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P16

  ..续本文上一页话又不对了!)若是他自己的国家,花园会很多。到纽西兰去看,好多花园,很多的公园,这个是生存之道,人是应该这样生活,怎么这里也是人、这里也是人?空气污染,没有一个地方可以透透新鲜空气的地方,对吗?

  那么现在维摩居士说:「我也有园苑,也有花园!」「总持」:总持就是陀罗尼。陀罗尼是什么?就是念,就是不可思议的念力,是记忆力,这个记忆力就是陀罗尼。梵语叫陀罗尼,中国话就叫做「总持」。什么叫做「总持」?就是念力。念力能摄持很多很多的佛法。譬如这《法华经》、《涅槃经》、乃至《华严经》,都能念下来、都背下来,不需要照本子,那就是念力特别强。

  「总持之园苑」,就是这个「总持」是他的一个花园,这个花园里面有树、有花,那么我这个「总持」里头有什么呢?有「无漏法林树」:就是离垢的功德,这是无漏的、无垢的、没有污染的、清净的功德成就的,很多很多的功德。你看那个「林」,林和树有何差别?林不就是树吗?林是总说的,树是别说;一棵一棵名之为树,树多了名之为林,所以这是总别的不同。就是这里边有很多很多的功德,就是他成就的很多功德。

  这花园里面有花,什么是花呢?「觉意净妙华」:就是七觉支。七觉支:念、择法、进(精进)、喜、轻安、定、舍,这是七觉支。这个七觉支,我们读的《瑜伽师地论》,他是初果,在小乘佛法来说是初果。前边五根、五力,那是暖、顶、忍、世第一;到了七觉支的时候,就是得初果了;初果以后,八正道就是修道。初果这是见道,七觉支是见道;八正道是修道。我们读这《瑜伽师地论》是这样解释。

  但是在《大毘婆沙论》上解释,有点差别,它说:八正道是见道,七觉支是修道,还有这样解释。《大毘婆沙论》就是两种解释:一个是七觉支是见道,一个说七觉支是修道。若是七觉支是修道,八正道就是见道,就是互相这么解释。

  总而言之,这个七觉支,你修这个念、择、进、喜、轻安、定、舍这七个方法,能使令你断除烦恼,使令你三业清净。这就是那个花园里边的花,非常微妙的花。现在这是心里面的境界,佛教实在是个心理学,这都完全是心法,念、择、进、喜、轻安、定、舍完全是心,这心理说出这么多的差别事情。

  「解脱智慧果」:就是由前面有花、而后有果,先花而后果。先花而后果,这个果是什么呢?是「解脱智」:就是得了阿罗汉、得无生法忍的大菩萨,有解脱的智慧、清净的智慧。清净的智慧,当然也是有各式各样的智慧,四无碍辩都是智慧。这个智慧是从觉意里面、由七觉支成就的;七觉支是个因,因就是花,而后得到智慧就是果,「解脱智慧果」,这是有这个果。

  八解之浴池 定水湛然满 布以七净华 浴此无垢人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八解」就是八解脱,八解脱我们在前面曾经讲过。这个「八解脱」,实在里边有定、也有慧,也还是修不净观的,八解脱里面修不净观。这个有定、有慧,是花园里边还有一个「浴池」,沐浴的一个水池子,这个水池子是什么呢?就是八解脱。你修八解脱,能令你解脱一切的垢,解脱一切垢染,这是浴池,在花园里面还有浴池。

  另外,「定水湛然满」:这个浴池里面,这个池里边水很满,这个「湛」是不流动的意思,还有个深的意思,还有个澄澈的意思,澄清。就是形容这个水是这样子,用水来表示定,这个定很深、定很清净、无染,这样的定都圆满了。这个水、湛湛的水满在这个池子里面;说是维摩居士的禅定也都是圆满的。

  这里边譬如说你得欲界定,你若在调顺、寂静,那欲界定还没圆满;一定要最极寂静、专注一趣、等持,到等持这时候欲界定才圆满。未到地定也是一大段落的。那么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也是,初禅也是一大段,你初到初禅还没有圆满,我们在〈声闻地〉里面也有解释这件事。这表示这个定都圆满了,所以叫「定水湛然满」。

  「布以七净华」:这个水池子里边有华,布是铺、广布,里面有七种清净的华。「七净华」这个名词不大常常讲,这个七净华在《瑜伽师地论》的后边也有讲、在《显扬圣教论》里面也有讲,当然还有其它的地方也有讲。现在我根据《显扬圣教论》的解释。

  七净华第一个是「戒清净」:就是佛教徒要持戒清净,安住净戒,守护别解脱律仪,乃至小罪犹怀大惧,这叫做安住净戒,这是戒清净。

  第二是「心清净」:心清净就是指我们修奢摩他,得到了色界四禅,成就了色界四禅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时候这个心清净。心清净就是没有欲了,欲界的欲没有了。欲界的欲没有了,这件事什么意思?欲是障道的,是障道因缘;你若得了色界四禅,这个欲的烦恼没有了,你就有堪能性,有修学圣道的堪能性!可见这个欲不是个好事情。得到色界四禅的时候,就叫做心清净。

  第三个是「见清净」:见清净是什么呢?就是你得到了色界四禅的时候,就是修毘钵舍那观──此是苦、此是集,苦集、此是苦灭、此是趣苦灭道──苦集灭道,就是修这四谛的无我观;或者修法空,大乘佛法修我空观、法空观。作如是观的时候,断除去见道所断的一切烦恼,叫做见清净。

  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还有一个「度疑清净」:「度疑清净」,度疑清净是什么意思呢?你得到了见清净以后,你对于佛说的苦集灭道、对于佛法僧三宝,无疑无惑,没有疑惑了。深信此是苦集灭道,而没有疑惑;此是佛法僧戒,对这个深信,这个信心决定、不动摇了,所以叫度疑。这个度疑清净。

  第五个是「道非道清净」:这个道非道清净,就是你成就了度疑清净以后,你的智能增长了──佛所说的圣道,一切大众僧所修学的圣道,这是圣道,它能够尽苦,能灭除一切苦,令你得安乐,这是道;外道所说的不能尽苦,不是道,不是道;叫做道非道清净。这几句话都是初果,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清净,这都是初果的境界。得了初果、初得无生法忍的时候有这个能力了,这是五。

  第六是「行智见清净」:行智见清净,就是你成就了道非道这个清净以后,你的智慧会知道修学圣道有三种差别。修学圣道有三种差别:下、中、上,有下中上的差别。什么叫做「下」呢?就是「苦迟通行」。我们在〈声闻地〉里面学过了,苦迟通行、苦速通行,还有乐迟通行、乐速通行,这四种通行;各位同学还记住怎么讲吧?

  这个苦、乐:苦有迟速,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苦有迟速、乐有迟速。什么叫做「苦」?就是没得到四禅,这个修行人没得到四禅,只是有欲界定、有未到地定,这个时候都算是苦,都算是苦,境界是苦。这个迟、速怎么讲呢?钝根人修行就是慢,利根人他就会快一点,所以有迟有速的不同。大家都是修四念住、都是修止观,钝根人他慢一点,利根人就快一点,所以苦有迟速。

  乐也有迟速,什么叫做「乐」呢?就是这个修行人他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他有这个乐,他有轻安乐。实在这个乐有什么意思呢?你得到色界四禅,你修行的时候不太辛苦,不太辛苦。你若没得到色界四禅,你要特别努力才可以得圣道,不然的话,你修行辛苦!有这个味道。得道为什么也有迟速呢?迟是缓慢的意思,迟钝,缓慢就是钝根人。钝根人他虽然得到色界四禅了,他修行的时候还是慢,想要得圣道还是慢一点;这个利根人就会快,这叫速,迅速的速。乐迟通行、乐速通行。有这四种不同。

  四种不同,分出来上下。这个「下」就是苦迟通行,是下;苦速通行、乐迟通行,这两种是「中」;乐速通行是「上」,有这下、中、上的不同。

  这个行智见清净,按小乘佛法来说,你得了初果以后,继续地(有一句现成的话)「重虑缘真」,就是继续地修四念住;继续修四念住的时候,有这四种差别,会知道。你应该知道你自己是苦迟通行、是苦速通行,你是乐迟通行、乐速通行,自己会知道,有这个差别。这个时候得了初果以后、得了无生法忍以后,大家都是得无生法忍、都是圣人了,但是修行还有这么多差别,有下、中、上的差别。这时候叫做「行智见清净」,这是第六。

  第七呢,七种清净,第七是「行断智清净」:这个第七「行断智清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要努力:如果我是苦迟通行的根性的人,我要努力地修色界四禅,好好多静坐,使令我从未到地定进步到色界四禅,进步;如果我的根性很钝,我要好好努力地学习佛法,要栽培,使令我的根性要利──就是信、进、念、定、慧。当然这还是你的信……这五种善根没有力量,你这钝根人就是迟钝,在所缘境上观察一切法(一切法都是所缘境),在所缘境上去观察的时候迟钝,没有大力量。现在要好好栽培,学习佛法、好好静坐,这个戒、定、慧,不断地栽培自己,使令自

  己的信进念定慧有大力量、有大堪能,修止观的时候能够得自在,能够很迅速地得圣道,这个时候叫利根。

  这样子呢,如果是没有得色界四禅,你要努力地静坐得色界四禅;如果根性钝,要好好栽培自己,使令自己根性利,那就达到了乐速通行,由此而得圣道,那么就是继续地断烦恼,继续地、深入地见第一义谛。若是小乘佛法,得阿罗汉道,入无余涅槃了;大乘菩萨境界,那是得无上菩提了,这样子。

  所以「布以七净华」,就是在定里边有七净华,这等于是一个道的次第,道次第就是戒、定、慧。从见清净以后,都是属于智慧;只是以智能为主,不是没有定,也还是有定。

  「浴此无垢人」:就是在这个定水里边来沐浴,沐浴这个无垢的人。无垢还沐浴干什么呢?这也是问题。就是因为沐浴而成为无垢,无垢是果,沐浴是因。因为沐浴,使令他没有垢,使令那个人清净。当然实在来说,佛才可以称之为无垢,其它的人都是有一点垢。若说是你得阿罗汉道了,你的烦恼障清净了,…

《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