什麼不同?「住」這個字是依托的意思;譬如說我們在這裏住,這個地方就是我們的一個寄托的地方,叫做「住」。這個「本」,這個「本」字怎麼講呢?本是根本;或者加一個因,本因,就是以前的因是現在的法的根本。譬如說「身孰爲本?欲貪爲本」,就是欲貪是它的因,由欲貪的因而得現在的果,這個身體是個果。什麼叫做本?因叫做本,現在的果是個末,本末因果。「身孰爲本?欲貪爲本;欲貪孰爲本?虛妄分別爲本」,虛妄分別是欲貪的因;「虛妄分別孰爲本?顛倒想爲本」,由顛倒想而有虛妄分別──所以都是因,是因的意思。也就是,它從那裏來的:身從那裏來的?身從欲貪來的;虛妄分別從什麼地方來的?從顛倒想來的。「本」是它的來處,就是它的因,可以這麼解釋吧。

  這個本和住這麼解釋。「住」是依托義。但是,譬如說這個樹,樹依根住,這棵樹依樹根而住,這樣講可是不同了,可就不同了。根和樹對比起來,那不但是依托的意思,它也有依賴它生存的意思。若沒有根,這個樹還能成就嗎?這樣子有什麼意思?這個「住」是增上緣,「本」是因緣;若分別它們的差別,一個是因緣、一個是增上緣。不過,「虛妄分別孰爲本?顛倒想爲本」,這個地方還是增上緣;「身孰爲本?欲貪爲本」,欲貪是身的增上緣,它不是因緣。這個身體的色受想行識另外有種子,但是由欲貪的增上才能出現,這個還是有點差別的。

  那麼它這個文上說:「若『無住』唯是無明義,何不以『無明』直說?」就是爲了顯示無明有無住義,所以說無住,而沒有直說無明。但是這件事是那個說者的意願,就是維摩居士他要這麼講,他說「無住爲本」,他要這麼講。這麼講,但是大家的解釋都不一樣!天臺智者大師以「無明」來解釋。慧遠法師用「真心」來解釋:無住是誰?是真心,顛倒想是以真心爲本,慧遠大師他這麼解釋。而窺基大師以「真如」的意思來解釋:「顛倒想孰爲本?無住爲本」,無住是真如,真如怎麼是顛倒想的本呢?是迷真如才有顛倒想的出現,他這麼樣來圓滿這個意思,他解釋一下,這麼解釋。而嘉祥大師他說:諸法本來是沒有,妄執爲有。顛倒想,就是執有就是顛倒想,顛倒想孰爲本?以非有爲本,無住是指「非有」說的,非有爲有之本;就是顛倒想以非有爲本,顛倒想是執著有,他這麼解釋。每一個人解釋都不一樣。

  不一樣,但是我認爲智者大師說「無明爲本」,和這麼多的解釋都不沖突,都不沖突。窺基大師說是「迷真如」才有顛倒想的出現,那個「迷」是誰?不就是無明嗎!和「真如」的解釋也不沖突。以「真心」作解釋,真心怎麼能出來顛倒想?就是迷了,迷了真心有顛倒想,也是,也不沖突。而嘉祥大師以無住是「非有」的意思,因非有而有,非有怎麼會有呢?就是迷了,就還是以無明──你不明白它是畢竟空,你就胡塗了,所以才有一切法的出現。所以用「無明」來解釋,和這些解釋都不沖突。你那麼多的解釋,你還要加上無明才能圓滿,這個解釋才圓滿,不然的話,這一切法不能出現。因爲現在這個地方是說的什麼?說的染緣起!說的是染緣起,這個地方。「虛妄分別孰爲本?顛倒想爲本」,這不是染汙的事情嗎?指染汙的次第。

  那麼他問我:「何不以無明直說呢?」這無住就是無明,就直接說無明好了嘛,爲什麼要說無住呢?我現在是這樣回答了。但是我可以問問他,你說無住就是無自性,那麼就直接說無自性好了,爲什麼要說無住呢?我也可以問這句話嘛,那麼這是該他回答了,這件事還沒能完!這說完了,下面還有事情。

  我昨天晚間,其實在我沒有時間,我要把〈入不二法門品〉好好用用功──怎麼樣的學習,沒有時間,但是他來這個,我非要看不可,因爲今天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就把時間勉強拿出來看他這個。這樣意思。

  這地方說,「若無住唯是無明義,何不以無明直說?」這個問題我回答了。

  「經中無明出現多次也」,出現好多次,「故我以爲『無住』非只無明爲唯一解也」,這句話說得很客氣,他認爲「無住」不只是唯一的以無明爲解釋,還可以作別的解釋,這個我同意,大家都可以作不同的解釋。但是你不要撞著了!你作各式各樣解釋,都要各方面能夠融通無礙就可以;如果你撞著了,就有問題。

  「若俱觀兩種譯本,則『無住』正可是一切緣起法之共相也」,就是鸠摩羅什法師的翻譯和玄奘法師的翻譯這兩種譯本,「則『無住』正可是一切緣起法的共相也」,一切緣起法都有無住義,都有無住的意思。

  「前論十二緣起推至顛倒想,今再問其本,則直答諸法之本性,由事及理,不再以相生論也」,前面說是「身孰爲本?欲貪爲本」,欲貪生出來身;「欲貪孰爲本?虛妄分別爲本」,這是相生的意思,此法由彼法才有的,「此有故彼有」,是這樣意思。現在,他說不是了,「則直答諸法的本性」是「無住爲本」,無住就是畢竟空的意思;他是這樣講,不以相生的意思來解釋這個「本…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