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經講記 佛國品 四

  《維摩诘所說經》佛國品(四)

  

  ——淨土因行之次第

  

  玅境法師宣講

  

  前期提示:

  

  寶積長者子問:什麼是菩薩成就淨土因行?佛答分二科:一、修善起淨土行;二、攝律儀戒離惡起淨土行。在修善起淨土行中又分五科,(1)叁心是淨土因、(2)攝善法戒是淨土因、(3)饒益有情戒是淨土因、(4)叁十七道品爲淨土因、(5)回向心是菩薩淨土,已在前兩期中講完。

  

  本期將解說第二攝律儀戒離惡起淨土行。又包括了叁部份: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自守戒行,不譏彼阙是淨土行;奉行十善也是菩薩淨土因行。

  

  (二)攝律儀戒離惡起淨土行

  

  I 除八難是菩薩淨土

  

  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叁惡八難。

  

  前說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種種功德,得到種種莊嚴的國土。這以下說攝律儀戒遠離一切惡因,故成佛時的世界清淨,而非是穢土。

  

  I.1 釋叁惡八難

  

  菩薩能爲衆生宣說除滅八種難,也是菩薩淨土之因,菩薩成佛時,他得到的國土沒有叁惡、八難,即是教化衆生嚴淨律儀能滅惡果。

  

  八難是有八種難,這八種有情都難以修學佛法。奘譯爲「八無暇」。無暇是沒有空閑,這八種衆生沒有空閑修學佛法。八難是什麼呢?

  

  I.1-1 生叁惡道

  

  八難中的前叁種是指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這叁種衆生因爲生活很苦,內心爲種種苦惱所困擾,很難修學佛法。

  

  I.1-2 盲聾喑啞

  

  盲不睹聖,聾不聞法,啞不能谘受,不得修學佛法,故名爲難。此指生盲、生聾、生啞而言。若非生盲聾啞,容或先曾見聞佛法,谘受其義,後時從之入道,則非是難。

  

  《大智度論》卷第八雲:「問曰:『雲何先世重罪而今(令)生盲? 答曰:『若破衆生眼,若出衆生眼,若破正見眼,言無罪福,是人死墮地獄,罪畢爲人,從生而盲;若複盜佛塔中火珠及諸燈明;若阿羅漢、辟支佛塔珠及燈明;若余福田中奪取光明;如是等種種先世業因緣故失明;今世若病、若打故失明。』」

  

  「問曰:『以何因緣故聾?』答曰:『聾者是先世因緣:師父教訓不受不行,而反瞋恚,以是罪故聾;複次,截衆生耳,若破衆生耳,若盜佛塔、僧塔、諸善人福田中犍椎鈴貝及鼓,故得此罪,如是等種種先世業因緣;今世因緣若病、若打,如是等是今世因緣得聾。』」

  

  「問曰:『啞者不能言,作何等罪故啞?』答曰:『先世截他舌,或塞其口,或與惡藥,令不得語;或聞師教、父母教敕,斷其語,非其教;或作惡邪人,不信罪福,破正語,受地獄罪出,生世爲人,啞不能言;如是種種因緣故啞。』(《大正》25,118中~下)

  

  I.1-3 世智辯聰

  

  世智辯聰是指世間上某些有智慧的人邪知邪見,不相信佛法,甚難教化,所以也是難。

  

  I.1-4 生在佛前佛後

  

  辟支佛出現在無佛法的時代,正是佛前佛後,有何難乎?辟支佛久積勝業,自力能度,不假師教;其余的衆生無如是因緣,故說之爲難。

  

  I.1-5 生邊地

  

  邊地是指生在北拘盧洲的人,樂報殊勝,無諸苦事,不識佛法,不求出離,稱之爲難。

  

  I.1-6 生長壽天

  

  色、無色界壽命長遠,名長壽天。彼天之中寂靜安穩,凡夫往生彼處,不求出離,所以是難。然而,經中所說生般、行般、無行般、上流般等,皆在彼處得涅槃果。爲什麼說長壽天是難?難,是就凡夫說的。生般等人是叁果阿那含,生上二界,得般涅槃,非是凡夫。

  

  I.2 除八難

  

  「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宣說佛法來除掉這八種難,怎麼能除呢?

  

  依《成實論》,天人四輪能摧八難:一、住善處:生在中國(佛法流行之處),此除五難:謂叁惡趣、北洲、長壽天;二、依善人:謂值佛世,此除一難:謂除佛前佛後;叁、發正願:謂正見心,此除一難:世智辯聰;四、值善根,此亦除一難:盲聾喑啞。

  

  又若能修五行,亦可除此八難:一、受持淨戒,治叁惡趣;二、樂行法施,除盲聾等;叁、修正信解,除世智辯聰;四、親近善友,願值佛世,除生于佛前佛後;五、願生中國,除生北洲及長壽天。

  

  菩薩常說初四種輪或後五行,息除八難,故得果時,離叁惡趣及八難。八難是總,叁惡趣是別。

  

  II 守戒十善是菩薩淨土

  

  自守戒行,不譏彼阙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

  

  自守戒行、行十善業是舍掉惡法的因。自守戒行與十善都是屬于戒,前者或說專屬于出家人的戒;後者則屬在家人的戒,但是其中有相通之處。

  

  II.1 自守戒行

  

  「白守戒行,不譏彼阙」,是自己能守護所受持的戒,隨順戒法而行;又能不譏嫌別人犯戒,這是菩薩淨土之因。

  

  反面說,有幾種情形:一是自己守戒,卻譏嫌別人不守戒;第二種情形:自己不守戒,也不譏嫌他人不守戒;第叁種情形:自己不守戒,反倒譏嫌別人犯戒。

  

  這裏教我們,自己應當守戒,如果違犯,應該忏悔還淨。見他有過,不應譏嫌,還須能進一步贊歎別人的功德,不宣揚別人的過失。

  

  犯禁惡名,出于譏彼而不自守,今菩薩自守戒行、不譏彼阙,所以他成佛時的國土,沒有「違犯戒法」這樣的名言,何況是犯戒的事情呢!所以他的國土是清淨的。

  

  II.2 行十善業

  

  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谛、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诤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衆生來生其國。

  

  II.2-1 明得戒

  

  若前面的自守戒行屬于出家人的戒,此處則是在家人該守的戒。若是出家人受戒,要先發出離心,然後恭請和尚阿阇黎依據儀軌傳授戒法,才能得戒。十善戒則有兩種情形:一是自己明白十善的功德,就去實踐,並沒有舉行授受儀式;二是願意從師長處受十善戒以後,才去修行十善法。

  

  II.2-2 明善

  

  善是什麼呢?可從叁方面來說:一、能感當來可愛果義,也就是這樣的行動,將來能夠得如意的果報。二、隨順功德義:善的思想與行爲是隨順功德的。從利益邊說,對于自己、他人都有利益;從離過邊說,它是遠離過失,對于自己、對于他人都沒有損害。叁、智者所贊義:這樣的思想、行動,有智慧的人會贊歎,那就是善義。若是沒有智慧的人贊歎,不一定是善,可能是善,也可能是惡。若是大智慧者的贊歎,那就肯定是善法了。

  

  II.2-3 修十善的功德

  

  菩薩修學十種善法,當菩薩成佛的時候,他的國土具足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谛、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诤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十種功德。

  

  II.2-3.1 命不中夭

  

  善有兩種:一種是止善,一種是行善。遠離惡法,不作惡,是止善;若是作有意義的功德,那叫作行善。譬如不殺生是止善,能放生就是行善。止善也是善,行善也是善。

  

  菩薩教化衆生不殺害生命——不殺人、天神、鬼、畜生,當他成佛的時候,國土衆生的壽命不會中途死亡,而且絕對是長壽的。因爲殺害生命,使所殺害的衆生中夭,則感中夭果;若能不殺害生命,讓生命延續下去,就能得到命不中夭的果。

  

  II.2-3.2 大富

  

  第二種功德是大富。十善法中第二種善法是不偷盜,不盜取別人的財物,不行不與而取。成佛的時候,他的國土裏面財物豐饒。

  

  II.2-3.3 梵行

  

  「梵」是印度話,華文翻爲清淨,梵行是清淨的行爲。在家人若是修十善法,所修梵行就是不邪淫。菩薩這樣教化衆生,當他成佛的時候,國土中的衆生是修梵行的。

  

  前面的叁項功德屬于身業,以下四種屬于口業的功德。

  

  II.2-3.4 所言誠谛

  

  菩薩說真實語,不說虛妄語,他在因地的時候這樣修行,也教化衆生這麼做,到了成佛的時候,國土中一切衆生都說真實語。

  

  II.2-3.5 常以軟語

  

  軟語是相對粗惡語說的,是柔和的言語,不是粗暴的說話,或以暴惡語罵人。菩薩在因地的時候常說隨順于義的柔和語,沒有惡口。他所成就的國土衆生也都說溫和有道理的語言。

  

  II.2-3.6 眷屬不離

  

  親愛的人叫作眷屬,和親愛的人常在一起不分離,這是菩薩的果報,因爲他在因地的時候不說離間語破壞別人的感情。

  

  若見別人和睦,即施設一種語言予以破壞,叫他們不和、叫他們分離、叫他們鬥爭、叫他們成爲冤家,以便從中得益,這就是說離間語。

  

  菩薩不說離間語,也教化衆生不說離間語,所以他成佛的時候,國土衆生眷屬不離。

  

  II.2-3.7 善和诤訟

  

  當人與人之間有糾紛的時候,他善于調和,使令他們沒有诤訟。

  

  以上兩種是屬于遠離離間語的果報。

  

  II.2-3.8 言必饒益

  

  這一項是屬于遠離雜穢語的果報。

  

  雜穢語是語言裏面不清淨,能汙染人的清淨心——或者是寫出來的文字,或者是說出來的話,它對人沒有利益,而有損害。

  

  菩薩在因地修行的時候,自己遠離雜穢語,也教衆生遠離雜穢語,所以成佛的時候,他的國土與衆生都是言必饒益。

  

  以上所言誠谛、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诤訟、言必饒益是屬于口業清淨所得的果報。以下的不嫉、不恚、正見,則是意業清淨的果報。

  

  II.2-3.9 不嫉

  

  嫉是嫉妒,是「不耐他榮」,不高興別人有光彩的事情,當別人有榮譽時,他心裏就忿怒、瞋恨。

  

  嫉有貪的意思,也有瞋恚的意思。意…

《維摩诘經講記 佛國品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