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P17

  ..續本文上一頁但是還有習氣。若從煩惱障清淨了,也可以稱之爲無垢;可是所知障還在嘛,也可以說有垢!就是展轉的不同了,那要繼續地不斷地沐浴了。

  象馬五通馳 大乘以爲車 調禦以一心 遊于八正路

  「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爲車」:「五通」就是沒有漏盡通;譬如說這個菩薩斷除煩惱障了,所知障還沒斷,就可以說你還沒有漏盡通,只有五通。而這個「象」,大象的力量是強過馬,或者大「象」譬喻神足通,其它的通譬喻是「馬」。這五通馳,「馳」就是很快,跑得很快。這個法身菩薩,那麼退讓一步就沒得到漏盡通,就是佛才是得漏盡通。法身菩薩在十方世界普度衆生,衆生有所求于他,他一念之間就到了,一念之間就到,不是很慢,那就不叫做「馳」,這個「馳」就是很快的。

  我頭幾天聽到一個人講個故事給我聽,就是有位法師(這是南院)到北院去拿錄像帶,駕這個車,那時候路途上有雪嘛,這個車走到那坡上,你雖然還在加油,但這個車就向後退,它不向前進,就是有這個事情。後來這個駕車的人就是念觀世音菩薩念了叁聲,這個車就向前走了,就不後退,這事不可思議!你看,你這樣一誠心地求菩薩,立刻就有效,那真是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小乘佛教學者說大乘非佛說,不相信這件事,我們不在乎他這件事,我們相信大乘佛法是佛說!

  「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爲車」,這還是這個問題;這個車是運載的意思,就是這位菩薩以大乘佛法運載一切衆生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去,所以叫做「車」。那個「乘」字就是車。那當然是勸一切衆生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到無上菩提,這就是「車」。

  「調禦以一心,遊于八正路」:「調禦」這兩個字,實在是形容用功的那個相貌,你用功的時候。你若是駕車的時候,車上面有馬在拉這個車,你若是「調禦」這個馬,叫牠快、或者是叫牠慢;牠慢了,你叫牠快;或者牠快了,你叫牠慢,就是你要調禦、調,這樣調;或者這個道路走得不對也要調,快慢也要調。現在這個「調禦」是調禦自己的心,調禦這一念心。譬如說我們修止觀的人,很容易明白這個道理。若是心裏頭有一點沈沒,你要舉,要發動你的心力,叫它明利,不要沈沒、昏沈;或者是散亂了,散亂不可以,要把它製服,叫它不要亂;它若是正合適,這時候也不散亂、也不沈沒,那麼你就隨順這個境界向前去,就是這樣調,叫它合適,「調禦以一心」。或者說是「一心」就是叁摩地、就是叁昧,說這位菩薩在叁昧裏邊,弘揚佛法、教化衆生,名爲「調禦」,也可以這麼說,那就是利益衆生了,利他。

  「遊于八正路」:駕這個車在八正道這裏走,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精進、正定這八個,就是戒定慧;「遊于八正道」。

  相具以嚴容 衆好飾其姿 慚愧之上服 深心爲華鬘

  「相具以嚴容,衆好飾其姿」:維摩居士他用叁十二相(都圓滿了)來莊嚴自己的這個身相。「衆好飾其姿」:八十種好來莊嚴他的身體。而不是像世人穿個好衣服、戴上什麼花,這樣子莊嚴自己,維摩居士不是這樣。

  「慚愧之上服,深心爲華鬘」:這個「慚愧之上服」也是有深淺。淺一點說,「服」就是衣服穿在身上。當然我們說,冷了所以我要穿衣服保暖,或者怎麼說出個理由;另外一個理由,因爲我們這個身體不莊嚴、很醜陋,要用服把它包起來,別人就看不見我這個醜陋的形相,所以叫做「服」,這衣服是這個意思。

  「慚愧」是什麼意思呢?「慚愧」,就是我若做錯誤事情,心裏面羞恥,所以有慚愧心,不敢做惡事,就把這一切的惡事都遮蔽住了。有慚愧心不敢做一切惡事,這個慚愧能把這個惡、罪過把它驅逐出去,能消除一切惡事;穿上衣服,就是能遮蔽住一切的醜陋,是這樣意思。

  這樣意思呢,如果(假設的話),假設這個人沒有慚愧心,那他就會做很多很多的惡事,那就譬喻不穿衣服,就有這個味道,有這個意思。我們若用功修行的話,你要注意!用功修行的話,如果你作夢,作夢的時候身體沒有衣服,那就佛菩薩诃斥你了,诃斥你的意思,诃斥的意思。诃斥什麼?就是诃斥你沒有慚愧了!可以這麼解釋這件事。

  若再高一點解釋,說是你已經得了初歡喜地,你見了聖道、是聖人了,但是你初得歡喜地的時候,你所見的第一義谛是一少分,你對那個大光明的第一義谛,你感覺:「哎呀!我還有所不足」,那也就是有慚愧心了!說我看見佛,佛是大修行人,

  修行圓滿了,但是我還不行。第一義谛是理,佛是人;你見到佛會有慚愧心,「唉呀!我有所不足」;見到第一義谛,「我有所不足」,那叫做「慚愧」──那指聖人說。所以「慚愧之上服」這句話也可以通深通淺。

  「深心爲華鬘」:「深心爲華鬘」這個「深心」也可以通深通淺。淺一點說,就是我們對于佛法有堅定的信心,任何人說什麼樣的話、講什麼樣的道理,不能動搖我對于佛法的信心,那叫做深心。或者說是你見第一義谛了,你有無分別的智慧了,這時候叫做「深心」。在《金剛般若論》──無著菩薩《金剛般若論》上他有一句話,他說:你得到了根本無分別智的時候,你的世智無顛倒轉!你若得到根本無分別智了,你的世智──就是你去觀察世間上這一切事情、這些衆生的雜染的事情、或者佛法的清淨的事情,你去觀察思惟、或者發表言論的話,因爲你有根本無分別智,使令你的世智不犯錯誤,那麼那就叫做「深心」,也可以,這是聖人的境界了。

  你成就了這樣的深心,你就能做很多很多的功德。有了深心的時候,你有深妙的信心的時候,你就感覺到不敢做惡事,一定做種種功德來莊嚴自己。所以深心(有深刻的信心)做種種功德來莊嚴自己,就像一個人用華鬘戴在自己的頭上,感覺到美,就是這樣意思,那麼這是按照一般的境界說。深刻一點,這些大菩薩境界,他那個般若波羅蜜和大悲心廣做功德爲華鬘,來莊嚴自己。

  有人作夢(我再說一個夢的事情;你們不說話,我說一段話)夢見比丘尼生孩子,這是怎麼回事?問我,我就回答他:如果你是修止觀的人的話,那這個夢表示你要得聖道了!比丘尼是不生孩子的,這個「不生」就是你修學聖道的時候觀一切法不生,而這個智慧成就了,就是比丘尼生孩子。這樣解釋,我解釋這個夢,我這麼解釋。但你若不是修行人,那另一回事;你不是修行人那就不必這麼說,那你顛倒妄想,那是另一回事。

  問:院長慈悲!我昨天問了問題之後,回去重新再把我們上課這幾天的內容再思惟一下,有一點比較清楚的眉目。今天上到維摩诘他把他的眷屬還有所有的資具,用無漏法的一種現象表露出來,看到這一段,我內心也是相當的法喜,因爲這裏已經是把前面維摩诘開始生病的時候,他的眷屬還有他的資具、什麼啊,那只是一種說理,那麼在後面這邊已經把它整個內容非常圓滿地诠釋出來,所以我看到這裏也是覺得很高興。昨天我問了幾個問題,回去的時候再重新思惟,有一點眉目,就是說,譬如說我提到菩薩,維摩诘他在這裏面提到,菩薩一個示現,他以貪欲心行貪欲,然後心不在染,這樣的一個境界,以及前面說他用非道通達佛道,這樣兩個層面顯示菩薩。那麼我們如果用一般常有的現實人間的這種心情去看待的話,顯然是有一種不合理。因爲我仔細把它看起

  來,這是菩薩在無漏清淨法身的一種示現,就像今天院長說,他是根本無分別智的一種化現。所以站在這樣的立場來看,他做這些事情,我們也曾經提到,這是一種清淨心,所以他不爲之過。那麼從這樣看起來,他從根本無分別智示現這樣的法界緣起的話,應該站在菩薩位子上那是後得智,對不對?那是無漏法的一種顯示。只是我昨天要說的就是。但是我們衆生的心性,還是站在有爲的染汙法的立場上,那麼以菩薩的根本無漏的無分別智,好像彼此之間位子上是相當的懸殊。我要說的就是說,我們衆生很難別辨菩薩這種無漏清淨法的示現。我昨天要表達的是這個,這是一個。

  另外一個就是說,我從這裏面看到,我昨天也提到,如果在這邊是菩薩的化現,他是八地以上的無生法忍,那麼在家衆他能不能達到八地以上的無生法忍?這是我一直的疑惑。那昨天院長是說,按理說,八地以上的無生法忍是比叁果聖人以及四果阿羅漢還超過許多,這是一個說法。但是真正整個內容,如果思惟起來,其實不然。因爲在這裏,這是菩薩的一種示現,那麼他從根本智到後得智都是用于無漏的示現法,那麼他在示現當中他沒有分,他可以應化身而示現,譬如他可以示現煩惱、而他不在染,他可以示現在家衆或者是比丘。這樣說來的話,這種示現是不決定的,不能說在家衆他可以達到八地以上的無生法忍。那麼我要說的是,如果就我們此生一期的生命體來說,他修行的一個過程,在家衆他可以達到這樣的八地以上的無生法忍,這倒是一個疑惑。

  答:這個是那樣。有叁大阿僧祇劫:從八地到成佛一大阿僧祇劫,從初地到八地又是一大阿僧祇劫,初地之前那個資糧位和暖頂忍又是一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內,這個佛教徒他發無上菩提心,如果是一開始就是在凡夫的時候就發無上菩提心,這麼長的時間內,一定是做過出家人、也是做過在家居士,但是展轉不斷地栽培善根,一直地有進步。那麼說是他在家居士得第八地菩薩,這句話不成立,不成立。因爲由初地到二地可能要經過多少時間的,也可能多少生,在初地多少生、在二地多少生,很久很久。這當然有的時候做出家人、有的時候做在家居士。但是做出家人也好、做在家居士也好,他是聖人,他初地、二地都是聖人,是這樣、這麼說。說這個在家居士他到了第八地菩薩,不應該這麼講話,不應該這麼說,不應該。 並且我們讀《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它那上面說到初地菩薩,如果是在家菩薩,他心裏面常常想要出家,不願意做在家居士。你看,初地是聖人,…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