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P17

  ..续本文上一页但是还有习气。若从烦恼障清净了,也可以称之为无垢;可是所知障还在嘛,也可以说有垢!就是展转的不同了,那要继续地不断地沐浴了。

  象马五通驰 大乘以为车 调御以一心 游于八正路

  「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五通」就是没有漏尽通;譬如说这个菩萨断除烦恼障了,所知障还没断,就可以说你还没有漏尽通,只有五通。而这个「象」,大象的力量是强过马,或者大「象」譬喻神足通,其它的通譬喻是「马」。这五通驰,「驰」就是很快,跑得很快。这个法身菩萨,那么退让一步就没得到漏尽通,就是佛才是得漏尽通。法身菩萨在十方世界普度众生,众生有所求于他,他一念之间就到了,一念之间就到,不是很慢,那就不叫做「驰」,这个「驰」就是很快的。

  我头几天听到一个人讲个故事给我听,就是有位法师(这是南院)到北院去拿录像带,驾这个车,那时候路途上有雪嘛,这个车走到那坡上,你虽然还在加油,但这个车就向后退,它不向前进,就是有这个事情。后来这个驾车的人就是念观世音菩萨念了三声,这个车就向前走了,就不后退,这事不可思议!你看,你这样一诚心地求菩萨,立刻就有效,那真是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小乘佛教学者说大乘非佛说,不相信这件事,我们不在乎他这件事,我们相信大乘佛法是佛说!

  「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这还是这个问题;这个车是运载的意思,就是这位菩萨以大乘佛法运载一切众生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去,所以叫做「车」。那个「乘」字就是车。那当然是劝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到无上菩提,这就是「车」。

  「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调御」这两个字,实在是形容用功的那个相貌,你用功的时候。你若是驾车的时候,车上面有马在拉这个车,你若是「调御」这个马,叫牠快、或者是叫牠慢;牠慢了,你叫牠快;或者牠快了,你叫牠慢,就是你要调御、调,这样调;或者这个道路走得不对也要调,快慢也要调。现在这个「调御」是调御自己的心,调御这一念心。譬如说我们修止观的人,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若是心里头有一点沉没,你要举,要发动你的心力,叫它明利,不要沉没、昏沉;或者是散乱了,散乱不可以,要把它制服,叫它不要乱;它若是正合适,这时候也不散乱、也不沉没,那么你就随顺这个境界向前去,就是这样调,叫它合适,「调御以一心」。或者说是「一心」就是三摩地、就是三昧,说这位菩萨在三昧里边,弘扬佛法、教化众生,名为「调御」,也可以这么说,那就是利益众生了,利他。

  「游于八正路」:驾这个车在八正道这里走,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精进、正定这八个,就是戒定慧;「游于八正道」。

  相具以严容 众好饰其姿 惭愧之上服 深心为华鬘

  「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维摩居士他用三十二相(都圆满了)来庄严自己的这个身相。「众好饰其姿」:八十种好来庄严他的身体。而不是像世人穿个好衣服、戴上什么花,这样子庄严自己,维摩居士不是这样。

  「惭愧之上服,深心为华鬘」:这个「惭愧之上服」也是有深浅。浅一点说,「服」就是衣服穿在身上。当然我们说,冷了所以我要穿衣服保暖,或者怎么说出个理由;另外一个理由,因为我们这个身体不庄严、很丑陋,要用服把它包起来,别人就看不见我这个丑陋的形相,所以叫做「服」,这衣服是这个意思。

  「惭愧」是什么意思呢?「惭愧」,就是我若做错误事情,心里面羞耻,所以有惭愧心,不敢做恶事,就把这一切的恶事都遮蔽住了。有惭愧心不敢做一切恶事,这个惭愧能把这个恶、罪过把它驱逐出去,能消除一切恶事;穿上衣服,就是能遮蔽住一切的丑陋,是这样意思。

  这样意思呢,如果(假设的话),假设这个人没有惭愧心,那他就会做很多很多的恶事,那就譬喻不穿衣服,就有这个味道,有这个意思。我们若用功修行的话,你要注意!用功修行的话,如果你作梦,作梦的时候身体没有衣服,那就佛菩萨诃斥你了,诃斥你的意思,诃斥的意思。诃斥什么?就是诃斥你没有惭愧了!可以这么解释这件事。

  若再高一点解释,说是你已经得了初欢喜地,你见了圣道、是圣人了,但是你初得欢喜地的时候,你所见的第一义谛是一少分,你对那个大光明的第一义谛,你感觉:「哎呀!我还有所不足」,那也就是有惭愧心了!说我看见佛,佛是大修行人,

  修行圆满了,但是我还不行。第一义谛是理,佛是人;你见到佛会有惭愧心,「唉呀!我有所不足」;见到第一义谛,「我有所不足」,那叫做「惭愧」──那指圣人说。所以「惭愧之上服」这句话也可以通深通浅。

  「深心为华鬘」:「深心为华鬘」这个「深心」也可以通深通浅。浅一点说,就是我们对于佛法有坚定的信心,任何人说什么样的话、讲什么样的道理,不能动摇我对于佛法的信心,那叫做深心。或者说是你见第一义谛了,你有无分别的智慧了,这时候叫做「深心」。在《金刚般若论》──无著菩萨《金刚般若论》上他有一句话,他说:你得到了根本无分别智的时候,你的世智无颠倒转!你若得到根本无分别智了,你的世智──就是你去观察世间上这一切事情、这些众生的杂染的事情、或者佛法的清净的事情,你去观察思惟、或者发表言论的话,因为你有根本无分别智,使令你的世智不犯错误,那么那就叫做「深心」,也可以,这是圣人的境界了。

  你成就了这样的深心,你就能做很多很多的功德。有了深心的时候,你有深妙的信心的时候,你就感觉到不敢做恶事,一定做种种功德来庄严自己。所以深心(有深刻的信心)做种种功德来庄严自己,就像一个人用华鬘戴在自己的头上,感觉到美,就是这样意思,那么这是按照一般的境界说。深刻一点,这些大菩萨境界,他那个般若波罗蜜和大悲心广做功德为华鬘,来庄严自己。

  有人作梦(我再说一个梦的事情;你们不说话,我说一段话)梦见比丘尼生孩子,这是怎么回事?问我,我就回答他:如果你是修止观的人的话,那这个梦表示你要得圣道了!比丘尼是不生孩子的,这个「不生」就是你修学圣道的时候观一切法不生,而这个智慧成就了,就是比丘尼生孩子。这样解释,我解释这个梦,我这么解释。但你若不是修行人,那另一回事;你不是修行人那就不必这么说,那你颠倒妄想,那是另一回事。

  问:院长慈悲!我昨天问了问题之后,回去重新再把我们上课这几天的内容再思惟一下,有一点比较清楚的眉目。今天上到维摩诘他把他的眷属还有所有的资具,用无漏法的一种现象表露出来,看到这一段,我内心也是相当的法喜,因为这里已经是把前面维摩诘开始生病的时候,他的眷属还有他的资具、什么啊,那只是一种说理,那么在后面这边已经把它整个内容非常圆满地诠释出来,所以我看到这里也是觉得很高兴。昨天我问了几个问题,回去的时候再重新思惟,有一点眉目,就是说,譬如说我提到菩萨,维摩诘他在这里面提到,菩萨一个示现,他以贪欲心行贪欲,然后心不在染,这样的一个境界,以及前面说他用非道通达佛道,这样两个层面显示菩萨。那么我们如果用一般常有的现实人间的这种心情去看待的话,显然是有一种不合理。因为我仔细把它看起

  来,这是菩萨在无漏清净法身的一种示现,就像今天院长说,他是根本无分别智的一种化现。所以站在这样的立场来看,他做这些事情,我们也曾经提到,这是一种清净心,所以他不为之过。那么从这样看起来,他从根本无分别智示现这样的法界缘起的话,应该站在菩萨位子上那是后得智,对不对?那是无漏法的一种显示。只是我昨天要说的就是。但是我们众生的心性,还是站在有为的染污法的立场上,那么以菩萨的根本无漏的无分别智,好像彼此之间位子上是相当的悬殊。我要说的就是说,我们众生很难别辨菩萨这种无漏清净法的示现。我昨天要表达的是这个,这是一个。

  另外一个就是说,我从这里面看到,我昨天也提到,如果在这边是菩萨的化现,他是八地以上的无生法忍,那么在家众他能不能达到八地以上的无生法忍?这是我一直的疑惑。那昨天院长是说,按理说,八地以上的无生法忍是比三果圣人以及四果阿罗汉还超过许多,这是一个说法。但是真正整个内容,如果思惟起来,其实不然。因为在这里,这是菩萨的一种示现,那么他从根本智到后得智都是用于无漏的示现法,那么他在示现当中他没有分,他可以应化身而示现,譬如他可以示现烦恼、而他不在染,他可以示现在家众或者是比丘。这样说来的话,这种示现是不决定的,不能说在家众他可以达到八地以上的无生法忍。那么我要说的是,如果就我们此生一期的生命体来说,他修行的一个过程,在家众他可以达到这样的八地以上的无生法忍,这倒是一个疑惑。

  答:这个是那样。有三大阿僧祇劫:从八地到成佛一大阿僧祇劫,从初地到八地又是一大阿僧祇劫,初地之前那个资粮位和暖顶忍又是一大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内,这个佛教徒他发无上菩提心,如果是一开始就是在凡夫的时候就发无上菩提心,这么长的时间内,一定是做过出家人、也是做过在家居士,但是展转不断地栽培善根,一直地有进步。那么说是他在家居士得第八地菩萨,这句话不成立,不成立。因为由初地到二地可能要经过多少时间的,也可能多少生,在初地多少生、在二地多少生,很久很久。这当然有的时候做出家人、有的时候做在家居士。但是做出家人也好、做在家居士也好,他是圣人,他初地、二地都是圣人,是这样、这么说。说这个在家居士他到了第八地菩萨,不应该这么讲话,不应该这么说,不应该。 并且我们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它那上面说到初地菩萨,如果是在家菩萨,他心里面常常想要出家,不愿意做在家居士。你看,初地是圣人,…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