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经讲记 佛国品 四▪P2

  ..续本文上一页业过失中,第一个是贪,第二个是瞋,第三个是邪见。这个地方应该说不贪,为什么说不嫉呢?众生就是因贪而有嫉,若是没有贪心,也就不会嫉妒,所以说不嫉。

  

  II.2-3.10 不恚

  

  恚即是瞋,不恚是别人触恼我也好,不触恼我也好,我不愤怒,心里是和平的。

  

  II.2-3.11 正见

  

  见可以说是见解或思想。正确的思想叫作正见。在佛法里面说,相信一切法是因缘有。这包括了世间的因果,与出世间的因果两部分:凡夫有流转的善恶因果;若是经过努力,可以转凡成圣,凡夫能得阿罗汉果、辟支佛果、无上菩提果。能建立这样的思想,叫作正见。

  

  这里的正见,还包括思想坚定的意思,若是虽相信这个道理,但是还不能肯定的相信,那不可以称为正见。

  

  和正见相对的就是邪见,邪见包括了不相信有善恶因果、不相信有圣人的成就,或者是相信世间是大梵天王所创造等等。此即是不平等因。

  

  不平等因:印度有一种外道相信世间万物都是大梵天王所创造的,至于大梵天王是谁创造的呢?他们说大梵天王是自然而有的。这样的思想就叫作「不平等因」。依佛法的道理,每一件事情都是因缘有的,「因缘」本身也是因缘有的,这就是平等;若说这个因缘能生种种事物,但是此能生者不是因缘有,那就不平等了。外道所主张大梵天王不是因缘有的,是自然有的,这就是不平等因。

  

  依照佛法的道理来观察,说无因也好、不平等因也好,都是邪见,是不正确的思想。

  

  但这样解释,是一般性的。依照本经的道理,应有深一层的意思——是指于一切法,心无所得,是名正见。

  

  菩萨自己修学十善法,也劝化众生修学十善法,造了这样的净土之因,所以菩萨成佛的时候,命不中夭、大富、梵行的众生来生其国;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的众生来生其国;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从这段文的「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看出来一个消息,就是佛的世界也是有深有浅,不全是圣人的无漏世界,还包括了凡夫的世界,亦即佛的净土中包括了凡圣同居土。

  

  前面的两大段,一段是饶益有情戒、摄善法戒修善起净土行;另一段是明摄律仪戒离恶弃秽土行。这两段是佛答复宝积长者子佛国的因行。

  

  第三项净土因行次第及胜果

  

  (一)因行次第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意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其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

  

  佛为宝积长者子说完了净土因,以下佛还要说菩萨净土因行的次第。

  

  「如是」是指前面菩萨修净土因的这段文。由于因中还有前后的次第,文义未完,「如是」有带起后文的意思。

  

  「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者,直心之慧中有菩提愿,慧以愿为依止,故能发行众善。后由前起,前能引后,故云随其直心则能发行。

  

  「随其发行则得深心」者,随顺这位菩萨发行的意乐,积集功德的心猛利、积极,而又不失其直心,是名深心。由于他做功德的欢喜心很强烈,原来的直心也会随着增长,是名深心。

  

  「随其深心则意调伏」者,继续不断地以般若导行,烦恼的力量因而薄弱,此即是修行六波罗蜜有破除六蔽的功能:布施波罗蜜能破除悭吝的过失;忍辱波罗蜜能破除瞋恚的过失;戒波罗蜜能破除犯戒的过失;精进波罗蜜能破除懈怠的过失;禅波罗蜜能破除散乱的过失;般若波罗蜜能破除愚痴的过失。因为修行六度所成就的功德除遣这六种过失,而令心清净,故云:「则意调伏」。

  

  「随意调伏则如说行」者,不能如说行,是因为烦恼力强盛之故,今菩萨继续不断的调伏自己的烦恼,因而过失渐渐清净,道力转更殊胜,他所说的都能做到,言行渐渐相副了。故云:「则如说行」。

  

  「随如说行则能回向」者,随他所说的佛法,能如是而行,就能够回其所行——向于无上菩提,向于一切众生,向于实际。

  

  「随其回向则有方便」者,既能向于实际,即以实际为依,发起殊胜方便。方便有三:一、善于自行而不取证;二、虽行无相而不取相;三、以不取相故善化众生离恶行善。

  

  从直心、发行、深心、调伏、如说行、回向,到方便,这七句表示菩萨的净土行有一定生起的次第,不可顿超。

  

  (二)成就净土之胜果

  

  「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这两句说明前述因行而成就净土的胜果。

  

  初句,是菩萨依于方便教化众生,破恶生善远离一切过失;身口意三业清净积集一切功德;所以众生所得正报是清净庄严的,故云:「成就众生」。这是净土的第一个胜果。

  

  次句:「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由于众生正报是清净庄严,则其依报——所居住的国土也是清净庄严;依报、正报是相称的,故云:「则佛土净」。这是第二个胜果。

  

  (三)两种利益果

  

  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这段文说净土出现以后,还能成就两种利益:「随佛土净则说法净」是能化利益果;「随说法净则智慧净」以下三句是所化利益果。

  

  菩萨成佛了,他在所成就的清净佛土中转大*轮,教化国土里面的众生,这是「说法净」。

  

  佛法本是清净的,当然是「说法净」,但是此中还有分别:若佛于秽土说法,则如长者执除粪器(《妙法莲华经.信解品》)此即赴缘说苦切之法,如维摩诘为香积土诸来菩萨说此土折伏之法,不说诸法实相清净之教。若净土说法,但说诸法实相清净法门,名为「说法净」。

  

  「随说法净则智慧净」,以下是所化利益果——所教化的众生得到利益之果。随着佛所说的清净佛法,听法的人则智慧净。谓有闻、思、修三种慧生起。由这三种慧的修行,渐渐得到无漏的智慧。

  

  闻思修三慧,先由闻慧,而思慧,而修慧。其中的修慧通于有漏与无漏。初得的修慧就是初得禅定时,于定中观诸法实相的智慧。此时还是属于有漏。由有漏的智慧继续修行,得到无漏的智慧时,名为「智慧净」。这就是所教化的众生断惑证真了。

  

  「随智慧净则其心净」,当听法的众生得到无漏的智慧——无漏的根本智、无漏的后得智——还要继续修行,渐渐消除烦恼障及所知障。当他完全消灭此二障后,这个众生的内心就清净了。

  

  「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由于这位众生有了无相的智慧,所以他做一切功德的时候没有执着心,没有烦恼的染污——没有烦恼障,也没有所知障,是以清净心做一切功德而无所羁碍,所以一切功德也都是清净的。

  

  以上说明净土的因行有前后次第,所得佛土亦有两重胜果与两种利益果。

  

  第四项总结心净佛土净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前面佛所说净土的因是个别地、一样一样地说,以下则总说:「心净则佛土净」的道理。

  

  佛招呼宝积说:「菩萨欲得清净的佛世界,应该要先清净他自己的心。」用什么方法以净其心呢?前面佛所开示的三心、六波罗蜜、四无量心,乃至十善戒,这些都是清净自心的方法。依照这些方法修行,就叫作清净自心;随内心清净了,佛的国土也就清净了。这一段总结了上文。

  

  贤面长者的故事

  

  这儿我想说一个故事。

  

  佛在世的时候,王舍城有一位长者,名叫贤面。贤面长者的名字起得很好,他有很多很多财富,不可称计。可是这个人的脾气很大,多诸谄曲、悭贪、嫉妒,不修惠施。若有沙门、婆罗门,或者乞丐到他这儿乞食,他就恶口毁骂这些人,当然,这些人受辱就走了。

  

  贤面长者寿尽死亡后变成了毒蛇,拖曳着长长的身体还去守护他原来的财富,谁要是靠近来,它眼睛一怒,就能叫那个人死。

  

  这件事渐渐传到频婆娑罗王那儿去,频婆娑罗王感觉很奇怪,到佛那儿去请问这件事,并请佛慈悲来调伏这条蛇,佛默允了。

  

  一天中饭以后,佛拿着钵到蛇所在的地方来。蛇一看见佛来了,像对待其它人一般,瞋恚炽盛,眼睛射出怒火要加害佛。但是他这方法对佛不灵,佛以慈力,从五指端放出五色光明,这光明一触到蛇的身体,这条蛇心里面立刻感觉清凉快乐,原来的忿怒完全消失了。它转动头,四周围看一看,然后看看佛,心怀欢喜。

  

  尔时佛知蛇心已被调伏,对它说:「你前世作贤面长者的时候,以悭贪故,今天变成蛇身,为什么还是执着你的财富,纵毒螫人?」

  

  蛇闻佛语,深自克责,自忆宿命作长者时所作恶业,今日而得是报。方于佛所深生敬信。

  

  世尊知道毒蛇心怀惭愧,而告诉牠说:「你前世时不听我的教导,才受此蛇形,现在你应该接受我的教敕。」

  

  蛇回答说:「佛啊!请您教导我,我是不敢有所违越的啊!」

  

  佛说:「你若能听从我的话,你就到我的钵里面来吧!」

  

  佛放下钵,让蛇爬到钵里面去。当时有很多人来看蛇,蛇见众人深生惭愧,厌此蛇身,即便命终,生到忉利天上去了。

  

  天上的人是化生,顷刻间就身体具足,长大成人。即自思惟:「这个地方这么好,是什么地方呢?」

  

  他一想就能知道:「喔,这是忉利天。」

  

  「我以前在什么地方呢?」

  

  仔细一想:「喔!我是从人间来的。」

  

  「我前生是什么呢?」

  

  「喔!是一条蛇。」

  

  他又想:「我是一条蛇,那么苦恼的境界,怎么突然间会到这个地方来呢?」

  

  他立刻明白了:「原来是佛来救我的,我因为对佛生起信心的功德,才得生天的果报,是佛对我有恩德。」

  

  于是这位天人拿着天花,从天上来到佛这儿供养佛,顶礼之后,退坐一面。

  

  佛为他开示佛法,这位天人就证了须陀洹果。这时候他说了一个偈颂赞叹佛:

  

  巍巍大圣尊,功德悉满足;

  能开诸盲冥,寻得于佛果;

  除去烦恼垢,超越生死海;

  今蒙佛恩德,得闭三恶道。

  

  巍巍是高大的意思,佛是大圣,圣中之尊——世尊,所有的功德都完全圆满了。佛能开导一切盲(没有眼睛)、冥(没有智慧)的众生,为他们演说佛法,令得智慧,速得圣道。

  

  什么是圣道之果呢?就是除掉了烦恼,得到无我智,超越生死海。这位天人说:「我原来是很苦恼的境界,现在有佛的慈悲恩德,使令我得初果,从此关闭了三恶道之门,永久不会再到地狱、饿鬼、畜生道去了。」

  

  图解

   我们看经书上所说,得初果的因缘好像不是很难的事。就是听佛说法,内心里面深入思惟,就得了初果。能于佛法中栽培圣道的善根,就容易得圣果。

  

  这个天人,原本是人,因为恶口骂人,不修惠施,瞋心很大,死后变成了毒蛇,由人道堕落到畜生道去;但是他因祸得福,佛去降伏他,令他对佛心生敬信,又从畜生道到天上来;因福又生福,从天上到人间听佛说法,就证了圣果,此后绝不会再堕落,只会向上升,不再向下沉。

  

  上述贤面长者的故事告诉我们:烦恼能使令人堕落,若是遇见佛法能使令人得圣道果,得涅槃果。

  

  

《维摩诘经讲记 佛国品 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