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但是病比丘說:「你不能進去,暫時在這兒,等我先去報告大和尚。」
一會兒,客比丘出來領他到裏面去,到講堂門口,先看見大和尚在高座上坐著,周圍有五六十名侍者。圓通法師頂禮了大和尚,這位大和尚約七十多歲,眉毛非常的長,面貌像是印度人。這時大和尚開口說話:「你在官寺裏面住,能放得下豐富的供養到我們這裏來,我們這個廟只是平平淡淡的境界啊!」又吩咐客比丘:「你領他到各位法師那裏去禮拜。」
客比丘領他出來,到各寮房去拜訪各位大法師。他一看,這些大法師住的寶帳裏都放光明。可是有的法師卻呵斥他說:「你是什麼人,敢到這裏來?去!去!」客比丘有點不好意思,就帶他回到寮房休息。
吃飯時,客比丘爲他預備的食物和首都城裏大廟吃的食物相同。之後參觀周圍環境,那裏的院落大,有花園、水池,又有亭臺樓閣。圓通法師越看心裏越歡喜,就對客比丘說:「我能不能在這兒常住呢?」客比丘說:「我也希望你能在這兒住,但這件事要大和尚批准才可以。」
第二天客比丘又領他到大和尚那兒說明來意,但是大和尚很威嚴地說:「我們這裏寮房多的很啊,並不差給你一個房間,但是出家人的規矩,你不可以同時在兩個寺院有名字,你現在已受大莊嚴寺的供養,除非你回去那裏把名字除掉,等你把事情辦好了再回到這兒住。」
客比丘于是領他出到叁門,圓通法師流著眼淚說:「大和尚和這裏的法師都呵斥我,不准我住,我只好告辭了。」
他走出百步,回頭還看見竹林寺門阙俨然;再行數裏,回頭怅望,非但沒有廟宇,唯存荒草;更往前走,原來種田的老翁也不見了,四周看一看,根本沒有田,都是荒地。圓通法師回到石窟寺,把遭遇向大家說了。裏面的人告訴他:那位大和尚可能就是賓頭盧尊者,是佛在世時的阿羅漢。那位種田的老翁其實不是種田,是驅逐閑雜人,唯獨讓圓通法師通行。
這段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我姑妄言之。竹林寺是聖人的地方,不是凡夫的境界,凡夫不能住到裏面去,若有特別的因緣,暫住一宿也可以。
現在說佛世界。佛能把衆生汙穢的世界隱藏起來,現出清淨的境界,雖然不是我們的功德造成,但是我們也可以看見,這是乘佛的神力加持才可以。在《續高僧傳》、《五臺山志》中都記載,有些人到了天臺山、五臺山、峨嵋山、普陀山,因爲特殊因緣而能看到聖人的境界,或者遇到菩薩示現老叟慈悲的招呼,但這都是那個人的功德招感,不但是乘著佛菩薩加被的。所以佛說:「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第四節時衆得益
第一項現淨得益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佛爲了解釋舍利弗尊者的疑惑,在此娑婆世界的穢土裏現出清淨的國土,這時候寶積長者子所領來的五百長者子看見了莊嚴的世界就得了無生法忍。前面說他們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現在則是見道了。
我們修學佛法的程度與因緣當然是各自不同,但是我們相信佛法,如果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常能夠向道上會,就容易有進步,功夫就能增長。 在禅師語錄上提到,有的禅師走在路上,聽到鳥叫便開悟了,就是因爲他向道上會,所以能夠開悟。我們不向道上會,還是按一般塵勞境界去分別:這是好的,這是壞的,隨著起貪瞋癡,那就是增長煩惱的境界,而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一)得無生法忍
這五百長者子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以後,常能向道上會,所以當他們看見汙穢的世界隱沒,清淨的境界出現,這樣的殊勝莊嚴,使他們頓時明白:汙穢的世界也好,清淨的世界也好,都是因緣而有,本性則是空寂的。從本性空寂中,清淨的世界不可得,汙穢的世界也是空無所有,就在這畢竟空無所有上成就了道力,這叫無生法忍。
我們凡夫發無上菩提心,雖然有向于無上菩提的志願,但是執著心的煩惱還在,就像大樹屹立。我們若能常觀一切法空,就像持鋸子鋸煩惱樹,鋸了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開始的時候不感覺有什麼好處,但是時間久了就不同了。
《阿含經》上有個譬喻:匠人拿斧頭砍木頭,最初把手是圓的,用久了,常握的地方就凹陷下去。修行人用功的道理亦然。一次又一次地作觀,久了,忽然間感覺不同,這時你就明白了。
五百長者子因爲能觀一切法因緣有,畢竟空,當佛現出了清淨世界的這一剎那,刺激他們的心特別驚奇,頓時從凡夫躍入了聖人的境界,除去了愛見煩惱,得了無生法忍。因爲畢竟空的智慧能發生作用時,所有擾動的境界不能動搖他的心,所以說「忍」。
此處說初入聖位名爲無生法忍;第八地菩薩也稱得無生法忍。但是,八地菩薩已舍掉了凡夫肉身,得了法性生身,無功用的契入一切法畢竟空,不生不滅,安隱不動的境界了。
(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另外還有八萬四千人發了無上菩提心,他們因爲感覺到清淨世界的殊勝,所以發誠懇心:「我也要成佛,我也願意成就這樣清淨的世界。」由仰慕佛的無上菩提境界而發無上菩提心,這還是凡位。但此處,發無上菩提心與得無生法忍都同屬于大乘菩薩的境界。
第二項還穢得益
佛攝神足,于是世界還複如故。
佛現出清淨世界以證明佛有清淨的國土之後,就把神通收回來了。佛原來是結跏趺坐,爲了現出淨土,以足趾按地,現在他收回足趾,世界又恢複了衆生業力變現的汙穢相貌。
(一)得法眼淨
求聲聞乘者,叁萬二千諸天及人,知有爲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聲聞乘是指聽佛的法語而悟道的人。會中有叁萬二千人,其中包括了諸天與欲界的人,這些人都是希求成就聲聞乘的。佛先以神力示現清淨世界,繼而收回神力,汙穢世界重又顯現之時,他們深深體認到汙穢的世界是無常法,清淨世界亦不長久,因此悟入一切有爲法皆悉無常,五蘊身心亦是無常,于是證得了法眼淨。
常是什麼呢?就是執持有我爲常住不變,在身心方面說是我執,在一切法上說則是法執。現在知道有爲法皆悉無常,外面的世界是無常,內裏的身心也是無常,從這裏覺悟到無我的道理,就是「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由見道所斷身見、戒取、疑不現行故,名爲「遠塵」;由彼隨眠亦滅故,名爲「離垢」。能遠塵離垢的是什麼呢?就是法眼。
大乘佛法的法眼與小乘的不同。這裏說的是小乘的法眼,就是了知一切法因緣有,是苦、空、無常、無我,也就是無我的智慧。因爲得此法眼,不爲塵垢所染,所以稱爲法眼「淨」。
世典婆羅門的故事注4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婆羅門很有學問,智慧很高。
有一天,這位婆羅門心裏面打妄想,要找佛的弟子辯論。他心裏想:同誰去辯論好呢?若是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等大弟子,他們都是不得了的,那麼就找最笨的盤陀比丘吧!他這麼想就這麼做了。
這一天他碰到盤陀比丘,開口就說:「我想與你辯論,你能不能奉陪呢?」盤陀比丘說:「我能與你的祖父梵天辯論,何況是盲而無目的你呢!」
盤陀就是周利盤陀伽。他是當時很有名的笨人,但是他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
婆羅門問:「你說我盲而無目,那麼你告訴我,盲與無目怎麼分別呢?」
盤陀比丘一時答不上來,就運用神通一下子升到離地幾十尺高的虛空裏,在那兒結跏趺坐。
婆羅門看到這個境界,心裏頓生恭敬。
這時尊者舍利弗在祇洹精舍以神通力知道了盤陀比丘的窘境。他心想:這一來對比丘不光彩,而這應該可以得度的婆羅門也不能獲得義利。他于是屈伸臂頃就來到了現場,先用神通把盤陀比丘隱藏起來,然後自己化作盤陀比丘的模樣,從天上下來。
下來之後,他對婆羅門說:「我先問你,你是天還是人呢?」婆羅門想了想:「我是人,不是天。」
舍利弗又問:「你是男子吧?」他說:「是,我是男子。」
又問:「那麼,人和男子是同或異呢?」婆羅門:「男子是人,人就是男子。」
舍利弗說:「男人是人,女人也是人,人是總稱,人與男人有總別的不同。你說人就是男子,不妥當!」
接著又說:「你剛才問我盲與無目有什麼不同?什麼是盲?不能看見今世、後世善惡果報就是盲;沒有智慧眼,不能斷煩惱,叫作無目。」舍利弗一說完,婆羅門頓時明白,證得「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他得初果了。
我們看經論上的記載,得初果是很容易。或者是遇見佛,或者是遇見佛的弟子,說幾句法就得了初果。但這並不是僥幸可得的,這個人以前在佛法裏面栽培過功德,遇見好因緣的觸動而能證得聖果,並不是無因緣而能有果。
這裏說,法會中叁萬二千諸天及人一下子全部得了法眼淨,但是我們不逢佛出世,見道也不容易。
(二)得漏盡
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前面說叁萬二千人得了初果,這一段有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不受諸法」的受,是取著義,他的心與一切境界接觸時不執著,這是得阿羅漢果了。
前說「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也是不執著法爲有我、爲真實;也是「不受諸法」的意思,爲什麼這裏是阿羅漢,前面是初果呢?
前面的初果只是斷除了我見、戒禁取見、疑。這裏八千位比丘非但不受諸法,而且把貪瞋癡的煩惱全部斷除了。
初果雖然也是聖人,但是他的貪瞋癡煩惱還在,必須繼續修行,把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煩惱全部除掉,才能不受諸法。
「漏盡意解」的「漏」就是煩惱。原來系縛于內心的煩惱除掉後,心得解脫;好像原來身體被繩子綁著,現在把繩子解開,身體就得自在。現在說內心不受貪瞋癡的系縛,得大自在,就是證得阿羅漢果了。
我們信佛的人初開始修行,要觀察苦、觀察無常、觀察無我,能斷除我見、戒禁取見和疑。得了初果以後怎麼修行呢?還是要觀察無常、觀察無我、觀察不淨、觀察空,就可以斷除所有的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維摩诘經講記 佛國品 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