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佛菩萨所开示的,要根据这个法门修行,所以说不忘尊教。
IV‧2-5.2 择法觉支
择法:择是观察的意思。初修三十七道品时,修学四念处,要修不净观、修无常观、修苦、修空、修无我观;但是到了择法觉支的修行时,没有那么多的事了,只是修一个无我观,或者是空观。择是智慧,就是无我智,是能够透视人无我、法无我无漏无分别的智慧。法,即是净慧所缘的空性。
在《阿含经》中说,择法觉支断去了三种烦恼:
一、断身见,即不执着在色受想行识中有我可得,觉了五蕴唯是虚妄、不真实、因缘有、如幻如化,其中没有一个真常不变的我。
二、断疑,对于迷悟因果,犹豫而无法决定的情况也断除了。有三种疑,即疑自、疑师、疑法。
三、断戒禁取见,对于外道的修行方法,不再疑惑是对,是不对。也决定不再去学习外道的修行方法。
IV‧2-5.3 精进觉支
观察无我的道理,是需要勇猛精进才成功的,不可以懈怠;是名精进觉支。
IV‧2-5.4 喜觉支
由于精进获得了成功,就是从大梦里面觉悟过来,成为圣人了,这时候心里面大欢喜。大乘佛法里面说十地,第一地就是欢喜地,和这里说的喜觉支意思一样。在小乘佛法中,就是证了初果圣人。大乘佛法中说,证入圣位之前,在胜解行位已经经过了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长时期的努力,经历种种的艰苦,现在得到成就,心里面欢喜。
IV‧2-5.5 安、定、舍觉支
前面说喜,是证得圣位有所成就的欢喜。这里说轻安,是身体里面有了轻安乐。轻安乐从那里来?从禅得来。欲界的人得到禅,在他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中,有了色界的地水火风,令他觉得快乐——轻安乐。然而还是在定中,心里面是明静而住的,如果是须陀洹,应是未至定。这时候,这位修行人虽然心里面有念、择法、进、 喜、安、定,但是他心里面的境界是舍的境界。
舍是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住。
心平等性,是不昏沉、不散乱,又能够明明了了地,很寂静。正直性,就是明静的境界可以一直相续下去。无功用住,这时候他的心中一点顾虑也没有,不顾虑我是不是还有妄想?会不会有昏沉来打扰我?他没有这些顾虑。平常修行的时候,或者也能平等正直,但是心里面会顾虑,这样的境界能不能持久?也许就昏沉了,或者要打妄想了吧?但是这个时候没有这回事,称为「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住」,是名为舍。
若有人问:修行初得圣道的境界是怎么样的呢?得圣道的境界是不可言说的,强言之,就是念、择法、进、喜、轻安、定、舍,这就是初得圣道的相貌。
IV‧2-6 八正道
前面说过,循此方法而修行可以到达涅槃,所以称为「道」。「正」是「见道」的意思。入圣位的层次分为见道、修道、究竟道;道前还有资粮道、加行道。
IV‧2-6.1 资粮道
我们想要修行以前,先要准备一下修行的条件,也就是积聚修行的资粮。前面说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属于资粮道。
IV‧2-6.2 加行道
五根、五力是加行道,为了得入圣道,精进勇猛的修行,叫作加行道。
IV‧2-6.3 见道
七觉支是见道,这时候开始睁开眼睛了,有了慧眼能见胜义的佛法。那是离名言的。
IV‧2-6.4 修道
八正道是修道位,从这个时候开始修行圣道,由有学位而无学位。前面说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还是凡夫的修行;到七觉支时才睁开眼睛,才看见什么是道,但是还没有完全成功,还要继续修行。因为七觉支断除了我见、戒禁取见、疑三种烦恼,但是贪瞋痴的烦恼在初果圣人都完全具足,还须要修八正道来除掉这些烦恼。
IV‧2-6.4.1 正见
八正道的第一个正见,就是七觉支的觉,也就是无我的智慧。见道的那一段时间,在小乘佛法中说一共有十六剎那。在见道的时候,是无分别的境界——无我的智慧与真如理性相应——离一切分别,离一切相,这就是根本智。十六剎那后,或者他出定了,或者还是在静坐,这时候他会忆念见道的形相,此时称为后得智。根本智和后得智合起来称为正见。
正见是圣人无漏的智慧。根本智也好,后得智也好,都是无漏的。无漏是没有烦恼,是清净的,是能真实觉悟一切法是因缘有的、无常的、无我的。这样的智慧名为正见,是不退转的。
IV‧2-6.4.2 正思惟
正思惟是属于后得智的。见道的圣人于见道之后,为了能用语言文字把见道的相貌表达出来,则需要先思惟所见之缘起无常、无我之理,而后用语言文字表达,为弟子们开示无我、无常、空、不净、七觉支等等的道理。
IV‧2-6.4.3 正语
能够论议抉择佛法的真义,开演见道的境界之语言,称为正语。此时当然是远离了其它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等等虚妄欺诳的过失。
IV‧2-6.4.4 正业
在人间修学成功得了圣道的圣人,还有有漏的身体存在,因此他需要乞食,或为衣服、饮食、卧其、医药等生活所需去求乞化缘。在化缘的时候,他对于自已的往来动静,或者一举手,或者一投足,一切行住坐卧的威仪中,他的内心都能正知而住。
「正知而住」这句话很好,这也是修行的方法。就是自见其心,令心清净,好像有一个监视的人注意着你在干什么。这位修行人自见其心有没有贪、有没有瞋……, 照住自心,并且约束他,叫他明明了了、清清净净地相续下去,这叫作正知而住,也叫作正业。这个时候,虽然没有静坐修止观,或许也做点杂事,但是他心里面总是正知而住,称为正业。
IV‧2-6.4.5 正命
前面说乞食化缘是出家人的生活来源,或乞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等生活所需,没有非分不合理的贪求。我没有饭吃,我就去乞食,没有衣服就乞衣服,于维持生命所需的活动中,没有虚伪,实实在在的,是名正命。
IV‧2-6.4.6 正精进
就是精进的修行。
IV‧2-6.4.7 正念
虽然是圣人,但是这时候修行还是不忘尊教,还是要根据佛的教导而修行,称为正念。
IV‧2-6.4.8 正定
入圣位后的修行也要入定,摄心不乱地在定中修行。当然,圣位以后的定还有深浅的不同。
IV‧2-6.4.9 结语
把八正道归纳来说,正见、正思惟属于智慧,也就是毘钵舍那;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正语里面有一部分也属于慧;正念、正定属于定;正精进则是在戒的基础上精勤地修学定慧。总括地说,是依止戒而精进地修定、慧,以断除没有断尽的烦恼。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所系的烦恼悉数断除以后,或者证得阿罗汉果、 或证辟支佛果、或者证得无上菩提究竟圆满。这就是「道」。合起来共是三十七种。
四念处的修学,里面有定也有慧,但以慧为主。四正勤是精进地修学四念处之意。四神足是在修学四念处中,加强止的力量,还是依此继续修行四念处。得到了五根(内凡位的暖、顶位)时,还是继续增长四念处的修学。得五力之后,就是见道位——七觉支。见道后,还要继续修四念住观——八正道,从有学入于无学。这样解释三十七道品是小乘佛法的意思,属于大乘佛法的《维摩诘经》虽不同于小乘,但其意义还是相似的。
前说四无量心、四摄法和方便,是菩萨利益众生的功德;三十七道品是菩萨自己修行的功夫,所以说三十七道品也是菩萨净土的因行,当菩萨成佛时,成就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的众生往生他的净佛国土。
V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
佛回答宝积长者子问佛国的因行时,先说三心,而后说六波罗蜜、四无量心、四摄法、方便、三十七道品。修这么多净土之因,有了那么多功德,就要回向。回向的意义是很微妙的。回是回转,转变一下;向是方向,也就是目的,转变目的地叫作回向。
不相信宗教的人当然是需求世间的五欲境界,他们的目的就是希望五欲的境界丰富、更丰富。不论是作那一行的,都是希望生活美满一点、和乐一点;为什么要和乐呢?好让大家能安下心来享受。这就是众生的一个方向。
修学佛法的人方向要转变一下,不要一心老在追求五欲。学佛的人不求五欲吗?也不能一点都不求,因为还要维持生命体的存在,这在佛法上也是同意的。但是应该抽出时间和精神做更重要的事情,成就无上菩提大般涅槃,利益一切众生就是更重要的事。这是我们佛教徒的一个方向,所以叫作回向。回向可以分为两种:
V‧1 作功德后的回向
作了功德以后的回向有三种:第一种是作了拜佛、读经、忏悔、修六波罗蜜、四摄法、三十七道品等等的功德后。若是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愿以此功德得无上菩提,这就是回向。若说我为了得世间的五欲,那就是没有回向,方向没有转变,还是原来的老家风。回向无上菩提,是第一种回向。
第二种回向,是愿以此修行功德利益一切众生。但是这个说法与《大智度论》所说有些不同。《大智度论》说,你所作的功德实在是不能布施给众生的,就好像说我作了罪,把罪送给别人一样,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什么能回向一切众生呢?是所作的功德得果报时,你可以自由的处理所获得的果报,可以分送给他人。这是慈悲心的作用。
第三种回向,是观察所作的功德、能作功德的人都是空无所有,这叫作回向实际。实际是真实的境界,真实的境界是空无所有的如义。虚妄的现象看上去好像有,但是观察它的真实性,其实是空无所有。回向实际也就是观察所作的功德是因缘有的,所以是空的,能作功德的人也是空无所有的。这叫作回向实际,于功德无所著。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的因行之一,菩萨成佛时,他得的国土具足很多很多的功德,这些功德怎么有的呢?是由回向来的。
V‧2 未作功德而回向
另外一种回向是没有作功德,什么也没有作,就在佛前发愿:「我愿得无上菩提,我愿度一切众生,我愿断一切烦恼,我愿学习一切佛法,我愿亲近善知识,我愿学习圣道能够顺利,远离一切魔障。」就在佛前发愿,这也是回向。
但是这个地方说的回向,是作了功德以后的回向。
V‧3 一切具足功德国土
「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这句话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上说得非常详细。为什么能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呢?有的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看见社会上有土匪、盗贼抢劫财物,作种种恶事。菩萨见到这个情形就发愿:「当我成佛的时候,我的国土没有盗贼。」他走到旷野看见毒蛇、恶兽,就发愿:「我将来成佛的时候,我的国土没有三恶道。」也就是这位菩萨看见种种不如意的境界、或如意的境界,因而发愿,愿他成佛的世界有种种的清净、种种的庄严。
V‧3-1 人庄严
前面说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提心是菩萨净土、六波罗蜜是菩萨净土,乃至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这么多菩萨净土,所表达的意义就是:菩萨成佛的时候,他国土的众生都是有道德的人。文中没有说到菩萨自己的依报国土是怎么回事,只说他成佛的时候里面的众生是怎么回事——都是有道德的、清净庄严的人。
V‧3-2 事庄严、法庄严
「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当然包含人庄严,但是还有其它的庄严,其它什么庄严呢?就是法庄严、事庄严。菩萨成佛时所在的国土有佛和他的弟子在那里弘扬佛法, 那个世界有佛法的流行,这是法庄严。事庄严是什么呢?就是他的依报世界不像我们这个五浊恶世的境界,而是种种七宝庄严。我们读诵《无量寿经》时,对佛国的净妙就能有所了解。
《维摩诘经讲记 佛国品 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