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五)
-心净则佛土净-
玅境法师宣讲
前期提示
〈佛国品〉「正宗分」分两大科。第一科宝积长者子请问净土因果;第二科是佛答。佛先答菩萨随所化、所调伏众生而愿取净土果;后答三心、三聚净戒、三十七道品等是净土因行,均已在前四期中讲毕。本期将由舍利弗生疑为开端,佛为举喻开解,螺髻梵天王助佛为舍利弗释疑,最后佛现净隐秽、复又隐净还秽令时众得益;至此,〈佛国〉一品告一段落。
第三节拂疑显净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第一项舍利弗生疑
在佛说完净土因果的时候,舍利弗承佛威神,心里生起了疑惑。
舍利弗是印度话,玄奘法师翻作春莺,另或译成鹙鹭子,或译身子。若取「舍利」,即为鸟名,是比喻舍利弗的母亲出生时,眼睛与舍利鸟、春莺或是鹙鹭鸟的眼睛一般明亮;所以舍利弗称为春莺之子或鹙鹭之子。若译为「身子」,就是称赞舍利弗的母亲是个有德行的人,因为宿植德本,身相圆满,所以生舍利弗名为「身子」,即身相圆满者之子。
这里说舍利弗是「承佛威神」而有了疑惑,即佛以神秘的威德力,使令舍利弗对净土一事心中生惑。
佛法有南传、北传的不同。中国佛教属北传,向来说是大乘,南传佛教则说是小乘。在南传佛教的圣典中没有净土思想,唯有大乘佛教弘扬净土法门──在大乘佛教中有不可思议的秘密──秽土里面有净土,凡夫污秽的世界里面就有佛菩萨清净的世界。这是凡夫不可见的,所以是不可思议、是秘密。佛在《阿含经》中没有提到这件事,所以阿罗汉并不知道净土思想。
《维摩诘所说经》中,舍利弗听到净土思想后本无疑惑,但因为里面还有深义须要发挥,所以佛使令舍利弗生疑,佛要假藉他的疑惑来说明净土的道理。
舍利弗的疑惑是怎么样的呢?
(一)将因验果
「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这是将因验果。舍利弗心中这样想:要是如佛所说,佛在因地做菩萨的时候,修学种种的功德,自净其心,当他成佛时,他的国土就是清净的;只要因清净,果也是清净的,这是顺因推果。
(二)将果验因
「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这句话是以果验因。由前项道理逆推,舍利弗想:「那么,教化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他以前在因地作菩萨时,他的内心岂非不清净了嘛?否则他的佛世界为什么污秽至此呢?」世尊成佛时的世界不清净,不清净是果,果不清净,一定是因不清净,将果验因,所以说佛土不净,难道是菩萨因地时意不清净吗?
第二项佛为释疑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
这是佛为舍利弗解释疑惑。佛的境界不可思议,你没有疑惑,能叫你有疑惑;当你有疑惑时,佛能知道你是怎么疑惑而为你释疑。
(一)以日月为喻反问舍利弗
佛告诉舍利弗:「你心里面是怎么想的呢?难道因为天空里的太阳和月亮不明净,而令眼盲的人不能看见日月的光明吗?」
(二)舍利弗正答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舍利弗尊者回答说:「不是啊,世尊!」这是总答。底下是分别说:「盲人看不见日月的明净,是盲人自己的过失,不是日月有什么不对。」舍利弗随顺佛的问话,作了这样的回答,他也明白佛的意思了。
(三)佛就喻合法以释疑
Ⅰ总说众生不见土净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
这句话是总说。佛告诉舍利弗:「我这个佛国土清净如同日月的光明,但是众生因为罪障,看不见清净的佛国土,如同盲人看不见日月的光辉,这是众生自己的过失,不是佛有什么不对。」
依照前文,应说:「非是土咎,是盲者过」,但是此处何以说:「非如来咎」呢?因为国土的因果都是属于佛,因则是佛在因地时创造的,创造了因,而后得到国土的果。舍利弗尊者疑惑佛有两个过失:佛在因地的时候心不清净,这是第一个过失;佛所得的国土不清净,这是第二个过失。现在佛表明,是众生有罪过,佛没有这种过失,佛的因地是清净的,所成就的国土也是清净的。
Ⅱ别说舍利弗不见土净
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前面佛通说众生因为罪垢而不见如来国土严净,并不是如来在因地的发心与所成就的佛土有何罪咎。这底下单独说舍利弗。
佛说:「舍利弗啊!我的佛土清净,而你却看不见;并不是我的国土不清净啊!」从我们的境界设想,舍利弗尊者看这个世界,就和我们肉眼看的世界一样不清净。 但是,我们凡夫和舍利弗尊者不同,凡夫所有的烦恼一点儿也没有去掉,而舍利弗尊者的爱烦恼、见烦恼都除掉了,只因所知障还在,所以见此国土也是不清净。下文将会说明原因。
第三项梵王作证
(一)申己所见明土实净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
这是螺髻梵天王为佛作证。螺髻梵王是因头顶上有一个螺状的发髻,而得此名称。
Ⅰ遮诃舍利弗疑念
梵天王对舍利弗说:「你不能说释迦牟尼佛的佛土是不清净的。」这是诃斥他一下,底下说明理由。
Ⅱ陈己所见净土
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螺髻梵王说释迦牟尼佛的佛土是清净的,清净到什么程度呢?譬如自在天的宫殿众宝庄严的境界一般。
Ⅲ辨自在天宫
此处所比拟的自在天宫是什么地方呢?可以有三种说法:
一、欲界顶天:欲界天有六天,由下往上算,分别是:四大王众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国的七宝有如第六天宝。那么,阿弥陀佛的国土也是用他化自在天相比拟,所以「自在天宫」就是欲界顶天。
二、色界顶天:色界顶天是指色究竟天再往上的大自在天。大自在天是佛和等觉菩萨们居住的地方。推测所以指这个地方的道理,是因为这是一切法身菩萨与佛居住的处所,而阿罗汉还不能到。
三、初禅天。色界初禅有三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梵辅天是大梵天的臣子,梵众天是大梵天的人民,大梵天是国王。螺髻梵王是大梵天王,他用自己所住天宫的众宝庄严来比拟释迦牟尼佛的世界。
但是依据玄奘三藏所翻译的《说无垢称经》看,此处所指的是欲界顶天──他化自在天。欲界顶天虽然因为福德大,也有众宝庄严,但还是凡夫境界;释迦牟尼佛的佛土是究竟清净,究竟庄严,是无漏的世界;用凡夫的世界来比拟释迦牟尼佛土的清净,当然是不够的。但是,这是螺髻梵王随自己所见而作这样的形容,也就表示了释迦牟尼佛的世界不同于一般凡夫所见,也证明了佛的世界是清净的──因清净,果也是清净。
(二)舍利弗自述见秽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听了梵天王的话,舍利弗尊者回答他:「你看见此土清净,我相信你说的是真实语,但是我并不是故意说佛的世界不清净,而是我眼睛所见确实如此啊!」
丘陵是隆起来的矮山丘;坑坎是陷落的大坑沟;荆棘是有毒螫的草木;碎石为砾。
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罗汉,当然有天眼,他也能看见天宫。以人间世界的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和天宫比较,当然人间的世界是秽恶充满。所以他说:「我亲眼所见的境界是这个样子,不是故意说不清净。」
(三)梵王明见土秽净因由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这段文说明净秽因由。
Ⅰ明舍利弗见秽因由
Ⅰ.1心存高下
螺髻梵王告诉舍利弗理由:你为什么见此国土不清净呢?这是有原因的。
「仁者」是尊称。「仁」是亲爱的意思,是有德行、有爱人之心者。梵天王告诉舍利弗尊者:「仁者!你看释迦牟尼佛佛土不清净,这不是佛土不清净,是因为你自己的心有高下之想,是你自己不清净啊!」
为什么舍利弗尊者的心有高下呢?涅槃是高,生死是下,很多经论中说阿罗汉对涅槃有忻慕之想,对于众生的生死流转有厌弃之想。因为忻慕涅槃,厌恶生死,而有了涅槃是上,生死是下;清净是上,污秽是下;佛是上,众生是下的种种分别。于是螺髻梵王告诉舍利弗:「你因为种种高下的分别,不能随顺佛的智慧境界,才见此土不清净啊!」
Ⅰ.2不依佛慧
在佛的智慧里,一切境界没有高下分别,一切众生无有差别相,所以《金刚经》中说:「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的智慧,见一切法都是平等相,没有高下之分,这就是除掉所知障。舍利弗不依佛慧,所以看见了不清净的世界,清净的世界却看不见,就是被障住了。明白地说,就是没有佛慧,所以看不到佛国土的清净,而看到众生的污秽境界。
Ⅱ菩萨以平等心依佛智慧见佛净土
「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前句说明为什么不见佛土清净。那么,怎么能看见佛清净的世界呢?法身菩萨观察一切众生本性空寂,无有差别相;观察佛的殊胜境界也是寂灭相,也是平等无差别,…
《维摩诘经讲记 佛国品 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