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P23

  ..續本文上一頁是平等的。原來是不平等,就是一方面特別強、一方面弱一點,這個時候菩薩示現叫它平等,叫軟弱的這一方面力量也加強了,和強的那一方面是平等,這樣子就容易和。他有把握消滅對方的時候,他多數不讓步的,多數是這樣子;若大家的力量差不多的時候,他沒有戰勝的把握,他就得讓步,互相是讓的,所以菩薩「立之以等力」。玄奘法師翻的《說無垢稱經》,他不翻這個「立」,他翻個「示現」,本來他們是不平等,但是菩薩示現叫它平等。

  「菩薩現威勢,降伏使和安」:這個時候菩薩現出來廣大的威力,來降伏這兩方面人,叫他們和平,不要戰爭,和平了就安樂了,就沒有事,打仗有什麼好呢?不打不是很好嗎?所以菩薩的慈悲也做這種事情。

  醜四、拔地獄畜生苦(二頌)

  一切國土中 諸有地獄處 辄往到于彼 勉濟其苦惱

  這是第四科「拔地獄畜生苦」。「一切國土」裏邊都有地獄的地方。有人解釋,就是在地球的中心那地方是地獄。「辄往到于彼」:「辄」就是「即」,辄者即也,菩薩就到那個地方去。「勉濟其苦惱」:拔救衆生、地獄衆生的苦惱,解脫他們的苦惱。

  一切國土中 畜生相食噉 皆現生于彼 爲之作利益

  這個衆生的世界,有叁惡道衆生,這個是指「畜生」。這個畜生和畜生互「相食噉」,「皆現生于彼,爲之作利益」:「畜生相食噉」這是很苦惱的事情,菩薩也到那個地方去,爲他們作利益的事情。

  我看經上說到一個小小的故事,就是金翅鳥到大海裏面抓住一條龍,金翅鳥吃龍的時候是從尾巴吃,從尾巴吃這條龍。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就在須彌山下邊的一個地方,就在那兒坐著。正好那個龍,那個頭還沒有被吃,就看見了佛在那兒坐著,就生歡喜心,這個龍就死了。死了以後,就來到人間做一個男孩子,然後出家做比丘。佛來度化他是這樣度化,不是說叫這金翅鳥不要吃這條龍,佛不是這麼救;佛就是給牠現出來這種威德,叫牠生歡喜心,就死掉了,然後就出家了,後來出家做比丘得聖道,度化衆生是這樣度化的。

  「皆現生于彼,爲之作利益」:不是像我們的想法,一定叫牠們不要互相吞噉,這叫教化,不是。佛是說:給牠做對牠有利益的事情,叫做度化。「爲之作利益」。 前面這是一個地獄、一個畜生,沒有說餓鬼,那麼應該是含攝在內了。

  醜五、同事利物(十頌)

  示受于五欲 亦複現行禅 令魔心愦亂 不能得其便

  這是第五科「同事利物」。

  「示受于五欲,亦複現行禅」:這是在人間的事了;菩薩也示現,你從表面上看,他也是貪著「五欲」,愛著這個色聲香味觸;同時「亦複現行禅」,也表現出來修禅定。其實這個欲和禅定是不能並存的,你若是貪著五欲,就不能夠坐禅,你不能得禅定的;如果你要坐禅的話,就不能貪著五欲。這兩件事你只能有一樣,你不能夠兼而有之,不可以這樣。現在菩薩又愛著五欲、貪著五欲、享受五欲,而同時還是坐禅。「令魔心愦亂」:這樣子就擾亂了魔王,令他心裏面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不知道菩薩是怎麼回事情。「不能得其便」:這個魔王心裏面「愦亂」,「愦」就是亂,魔王心裏面就亂了,不明白是怎麼回事?魔王本來是想要向菩薩搗亂的,現在沒有辦法下手,得不到機會去惱亂菩薩,菩薩有這種能力。

  火中生蓮華 是可謂希有 在欲而行禅 希有亦如是

  這下面說一個譬喻。火裏面有蓮華出來,這是一個希有的事情。蓮華是在水裏面、泥土裏面有蓮華那是正常,在火裏面有蓮華這件事很少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菩薩能在五欲裏面、而還能坐禅,那就是「希有」也是這樣子,這是很少有的事情,「希有亦如是」。當然這是已經成功的聖人,那他能這樣做。如果有欲的凡夫想要修禅定,這樣子是不行的。

  或現作淫女 引諸好色者 先以欲鈎牽 後令入佛智

  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他有時候做這種事,現出一個「淫女」,然後引導這個男人、好色的人,去引導他。那這什麼意思呢?「先以欲鈎牽」,來牽引他,然後再教化他入佛道──那麼也就是前面說的「行于非道、通達佛道」的意思了,是這個意思。

  或爲邑中主 或作商人導 國師及大臣 以佑利衆生

  菩薩度化衆生,有的時候是爲「邑中主」,「邑」就是一個城市、推行國家政策一個區域,或者是個縣、或者是個省,在那裏做一個政治的領導人,政府的一個高官、有地位的人。「或作商人導」:或者在社會裏面是一個大衆、做生意的人的一個領導者,社會的一個名流、是有地位的人。「國師及大臣」:或者菩薩有的時候做國王的師父、國王的老師,現出這麼一個身分;或者菩薩自己做「大臣」,示現一個大臣身分。做這個幹什麼呢?「以佑利衆生」:來福利一切衆生,這樣意思。

  諸有貧窮者 現作無盡藏 因以勸導之 令發菩提心

  「諸有」就是社會上很多的貧窮人中,多數生活困難,那麼菩薩示現一個大富翁,他有「無盡藏」,無窮無盡的財富,用這些財來救濟這些貧苦的人。這個目的是什麼呢?「因以勸導之,令發菩提心」:然後爲他宣揚佛法,令他發無上菩提心。先財施、而後法施,他的目的不止于解決現實上的生活問題,最後是讓他發無上菩提心,修學佛道。所以這菩薩行菩薩道,他是以佛道爲導引衆生最後的目標。

  我心憍慢者 爲現大力士 消伏諸貢高 令住無上道

  前面說貧窮;現在說有的衆生他的「憍慢」心非常大,我慢、瞧不起任何人。那麼菩薩怎麼樣度化這個人呢?菩薩現一個大力量的一個人、有大威力的一個人,「消伏諸貢高」,就把那個高慢的人把他降伏了,他不能高慢了,然後「令住無上道」。

  其有恐懼衆 居前而慰安 先施以無畏 後令發道心

  在社會裏面、廣大的國土裏面,有些人有「恐懼」,「居前而慰安」,菩薩現身到他的前面去,來安慰他、令他心安,「你不要恐怖!」「先施以無畏,後令發道心」:先布施他沒有恐怖,然後爲他宣說佛法,讓他發無上菩提心。

  或現離淫欲 爲五通仙人 開導諸群生 令住戒忍慈

  「或現離淫欲,爲五通仙人」:或者這位菩薩他示現一個沒有淫欲的一個仙人,有五種神通;那這樣子,一定有色界四禅,菩薩示現這麼樣一個人。「開導諸群生,令住戒忍慈」:這個時候這個世界上沒有佛法、也沒有賢聖,那麼開示教導這些衆生,教他們能夠持「戒」、不要做惡事;教他們能「忍」辱,人與人之間容易和樂;發「慈」悲心,不要互相殺害。

  這一段文上,鸠摩羅什法師有一段解釋:他說這個時候這個世界上沒有賢人、沒有聖人,所以衆生多數是沒有遠見,都是下劣的人,不能夠悟入第一義谛,所以是教化他們「戒忍慈」。這是鸠摩羅什法師的解釋。

  智禅法師傳真問題

  師父慈鑒:

  前二次文義已備,然師有所難,還是覺得有必要作一說明。

  (一)敘總義:問答至「無住爲本」一段,乃由十二支緣起入到緣起性,爲欲顯示緣起甚深義故。由緣生的各別事相,轉而直探緣起性的普遍法則。由此總相智,正破無明也。十二緣起因果事相的展開,必歸結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之相依相生的緣起性。若缺由事及理,不能悟入真實義故。由相及性,弟子以爲文含此義也。至此修行理論已完備,而天女問答是又在事上進破其執也。

  (二)依文釋:一、「顛倒想孰爲本?無住爲本」,一切顛倒妄想皆以無住無自性爲其自性(本)也。這裏顛倒想攝入無明,不必獨出,義亦完整。(經文中十二支亦不全具也。)這一句話正是由別相轉入總相之關鍵。若「無住」唯是無明義,何不以「無明」直說?經中「無明」出現多次也。故我以爲「無住」非只無明爲唯一解也。若俱觀兩種譯本,則「無住」正可是一切緣起法之共相也。前論十二緣起推至顛倒想,今再問其本,則直答諸法之本性,由事及理,不再以相生論也。何以故?欲顯甚深義故。一切倒想以無自性爲本性,從緣而有,剎那不住,是無住義,正由別相而入總相也。「無住者,則無其本、亦無所住」,無自性則自性空寂,無有本可得,是更從無自性而觀入畢竟空了。以相依相生而悟入一切法畢竟空的實相,是大乘所特別發揮的。菩薩入此實相,得離生死之畏,正與經義相順也。「以無住本立一切法」,「由無其本、無所住故,即能建立一切諸法。至此緣起普遍深刻的內涵被揭示出來。十二支緣生法是事,然要從事觀而入理也。事理之相依,是依止義釋「本」義故,非論相生義也。緣生法所依緣起之性,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都常如此的。譬如說此法無常爲性,若問:無常生此法耶?則非正問也。

  二、遍計以依他爲本,是依止義,非取出生義。何以故?有依他而遍計非定生故。然生必依依他,一切染淨諸法皆依依他爲本也,此依止義能得成立。而此本亦無住無本,正將以依他而入空義故。由依止事而入理,正爲悟入緣起體性,是宗趣也。若難:遍計與依他互生,亦應依他以遍計爲本。此非吾義,不取生義以爲「本」義故,難不成難。何以故?前文緣生事相以相生義問答,至此欲顯緣起性故,爲由事入理,且論依止根本,不以相生論也。

  還想說明,行文實非有難破他宗之意,只爲成立自宗也。乞師慈悲指正。

  弟子智禅頂禮

  2000/11/23

  你們不說話,我還有話說。就是北院的智禅法師關于「無住本立一切法」這一段文,「虛妄分別孰爲本?顛倒想爲本;顛倒想孰爲本?無住爲本」就那一段文,他繼續還有討論。我感覺到智禅法師有智慧的人,的確是他會有成就!他若繼續努力,他最低限度是個大法師!看他的文學也很好,將來也會有著作,這是毫無疑問

  的事情。但是這一段文的討論,我還是有一點意見。我們公開的來討論。

  「前兩次的文義已備」,文和義已經具足了、已經完備了…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