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P5

  ..續本文上一頁個身體要老、要病;說:「我還不老!」不老,不過你常常有病,我看沒有病的人很少;也有,看有幾個同學從來沒有告過病假,也有幾個同學;但多數是有病。有病的時候,苦惱不苦惱?說是我不歡喜有老病,就得「永斷病根」,你就非要做這件事不可,不然的話就是要老病。

  我們若有好心腸,我看我們出家人多數會有好心腸,出家人多數是好人,好人容易會做一些好事,做好事容易生天,出家人容易生天;生到天上去,不老、不病,但是有死。若是修四念處,這死也沒有了,就是「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所以,唯有佛法能使令我們得到安樂,離苦得樂!除了佛法另外沒有,沒有安樂的方法。「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菩薩他也示現有老、有病,但是心裏面實在沒有病的事情,他也沒有死的恐怖,也沒有這回事。但是示現這件事,那就是種種的因緣要示現老病,示現這件事。

  子二、處染不汙(四句)

  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

  前面這五句「在苦無惱」,在苦惱的境界裏面而菩薩不苦惱,因爲他有聖道,他是方便示現苦惱的境界來教化衆生的,不是他真實是這樣子。下邊這底下有四句,「處染無汙」,在染汙裏面他不染汙,這也是「行于非道、通達佛道」。

  「示有資生」:表現于外的,他有很多財富;資生,滋養生命的這些東西,很多的財富。「而恒觀無常」:他對于這個財富觀察都是無常的,終究是要敗壞的。「實無所貪」:他心裏面不貪著、不愛著這個財富的,沒有這個心,所以在染無汙。

  示有妻妾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

  菩薩也示現有妻。凡夫也有妻,有妻不足、還要有妾,有妾還不足、還要有采女。菩薩也示現這樣子,「而常遠離五欲淤泥」:但是菩薩內心裏面沒有欲,內心裏面還是清淨的。這個「淤泥」就譬喻這個愛,這個妻妾采女這愛像淤泥似的,你陷在裏頭不能自拔,你想拔出來很難,所以譬喻這個愛不容易解脫。菩薩沒有這回事,他能遠離,他不染著這件事。

  現于讷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

  菩薩他還示現什麼事情呢?「讷鈍」:「讷」是難言,說話的時候難,就是口吃,就是不容易吐出那個字來,老半天說出一個字來,叫做讷;「鈍」就是遲鈍,就是愚鈍沒有智慧。「而成就辯才」:但是菩薩表現于外是「讷鈍」,但實在內心裏面是辯才無礙的,有總持。「總持」是陀羅尼,一點也沒有缺少。什麼事情都是有大辯才無礙,是這樣的,但是示現是讷鈍的境界。

  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衆生;

  「示入邪濟」:這個「濟」,譬如這個水、這一道河,從這個港口可以度過去,那麼叫做「濟」。現在說「邪濟」,就是外道,菩薩也示現到外道去,示現一個外道。「而以正濟度諸衆生」:「正濟」就是佛法,佛法是能度人到彼岸去。外道是度人到苦海,在苦海裏面跑、流轉生死,不能解脫。那麼菩薩也跑到外道裏面去,但實在菩薩還是以「正濟」廣度衆生的,就是以佛法度化衆生的。但是那個時候有那個因緣,他示現外道,也能去利益這些人,使令這些人轉邪歸正,有這個作用。

  癸二、總明現入諸道(一句)

  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

  這一句話是總明現入諸道。前面是一樣一樣的說,別明;這是總說。「現遍入諸道」:前面只是在人道,示現在人道。現在說,菩薩也能現入到六道,也能到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通通都能去。「而斷其因緣」:而到那兒去不是受苦,他這大智慧能斷衆生流轉生死的因緣,能做這件事,所以這也是菩薩道,也就是行于非道、而通達佛道了。

  壬四、入涅槃行(一句)

  現于涅槃,而不斷生死。

  前面是「隨生死行」,現在是「入涅槃行」。 譬如說阿羅漢也是,阿羅漢、辟支佛「現于涅槃」,他的壽命到了也入涅槃;

  菩薩也「現入涅槃」,但是「不斷生死」,他還繼續來到衆生的世界度化衆生的、廣

  度衆生的,所以「不斷生死」。

  辛二、總結(結成佛道義)

  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于非道,是爲通達佛道。」

  這是總結前面這一段。維摩诘居士講到這裏的時候,又招呼文殊師利菩薩,說菩薩能夠這樣子行于非道,就能夠通達無上菩提。這總結這一大段。

  問:院長慈悲!學生這裏有一個問題。但是在我問問題之前,我想先聲明一下,我問這個問題純粹真的是想要解決自己內心的矛盾而問的,不希望會引起什麼其它的問題。

  答:你不要顧慮。

  問:我先敘述一下。因爲來佛學院這麼久,內心一直有一個矛盾,直到今天我才有這個勇氣提出這個問題來問。就是在剛剛院長有講到這一段文,就是「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那我就想到說,這個都是在學院裏面發生的事情,曾經有兩件事。有一位法師她身體不好,我知道培一種乳酸菌可以對她的身體有幫助,我就去問那位法師,妳要不要帶回臺灣培,因爲她那時候正好要回臺灣。然後她的回答竟然是說,因爲那個乳酸菌愈培會愈多,到後來會有壞生種的問題。所以雖然這個菌對她的身體有幫助,但是她甯可不要壞生種而不接受。然後同樣也有另外一個法師她看到我因爲身體不是很好,然後有持午,那她就怕我打坐的時候,我那時候打坐也的確會沒有體力的感覺,然後她就跟我講說,應該在下午吃一點東西,這樣也許對打坐會有幫助。這兩位,同樣都是基于要修學聖道的理由,可是作法是完全不同的,這在我的內心就産生矛盾。然後第二個情況是,像院長在山上打七的時候也有講到說,祖師爲了打坐會比較有力氣,所以在下午會開一個方便,就是說可以吃一個饅頭。但是以前院長也有講過,舍利弗尊者曾經有一次生病,然後目犍連尊者去幫他要到食物,可是舍利弗尊者入定一觀,這個食物是因爲我說出口而才得到的,所以他就不吃,那目犍連尊者也沒有勉強他吃。那我的問題是說……,還有在執事上也曾經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是過了時、過了十二點,有客人來、或者是說有同學出門晚歸,那食物已經歸入常住,那過了時間了,到底是要拿出來給同學吃呢?因爲不給他們吃,看他們肚子餓,心裏也的確是過意不去;還有客人來,他們也不懂得寺院的規矩,所以他過了時間來。那到底是應該再拿出來給他吃

  呢?但是我心裏又會想,這個食物已經歸入常住,我又不敢承擔盜僧食的過失,那到底應該怎麼辦呢?

  答:你說完了吧?應該是依律而行!應該這樣做。我們一般人的想法,就是晚間餓了要吃東西,我們一般人就是這麼想;但是佛陀製戒的時候,佛陀也想過這個問題,但是還是製了戒,晚間不要吃東西,就是頂多吃一點非時漿,另外沒有東西可吃,就是這樣子。所以,你當執事處理事情,這件事就是按照律,律怎麼規定的就怎麼做,就這樣就好了。 我自己的經驗,好像是……我初出家的時候,是沙彌,當然我就隨著大衆這樣子,等到去受戒以後回來,受大戒回來以後,我們的師長就改變政策,就是每半月半月誦戒,晚間要持午,不可以再吃東西了。當然我也隨著這樣。我當時的感覺,習慣每天晚間還吃東西,等到受了大戒以後回來,不可以吃東西,那麼我們也隨著,隨著、這個心裏不舒服,就是叁天,叁天不舒服,過了叁天沒有事了。雖然晚間不吃東西,沒有事,不感覺有什麼問題。這是我個人的經驗,就是這樣子。 所以晚間不吃東西這件事,我感覺有兩件事要注意。晚間不吃東西有一個什麼好處?能減少欲心!不是說你修不淨觀,不是;自然的欲心就少,晚間不吃東西欲心少;欲心一少,結果對于靜坐有好處,靜坐也好一點!但是我們若是學習了戒的話,如果對于佛恭敬心強的話,那當然我們依教奉行。佛說了,晚間不要吃東西,那我們依教奉行,就是不吃,應該是這樣。如果我們拿佛說的話不當一回事,那你就是那樣子了。我從這句話裏有很多感覺,對于佛陀有恭敬心,會有很多很多的功德!這是佛啊!你心裏怎麼想?這只是個凡夫比丘,那怎麼想?這裏能衍生很多很多的事情。 其實你說這個當然就是關于戒律的問題,關于非時食的問題。當然那個乳酸菌那位法師都不肯吃,那位法師了不起,持戒清淨,肯這樣做。其實不只是戒的問題,定、慧都有事情,都有問題。 我們若是對佛有恭敬心,對戒定慧都有幫助;如果對佛說的話不當一會事,戒定慧都不行,都不能學習了。當然持戒清淨,再能夠修習定慧,也容易成就;「屍羅不清淨,叁昧不現前」。如果你能夠清淨地學習戒、而對于定慧有幫助,不要說已經得聖道,就是得了叁昧,奢摩他你得到未到地定、得到初禅,這時候也完全不同了,境界完全不同。 有的寺廟肯注重戒,這很難得、很好了,但是還是不足的,一定還要有定慧!我昨天曾經講過,是昨天講、是今天早上說的?只是學習戒,問題還沒解決,只是暫時地安撫,一定還要修定慧,才能根本地問題才解決,一定要這樣子,不然這問題沒解決。世間上是因緣,什麼都是因緣;沒有因緣,無可奈何!

  所以,只要是你出了家(在家居士或者我們不說),只要是出了家的話,一定要學習佛法。說「我不做大法師」,你不做大法師你也要學習佛法,譬如你在一個寺院裏面你做僧執事,你要學習佛法,不然的話僧執事你會做嗎?你做庫頭,這非時食這條戒,你晚間還拿東西給人家吃,同樣你也犯戒的,你這個庫頭也犯戒的。如果我們不學習戒,你知道這個事情嗎?《朱子治家格言》,朱子說:「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朱子有這個智慧!我們佛教徒,我現在不要說名字,就是一個地區的佛教的領導人寫文章說:「做大法師有什麼了不起,只是解說解說而已嘛!」這文章上就這麼講。我一看,哦,這樣子!出家人不學習佛法,是怎麼個境界!

  看慧遠大師傳,他也是非常重視戒,看天臺智者大師傳,也是重視戒,有病的時候他還是…

《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