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四)
——净土因行之次第
玅境法师宣讲
前期提示:
宝积长者子问:什么是菩萨成就净土因行?佛答分二科:一、修善起净土行;二、摄律仪戒离恶起净土行。在修善起净土行中又分五科,(1)三心是净土因、(2)摄善法戒是净土因、(3)饶益有情戒是净土因、(4)三十七道品为净土因、(5)回向心是菩萨净土,已在前两期中讲完。
本期将解说第二摄律仪戒离恶起净土行。又包括了三部份: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净土行;奉行十善也是菩萨净土因行。
(二)摄律仪戒离恶起净土行
I 除八难是菩萨净土
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
前说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种种功德,得到种种庄严的国土。这以下说摄律仪戒远离一切恶因,故成佛时的世界清净,而非是秽土。
I.1 释三恶八难
菩萨能为众生宣说除灭八种难,也是菩萨净土之因,菩萨成佛时,他得到的国土没有三恶、八难,即是教化众生严净律仪能灭恶果。
八难是有八种难,这八种有情都难以修学佛法。奘译为「八无暇」。无暇是没有空闲,这八种众生没有空闲修学佛法。八难是什么呢?
I.1-1 生三恶道
八难中的前三种是指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这三种众生因为生活很苦,内心为种种苦恼所困扰,很难修学佛法。
I.1-2 盲聋喑哑
盲不睹圣,聋不闻法,哑不能谘受,不得修学佛法,故名为难。此指生盲、生聋、生哑而言。若非生盲聋哑,容或先曾见闻佛法,谘受其义,后时从之入道,则非是难。
《大智度论》卷第八云:「问曰:『云何先世重罪而今(令)生盲? 答曰:『若破众生眼,若出众生眼,若破正见眼,言无罪福,是人死堕地狱,罪毕为人,从生而盲;若复盗佛塔中火珠及诸灯明;若阿罗汉、辟支佛塔珠及灯明;若余福田中夺取光明;如是等种种先世业因缘故失明;今世若病、若打故失明。』」
「问曰:『以何因缘故聋?』答曰:『聋者是先世因缘:师父教训不受不行,而反瞋恚,以是罪故聋;复次,截众生耳,若破众生耳,若盗佛塔、僧塔、诸善人福田中犍椎铃贝及鼓,故得此罪,如是等种种先世业因缘;今世因缘若病、若打,如是等是今世因缘得聋。』」
「问曰:『哑者不能言,作何等罪故哑?』答曰:『先世截他舌,或塞其口,或与恶药,令不得语;或闻师教、父母教敕,断其语,非其教;或作恶邪人,不信罪福,破正语,受地狱罪出,生世为人,哑不能言;如是种种因缘故哑。』(《大正》25,118中~下)
I.1-3 世智辩聪
世智辩聪是指世间上某些有智慧的人邪知邪见,不相信佛法,甚难教化,所以也是难。
I.1-4 生在佛前佛后
辟支佛出现在无佛法的时代,正是佛前佛后,有何难乎?辟支佛久积胜业,自力能度,不假师教;其余的众生无如是因缘,故说之为难。
I.1-5 生边地
边地是指生在北拘卢洲的人,乐报殊胜,无诸苦事,不识佛法,不求出离,称之为难。
I.1-6 生长寿天
色、无色界寿命长远,名长寿天。彼天之中寂静安稳,凡夫往生彼处,不求出离,所以是难。然而,经中所说生般、行般、无行般、上流般等,皆在彼处得涅槃果。为什么说长寿天是难?难,是就凡夫说的。生般等人是三果阿那含,生上二界,得般涅槃,非是凡夫。
I.2 除八难
「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宣说佛法来除掉这八种难,怎么能除呢?
依《成实论》,天人四轮能摧八难:一、住善处:生在中国(佛法流行之处),此除五难:谓三恶趣、北洲、长寿天;二、依善人:谓值佛世,此除一难:谓除佛前佛后;三、发正愿:谓正见心,此除一难:世智辩聪;四、值善根,此亦除一难:盲聋喑哑。
又若能修五行,亦可除此八难:一、受持净戒,治三恶趣;二、乐行法施,除盲聋等;三、修正信解,除世智辩聪;四、亲近善友,愿值佛世,除生于佛前佛后;五、愿生中国,除生北洲及长寿天。
菩萨常说初四种轮或后五行,息除八难,故得果时,离三恶趣及八难。八难是总,三恶趣是别。
II 守戒十善是菩萨净土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
自守戒行、行十善业是舍掉恶法的因。自守戒行与十善都是属于戒,前者或说专属于出家人的戒;后者则属在家人的戒,但是其中有相通之处。
II.1 自守戒行
「白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自己能守护所受持的戒,随顺戒法而行;又能不讥嫌别人犯戒,这是菩萨净土之因。
反面说,有几种情形:一是自己守戒,却讥嫌别人不守戒;第二种情形:自己不守戒,也不讥嫌他人不守戒;第三种情形:自己不守戒,反倒讥嫌别人犯戒。
这里教我们,自己应当守戒,如果违犯,应该忏悔还净。见他有过,不应讥嫌,还须能进一步赞叹别人的功德,不宣扬别人的过失。
犯禁恶名,出于讥彼而不自守,今菩萨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所以他成佛时的国土,没有「违犯戒法」这样的名言,何况是犯戒的事情呢!所以他的国土是清净的。
II.2 行十善业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II.2-1 明得戒
若前面的自守戒行属于出家人的戒,此处则是在家人该守的戒。若是出家人受戒,要先发出离心,然后恭请和尚阿阇黎依据仪轨传授戒法,才能得戒。十善戒则有两种情形:一是自己明白十善的功德,就去实践,并没有举行授受仪式;二是愿意从师长处受十善戒以后,才去修行十善法。
II.2-2 明善
善是什么呢?可从三方面来说:一、能感当来可爱果义,也就是这样的行动,将来能够得如意的果报。二、随顺功德义:善的思想与行为是随顺功德的。从利益边说,对于自己、他人都有利益;从离过边说,它是远离过失,对于自己、对于他人都没有损害。三、智者所赞义:这样的思想、行动,有智慧的人会赞叹,那就是善义。若是没有智慧的人赞叹,不一定是善,可能是善,也可能是恶。若是大智慧者的赞叹,那就肯定是善法了。
II.2-3 修十善的功德
菩萨修学十种善法,当菩萨成佛的时候,他的国土具足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十种功德。
II.2-3.1 命不中夭
善有两种:一种是止善,一种是行善。远离恶法,不作恶,是止善;若是作有意义的功德,那叫作行善。譬如不杀生是止善,能放生就是行善。止善也是善,行善也是善。
菩萨教化众生不杀害生命——不杀人、天神、鬼、畜生,当他成佛的时候,国土众生的寿命不会中途死亡,而且绝对是长寿的。因为杀害生命,使所杀害的众生中夭,则感中夭果;若能不杀害生命,让生命延续下去,就能得到命不中夭的果。
II.2-3.2 大富
第二种功德是大富。十善法中第二种善法是不偷盗,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行不与而取。成佛的时候,他的国土里面财物丰饶。
II.2-3.3 梵行
「梵」是印度话,华文翻为清净,梵行是清净的行为。在家人若是修十善法,所修梵行就是不邪淫。菩萨这样教化众生,当他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众生是修梵行的。
前面的三项功德属于身业,以下四种属于口业的功德。
II.2-3.4 所言诚谛
菩萨说真实语,不说虚妄语,他在因地的时候这样修行,也教化众生这么做,到了成佛的时候,国土中一切众生都说真实语。
II.2-3.5 常以软语
软语是相对粗恶语说的,是柔和的言语,不是粗暴的说话,或以暴恶语骂人。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常说随顺于义的柔和语,没有恶口。他所成就的国土众生也都说温和有道理的语言。
II.2-3.6 眷属不离
亲爱的人叫作眷属,和亲爱的人常在一起不分离,这是菩萨的果报,因为他在因地的时候不说离间语破坏别人的感情。
若见别人和睦,即施设一种语言予以破坏,叫他们不和、叫他们分离、叫他们斗争、叫他们成为冤家,以便从中得益,这就是说离间语。
菩萨不说离间语,也教化众生不说离间语,所以他成佛的时候,国土众生眷属不离。
II.2-3.7 善和诤讼
当人与人之间有纠纷的时候,他善于调和,使令他们没有诤讼。
以上两种是属于远离离间语的果报。
II.2-3.8 言必饶益
这一项是属于远离杂秽语的果报。
杂秽语是语言里面不清净,能污染人的清净心——或者是写出来的文字,或者是说出来的话,它对人没有利益,而有损害。
菩萨在因地修行的时候,自己远离杂秽语,也教众生远离杂秽语,所以成佛的时候,他的国土与众生都是言必饶益。
以上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是属于口业清净所得的果报。以下的不嫉、不恚、正见,则是意业清净的果报。
II.2-3.9 不嫉
嫉是嫉妒,是「不耐他荣」,不高兴别人有光彩的事情,当别人有荣誉时,他心里就忿怒、瞋恨。
嫉有贪的意思,也有瞋恚的意思。意…
《维摩诘经讲记 佛国品 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