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他所成就的智慧没有烦恼障、所知障的垢染,是「深心清净」。成就这样的佛智慧时,后得智就能看见这个佛世界的清净了。这是梵天王解释见净土的因由。
第四项佛现净土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实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佛现出清净的佛世界,以事实证明世界是清净的,为舍利弗尊者开解疑惑。
(一)按地现净土
这时候佛从跏趺座上伸足以足趾按在地上,以他的神通力使三千大千世界之量的百千珍宝庄严国土顿现在眼前,这就不是肉眼看见的污秽世界了。
释迦牟尼佛的国土是怎么样的庄严清净呢?以下举一个例子:「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宝庄严佛是他方世界的佛,现在说释迦牟尼佛的清净佛土和宝庄严佛的国土一样殊胜,是当时与会大众所未曾见的,而且每一个人都见到自己坐在宝莲华座上。
天台智者大师解释这一句经文时说:「表此大众悉有生净土之理,或复当生。」注1这表示每一位与会大众将来都能往生到清净的世界去。
(二)如来劝观舍利弗答见土净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前面佛以神通力令舍利弗与大众皆见国土庄严,但是,舍利弗的疑还不能尽除,于是佛告诉他:「先不要管心中的疑惑未决,先看看现在佛土的清净吧!」
舍利弗回答说:「是,是!我以前没有看过这个境界,也没有听说过释迦牟尼佛有这样清净的世界,现在将这个世界之庄严清净完全显现出来,我现在眼睛所见,完全是佛的清净世界了。」
(三)佛正释疑
Ⅰ法说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
佛又告诉舍利弗:「自从我成佛以来,我的世界常常清净若此,不是今天才清净的。虽然如此,一般凡夫与阿罗汉为什么见是污秽的呢?我是为了度脱下劣根性、罪垢深重的人而示现众恶不净的国土啊!」
Ⅱ喻说
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
这又举一个譬喻。初生到欲界天上的天人,和先前的天人同在一个宝器里面吃饭,饭在宝器里是极洁白的颜色,拿到口边来就不一样了。福德大的天人所食与宝器中饭色一样;但福德不足的天人所食用者,随其业力不同,有的变成黄色,或是赤色。
Ⅰ.1第一解
《瑜伽师地论》中提到,在欲界地居天的四天王天、忉利天中,有贫富的分别。福德大的天人有美妙的衣服、宫殿与饮食;若是福德差一点的还会吃不饱。为什么呢?因为福德差的天人在人间修功德的时候,他虽能持戒、忍辱,但是不布施,所以生到天上去的时候,常有匮乏;因此,他们常要到人间的森林中吃生果。欲界夜摩天以上到色界天则完全是大福德的境界,没有这样的问题。
随其福德,饭色有差别,这还是随他自己的业力所招感。这譬喻国土清净与否是众生自己的功德所招感,不是佛给你一个不清净的世界。但是这段文说:「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这该怎么疏通?应该说众生看见不清净的世界,是因为自己的过失,随顺自己的罪过而出现众恶不净的国土,这样才能符合因果的道理,前后文义也贯通了。
Ⅰ.2第二解
对于这段文,鸠摩罗什法师有不一样的说法注2:世界的清净、污秽是众生自己业力的招感,不是佛给你不清净的世界。佛虽有能力隐秽现净,但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因为对众生没有利益,于是佛随众生的罪业所显现的不清净世界,不加以改变。这也有「示是众生恶不净土耳」的意味,可以说也是示现的意思。
Ⅰ.3释下劣人
「下劣人」有两种意思:一是与佛法没有关系,不受佛法教化的人;一是受佛法教化的有情。接受佛法教化的有情又分成两类:一种是凡位众生,一种是得无生法忍的圣者──包括发无上菩提心的大乘菩萨,以及小乘四果圣人。
凡位的佛教徒,虽然修学佛法,但是心垢还没有除掉,所见还是原来污秽的世界;圣人既然内心清净,应该看见清净的世界了嘛?不然!虽然是圣人,但是他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果报,是以前的烦恼染污心所发动的业力而招感的,虽然现在修学圣道成功,第六识清净了(依照唯识学说,阿罗汉的第七识也是清净了),但是,他们的第八识还是人的境界,以前有漏的、不清净的业力所得果报还是不能改变,即使是阿罗汉也不行。
这好比人间福德很大的人,他做很多三恶道的业力,死后必然要下地狱,但是在他没有死亡以前,他的第八识还是保持人的境界。同样的道理,很多做善事的人,他将来应该是生做天上的人,但是这一生还没舍寿之前,第八识还是保持人的境界,不是天人。
因为第八识所任持的根身都还是有漏身,所以舍利弗尊者虽是四果圣人,他看见的还是秽土,与凡夫肉眼所见的世界一样。所以这里所说的下劣人里面,包括了有余依圣人与凡夫。
等到阿罗汉入无余依涅槃时,就纯然是他的无漏业所得的法性生身,他若往生于圣人的世界,所见的纯为净土了;若是得了法性生身的菩萨或者阿罗汉,因为发大悲心再来人间度化众生, 他虽然得一个肉身,但是他能同时看见凡夫与圣人的世界。
Ⅲ合说
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所以,舍利弗啊!你内心清净,就看见这世界是清净的。」
内心清净,就是要舍掉这个肉身,得法性生身的时候才是清净的。因清净,果也要清净,才能见清净的世界。
一个凡夫暂住圣人世界的故事
但是这里面还有些曲折。《续高僧传》注3里记载一件事:北齐武平四年,在北齐首都河南省安阳县有一座大庙名叫大庄严寺,其中一出家人叫圆通法师,平日它喜欢研究《大般涅槃经》。那年结夏安居时,来了一位挂单的法师,身上贴了许多膏药,而且发出恶臭。寺里的人都走避这位客僧,但是圆通法师独具只眼,能看出他「量识宏远,深异其度」──举止、说话、威仪都异于平常人,颇有远大的境界,于是请他到自己的房间共住。
过几天,圆通法师问这位病比丘:「您在佛法里欢喜学习哪一部经呢?」这位法师说:「我欢喜《涅槃经》。」他话一说完,圆通法师从心里面生欢喜。就把自己不懂,古德又没有批注的文句引出来请教这位病比丘。这位病比丘同样的也能诵读这些文句,而且一句一句地把道理解释清楚。圆通法师更加的欢喜,此后便为他请医生,全力照顾他。
一天夜间,大家都睡觉后,圆通法师端来一杯酒给这位比丘:「你有病,吃这个对病能有帮助。」病比丘皱着眉头,勉强喝了一口,就不再喝。但是,经过调养之后,渐渐康复了。
夏安居圆满时,这位客比丘要告假了,圆通法师留他:「过几天居士会来结缘冬衣,我们这个官寺一定有人供养,你留下来也有一份。」这位比丘勉强留了下来,果然得了一件冬衣,于是告假了。
临行前,他执手告诫圆通法师:「修行不能因为别人看不见,就做不对的事情。前次你夜间给我酒,我恐怕违背你的雅意,勉强喝了一口,但是这件事情以后你不可以再做了。」
客比丘又说:「河南省武万县有一座鼓山(因地方不太平的时候,山上的石头会发出鼓的声音而得名),那座山上有个庙叫石窟寺,我住的竹林寺就在石窟寺向北行五里路,遇到山涧再转东方行五里多路的地方。若有因缘,你可以来看我。」圆通法师连连说好,两人就分别了。
第二年又结夏安居时,圆通法师记起了前年的客比丘,当时大家相谈甚契,印象很好,于是决定去拜访这位比丘。
他先来到了鼓山石窟寺住下,并打听竹林寺如何走。他才问完,石窟寺的法师就大笑说:「这是传说中的故事,实在并没有这座庙啊!」圆通法师详细地为他们叙述在大庄严寺遇见那位病比丘的因缘,认为这件事应当不是虚妄。这时很多法师也心动了,特地准备香、花以及供果,要与圆通法师去拜访竹林寺。
当他们按照病比丘的指示,先向北走五里路,看见一个山涧,就转向东去继续走。才走到一个山坡上,有一位年纪很大的老头,穿着短衣,手上拿着锄头,在他种作的田里头远远地呵斥这些比丘:「你们从哪里来?不可向那边去!」接着挥起锄头骂道:「去年我在这儿种田,田里的幼苗长得正好,就是你们这些人放马过来把我的苗田踩坏了,我儿子同你们干涉,你们险些把我儿子打死了,你们不可以再过来!」并追著作势要打人。
那些比丘怕他,一个个往回走。但是他就是不驱逐圆通法师。
等那一批比丘被赶跑以后,老翁就对圆通法师说:「你胆子很大呀!你到山里喂老虎去吧!」圆通法师继续沿着山坡向东走,又走了五里多,看见一条小河,过河以后,听见岭上有诵经的声音,他提声问:「这里可有竹林寺吗?」立即有人回答:「是,你是圆通法师吧?」二人见了面,原来那位客比丘在那儿等他一天了。
见了面,两人都很欢喜。客比丘告诉他:「山下石窟寺的法师,心太流动,不应该到这里来。」然后领他向前走,果然看到了竹林寺。
一看,这庙的门真是高大,不是一般寺院所能比,光是山门前的马槽就长一百多尺,一共有十行,虽然没看见马,但地上还有马的蹄痕。
《续高僧传》用两句话形容竹林寺周围的境界:「修竹干云,青松蔽日」,这儿的竹子长得很修长,松树也特别多。
从三门向里面再望去,院子一个接一…
《维摩诘经讲记 佛国品 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