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經講記 佛國品 五▪P2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他所成就的智慧沒有煩惱障、所知障的垢染,是「深心清淨」。成就這樣的佛智慧時,後得智就能看見這個佛世界的清淨了。這是梵天王解釋見淨土的因由。

  

  第四項佛現淨土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實時叁千大千世界若幹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衆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佛現出清淨的佛世界,以事實證明世界是清淨的,爲舍利弗尊者開解疑惑。

  

  (一)按地現淨土

  

  這時候佛從跏趺座上伸足以足趾按在地上,以他的神通力使叁千大千世界之量的百千珍寶莊嚴國土頓現在眼前,這就不是肉眼看見的汙穢世界了。

  

  釋迦牟尼佛的國土是怎麼樣的莊嚴清淨呢?以下舉一個例子:「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寶莊嚴佛是他方世界的佛,現在說釋迦牟尼佛的清淨佛土和寶莊嚴佛的國土一樣殊勝,是當時與會大衆所未曾見的,而且每一個人都見到自己坐在寶蓮華座上。

  

  天臺智者大師解釋這一句經文時說:「表此大衆悉有生淨土之理,或複當生。」注1這表示每一位與會大衆將來都能往生到清淨的世界去。

  

  (二)如來勸觀舍利弗答見土淨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前面佛以神通力令舍利弗與大衆皆見國土莊嚴,但是,舍利弗的疑還不能盡除,于是佛告訴他:「先不要管心中的疑惑未決,先看看現在佛土的清淨吧!」

  

  舍利弗回答說:「是,是!我以前沒有看過這個境界,也沒有聽說過釋迦牟尼佛有這樣清淨的世界,現在將這個世界之莊嚴清淨完全顯現出來,我現在眼睛所見,完全是佛的清淨世界了。」

  

  (叁)佛正釋疑

  

  Ⅰ法說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爲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衆惡不淨土耳。

  

  佛又告訴舍利弗:「自從我成佛以來,我的世界常常清淨若此,不是今天才清淨的。雖然如此,一般凡夫與阿羅漢爲什麼見是汙穢的呢?我是爲了度脫下劣根性、罪垢深重的人而示現衆惡不淨的國土啊!」

  

  Ⅱ喻說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

  

  這又舉一個譬喻。初生到欲界天上的天人,和先前的天人同在一個寶器裏面吃飯,飯在寶器裏是極潔白的顔色,拿到口邊來就不一樣了。福德大的天人所食與寶器中飯色一樣;但福德不足的天人所食用者,隨其業力不同,有的變成黃色,或是赤色。

  

  Ⅰ.1第一解

  

  《瑜伽師地論》中提到,在欲界地居天的四天王天、忉利天中,有貧富的分別。福德大的天人有美妙的衣服、宮殿與飲食;若是福德差一點的還會吃不飽。爲什麼呢?因爲福德差的天人在人間修功德的時候,他雖能持戒、忍辱,但是不布施,所以生到天上去的時候,常有匮乏;因此,他們常要到人間的森林中吃生果。欲界夜摩天以上到色界天則完全是大福德的境界,沒有這樣的問題。

  

  隨其福德,飯色有差別,這還是隨他自己的業力所招感。這譬喻國土清淨與否是衆生自己的功德所招感,不是佛給你一個不清淨的世界。但是這段文說:「爲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衆惡不淨土耳」,這該怎麼疏通?應該說衆生看見不清淨的世界,是因爲自己的過失,隨順自己的罪過而出現衆惡不淨的國土,這樣才能符合因果的道理,前後文義也貫通了。

  

  Ⅰ.2第二解

  

  對于這段文,鸠摩羅什法師有不一樣的說法注2:世界的清淨、汙穢是衆生自己業力的招感,不是佛給你不清淨的世界。佛雖有能力隱穢現淨,但爲什麼不這樣做呢?因爲對衆生沒有利益,于是佛隨衆生的罪業所顯現的不清淨世界,不加以改變。這也有「示是衆生惡不淨土耳」的意味,可以說也是示現的意思。

  

  Ⅰ.3釋下劣人

  

  「下劣人」有兩種意思:一是與佛法沒有關系,不受佛法教化的人;一是受佛法教化的有情。接受佛法教化的有情又分成兩類:一種是凡位衆生,一種是得無生法忍的聖者──包括發無上菩提心的大乘菩薩,以及小乘四果聖人。

  

  凡位的佛教徒,雖然修學佛法,但是心垢還沒有除掉,所見還是原來汙穢的世界;聖人既然內心清淨,應該看見清淨的世界了嘛?不然!雖然是聖人,但是他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果報,是以前的煩惱染汙心所發動的業力而招感的,雖然現在修學聖道成功,第六識清淨了(依照唯識學說,阿羅漢的第七識也是清淨了),但是,他們的第八識還是人的境界,以前有漏的、不清淨的業力所得果報還是不能改變,即使是阿羅漢也不行。

  

  這好比人間福德很大的人,他做很多叁惡道的業力,死後必然要下地獄,但是在他沒有死亡以前,他的第八識還是保持人的境界。同樣的道理,很多做善事的人,他將來應該是生做天上的人,但是這一生還沒舍壽之前,第八識還是保持人的境界,不是天人。

  

  因爲第八識所任持的根身都還是有漏身,所以舍利弗尊者雖是四果聖人,他看見的還是穢土,與凡夫肉眼所見的世界一樣。所以這裏所說的下劣人裏面,包括了有余依聖人與凡夫。

  

  等到阿羅漢入無余依涅槃時,就純然是他的無漏業所得的法性生身,他若往生于聖人的世界,所見的純爲淨土了;若是得了法性生身的菩薩或者阿羅漢,因爲發大悲心再來人間度化衆生, 他雖然得一個肉身,但是他能同時看見凡夫與聖人的世界。

  

  Ⅲ合說

  

  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所以,舍利弗啊!你內心清淨,就看見這世界是清淨的。」

  

  內心清淨,就是要舍掉這個肉身,得法性生身的時候才是清淨的。因清淨,果也要清淨,才能見清淨的世界。

  

  一個凡夫暫住聖人世界的故事

  

  但是這裏面還有些曲折。《續高僧傳》注3裏記載一件事:北齊武平四年,在北齊首都河南省安陽縣有一座大廟名叫大莊嚴寺,其中一出家人叫圓通法師,平日它喜歡研究《大般涅槃經》。那年結夏安居時,來了一位挂單的法師,身上貼了許多膏藥,而且發出惡臭。寺裏的人都走避這位客僧,但是圓通法師獨具只眼,能看出他「量識宏遠,深異其度」──舉止、說話、威儀都異于平常人,頗有遠大的境界,于是請他到自己的房間共住。

  

  過幾天,圓通法師問這位病比丘:「您在佛法裏歡喜學習哪一部經呢?」這位法師說:「我歡喜《涅槃經》。」他話一說完,圓通法師從心裏面生歡喜。就把自己不懂,古德又沒有批注的文句引出來請教這位病比丘。這位病比丘同樣的也能誦讀這些文句,而且一句一句地把道理解釋清楚。圓通法師更加的歡喜,此後便爲他請醫生,全力照顧他。

  

  一天夜間,大家都睡覺後,圓通法師端來一杯酒給這位比丘:「你有病,吃這個對病能有幫助。」病比丘皺著眉頭,勉強喝了一口,就不再喝。但是,經過調養之後,漸漸康複了。

  

  夏安居圓滿時,這位客比丘要告假了,圓通法師留他:「過幾天居士會來結緣冬衣,我們這個官寺一定有人供養,你留下來也有一份。」這位比丘勉強留了下來,果然得了一件冬衣,于是告假了。

  

  臨行前,他執手告誡圓通法師:「修行不能因爲別人看不見,就做不對的事情。前次你夜間給我酒,我恐怕違背你的雅意,勉強喝了一口,但是這件事情以後你不可以再做了。」

  

  客比丘又說:「河南省武萬縣有一座鼓山(因地方不太平的時候,山上的石頭會發出鼓的聲音而得名),那座山上有個廟叫石窟寺,我住的竹林寺就在石窟寺向北行五裏路,遇到山澗再轉東方行五裏多路的地方。若有因緣,你可以來看我。」圓通法師連連說好,兩人就分別了。

  

  第二年又結夏安居時,圓通法師記起了前年的客比丘,當時大家相談甚契,印象很好,于是決定去拜訪這位比丘。

  

  他先來到了鼓山石窟寺住下,並打聽竹林寺如何走。他才問完,石窟寺的法師就大笑說:「這是傳說中的故事,實在並沒有這座廟啊!」圓通法師詳細地爲他們敘述在大莊嚴寺遇見那位病比丘的因緣,認爲這件事應當不是虛妄。這時很多法師也心動了,特地准備香、花以及供果,要與圓通法師去拜訪竹林寺。

  

  當他們按照病比丘的指示,先向北走五裏路,看見一個山澗,就轉向東去繼續走。才走到一個山坡上,有一位年紀很大的老頭,穿著短衣,手上拿著鋤頭,在他種作的田裏頭遠遠地呵斥這些比丘:「你們從哪裏來?不可向那邊去!」接著揮起鋤頭罵道:「去年我在這兒種田,田裏的幼苗長得正好,就是你們這些人放馬過來把我的苗田踩壞了,我兒子同你們幹涉,你們險些把我兒子打死了,你們不可以再過來!」並追著作勢要打人。

  

  那些比丘怕他,一個個往回走。但是他就是不驅逐圓通法師。

  

  等那一批比丘被趕跑以後,老翁就對圓通法師說:「你膽子很大呀!你到山裏喂老虎去吧!」圓通法師繼續沿著山坡向東走,又走了五裏多,看見一條小河,過河以後,聽見嶺上有誦經的聲音,他提聲問:「這裏可有竹林寺嗎?」立即有人回答:「是,你是圓通法師吧?」二人見了面,原來那位客比丘在那兒等他一天了。

  

  見了面,兩人都很歡喜。客比丘告訴他:「山下石窟寺的法師,心太流動,不應該到這裏來。」然後領他向前走,果然看到了竹林寺。

  

  一看,這廟的門真是高大,不是一般寺院所能比,光是山門前的馬槽就長一百多尺,一共有十行,雖然沒看見馬,但地上還有馬的蹄痕。

  

  《續高僧傳》用兩句話形容竹林寺周圍的境界:「修竹幹雲,青松蔽日」,這兒的竹子長得很修長,松樹也特別多。

  

  從叁門向裏面再望去,院子一個接一…

《維摩诘經講記 佛國品 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