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經講記 佛國品 叁

  《維摩诘所說經》佛國品(叁)

  

  玅境法師宣講

  

  前期提示:

  

  〈佛國品〉第二講,佛正答寶積長者子,叁聚淨戒是淨佛國土因行。菩薩爲成就淨佛國土,就必定有清淨的因緣,在前期正答因中,科分:一、修善起淨土行:菩薩具足叁心——直心、深心、菩提心的願力,是成就淨土的要因。二、攝善法戒:由願導行、積德利生,攝取無量無邊善法,行六度波羅蜜,是菩薩積聚淨土因行的種種功德。叁、饒益有情戒:菩薩修慈悲喜舍四種叁昧,行四攝法利益衆生,居無不失化,無爲而無不爲,方便無礙。故四無量心、四攝法、方便亦是菩薩淨土因行。 由叁聚淨戒功德圓滿,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衆生來生其國。

  

  IV 叁十七道品爲淨土因

  

  圖解

  

  叁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衆生來生其國。

  

  前面說四無量心、四攝法、方便,這是菩薩行苦薩道利益衆生的功德,用這樣的功德作爲淨土之因。而叁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則是菩薩自己修行的功德,用這樣的功德作爲淨土之因。

  

  IV‧1 總說

  

  叁十七道品在佛法內是頗重要的法門,尤其是我們出家的佛弟子,一出家時,應該先學戒,而後就要學叁十七道品。

  

  「叁十七道品」的「道」是通達的意思,由此處到彼處交通順利,叫作道;叁十七道品是凡夫由生死地到涅槃地的道路,走這樣的路能夠通達無礙,所以稱爲道。而到涅槃的路不是一法組成的,共有叁十七種不同的類別,所以名叁十七道品。「道品」玄奘法師翻譯爲「菩提分」。聖人的智慧叫作菩提,就是覺,可以分爲叁種:阿羅漢的智慧、辟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叁乘聖人的智慧叫作菩提。「分」是因義,由這叁十七種因,能夠得到菩提果,所以這叁十七種修學的法門都是菩提的因。

  

  菩薩修行這叁十七道品,將來成佛的時候,他的國土是清淨的。佛國的清淨相貌爲何呢?菩薩成佛的時候,成就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分功德的衆生來生其國,所以他的國土是清淨的,是則人清淨名爲國土淨。

  

  IV‧2 別析

  

  IV‧2-1 四念處

  

  「念」是明記不忘,對于曾習之事,能夠明明了了、清清楚楚地記憶,就叫作念。「處」是境界,四念處有四種境界。在修四念處時,對于這四種境界,要明了地在心裏面現出來,就是「念」,現出來後,加以觀察,如是觀察,就是智慧。心能系念境界的時候,就能夠除掉散亂;觀察的時候,就能除掉內心的顛倒;是名念處。

  

  IV‧2-1.1 明四種所緣境界

  

  這四種境界就是我們凡夫執著爲我及我所的身、受、心、法:

  

  一、身:執著這個身體是我的住處,此住處是清淨的、美妙的(我所),我就住在這身體裏面。

  

  二、受:我是受苦呢?我是受樂呢?這表示我的苦樂情況,並于此妄執苦惱爲安樂。

  

  叁、心:就是我的自體。執我論者執誰是我呢?就是心,這個明明了了的心,它能明了一切情況,分別是非利害,對我有利益?對我有損害?它能思惟、觀察、判斷,這就是我的自體,執爲常恒住不變異的。

  

  四、法:即「我」的染淨情況,有染汙法,有清淨法。若是放縱自己做殺盜淫妄各式各樣的活動,愛著世間的種種境界,愛著禅定的境界,那麼我就是在生死中流轉,就是染汙的境界。我若能夠相信佛教,修學戒定慧,除掉貪瞋癡,證得叁明六通種種功德,我就從生死中得解脫,這名清淨法。

  

  法與心有什麼不同呢?心是我的本體,法是我的作用,這樣子做,我就染汙,是我的一個作用。這樣子做,我清淨了,我能得涅槃、得阿羅漢果、得佛菩提,也是我的作用。前面是流轉的作用,後面是還滅的作用,而以心爲本體。我染汙流轉生死的時候,我是受苦;我若得涅槃,得叁明六通,我就受樂;這個身體就是我的住處。多數衆生執心爲我,故作這樣解釋。

  

  但按照佛法來說,我流轉生死,我得涅槃,「我」是凡夫的迷執,是錯誤的。應作如是觀:身是不淨、受唯是苦、心恒無常、法實無我,流轉者、還滅者不可得,以此四觀除掉以前的種種顛倒執著,是名四念處觀。

  

  IV‧2-1.2 四念處觀法

  

  IV‧2-1.2.1 觀身不淨

  

  南傳《法句經》「老品」148頌:

  

  觀此粉飾身,瘡傷一堆骨,疾病多思惟,絕非常存者。

  

  此頌共有六種不淨觀:

  

  一、粉飾觀:謂此身體是極醜陋的,所以須要裝飾打扮它、種種飲食資養它、沐浴它,才覺得可以和人見面。

  

  二、瘡傷觀:傷是身體爲病所害之意。身爲瘡所傷,流膿流血,故名瘡傷。此句是譬喻。吾人的身體有九瘡:雙眼、雙耳、雙鼻孔、口,及大小便口,如是九瘡時時有不淨之垢流出,如是思惟不淨,是名瘡傷觀。

  

  複次,人的全身毛孔皆時有氣體流出,此氣者即是微細的分泌物。津液流出之後即積存皮膚的表面,即毛孔的周圍,若久不沐浴,即有臭味發出。由于此分泌物初流出時,其量微小,以嗅覺遲鈍不能自覺知,故周身毛孔皆可以名之爲瘡也。故有頌雲:

  

  種種不淨物,充滿于身內,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

  

  故此身實是不淨。

  

  叁、骨觀:頭部的髑髅骨,以下爲頸骨、肩骨、脅骨、臂骨、腕骨、指骨、脊骨、髋骨、大腿骨、膝骨,乃至腳趾骨。衆多的骨節互相連接,筋纏皮裹,會走路、會說話、會罵人。無論男女老少皆一堆骨而已,實是不淨。

  

  四、疾病觀:身體多病,五髒六腑、眼耳鼻舌,若上若下若內若外,無有不病之處,令人苦惱萬端,亦是不淨。

  

  五、多思惟:此譯本附注:「思惟此身美麗微妙等」,意即思惟自身美麗微妙,實在是人之妄想顛倒,有何美麗可言!

  

  六、非常存者:長壽雖是人之所欲,然而終有死亡之日。離別所愛的財寶、離別所愛的朋友、離別所愛的眷屬、離別所愛的自身,備受種種極重憂苦,此亦是不淨。

  

  于奢摩他中觀察如是六種不淨,可以破除淨的顛倒。

  

  IV‧2-1.2.2 觀受是苦

  

  受是領納之義。根、境、識叁法和合之時,有順樂受觸、順苦受觸、順不苦不樂受觸。由此叁種觸生叁種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對此叁受,要觀樂受爲壞苦、觀苦受爲苦苦、觀不苦不樂受爲行苦。

  

  觀樂受爲壞苦者:苦受的不可愛,令人厭惡,是世人共所知的。唯樂受也觀之爲苦,有何所以?樂受是令人滿意的,然而有變壞之時,因之引生苦惱,故名壞苦。

  

  不苦不樂受雲何是行苦?不苦不樂受時,並非解脫了苦苦及壞苦。其內心中潛藏著發生上述二苦的粗重性。在時流的前進中終必又遭遇到苦苦或壞苦,故名行苦。

  

  苦受雲何名爲苦苦?謂順苦受觸能令身苦心苦,故名苦苦。又無常法有生住滅叁時之異,苦受生起之時,生時、住時皆苦,故名苦苦。

  

  複次,衆生于諸樂受多生染著,由此因緣行身惡行、行語惡行、行意惡行。身壞命終生諸惡趣,受諸苦惱。若諸衆生由此樂受行身妙行、行語妙行、行意妙行,身壞命終生人天中,受樂果報,然而終不能解脫生苦、老苦、病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如是樂受是衆生的貪心生起之處,能生當來五道中衆苦。

  

  又諸衆生于苦受中,多起瞋心,不如意事現前之時,違于心之所欲,便生種種愁惱怨歎。如果挺而走險,行身語意叁種惡行,則墮諸惡趣,受諸苦惱。如是苦受,是諸衆生瞋怒心生起之處,能感現生、後世衆苦。

  

  又諸衆生于不苦不樂受中,因無正智觀察之故,隨欲而轉,迷惑顛倒,追求壞苦或苦苦,造種種罪,難以覺悟。

  

  所以佛說諸所有受皆是苦也。

  

  IV‧2-1.2.3 觀心無常

  

  從變動上觀察

  

  觀心無常簡單地說:我們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去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境界時,有時是樂受、有時是苦受、不苦不樂受。又忽而是貪心,忽而是瞋心,忽而是愚癡心,忽而是疑惑心,忽而又是高慢心。有時作惡業,有時作善業。這個心常常在變動,所以是無常的。若是常,它應該永久是那樣子不變異。而現在我們觀察自己的心,實在是變動的,所以知是無常。因爲觀察它是無常,也就知道是無我了。

  

  從緣起上觀察

  

  另外一種觀察是從心識生起的因緣去分析:首先,心要依止眼耳鼻舌身意才能活動。但是眼耳鼻舌身意有剎那的變動,所以心也是變動的。複次,眼耳鼻舌身意是由業力而得的果報,這個果報有老病死。當死亡之後,第二種業力繼續得果報時,又得了新的六根去接觸色聲香味觸法,這時又有心的現起。所以心是無常的。

  

  其次,心要依靠六種境界與六種根的和合,還要加上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引心趣境的心所),心的活動才能生起。因作意的不同,所以心也就有變異。

  

  因爲心要靠衆多的變異因緣才能生起,所以心是無常的,若是常住就不靠因緣。從這個地方觀察,心是無常,無常故無我。

  

  IV‧2-1.2.4 觀法無我

  

  這從我的作用上去觀察。我這樣的活動是染汙,這樣的活動是清淨,這都是法——色受想行識的活動本身有染汙或清淨——不是我。而這一切法是清淨,是染汙;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都是因緣有的,都是本性空的,那有法可得?那有我可得?都是依賴因緣而有,是不自在的,是無我的。

  

  四念處就是這樣觀察: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

《維摩诘經講記 佛國品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