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P16

  ..續本文上一頁話又不對了!)若是他自己的國家,花園會很多。到紐西蘭去看,好多花園,很多的公園,這個是生存之道,人是應該這樣生活,怎麼這裏也是人、這裏也是人?空氣汙染,沒有一個地方可以透透新鮮空氣的地方,對嗎?

  那麼現在維摩居士說:「我也有園苑,也有花園!」「總持」:總持就是陀羅尼。陀羅尼是什麼?就是念,就是不可思議的念力,是記憶力,這個記憶力就是陀羅尼。梵語叫陀羅尼,中國話就叫做「總持」。什麼叫做「總持」?就是念力。念力能攝持很多很多的佛法。譬如這《法華經》、《涅槃經》、乃至《華嚴經》,都能念下來、都背下來,不需要照本子,那就是念力特別強。

  「總持之園苑」,就是這個「總持」是他的一個花園,這個花園裏面有樹、有花,那麼我這個「總持」裏頭有什麼呢?有「無漏法林樹」:就是離垢的功德,這是無漏的、無垢的、沒有汙染的、清淨的功德成就的,很多很多的功德。你看那個「林」,林和樹有何差別?林不就是樹嗎?林是總說的,樹是別說;一棵一棵名之爲樹,樹多了名之爲林,所以這是總別的不同。就是這裏邊有很多很多的功德,就是他成就的很多功德。

  這花園裏面有花,什麼是花呢?「覺意淨妙華」:就是七覺支。七覺支:念、擇法、進(精進)、喜、輕安、定、舍,這是七覺支。這個七覺支,我們讀的《瑜伽師地論》,他是初果,在小乘佛法來說是初果。前邊五根、五力,那是暖、頂、忍、世第一;到了七覺支的時候,就是得初果了;初果以後,八正道就是修道。初果這是見道,七覺支是見道;八正道是修道。我們讀這《瑜伽師地論》是這樣解釋。

  但是在《大毘婆沙論》上解釋,有點差別,它說:八正道是見道,七覺支是修道,還有這樣解釋。《大毘婆沙論》就是兩種解釋:一個是七覺支是見道,一個說七覺支是修道。若是七覺支是修道,八正道就是見道,就是互相這麼解釋。

  總而言之,這個七覺支,你修這個念、擇、進、喜、輕安、定、舍這七個方法,能使令你斷除煩惱,使令你叁業清淨。這就是那個花園裏邊的花,非常微妙的花。現在這是心裏面的境界,佛教實在是個心理學,這都完全是心法,念、擇、進、喜、輕安、定、舍完全是心,這心理說出這麼多的差別事情。

  「解脫智慧果」:就是由前面有花、而後有果,先花而後果。先花而後果,這個果是什麼呢?是「解脫智」:就是得了阿羅漢、得無生法忍的大菩薩,有解脫的智慧、清淨的智慧。清淨的智慧,當然也是有各式各樣的智慧,四無礙辯都是智慧。這個智慧是從覺意裏面、由七覺支成就的;七覺支是個因,因就是花,而後得到智慧就是果,「解脫智慧果」,這是有這個果。

  八解之浴池 定水湛然滿 布以七淨華 浴此無垢人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八解」就是八解脫,八解脫我們在前面曾經講過。這個「八解脫」,實在裏邊有定、也有慧,也還是修不淨觀的,八解脫裏面修不淨觀。這個有定、有慧,是花園裏邊還有一個「浴池」,沐浴的一個水池子,這個水池子是什麼呢?就是八解脫。你修八解脫,能令你解脫一切的垢,解脫一切垢染,這是浴池,在花園裏面還有浴池。

  另外,「定水湛然滿」:這個浴池裏面,這個池裏邊水很滿,這個「湛」是不流動的意思,還有個深的意思,還有個澄澈的意思,澄清。就是形容這個水是這樣子,用水來表示定,這個定很深、定很清淨、無染,這樣的定都圓滿了。這個水、湛湛的水滿在這個池子裏面;說是維摩居士的禅定也都是圓滿的。

  這裏邊譬如說你得欲界定,你若在調順、寂靜,那欲界定還沒圓滿;一定要最極寂靜、專注一趣、等持,到等持這時候欲界定才圓滿。未到地定也是一大段落的。那麼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也是,初禅也是一大段,你初到初禅還沒有圓滿,我們在〈聲聞地〉裏面也有解釋這件事。這表示這個定都圓滿了,所以叫「定水湛然滿」。

  「布以七淨華」:這個水池子裏邊有華,布是鋪、廣布,裏面有七種清淨的華。「七淨華」這個名詞不大常常講,這個七淨華在《瑜伽師地論》的後邊也有講、在《顯揚聖教論》裏面也有講,當然還有其它的地方也有講。現在我根據《顯揚聖教論》的解釋。

  七淨華第一個是「戒清淨」:就是佛教徒要持戒清淨,安住淨戒,守護別解脫律儀,乃至小罪猶懷大懼,這叫做安住淨戒,這是戒清淨。

  第二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指我們修奢摩他,得到了色界四禅,成就了色界四禅了──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這時候這個心清淨。心清淨就是沒有欲了,欲界的欲沒有了。欲界的欲沒有了,這件事什麼意思?欲是障道的,是障道因緣;你若得了色界四禅,這個欲的煩惱沒有了,你就有堪能性,有修學聖道的堪能性!可見這個欲不是個好事情。得到色界四禅的時候,就叫做心清淨。

  第叁個是「見清淨」:見清淨是什麼呢?就是你得到了色界四禅的時候,就是修毘缽舍那觀──此是苦、此是集,苦集、此是苦滅、此是趣苦滅道──苦集滅道,就是修這四谛的無我觀;或者修法空,大乘佛法修我空觀、法空觀。作如是觀的時候,斷除去見道所斷的一切煩惱,叫做見清淨。

  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還有一個「度疑清淨」:「度疑清淨」,度疑清淨是什麼意思呢?你得到了見清淨以後,你對于佛說的苦集滅道、對于佛法僧叁寶,無疑無惑,沒有疑惑了。深信此是苦集滅道,而沒有疑惑;此是佛法僧戒,對這個深信,這個信心決定、不動搖了,所以叫度疑。這個度疑清淨。

  第五個是「道非道清淨」:這個道非道清淨,就是你成就了度疑清淨以後,你的智能增長了──佛所說的聖道,一切大衆僧所修學的聖道,這是聖道,它能夠盡苦,能滅除一切苦,令你得安樂,這是道;外道所說的不能盡苦,不是道,不是道;叫做道非道清淨。這幾句話都是初果,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清淨,這都是初果的境界。得了初果、初得無生法忍的時候有這個能力了,這是五。

  第六是「行智見清淨」:行智見清淨,就是你成就了道非道這個清淨以後,你的智慧會知道修學聖道有叁種差別。修學聖道有叁種差別:下、中、上,有下中上的差別。什麼叫做「下」呢?就是「苦遲通行」。我們在〈聲聞地〉裏面學過了,苦遲通行、苦速通行,還有樂遲通行、樂速通行,這四種通行;各位同學還記住怎麼講吧?

  這個苦、樂:苦有遲速,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苦有遲速、樂有遲速。什麼叫做「苦」?就是沒得到四禅,這個修行人沒得到四禅,只是有欲界定、有未到地定,這個時候都算是苦,都算是苦,境界是苦。這個遲、速怎麼講呢?鈍根人修行就是慢,利根人他就會快一點,所以有遲有速的不同。大家都是修四念住、都是修止觀,鈍根人他慢一點,利根人就快一點,所以苦有遲速。

  樂也有遲速,什麼叫做「樂」呢?就是這個修行人他得到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了,他有這個樂,他有輕安樂。實在這個樂有什麼意思呢?你得到色界四禅,你修行的時候不太辛苦,不太辛苦。你若沒得到色界四禅,你要特別努力才可以得聖道,不然的話,你修行辛苦!有這個味道。得道爲什麼也有遲速呢?遲是緩慢的意思,遲鈍,緩慢就是鈍根人。鈍根人他雖然得到色界四禅了,他修行的時候還是慢,想要得聖道還是慢一點;這個利根人就會快,這叫速,迅速的速。樂遲通行、樂速通行。有這四種不同。

  四種不同,分出來上下。這個「下」就是苦遲通行,是下;苦速通行、樂遲通行,這兩種是「中」;樂速通行是「上」,有這下、中、上的不同。

  這個行智見清淨,按小乘佛法來說,你得了初果以後,繼續地(有一句現成的話)「重慮緣真」,就是繼續地修四念住;繼續修四念住的時候,有這四種差別,會知道。你應該知道你自己是苦遲通行、是苦速通行,你是樂遲通行、樂速通行,自己會知道,有這個差別。這個時候得了初果以後、得了無生法忍以後,大家都是得無生法忍、都是聖人了,但是修行還有這麼多差別,有下、中、上的差別。這時候叫做「行智見清淨」,這是第六。

  第七呢,七種清淨,第七是「行斷智清淨」:這個第七「行斷智清淨」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要努力:如果我是苦遲通行的根性的人,我要努力地修色界四禅,好好多靜坐,使令我從未到地定進步到色界四禅,進步;如果我的根性很鈍,我要好好努力地學習佛法,要栽培,使令我的根性要利──就是信、進、念、定、慧。當然這還是你的信……這五種善根沒有力量,你這鈍根人就是遲鈍,在所緣境上觀察一切法(一切法都是所緣境),在所緣境上去觀察的時候遲鈍,沒有大力量。現在要好好栽培,學習佛法、好好靜坐,這個戒、定、慧,不斷地栽培自己,使令自

  己的信進念定慧有大力量、有大堪能,修止觀的時候能夠得自在,能夠很迅速地得聖道,這個時候叫利根。

  這樣子呢,如果是沒有得色界四禅,你要努力地靜坐得色界四禅;如果根性鈍,要好好栽培自己,使令自己根性利,那就達到了樂速通行,由此而得聖道,那麼就是繼續地斷煩惱,繼續地、深入地見第一義谛。若是小乘佛法,得阿羅漢道,入無余涅槃了;大乘菩薩境界,那是得無上菩提了,這樣子。

  所以「布以七淨華」,就是在定裏邊有七淨華,這等于是一個道的次第,道次第就是戒、定、慧。從見清淨以後,都是屬于智慧;只是以智能爲主,不是沒有定,也還是有定。

  「浴此無垢人」:就是在這個定水裏邊來沐浴,沐浴這個無垢的人。無垢還沐浴幹什麼呢?這也是問題。就是因爲沐浴而成爲無垢,無垢是果,沐浴是因。因爲沐浴,使令他沒有垢,使令那個人清淨。當然實在來說,佛才可以稱之爲無垢,其它的人都是有一點垢。若說是你得阿羅漢道了,你的煩惱障清淨了,…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