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業過失中,第一個是貪,第二個是瞋,第叁個是邪見。這個地方應該說不貪,爲什麼說不嫉呢?衆生就是因貪而有嫉,若是沒有貪心,也就不會嫉妒,所以說不嫉。
II.2-3.10 不恚
恚即是瞋,不恚是別人觸惱我也好,不觸惱我也好,我不憤怒,心裏是和平的。
II.2-3.11 正見
見可以說是見解或思想。正確的思想叫作正見。在佛法裏面說,相信一切法是因緣有。這包括了世間的因果,與出世間的因果兩部分:凡夫有流轉的善惡因果;若是經過努力,可以轉凡成聖,凡夫能得阿羅漢果、辟支佛果、無上菩提果。能建立這樣的思想,叫作正見。
這裏的正見,還包括思想堅定的意思,若是雖相信這個道理,但是還不能肯定的相信,那不可以稱爲正見。
和正見相對的就是邪見,邪見包括了不相信有善惡因果、不相信有聖人的成就,或者是相信世間是大梵天王所創造等等。此即是不平等因。
不平等因:印度有一種外道相信世間萬物都是大梵天王所創造的,至于大梵天王是誰創造的呢?他們說大梵天王是自然而有的。這樣的思想就叫作「不平等因」。依佛法的道理,每一件事情都是因緣有的,「因緣」本身也是因緣有的,這就是平等;若說這個因緣能生種種事物,但是此能生者不是因緣有,那就不平等了。外道所主張大梵天王不是因緣有的,是自然有的,這就是不平等因。
依照佛法的道理來觀察,說無因也好、不平等因也好,都是邪見,是不正確的思想。
但這樣解釋,是一般性的。依照本經的道理,應有深一層的意思——是指于一切法,心無所得,是名正見。
菩薩自己修學十善法,也勸化衆生修學十善法,造了這樣的淨土之因,所以菩薩成佛的時候,命不中夭、大富、梵行的衆生來生其國;所言誠谛、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诤訟、言必饒益的衆生來生其國;不嫉、不恚、正見衆生來生其國。
從這段文的「眷屬不離、善和诤訟、言必饒益」看出來一個消息,就是佛的世界也是有深有淺,不全是聖人的無漏世界,還包括了凡夫的世界,亦即佛的淨土中包括了凡聖同居土。
前面的兩大段,一段是饒益有情戒、攝善法戒修善起淨土行;另一段是明攝律儀戒離惡棄穢土行。這兩段是佛答複寶積長者子佛國的因行。
第叁項淨土因行次第及勝果
(一)因行次第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意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其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回向;隨其回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衆生;隨成就衆生則佛土淨。
佛爲寶積長者子說完了淨土因,以下佛還要說菩薩淨土因行的次第。
「如是」是指前面菩薩修淨土因的這段文。由于因中還有前後的次第,文義未完,「如是」有帶起後文的意思。
「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者,直心之慧中有菩提願,慧以願爲依止,故能發行衆善。後由前起,前能引後,故雲隨其直心則能發行。
「隨其發行則得深心」者,隨順這位菩薩發行的意樂,積集功德的心猛利、積極,而又不失其直心,是名深心。由于他做功德的歡喜心很強烈,原來的直心也會隨著增長,是名深心。
「隨其深心則意調伏」者,繼續不斷地以般若導行,煩惱的力量因而薄弱,此即是修行六波羅蜜有破除六蔽的功能:布施波羅蜜能破除悭吝的過失;忍辱波羅蜜能破除瞋恚的過失;戒波羅蜜能破除犯戒的過失;精進波羅蜜能破除懈怠的過失;禅波羅蜜能破除散亂的過失;般若波羅蜜能破除愚癡的過失。因爲修行六度所成就的功德除遣這六種過失,而令心清淨,故雲:「則意調伏」。
「隨意調伏則如說行」者,不能如說行,是因爲煩惱力強盛之故,今菩薩繼續不斷的調伏自己的煩惱,因而過失漸漸清淨,道力轉更殊勝,他所說的都能做到,言行漸漸相副了。故雲:「則如說行」。
「隨如說行則能回向」者,隨他所說的佛法,能如是而行,就能夠回其所行——向于無上菩提,向于一切衆生,向于實際。
「隨其回向則有方便」者,既能向于實際,即以實際爲依,發起殊勝方便。方便有叁:一、善于自行而不取證;二、雖行無相而不取相;叁、以不取相故善化衆生離惡行善。
從直心、發行、深心、調伏、如說行、回向,到方便,這七句表示菩薩的淨土行有一定生起的次第,不可頓超。
(二)成就淨土之勝果
「隨其方便則成就衆生;隨成就衆生則佛土淨。」這兩句說明前述因行而成就淨土的勝果。
初句,是菩薩依于方便教化衆生,破惡生善遠離一切過失;身口意叁業清淨積集一切功德;所以衆生所得正報是清淨莊嚴的,故雲:「成就衆生」。這是淨土的第一個勝果。
次句:「隨成就衆生則佛土淨」,由于衆生正報是清淨莊嚴,則其依報——所居住的國土也是清淨莊嚴;依報、正報是相稱的,故雲:「則佛土淨」。這是第二個勝果。
(叁)兩種利益果
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
這段文說淨土出現以後,還能成就兩種利益:「隨佛土淨則說法淨」是能化利益果;「隨說法淨則智慧淨」以下叁句是所化利益果。
菩薩成佛了,他在所成就的清淨佛土中轉大*輪,教化國土裏面的衆生,這是「說法淨」。
佛法本是清淨的,當然是「說法淨」,但是此中還有分別:若佛于穢土說法,則如長者執除糞器(《妙法蓮華經.信解品》)此即赴緣說苦切之法,如維摩诘爲香積土諸來菩薩說此土折伏之法,不說諸法實相清淨之教。若淨土說法,但說諸法實相清淨法門,名爲「說法淨」。
「隨說法淨則智慧淨」,以下是所化利益果——所教化的衆生得到利益之果。隨著佛所說的清淨佛法,聽法的人則智慧淨。謂有聞、思、修叁種慧生起。由這叁種慧的修行,漸漸得到無漏的智慧。
聞思修叁慧,先由聞慧,而思慧,而修慧。其中的修慧通于有漏與無漏。初得的修慧就是初得禅定時,于定中觀諸法實相的智慧。此時還是屬于有漏。由有漏的智慧繼續修行,得到無漏的智慧時,名爲「智慧淨」。這就是所教化的衆生斷惑證真了。
「隨智慧淨則其心淨」,當聽法的衆生得到無漏的智慧——無漏的根本智、無漏的後得智——還要繼續修行,漸漸消除煩惱障及所知障。當他完全消滅此二障後,這個衆生的內心就清淨了。
「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由于這位衆生有了無相的智慧,所以他做一切功德的時候沒有執著心,沒有煩惱的染汙——沒有煩惱障,也沒有所知障,是以清淨心做一切功德而無所羁礙,所以一切功德也都是清淨的。
以上說明淨土的因行有前後次第,所得佛土亦有兩重勝果與兩種利益果。
第四項總結心淨佛土淨
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前面佛所說淨土的因是個別地、一樣一樣地說,以下則總說:「心淨則佛土淨」的道理。
佛招呼寶積說:「菩薩欲得清淨的佛世界,應該要先清淨他自己的心。」用什麼方法以淨其心呢?前面佛所開示的叁心、六波羅蜜、四無量心,乃至十善戒,這些都是清淨自心的方法。依照這些方法修行,就叫作清淨自心;隨內心清淨了,佛的國土也就清淨了。這一段總結了上文。
賢面長者的故事
這兒我想說一個故事。
佛在世的時候,王舍城有一位長者,名叫賢面。賢面長者的名字起得很好,他有很多很多財富,不可稱計。可是這個人的脾氣很大,多諸谄曲、悭貪、嫉妒,不修惠施。若有沙門、婆羅門,或者乞丐到他這兒乞食,他就惡口毀罵這些人,當然,這些人受辱就走了。
賢面長者壽盡死亡後變成了毒蛇,拖曳著長長的身體還去守護他原來的財富,誰要是靠近來,它眼睛一怒,就能叫那個人死。
這件事漸漸傳到頻婆娑羅王那兒去,頻婆娑羅王感覺很奇怪,到佛那兒去請問這件事,並請佛慈悲來調伏這條蛇,佛默允了。
一天中飯以後,佛拿著缽到蛇所在的地方來。蛇一看見佛來了,像對待其它人一般,瞋恚熾盛,眼睛射出怒火要加害佛。但是他這方法對佛不靈,佛以慈力,從五指端放出五色光明,這光明一觸到蛇的身體,這條蛇心裏面立刻感覺清涼快樂,原來的忿怒完全消失了。它轉動頭,四周圍看一看,然後看看佛,心懷歡喜。
爾時佛知蛇心已被調伏,對它說:「你前世作賢面長者的時候,以悭貪故,今天變成蛇身,爲什麼還是執著你的財富,縱毒螫人?」
蛇聞佛語,深自克責,自憶宿命作長者時所作惡業,今日而得是報。方于佛所深生敬信。
世尊知道毒蛇心懷慚愧,而告訴牠說:「你前世時不聽我的教導,才受此蛇形,現在你應該接受我的教敕。」
蛇回答說:「佛啊!請您教導我,我是不敢有所違越的啊!」
佛說:「你若能聽從我的話,你就到我的缽裏面來吧!」
佛放下缽,讓蛇爬到缽裏面去。當時有很多人來看蛇,蛇見衆人深生慚愧,厭此蛇身,即便命終,生到忉利天上去了。
天上的人是化生,頃刻間就身體具足,長大成人。即自思惟:「這個地方這麼好,是什麼地方呢?」
他一想就能知道:「喔,這是忉利天。」
「我以前在什麼地方呢?」
仔細一想:「喔!我是從人間來的。」
「我前生是什麼呢?」
「喔!是一條蛇。」
他又想:「我是一條蛇,那麼苦惱的境界,怎麼突然間會到這個地方來呢?」
他立刻明白了:「原來是佛來救我的,我因爲對佛生起信心的功德,才得生天的果報,是佛對我有恩德。」
于是這位天人拿著天花,從天上來到佛這兒供養佛,頂禮之後,退坐一面。
佛爲他開示佛法,這位天人就證了須陀洹果。這時候他說了一個偈頌贊歎佛:
巍巍大聖尊,功德悉滿足;
能開諸盲冥,尋得于佛果;
除去煩惱垢,超越生死海;
今蒙佛恩德,得閉叁惡道。
巍巍是高大的意思,佛是大聖,聖中之尊——世尊,所有的功德都完全圓滿了。佛能開導一切盲(沒有眼睛)、冥(沒有智慧)的衆生,爲他們演說佛法,令得智慧,速得聖道。
什麼是聖道之果呢?就是除掉了煩惱,得到無我智,超越生死海。這位天人說:「我原來是很苦惱的境界,現在有佛的慈悲恩德,使令我得初果,從此關閉了叁惡道之門,永久不會再到地獄、餓鬼、畜生道去了。」
圖解
我們看經書上所說,得初果的因緣好像不是很難的事。就是聽佛說法,內心裏面深入思惟,就得了初果。能于佛法中栽培聖道的善根,就容易得聖果。
這個天人,原本是人,因爲惡口罵人,不修惠施,瞋心很大,死後變成了毒蛇,由人道墮落到畜生道去;但是他因禍得福,佛去降伏他,令他對佛心生敬信,又從畜生道到天上來;因福又生福,從天上到人間聽佛說法,就證了聖果,此後絕不會再墮落,只會向上升,不再向下沈。
上述賢面長者的故事告訴我們:煩惱能使令人墮落,若是遇見佛法能使令人得聖道果,得涅槃果。
《維摩诘經講記 佛國品 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